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浅析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nhu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相对于花鸟画和人物画,历史脉络最清晰,传承资料最完备,历朝历代留存作品最丰富的一个画科了。山水画的面貌和技法也在传承和发展中越来越丰富。然而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历代绘画从业者。一直到现在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中该不该大量临摹传统作品和如何去创新的问题仍然被业内大量的讨论。但言论大多有些极端,要么认为应该撇弃传统,学习传统等于泥古不化。要么认为一定要像传统中某家面貌才是正统的山水画作品。其实继承和创新之间并无冲突,临摹是与古人对话,把握古人山水画作品内在蕴含的规律,再去观察古人每家面貌上的创新,就能为自己的创作打开一条思路。
  一、我们称之为传统的绘画,其实在当时也属于现代绘画
  用历史的角度把时间轴拉长来看待绘画的继承和创新,不难发现每一个时期的人都是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现在的每一段传统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现代,当时的绘画都是现代绘画,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当时的现代绘画属于我们认知的传统范围呢?第一点是时间限制,一段大的历史背景因其社会的发展程度的限制,这一个时期的绘画在题材或大的风格上都会有相对接近的特征。第二点则是他们的作品都符合中国画中山水题材传统的审美规律和造型方法,这些内在的东西才是中国画的核心。历史大浪淘沙般的把每个时期平庸的作品渐渐淘汰,能留下来的并且被业内承认和让大家所熟知的作品无疑在当时就属于顶尖范畴的作品。而我们当下的所谓现代绘画中优秀的作品几百年之后也将成为未来画家口中的传统。
  二、推陈出新是在能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
  推陈出新顾名思义是要将陈旧的东西推开,将新鲜的东西加入进去。既然要“推陈”那么就应该明确“陈”在哪里才有的推,不然将之前的东西一股脑否定掉再由自己凭空创造出一个新的面貌,这样的东西是立不住的。不如将前人的宝贵经验学习过来之后再逐渐加入自己喜欢的东西,临摹和创作穿插进行,實时改进自己的画法和加深自己对古画的认知,一点一点的发掘传统作品中对山水画的理解,真正的做到与古人对话,当然这个过程是没有终点的,这样长久下去自然便会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面貌,并不用强求为之,也不可强求为止。《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一味的想要去创造新的面貌和新的技法难免会入歧途,让自己的作品显得怪异而不是新奇。
  当然一味的强调传统,不去思考自己的个性所在也是不可取的。如今也不乏泥古不化,谈“新”色变的画家,沉浸在某家面貌中无法自拔,并且批判一切不像古人的作品,这样的情况也是不真正了解传统的表现。元代赵孟頫强调古意,认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赋色浓艳,便自称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他批判当时元朝画家追求精巧、艳丽的风气,要殆尽宋人笔墨,强调学习唐人。赵孟頫强调学习唐人也是学习唐人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和学习唐人作品的气息,并不是强调学习唐人面貌,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点。他虽说自己作画“简率”但实则是谦虚之词,他的《鹊华秋色》用笔细密,赋色淡雅,根根小草都勾勒的十分精细。《浴马图》中人物和鞍马画的精细入微,马蹄入水产生的颜色及虚实的变化都表现的十分精妙,却不觉过分雕饰,颜色鲜艳却不觉艳俗,发现前人已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并加以运用。这就是他所强调的“古意”。
  三、与其谈“创新”不如谈“出新”
  创新一词给人的感觉是凭空创造一个新鲜事物,而出新一词则更符合绘画在寻求自己独特面目时的过程。去学习传统绘画中规律性的经验,比如构图规律、疏密规律、山石树木的造型规律、用笔用墨的节奏、赋色中色与色的关系等等,都是直接能用到自身创作中去的东西,比自己无中生有要快而且这些经验经过古人长时间的实验已经十分完备,同时也比完全照搬古人山石树木要来的自由和轻松。生无所住心让自己的心境平静下来,踏实的去学习传统,再探寻本心,真诚的询问自己的内心到底喜欢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在传统之上发现新的课题,以传统为基础去研发新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之前长期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新面目已经有雏形出现了。
  学习传统并不是为了增加自身绘画时的包袱,而是为了达到创作时“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越亲近传统就越坚定自己所出的“新”是有根基的,内心坚定后在创作中才能不被迟疑所扰,真正达到“心无所住”,下笔沉着痛快。中正的去对待传统的学习和自身的创作,便可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水画作品。
  作者简介:
  杨泽瀚(1993.5—),男,汉族,籍贯:河北邯郸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现代山水画研究。
其他文献
引言  自董其昌明确提出山水画南北宗论学说后,将青绿着色一路的山水画自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起,至后世一脉相承的画家划为北宗,将自王维开始的水墨渲淡的一脉山水画划为南宗,董其昌崇尚文人水墨画本身是有发扬水墨山水一脉的好处的,玄宰一家之言虽有偏颇之处但也并非否定青绿山水的艺术价值,这一点从他本人也画了一些青绿山水作品便可看出。董其昌的追随者清初四王也多做青绿山水,沈周、文徵明、仇英也有很多青绿山水作品存世
期刊
