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欧美的一只新秀,它的异军突起动摇了西方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世界文坛刮起一阵旋风,让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窥探、审视、解读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大体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学术观念与学术方法不一,产生了颇具影响的研究成果。从最初的接触到逐渐认同接受到应用,这是一个曲折创新的过程。本文将精简介绍女性主义批评的起源和主要内容,探讨它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状况。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学科化;女性视角
引言
在西方,男权意识一直处于支配主导地位,管辖着人们的文化意识,女性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贡献被忽略视而不见,进而退居为他者。20世纪前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层层跌宕,女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话语权,循序渐进采取行动争取女性的地位与权力,女性主义批评正是在女权运动的影响下悄然诞生,而后在文学界掀起惊涛骇浪,甚者影响至人文学科各个领域。女性主义批评在国内历经短短三十载,便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女性文化的建设、当代女性文学的批评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分析、研究、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 审视其对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意义重大,对中国当代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㈠女性主义批评的起源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源起,首先应归功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扩大。它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连袂而行,尤其是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并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女权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浪头一潮高过一潮,一潮比一潮影响庞大意义深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西方掀起的大规模妇女解放运动,是妇女运动的第一个浪潮,斗争矛头指向政治、经济领域,以争取妇女的选举权、就业权及婚姻自主权为主。60年代后掀起了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其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及美国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民权运动。此次女权运动已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的范围和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斗争的矛头直指文化领域,发动的是文化革命,攻击的是父系霸权文化或称为男权文化及其等级秩序。女权主义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一方面这种女权主义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另一方面又更加趋向学术化。进入80年代后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中的重“女人”的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反过来强调两性的不同和差异,承认女人不同于男人,有着自己的特征和角色,不能盲目地追求男女绝对平等。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大量的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有了生根发芽的现实社会和政治背景,也有吸收养分精髓的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这种思想来源大致来自两大方面。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使其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法国西蒙·德·波伏娃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著名意识流作家、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被称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作,更成为女权运动的圣经,以宏大的历史目光与开阔的思想视野对女性文学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思考,给当代女权主义批评以多方面启迪。法国作家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堪称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使人们尤其是妇女们开始真正认识到妇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处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㈡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
女性主义批评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它以开放的方式吸收多种理论的有益成分,因此造成了一个允许个人持有不同意见的多元化局面,但总体围绕批评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或“他者”展开。它是以妇女作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要求以全新的女性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猛烈抨击,对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文化传统进行声讨和批判,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目前,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最主要流派是英美派与法国派。前者重经验论的阐述,后者偏理念论的阐述。
㈢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接受
在20世纪初已有少些男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妇女受压抑境况并对国内女性话语权给出了许多见解。一些女性作家有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表现在她们的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独特的性别魅力的塑造。建国后进入新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西方的一些文学理论与思潮随着进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同样也随着引介入国内,对国内文坛产生了极大影响。
80年代初,各种外国理论纷繁而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播进中国。国内最早介绍女性主义批评的是朱虹,她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介绍了美国的第二次女权运动和美国带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妇女文学,但这没有引起国内文坛的太多重视。1983年她编选的《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进行了译介,介绍了美国女权运动的历史背景、现实表现及其在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同时把《性政治》等女权运动的重要著作介绍给了国内读者,把美国各科研机构及大学关于妇女研究和妇女研究课程的开设情况作了大致的报道,让国内的读者对国外女性研究的状况有了大致的认识与了解。可以说朱虹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介绍有不容忽视的影响。1980至1983年国内各刊物每年也发表这方面的译文,内容涉及女性主义早期理论和更易接受的英美派理论。1986年《第二性》中文版在中国出版,由于这部著作所具有的理论原创性、体系性及影响力,被看作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处境的一个转折点。到1987年后致力于这一研究的人数增多了,并且将介绍的理论运用到综合性研究中去,使得介绍与研究结合起来。总的说来,从1980年到1987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国内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相对于人们对其他批评理论的重视,女性主义批评还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是外国文学研究者对此的大致介绍,介绍内容的范围也有局限。
90年代后期至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主要特征是从注重女性文学的文化背景转向了文化研究,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进入到一个自然的渐进学术发展阶段。女性学学科化建设的规模初具雏形,女性学课程登上了大学讲坛,国内数十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女性学的相关课程。国内这一学科领域学位论文也急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学位论文是学科成熟度的标志,是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提升。这些论文不仅介绍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最新状况,而且也提出了自己的评述和对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化进程。
结语
女性主義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接受和发展历经30多个年头,引介、深化到为我所用,到初步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当然各国文化、历史背景、文明不一,我们对于这种外来理论批评的接收是有筛选选择的,国内的女性主义文学倾向对具体作家作品分析的文学研究,这种文论的本土化建设似乎略逊一筹。值得肯定的是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接收和发展给国内学术界带来的贡献,将性别视角带进了文学研究领域,并从文学领域扩展到人文学科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
[2]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3]刘捷,邱美英,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8
