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40年代盛世才反苏反共以后,苏联煽动新疆少数民族反对汉人政权,积极培训暴动人员,支持民族分裂分子建立反政府的“疆独” 政权。苏联支持“疆独”政权的动因有三:从地缘战略上来看,使新疆成为苏联和英美势力的“缓冲地带”;国家利益方面则有助于战后在对华利益上攫取更多权益;意识形态方面,希望掀起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建立影响恶劣,它不仅成为苏联制约国民政府对苏关系的重要砝码,更成为历次“疆独”势力进行分裂活动的旗帜。
【关键词】“疆独”;分裂政权;苏联因素;影响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疆,近代以来,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染指新疆,企图将其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苏联更是利用便利的地缘优势,不断插手新疆事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安全与稳定。自1933年盛世才执政新疆到1940年,其实行的都是亲苏政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有较快发展。但是1940年后,特别是苏德战争爆发后,盛世才逐渐改变其对中国共产党及苏联的友好态度,1942年正当苏联处于反法西斯战争最艰难的时期,盛世才以所谓的“阴谋暴动案”为由,开始全面反苏反共,倒向国民政府。针对盛世才的倒戈行为,苏联决定物色新的在疆代理人,以维持其在新疆的利益。其后,苏联便在新疆加紧活动,派遣工作人员和干部入疆,在新疆搜集情报,并建立秘密组织和宣传基地,培养政治、军事骨干,为推翻盛世才和国民党的统治做准备。
一、苏联支持下的“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建立
盛世才长期的独裁统治使得新疆危机四伏,社会矛盾不断突出。国民党接管新疆后继续实行反动专制统治,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扩大。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和各族人民武装反抗斗争的日益强烈,一度蛰伏的“双泛”思潮便在社会上公开泛滥,部分分裂分子开始活动,苏联趁机开展策动新疆暴动的工作。
首先,苏联在疆加强宣传和鼓动工作,煽动新疆少数民族反对汉人政权,建立穆斯林政权。一方面,他们通过《东方真理》、《哈萨克国土》等报刊刊物鼓吹民族对抗、民族仇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也利用宗教制造冲突,与宗教上层人士多方串联,使其蛊惑民众。其中在伊犁地区最具代表的宗教人物是苏籍人艾力汗·吐烈,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泛伊斯兰主义,主张在新疆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政权。
其次,帮助新疆的民族分裂分子建立反政府组织,作为策动武装暴动的领导机构。在苏联驻伊宁领事馆直接策划下成立的“伊宁解放组织”及其在塔城、阿山等地建立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解放组织”和“阿山哈萨克民族复兴委员会”等秘密组织。这些组织除传播“双泛”思想外,还承担着政治任务,即利用新疆当时的混乱局面加快对穆斯林群众的煽动,试图将其引向歧途。在各秘密组织中协调和安排活动,以备暴动,并为夺取政权准备弹药。
最后,积极培训暴动人员,为暴动做准备。在策动武装暴动之前,在阿拉木图、安集延、塔什干等地就有苏联设立的用于培训在苏的新疆青年和逃苏人员的军事训练基地,为日后在新疆开展武装暴动培训骨干,到40年代初已有三万新疆青年在苏联接受过各种教育、培训。同时,“苏联借边疆走私将大批武器输入新疆,或在其边卡直接向邻近地区输送武器,以武装准备暴动的民众”。
在苏联的积极策动下,1944年8月,苏联鞑靼族侨民组织巩哈游击队发起“巩哈暴动”,随后,11月7日伊宁起义爆发。11月12日,起义者基本控制了伊宁市后,“伊犁解放组织”便召开大会,宣布“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本来他们推翻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为正义之举,但起义成功后他们却建立了脱离于中国的共和国。此时,革命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变。
二、苏联支持“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建立的动因
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苏联对疆政策也是从其国家利益出发制定的,主要表现在地缘战略、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
(一)地缘战略方面
一是地理位置上,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位于欧亚大陆腹地。 除东南与甘肃、青海联接,南部与西藏联接,东北部与苏联仆从蒙古毗邻,西南部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壤外,其余部分被苏联包围;二是战略位置上,新疆连接东西,贯穿南北,是“欧亚大陆桥”的中枢,也是国际交通线的据点,是世界政治格局演变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平衡点”,更是苏联的“缓冲区”。1942年盛世才走上反苏反共的道路,开始投靠国民党,当国民党控制新疆后,英美分别在乌鲁木齐设立了领事馆,这意味着英美的势力可以直接到达苏联中亚地区,威胁到了苏联中亚地区的稳定,所以苏联要扶持新疆分裂政权以控制新疆,使其成为苏联和英美势力的“缓冲地带”。
(二)国家利益方面