摘要:读过苏轼的诗词的,都知道苏轼写有三首关于中秋的词,并且也在宋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这三首中秋诗词分别为《水调歌头》、《西江月》、《念奴娇》。虽然这三首词都是写中秋的,但都是苏轼在不同的人生时期中所写的,且主题也是有所不同的,不管现在任何角度阅读,都能体现出中秋的意境,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与中秋节相关的文学思想。本文针对苏轼的三首中秋词展开了对比欣赏,以期使我国的历史文学得到发扬。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作为历史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历史纪念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其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准确和快速的为公众传播历史纪念馆的文化理念,最大程度的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以及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需求。历史纪念馆的相关工作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不断向多元化的发展进步和发展,拓宽发展的空间,同时历史纪念馆主要为
期刊
摘要:罗伯-格里耶在他的首部新小说《橡皮》中勇于反对小说传统,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小说创作方式。本文旨在分析《橡皮》这部小说对经典人物形象的戏仿与解构以及对人物角色身份和心理的双重“擦拭”,阐释新小说对传统小说任务形象的颠覆。对人物形象这一基本小说要素的颠覆将会为小说创作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关键词:新小说;反小说;人物形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欧洲出现了一批先锋派小说家,他们认为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
期刊
摘要:中国唐诗在英译过程中出现文化及美感的缺失的现象,以及译者在英译过程中采取的弥补方式。  关键词:文化亏损;美感缺失;弥补  诗歌英译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原作的思想内涵,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译作问世,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会导致文化亏损,导致原作的美感消失。对此,译者也会有不同的方式来给予弥补。  文化缺失是指文化因素在翻译中所造成的文化意象和文化意义的缺失。造成文化
期刊
摘要:中国画主要依靠线的运用和把握所呈现出来,每个人的心性和修养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线质不同,所以中国画中线成了画家真实的情感和心性的载体,是欣赏着流露真实情感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山水画;线语言;运用  一、中国画用线与书法的关系  研究中国美学要从中国的书法开始,因为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文字,它的传承是我们直接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向。中国书法是典型的线条艺术,它与色彩、光影毫无关系。它的一切
期刊
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国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更多的人注重旅游了。而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角逐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如何更好地提高我国的软实力,让更多的外国旅客认识到中国的强大,才是现在所需要做的事情。所以,当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时,街道路口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了,也有可能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所以,在进行街道路口的名称翻译时,既要做到完整地表达又要传神生动,这就要求我们
期刊
摘要: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依赖于影视技术的发展,同时技术也为电影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形式和技术。在电影史上,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会为电影的艺术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无论是电影文本的创作还是镜头的拍摄、后期的剪辑,都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本文将从电影史出发,通过电影在技术变革中的发展,来探讨电影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对我国未来电影在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发展前景的思考。  关键词:电影艺术;冲突  通过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带有民族色彩的乐器表演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民族乐器表演是一种以民族乐器作为载体而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媒渠道得到了拓展,使得大众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广。这样的发展形势为我国民族乐器表演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在大众传播的背景下,民族乐器表演已经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本文就从大众传播以及民族乐器表演的相关内容作为着手点对大众传播背景下民族乐
期刊
摘要:宫崎峻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他的动画能从日本本土走向世界,无疑是跨文化传播的一个成功的典范。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想象力,为人们展现的是一个个魔幻而又美丽的世界。宫崎骏动漫的共同主题是人文性,不仅仅是给观众带来动漫最基础的娱乐性,从环保、反战、人类情感、传播东方元素、画面美学上都能够激发观众深度的思考。  关键词:宫崎骏动漫;动漫电影;人文性  一、人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