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意义重大。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
1.创设活动型情境
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条件》时,我创设了以下几个活动情境。
活动一:让学生把纸对折,然后剪下一个三角形,展开后把它照折痕剪下变成两个三角形,问: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引导学生得出: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提供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把活动一制作的两个三角形重合,问: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任意摆放都会重合?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与三角形的三边和三个角有关,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三角形是否全等与六组元素有关。
活动三:让学生画图讨论,两个三角形中至少要有几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才能全等。引导学生分类讨论,可分成一个元素,两个元素,三个元素,四个元素,五个元素,六个元素。此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让数学思想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在教学《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分发一组纸片,让学生根据手中的纸片拼图比赛,让学生动手实践理解新知识,展示学生作品并拿出一种拼法,让学生写出几何意义。学生写出以下四种表达式:(1)(m n)(a b),(2)(m n)a (m n)b,(3)ma mb na nb,(4)m(a b) n(a b),提问:(1)(2)(3)(4)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m n)(a b)=(m n)a (m n)b=ma mb na nb=m(a b) n(a b),引导学生将以上式子分解为(m n)(a b)=(m n)a (m n)b。
2.创设问题型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型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到发现的乐趣。
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条件》时,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电改时期要在河的两边立两根电线杆,并且引上电线,但是河的两边不能直接测量长度,你们有办法吗?问题二:有一组对应相等的元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问题三:有两组元素对应相等的三角形能全等吗?有几种可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有两角,两边,一边一角的情况。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授课时,我让班上两个同学画出家里厨房的平面图,提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厨房的面积吗?接着提出问题一:你能求出m(a b)的值吗?引导学生根据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得出m(a b)=ma mb,通过求m(a b)复习旧的知识。问题二:你能用图形表达出m(a b)=ma mb的几何意义吗?问题三:你能用图形表达出(m n)(a b)吗?如果不能,则困难是什么?
3.创设社会问题型情境
学生虽然没有这个能力解决社会问题,但社会问题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角平分线》时,可以给学生讲这样的故事:安溪县建中国茶都时,县政府为了选址问题向各界人士征集方案,条件是:中国茶都必须选在运输方便的地方(安溪县当时有与外界疏通的公路和铁路),问学生:你能给县政府提出方案吗?
4.创设猜想型情境
在教学《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创设问题情境: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为了美观,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必须一模一样,你能帮忙想个办法吗?可以引导学生猜想1:两直角边一样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必须一模一样。猜想2:短的直角边与斜边一样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必须一模一样。猜想3:长的直角边与斜边一样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必须一模一样。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成立,可以让学生先作图再证明。这样不但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5.创设探究型情境式
教师可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争论,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习惯,提高分析能力。
在教学《平移的特征》时,探究一:探索平移的特征1。设问:平移过程中图形有变化吗?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探究二:平移的特征2。(1)△ABE沿着XY的方向平移到△DCF,如何移动?
(2)A,B,E的对应点分别是什么?
(3)量出AC,BD,EF的长度,量出各个角的大小。
(4)可以发现AC=BD=EF,∠ABD ∠BAC=180°,∠EAC ∠AEF=180°。
探索的目的是达成共识:平移的特征2,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并且相等,让学生参与并经历整个探索过程,体会发现的乐趣。
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老师要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努力使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具有新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1999.7.5.
[2]柴俊.数学教育个案学习学习.2003.
[3]王蕾.数学教学中加强技能训练的尝试.师范教育,1999.7:8-58.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
1.创设活动型情境
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条件》时,我创设了以下几个活动情境。
活动一:让学生把纸对折,然后剪下一个三角形,展开后把它照折痕剪下变成两个三角形,问: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引导学生得出: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提供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把活动一制作的两个三角形重合,问: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任意摆放都会重合?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与三角形的三边和三个角有关,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三角形是否全等与六组元素有关。
活动三:让学生画图讨论,两个三角形中至少要有几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才能全等。引导学生分类讨论,可分成一个元素,两个元素,三个元素,四个元素,五个元素,六个元素。此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让数学思想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在教学《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分发一组纸片,让学生根据手中的纸片拼图比赛,让学生动手实践理解新知识,展示学生作品并拿出一种拼法,让学生写出几何意义。学生写出以下四种表达式:(1)(m n)(a b),(2)(m n)a (m n)b,(3)ma mb na nb,(4)m(a b) n(a b),提问:(1)(2)(3)(4)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m n)(a b)=(m n)a (m n)b=ma mb na nb=m(a b) n(a b),引导学生将以上式子分解为(m n)(a b)=(m n)a (m n)b。
2.创设问题型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型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到发现的乐趣。
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条件》时,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电改时期要在河的两边立两根电线杆,并且引上电线,但是河的两边不能直接测量长度,你们有办法吗?问题二:有一组对应相等的元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问题三:有两组元素对应相等的三角形能全等吗?有几种可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有两角,两边,一边一角的情况。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授课时,我让班上两个同学画出家里厨房的平面图,提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厨房的面积吗?接着提出问题一:你能求出m(a b)的值吗?引导学生根据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得出m(a b)=ma mb,通过求m(a b)复习旧的知识。问题二:你能用图形表达出m(a b)=ma mb的几何意义吗?问题三:你能用图形表达出(m n)(a b)吗?如果不能,则困难是什么?
3.创设社会问题型情境
学生虽然没有这个能力解决社会问题,但社会问题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角平分线》时,可以给学生讲这样的故事:安溪县建中国茶都时,县政府为了选址问题向各界人士征集方案,条件是:中国茶都必须选在运输方便的地方(安溪县当时有与外界疏通的公路和铁路),问学生:你能给县政府提出方案吗?
4.创设猜想型情境
在教学《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创设问题情境: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为了美观,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必须一模一样,你能帮忙想个办法吗?可以引导学生猜想1:两直角边一样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必须一模一样。猜想2:短的直角边与斜边一样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必须一模一样。猜想3:长的直角边与斜边一样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必须一模一样。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成立,可以让学生先作图再证明。这样不但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5.创设探究型情境式
教师可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争论,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习惯,提高分析能力。
在教学《平移的特征》时,探究一:探索平移的特征1。设问:平移过程中图形有变化吗?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探究二:平移的特征2。(1)△ABE沿着XY的方向平移到△DCF,如何移动?
(2)A,B,E的对应点分别是什么?
(3)量出AC,BD,EF的长度,量出各个角的大小。
(4)可以发现AC=BD=EF,∠ABD ∠BAC=180°,∠EAC ∠AEF=180°。
探索的目的是达成共识:平移的特征2,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并且相等,让学生参与并经历整个探索过程,体会发现的乐趣。
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老师要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努力使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具有新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1999.7.5.
[2]柴俊.数学教育个案学习学习.2003.
[3]王蕾.数学教学中加强技能训练的尝试.师范教育,1999.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