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全: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等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j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文全: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
  
  《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刊登冯文全的文章。作者从哲学、教育学和德育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生活德育”进行严谨的审视,发现“生活德育”论在思维方式上不仅犯有形而上学的错误,而且也经不起教育历史与现实的事实检验和教育理论的拷问。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的德育改革,不是要放弃学校德育的政治方向,也不是要全盘否定道德知识的教育,而是要在确保德育的政治价值导向和道德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使学校德育实现与社会现实的视域融合,克服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的脱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赋予学校德育更多的生活趣味,丰富和扩展学校的德育资源。其次,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生活德育”论否定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因而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再次,从德育社会学的角度看,“生活德育”论企图在幻想中摆脱社会对德育的政治影响和价值引领,因而是一种非理性的德育主张。
  重构“生活德育”,方能使我国学校德育走出困境。作者认为这包括:一方面,重构制度德育,让制度充满道德性与教化性;另一方面,营造德育的生活氛围,让德育在生活中进行,生活在德育中提升。
  
  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
  
  2010年第1期《中国教育学刊》刊载了冯建军的文章。作者指出,生命教育是当今学校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但如何开展,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作者认为,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以下方面是需要明确的:
  生命教育应该是社会转型中的“唤魂”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矫正或预防社会转型中的心灵缺失,培育一个身心和谐、知情意均衡发展的完整人。因此,生命教育不应该只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而应该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成为全人教育。
  生命教育最终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反思与获得。深刻的人生反思不是其他学科附带的渗透能够完成的,它必须通过专门学科系统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生存技能之时,具备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因此,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科渗透式的,而应该独立设置课程。
  生命教育在知识点上与其他学科是重合的,生命教育不在于重复这些知识,也不在于补充相关的知识,而是要综合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命中的困惑。所以,生命教育应该以活动组织课程,围绕着日常生活中学生遭遇的种种生命现象,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生命保护的技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体验他们自身的经验。就是说,生命教育课程不应该以知识逻辑组织,而应该以活动来组织,成为综合活动课程。
  
  刘华杰:竞争性学习观的道德后果及矫正
  
  《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期刊登了刘华杰的论文。作者认为,竞争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机制,但对竞争的信仰和功利的教育价值取向催生了竞争性学习观,即学习的最高准则就是竞争,就是要在考试成绩上超过别人。这种狭隘的学习观曲解了学习服务于成长的本质,将竞争的内涵做了狭隘化、庸俗化的理解。竞争性学习观导致的不易察觉的道德后果有:遗忘个人道德修炼、生成道德冷漠、不道德地竞争、不道德地教育等等。显然,竞争性学习观在学校的蔓延不仅不利于学生德性的生成,反而可能滋生反道德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对竞争性学习观的道德问题进行道德化的矫正,构建一种和谐、健康和道德的竞争关系和学习理念:超越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纵向竞争、淡化横向竞争;从单一的分数竞争转向综合的竞争。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问题,提出了德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应该是人本教育思想。学校德育工作应该从生命教育与生命价值两个维度展开,回归中华经典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路径。在分析中华经典的生命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具体提出“溯源使生命有依据,关注使生命有价值,感悟使生命有意思”等三方面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德育改革中华经典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1
德国研究显示:孩子能够听音乐和写作业两不误    很多家长都为孩子塞着耳机边听音乐边写作业头疼过。就此,3月24日,德国多特蒙德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发表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挑选了88名15岁到17岁的德国10年级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智力测试和注意力集中测试。参与的学生要在有音乐和没有音乐的两种环境下进行测试。不过,有音乐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音乐。数周后再对他们进行测试。研究人员说,实
【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以及心理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等,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因教师较为常规的讲授方法而使得课堂较为枯燥且单调,若是将体验式教学方法采用其中的话,那么课堂氛围会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未来的就业率以及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体验式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王柳青,福建省闽侯县关源初级中学。  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特点为基础,通过
风光旖旎的广州老城区沙面岛,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拥有的古树名木数量占了全市的一半。这里既有风格独特的欧陆式建筑,又有极具文物价值的历史遗产,堪称广州这个繁华都市中的世外桃源,因此,沙面岛被评为广东省绿色社区、广州最美社区。社区里,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学校——沙面小学。她的当家人张凤娟,既是一位和蔼、温婉的女性,又是一位有创见、有胆识、有魄力的教育工作者。  在张凤娟的心中,一直希望有这样一所理想的学校
教育部:严禁简单用升学率评价教师    教育部下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规划称,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中小学教师业内评价机制,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同时,制订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
价值追问:  与谢钢主任的对话  2011年,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重庆市渝北区提交的论文《培育学校文化,激励学生成长》被评为优秀案例。带着期待,记者来到山城重庆,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就区教委为何选择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整体提升全区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突破口这一话题,和渝北区教委主任谢钢进行了对话。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缺失了精神的支撑,人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聊起
1998年,我毕业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任教。那时的我,刚参加工作,年轻气盛,不但要求自己样样争先,就是对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开学第一天,我就对全班同学响亮地喊出“事事争第一”的口号,要求他们无论大事小事一律不准落后,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这口号落到实处。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自己的班成为全年级最出色的班,让所有人都对我这个刚参加工作的黄毛丫头刮目相看。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一学期下来,我们班
课题背景  翻阅4-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发现都有讲述科技的话题,涉及交通、水电、食品、农业等多个领域。设计本课时,老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了新的教学子课题,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同构”,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发展了科技,科技的飞越又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了福音。      教学目标  了解科技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领略科技的神奇力量,感受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生命带
【案例】  一天晚上,我接到文亮母亲的电话,让我把她儿子的新同桌旭军调开。对这件事,我早有心理准备,只是没想到事情会来得这样快。  旭军学习成绩糟糕,经常考个位数,而且调皮捣蛋,是个不折不扣“问题学生”,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这不,家长又建议我让旭军单独坐。  显然,这个环境不好——让旭军一个人坐在教室后面,他就会有被集体抛弃的感觉。他才四年级,这样下去对他的发展很不利。同为受教育者,这样的“待遇”
张中文:师德建设的道德性探讨    张中文在《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师德是教师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共同体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准则,是教师共同体所秉持的职业道德操守和道德良心,它内敛为教师的德性,外显为教师的德行,是教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私德的统一体。师德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建设,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