新疆地区与苏联中亚五国毗邻接壤,新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关系到苏联中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帝国主义曾一直企图把新疆作为反苏基地。1942年盛世才倒向国民政府,国民党控制新疆后,英美分别在乌鲁木齐设立了领事馆,苏联如坐视他国势力插入新疆,其中亚地区必将遭受威胁。因而新疆如有一个亲苏的地方政府,就可以排除美英势力出新,这对于苏联中亚地区政治局势的安全与稳定极有好处,所以苏联要继续在新疆扶持其“亲苏政权”。同时,苏联插手新疆事务,有助于攫取其在华利益。从 1944年开始,苏军对德军连续发动了十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作战,加上第二战场的开辟,德国灭亡在即,苏联不得不为战后瓜分世界做准备。对于瓜分中国而言,中国的东北、外蒙已经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此时策动新疆暴动,支持建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有助于以后在对英美或对华的利益协调上换取更多的有利条件。
(三)意识形态方面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支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政府把唤起世界革命,掀起“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外交战略的重要方针。后来提出点燃“世界革命火焰”的设想,通过推翻新疆的“殖民统治”积累经验,然后经阿富汗和波斯,远征印度,帮印度争取独立。同时,为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的敌视和封锁,摆脱孤立的困境,苏联寄希望与周边国家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如果周边国家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出现亲苏的国家政权或地方政权,对苏联都是十分有利的”。恰時盛世才倒戈及国民党势力的入新,严重威胁着苏联中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及其在疆利益,苏联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亲苏政权。 三、20世纪40年代“疆独”政权的影响
1944年新疆分裂政权的建立,是继1933年出现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分裂政权后,新疆近代史上的第二个“疆独”政权,与“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相比,“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无论在其时间、规模及得到外部势力的支持程度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是苏联制约国民政府对苏关系的重要砝码
苏联策动新疆暴动,支持“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分裂政权的行径,不仅给中国方面施加了压力,而且还增加了其实现在华既定利益的筹码。
正当苏联策动支持下的三区革命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美苏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了关于对德日作战及战后安排的雅尔塔会议。“根据苏联的要求,苏美英一致通过了苏联加入远东作战的条件:维持外蒙古的现状,由苏联和中国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但保证苏联的优越权益和中国在满洲的主权”。最后,苏联表示新疆事变是中国的内政,无意干涉,准备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友好同盟协定。但是苏联对“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支持表明:在苏联对华政策所追寻的主要目标和根本利益当中,新疆问题是苏联准备随时打出的一张外交牌。苏联还是试图利用新疆问题这个筹码,通过中苏谈判直接实现这些设想。
苏联通过利用新疆问题迫使中国在接受雅尔塔协定上就范。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的艰苦时刻,苏联帮助新疆少数民族以伊犁为根据地,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大规模军事攻击,其目的就是利用极端严峻的新疆形势,迫使蒋介石早日签定保证其在华战略利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8月15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签字后,苏联在华的根本利益已经得到保障后,苏联便做出出面协调解决新疆问题的决定,以阻止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行动。
(二)“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成为历次“疆独”势力进行分裂活动的旗帜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虽烟消云散了,但是其影响,特别是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影响却难以消除。