[4]张翠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6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6]金莉. 美国女权运动 ·女性文学 ·女权批评[J].美国研究,2009(1):63-67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学科化;女性视角
引言
在西方,男权意识一直处于支配主导地位,管辖着人们的文化意识,女性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贡献被忽略视而不见,进而退居为他者。20世纪前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层层跌宕,女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话语权,循序渐进采取行动争取女性的地位与权力,女性主义批评正是在女权运动的影响下悄然诞生,而后在文学界掀起惊涛骇浪,甚者影响至人文学科各个领域。女性主义批评在国内历经短短三十载,便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女性文化的建设、当代女性文学的批评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分析、研究、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 审视其对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意义重大,对中国当代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㈠女性主义批评的起源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源起,首先应归功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扩大。它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连袂而行,尤其是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并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女权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浪头一潮高过一潮,一潮比一潮影响庞大意义深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西方掀起的大规模妇女解放运动,是妇女运动的第一个浪潮,斗争矛头指向政治、经济领域,以争取妇女的选举权、就业权及婚姻自主权为主。60年代后掀起了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其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及美国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民权运动。此次女权运动已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的范围和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斗争的矛头直指文化领域,发动的是文化革命,攻击的是父系霸权文化或称为男权文化及其等级秩序。女权主义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一方面这种女权主义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另一方面又更加趋向学术化。进入80年代后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中的重“女人”的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反过来强调两性的不同和差异,承认女人不同于男人,有着自己的特征和角色,不能盲目地追求男女绝对平等。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大量的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有了生根发芽的现实社会和政治背景,也有吸收养分精髓的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这种思想来源大致来自两大方面。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使其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法国西蒙·德·波伏娃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著名意识流作家、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被称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作,更成为女权运动的圣经,以宏大的历史目光与开阔的思想视野对女性文学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思考,给当代女权主义批评以多方面启迪。法国作家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堪称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使人们尤其是妇女们开始真正认识到妇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处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㈡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
女性主义批评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它以开放的方式吸收多种理论的有益成分,因此造成了一个允许个人持有不同意见的多元化局面,但总体围绕批评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或“他者”展开。它是以妇女作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要求以全新的女性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猛烈抨击,对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文化传统进行声讨和批判,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目前,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最主要流派是英美派与法国派。前者重经验论的阐述,后者偏理念论的阐述。
㈢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接受
在20世纪初已有少些男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妇女受压抑境况并对国内女性话语权给出了许多见解。一些女性作家有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表现在她们的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独特的性别魅力的塑造。建国后进入新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西方的一些文学理论与思潮随着进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同样也随着引介入国内,对国内文坛产生了极大影响。
80年代初,各种外国理论纷繁而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播进中国。国内最早介绍女性主义批评的是朱虹,她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介绍了美国的第二次女权运动和美国带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妇女文学,但这没有引起国内文坛的太多重视。1983年她编选的《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进行了译介,介绍了美国女权运动的历史背景、现实表现及其在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同时把《性政治》等女权运动的重要著作介绍给了国内读者,把美国各科研机构及大学关于妇女研究和妇女研究课程的开设情况作了大致的报道,让国内的读者对国外女性研究的状况有了大致的认识与了解。可以说朱虹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介绍有不容忽视的影响。1980至1983年国内各刊物每年也发表这方面的译文,内容涉及女性主义早期理论和更易接受的英美派理论。1986年《第二性》中文版在中国出版,由于这部著作所具有的理论原创性、体系性及影响力,被看作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处境的一个转折点。到1987年后致力于这一研究的人数增多了,并且将介绍的理论运用到综合性研究中去,使得介绍与研究结合起来。总的说来,从1980年到1987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国内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相对于人们对其他批评理论的重视,女性主义批评还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是外国文学研究者对此的大致介绍,介绍内容的范围也有局限。
90年代后期至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主要特征是从注重女性文学的文化背景转向了文化研究,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进入到一个自然的渐进学术发展阶段。女性学学科化建设的规模初具雏形,女性学课程登上了大学讲坛,国内数十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女性学的相关课程。国内这一学科领域学位论文也急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学位论文是学科成熟度的标志,是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提升。这些论文不仅介绍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最新状况,而且也提出了自己的评述和对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化进程。
结语
女性主義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接受和发展历经30多个年头,引介、深化到为我所用,到初步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当然各国文化、历史背景、文明不一,我们对于这种外来理论批评的接收是有筛选选择的,国内的女性主义文学倾向对具体作家作品分析的文学研究,这种文论的本土化建设似乎略逊一筹。值得肯定的是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接收和发展给国内学术界带来的贡献,将性别视角带进了文学研究领域,并从文学领域扩展到人文学科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
[2]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3]刘捷,邱美英,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8
[4]张翠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6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6]金莉. 美国女权运动 ·女性文学 ·女权批评[J].美国研究,2009(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