契阔谈知人论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jiea875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简介”“背景简介”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环节一旦模式化公式化,就难免流于时弊了,如此,不但难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反而令学生生厌,教者生乏,怎么办呢?本文试着着眼于作者的生卒年,从三个角度来进行“作者简介”“背景简介”这一环节,好让学生较为轻松地明了教材篇目的主旨内涵。
  【关键词】作者生卒年 作者简介 背景简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39-01
  教材所选篇目大都与今相隔年代久远,学生大多难以明了文章歌诗的内涵主旨。前辈们早已意识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重要性,于是,每堂课上教者总要来个“作者简介”“背景简介”,以便拉近文章歌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那么,教者在课堂上如何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卒年来讲授“作者简介”“背景简介”呢?如何以作者的生卒年为基点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歌诗的主旨内涵呢?
  一、了解作者的生卒年,明确其生活年代,关注期间的社会大变动,关注同期社会名流文化达人,关注同期社会主导思想、文学流派
  了解教材篇目作者的生卒年,进而确定其生存朝代,关注其生存时代的社会变动文学流派,社会变动影响着甚至改变着个人遭遇,主流文学流派或者在有意无意时引导着个人的精神情感,了解这些,教者进而揣测其作品的风格内涵。同为诗文,逢见汉唐,多是景象大气心胸开阔踌躇满志;遇到南宋,满纸写辛酸报国无门渴望收复北地;分裂的时代,或作缠绵悱恻靡靡之音以麻痹内心,或捶胸顿足抨击时政以泄忧愤或乱世枭雄尽叱咤风云:大体如此,但,个体也存在差异。
  了解作者,了解其生卒年,推知其经历的社会大动荡时代小纠结家族变迁史,知人论世,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
  二、同时了解多个作者的生卒年,按一定的逻辑,对照或互补,或共同组成一个时代的画面,或由此追溯其文学流派来源,探寻某个文学流派的沿承
  每一本教材都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由几个篇目组成,编者希望教者有个某本教材或某单元教学整体的三维目标,实际上许多教者眼中心中更多的是每篇文章的三维目标,因为,专题的单一,可以使师生精力集中,有的放矢,似乎非如此这般无以提高文章歌诗的教学效果。其实,由简入繁,从繁抽简,从来就是学习的不同层面,有了多个层面的学习,效率效果才得以显现,就如苏轼的“八面受敌法”,同一篇文章,每次阅读都能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又如司马迁塑造《史记》人物形象的“互见法”,同样,对每个作者的认知,可以通过单篇文章的近乎“专题”的简介作者简介背景,也可以通过其他篇目其他作者的简介,对学生已有所接触的作者加以更多层面的认知。当然,“互见法”用在“作者简介”中,并不是互为揭出“短处”。
  教者也可以以作者们的生卒年为知识的引发点,启发学生思维,拓展思路,帮助学生对各类的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归纳,理清各类知识的脉络,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竖成线,横成序,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学过的零碎的、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三、了解作者的生卒年,了解其个人人生起伏期,其师生朋友同学亲人,其家族变迁史,其宗教信仰,完善其人格形象,以便更进一步了解其作品
  大背景小时代,大家族小家庭,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深受周遭的影响,而每个人自身的禀赋天性又使这种影响得以从不同层次折射出来。
  例:常言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常常是坟墓不仅关上爱情的大门,连一个人的灵气之门也一并关闭,偏偏这定律在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身上不灵验,《娜塔莎》(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却都是在他婚后著作的。对钱钟书也如此,“钱钟书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錙铢积累’读完的。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他给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后来他对这部小说以及其它‘少作’都不满意,恨不得大改特改,不过这是后话了。”这是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的一番话。
  看似生活的边角料,却把人物一一镶嵌在历史的某个角落,把战争与和平,家庭与朋友、流转与固守、抗争与平和连结起来,在趣味了解中,增添情趣,激发乐趣;在时间和空间中放开眼光,不囿于积习,不墨守成规,如此,则对文章诗歌的作者们有一定的了解,教者学者就不至于面对作品无从着手,束手无策。
  总之,“作者简介”“背景简介”可以在一堂课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中,也可以存在于此前此后的其他文章歌诗的讲解中,它需要教师斟酌着布局。能灵活地运用“契阔谈,知人论世”教学法,还得靠教者平时的努力学习,勤奋积累,未雨绸缪,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必修1—必修5《教师教学用书》
  [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
其他文献
【摘要】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相当重要。  【关键词】幼儿 倾听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05-01  著名的社会学家兰金曾做过研究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45-01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和运用,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逐渐成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书写不规范、字体不端正、错别字频出等成为常见现象。写一手整洁、规范、漂亮汉字的学生越来越少,提升学生书写能力迫在眉睫。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升小学生书写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粗浅认识。  一、以“美”为媒,让孩子
期刊
【摘要】记诵教学法适用于当下儿童国学的学习。记诵教学法要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做到: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儿童国学兴趣,设法调动儿童内部机制;选取适宜儿童学习的国学内容和方法;儿童国学记诵可不求甚解,明白大意即可;避免“儿童本位论”,给予儿童必要的引导。  【关键词】儿童国学 记诵教学法 机械记忆 儿童本位论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
期刊
【摘要】高中历史思辨性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高中生利用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思考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高中生可通过具体史料给出个人见解,不人云亦云,也不盲目相信“权威”。本文将从提出思辨性问题、补充历史资料、促进课堂生成三个角度来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思辨性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 思辨性教学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
【摘要】高校教材是目前出版企业的重点关注目标,高校教育的发展使得对相应教材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迅速增长,出版教材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大量企业开始进入教材出版权的竞争行列之中。出版社和相关企业都在探索科学的合作模式,希望在营销工作的基础上达成更多的合作意向,这也是当前教材出版行业发展的重要发展趋势,建立起适应企业发展和校方需求的出版合作模式,有助于实现共赢,促进教材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
期刊
【摘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让学生对语文保持一种热情,应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快乐学习 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39-02  一、和学生交朋友,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倡
期刊
【摘要】“愉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更多地运用在小学的教学上,把小学生从单纯“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愉快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求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理,“愉快教育”也可以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上,可以很好地解决语文自读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学习。  【关键词】愉快教育 自读课 竞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微课是信息技术走进教育事业以来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教学工具,它以视听体验为主要载体扭转了传统课堂枯燥的局面,以便捷化为主要运用模式开启了教学新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将微课技术合理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切实存在突出效果,恰好能满足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教育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微课于小学语文教学优化中的有效策略,旨在于为广大教师开辟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微课 小学语文 教学优化 策略研究  【中图
期刊
【摘要】成长档案册是教师对幼儿在幼儿园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记录和描述的载体。本文通过对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册的设计方式;成长档案册对幼儿的意义及成长档案册的评价方法三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通过实践与思考认为成长档案册是一种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性评价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成长档案册 幼儿 发展性评价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幼儿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G
期刊
【摘要】中国是伟大的诗歌国度,诗歌承载着内涵深厚的中华文化。如何让学生从小能够爱上诗歌,为传播中华经典播下种子,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由浅入深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53-01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光耀人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