一是以“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为主体内容的“东突厥斯坦”理论体系并没有随之消亡,不少地方还残留着痕迹。例如在三区政府的324号决议中仍坚持将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而不用新疆省的统一称谓。一些人仍把“自由”、“解放”的词句与“独立”这个词联系起来,认为有独立的地方才有自由;同时分裂政权的出现还使得其理论体系不断膨胀。在该政权覆灭后,分裂分子对“东突厥伊斯兰共和国”痴梦依旧,仍不断策划各种暴动,加剧了新疆地区的不稳定性和反分裂斗争的严峻性。
二是分裂分子思想体系中固存的“东突厥斯坦”是“独立国”的理念从未泯灭,他们继续沿用“东突厥斯坦独立”旗帜的行径时隐时现。每逢“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成立日,境外“东突”分裂主义势力都以各种形式组织纪念活动。如1984年和1994年,中亚的“东突”分裂主义势力分别召开了纪念“东突厥斯坦共和国”40周年和50周年大会。这些活动“名为纪念,实为‘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招魂”。一方面他们以反动的声音掩盖历史的真相,欺骗国际社会,推进“疆独”問题国际化。另一方面他们将这些会议的宣传内容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新疆,在各民族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引发新疆事端。
20世界40年代,苏联支持“疆独”分裂政权的行径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针对苏联在新疆留下的“分裂主义”的后遗症,我们要及时妥当的处理。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为新疆的政治稳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重视新疆地区的教育,开展多形式、多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教育,净化滋生“分裂”思想的土壤;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裂言论及从事分裂活动的不法分子;开展积极外交,坚决防止别国利用“疆独”问题,或干涉中国内政或钳制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文献 :
[1]丁建伟、赵波.近代以来中国西北边疆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徐玉圻、顿时春.苏联与新疆三区革命[J].西域研究,1999(3).
[3]沈志华.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J].近代史研究,1999(3).
[4]李琪.“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艳艳(1990—),女,山西临汾人,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闫佼丽(1969—),女,山西忻州人,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项目名称:陕西省教育厅课题《“疆独”势力兴衰国际因素的历史考察研究》(课题号:15JK1321) .
【关键词】“疆独”;分裂政权;苏联因素;影响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疆,近代以来,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染指新疆,企图将其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苏联更是利用便利的地缘优势,不断插手新疆事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安全与稳定。自1933年盛世才执政新疆到1940年,其实行的都是亲苏政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有较快发展。但是1940年后,特别是苏德战争爆发后,盛世才逐渐改变其对中国共产党及苏联的友好态度,1942年正当苏联处于反法西斯战争最艰难的时期,盛世才以所谓的“阴谋暴动案”为由,开始全面反苏反共,倒向国民政府。针对盛世才的倒戈行为,苏联决定物色新的在疆代理人,以维持其在新疆的利益。其后,苏联便在新疆加紧活动,派遣工作人员和干部入疆,在新疆搜集情报,并建立秘密组织和宣传基地,培养政治、军事骨干,为推翻盛世才和国民党的统治做准备。
一、苏联支持下的“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建立
盛世才长期的独裁统治使得新疆危机四伏,社会矛盾不断突出。国民党接管新疆后继续实行反动专制统治,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扩大。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和各族人民武装反抗斗争的日益强烈,一度蛰伏的“双泛”思潮便在社会上公开泛滥,部分分裂分子开始活动,苏联趁机开展策动新疆暴动的工作。
首先,苏联在疆加强宣传和鼓动工作,煽动新疆少数民族反对汉人政权,建立穆斯林政权。一方面,他们通过《东方真理》、《哈萨克国土》等报刊刊物鼓吹民族对抗、民族仇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也利用宗教制造冲突,与宗教上层人士多方串联,使其蛊惑民众。其中在伊犁地区最具代表的宗教人物是苏籍人艾力汗·吐烈,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泛伊斯兰主义,主张在新疆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政权。
其次,帮助新疆的民族分裂分子建立反政府组织,作为策动武装暴动的领导机构。在苏联驻伊宁领事馆直接策划下成立的“伊宁解放组织”及其在塔城、阿山等地建立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解放组织”和“阿山哈萨克民族复兴委员会”等秘密组织。这些组织除传播“双泛”思想外,还承担着政治任务,即利用新疆当时的混乱局面加快对穆斯林群众的煽动,试图将其引向歧途。在各秘密组织中协调和安排活动,以备暴动,并为夺取政权准备弹药。
最后,积极培训暴动人员,为暴动做准备。在策动武装暴动之前,在阿拉木图、安集延、塔什干等地就有苏联设立的用于培训在苏的新疆青年和逃苏人员的军事训练基地,为日后在新疆开展武装暴动培训骨干,到40年代初已有三万新疆青年在苏联接受过各种教育、培训。同时,“苏联借边疆走私将大批武器输入新疆,或在其边卡直接向邻近地区输送武器,以武装准备暴动的民众”。
在苏联的积极策动下,1944年8月,苏联鞑靼族侨民组织巩哈游击队发起“巩哈暴动”,随后,11月7日伊宁起义爆发。11月12日,起义者基本控制了伊宁市后,“伊犁解放组织”便召开大会,宣布“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本来他们推翻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为正义之举,但起义成功后他们却建立了脱离于中国的共和国。此时,革命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变。
二、苏联支持“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建立的动因
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苏联对疆政策也是从其国家利益出发制定的,主要表现在地缘战略、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
(一)地缘战略方面
一是地理位置上,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位于欧亚大陆腹地。 除东南与甘肃、青海联接,南部与西藏联接,东北部与苏联仆从蒙古毗邻,西南部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壤外,其余部分被苏联包围;二是战略位置上,新疆连接东西,贯穿南北,是“欧亚大陆桥”的中枢,也是国际交通线的据点,是世界政治格局演变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平衡点”,更是苏联的“缓冲区”。1942年盛世才走上反苏反共的道路,开始投靠国民党,当国民党控制新疆后,英美分别在乌鲁木齐设立了领事馆,这意味着英美的势力可以直接到达苏联中亚地区,威胁到了苏联中亚地区的稳定,所以苏联要扶持新疆分裂政权以控制新疆,使其成为苏联和英美势力的“缓冲地带”。
(二)国家利益方面
新疆地区与苏联中亚五国毗邻接壤,新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关系到苏联中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帝国主义曾一直企图把新疆作为反苏基地。1942年盛世才倒向国民政府,国民党控制新疆后,英美分别在乌鲁木齐设立了领事馆,苏联如坐视他国势力插入新疆,其中亚地区必将遭受威胁。因而新疆如有一个亲苏的地方政府,就可以排除美英势力出新,这对于苏联中亚地区政治局势的安全与稳定极有好处,所以苏联要继续在新疆扶持其“亲苏政权”。同时,苏联插手新疆事务,有助于攫取其在华利益。从 1944年开始,苏军对德军连续发动了十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作战,加上第二战场的开辟,德国灭亡在即,苏联不得不为战后瓜分世界做准备。对于瓜分中国而言,中国的东北、外蒙已经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此时策动新疆暴动,支持建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有助于以后在对英美或对华的利益协调上换取更多的有利条件。
(三)意识形态方面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支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政府把唤起世界革命,掀起“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外交战略的重要方针。后来提出点燃“世界革命火焰”的设想,通过推翻新疆的“殖民统治”积累经验,然后经阿富汗和波斯,远征印度,帮印度争取独立。同时,为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的敌视和封锁,摆脱孤立的困境,苏联寄希望与周边国家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如果周边国家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出现亲苏的国家政权或地方政权,对苏联都是十分有利的”。恰時盛世才倒戈及国民党势力的入新,严重威胁着苏联中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及其在疆利益,苏联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亲苏政权。 三、20世纪40年代“疆独”政权的影响
1944年新疆分裂政权的建立,是继1933年出现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分裂政权后,新疆近代史上的第二个“疆独”政权,与“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相比,“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无论在其时间、规模及得到外部势力的支持程度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是苏联制约国民政府对苏关系的重要砝码
苏联策动新疆暴动,支持“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分裂政权的行径,不仅给中国方面施加了压力,而且还增加了其实现在华既定利益的筹码。
正当苏联策动支持下的三区革命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美苏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了关于对德日作战及战后安排的雅尔塔会议。“根据苏联的要求,苏美英一致通过了苏联加入远东作战的条件:维持外蒙古的现状,由苏联和中国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但保证苏联的优越权益和中国在满洲的主权”。最后,苏联表示新疆事变是中国的内政,无意干涉,准备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友好同盟协定。但是苏联对“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支持表明:在苏联对华政策所追寻的主要目标和根本利益当中,新疆问题是苏联准备随时打出的一张外交牌。苏联还是试图利用新疆问题这个筹码,通过中苏谈判直接实现这些设想。
苏联通过利用新疆问题迫使中国在接受雅尔塔协定上就范。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的艰苦时刻,苏联帮助新疆少数民族以伊犁为根据地,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大规模军事攻击,其目的就是利用极端严峻的新疆形势,迫使蒋介石早日签定保证其在华战略利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8月15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签字后,苏联在华的根本利益已经得到保障后,苏联便做出出面协调解决新疆问题的决定,以阻止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行动。
(二)“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成为历次“疆独”势力进行分裂活动的旗帜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虽烟消云散了,但是其影响,特别是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影响却难以消除。
一是以“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为主体内容的“东突厥斯坦”理论体系并没有随之消亡,不少地方还残留着痕迹。例如在三区政府的324号决议中仍坚持将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而不用新疆省的统一称谓。一些人仍把“自由”、“解放”的词句与“独立”这个词联系起来,认为有独立的地方才有自由;同时分裂政权的出现还使得其理论体系不断膨胀。在该政权覆灭后,分裂分子对“东突厥伊斯兰共和国”痴梦依旧,仍不断策划各种暴动,加剧了新疆地区的不稳定性和反分裂斗争的严峻性。
二是分裂分子思想体系中固存的“东突厥斯坦”是“独立国”的理念从未泯灭,他们继续沿用“东突厥斯坦独立”旗帜的行径时隐时现。每逢“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成立日,境外“东突”分裂主义势力都以各种形式组织纪念活动。如1984年和1994年,中亚的“东突”分裂主义势力分别召开了纪念“东突厥斯坦共和国”40周年和50周年大会。这些活动“名为纪念,实为‘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招魂”。一方面他们以反动的声音掩盖历史的真相,欺骗国际社会,推进“疆独”問题国际化。另一方面他们将这些会议的宣传内容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新疆,在各民族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引发新疆事端。
20世界40年代,苏联支持“疆独”分裂政权的行径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针对苏联在新疆留下的“分裂主义”的后遗症,我们要及时妥当的处理。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为新疆的政治稳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重视新疆地区的教育,开展多形式、多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教育,净化滋生“分裂”思想的土壤;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裂言论及从事分裂活动的不法分子;开展积极外交,坚决防止别国利用“疆独”问题,或干涉中国内政或钳制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文献 :
[1]丁建伟、赵波.近代以来中国西北边疆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徐玉圻、顿时春.苏联与新疆三区革命[J].西域研究,1999(3).
[3]沈志华.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J].近代史研究,1999(3).
[4]李琪.“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艳艳(1990—),女,山西临汾人,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闫佼丽(1969—),女,山西忻州人,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项目名称:陕西省教育厅课题《“疆独”势力兴衰国际因素的历史考察研究》(课题号:15JK1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