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文全: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
《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刊登冯文全的文章。作者从哲学、教育学和德育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生活德育”进行严谨的审视,发现“生活德育”论在思维方式上不仅犯有形而上学的错误,而且也经不起教育历史与现实的事实检验和教育理论的拷问。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的德育改革,不是要放弃学校德育的政治方向,也不是要全盘否定道德知识的教育,而是要在确保德育的政治价值导向和道德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使学校德育实现与社会现实的视域融合,克服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的脱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赋予学校德育更多的生活趣味,丰富和扩展学校的德育资源。其次,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生活德育”论否定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因而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再次,从德育社会学的角度看,“生活德育”论企图在幻想中摆脱社会对德育的政治影响和价值引领,因而是一种非理性的德育主张。
重构“生活德育”,方能使我国学校德育走出困境。作者认为这包括:一方面,重构制度德育,让制度充满道德性与教化性;另一方面,营造德育的生活氛围,让德育在生活中进行,生活在德育中提升。
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
2010年第1期《中国教育学刊》刊载了冯建军的文章。作者指出,生命教育是当今学校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但如何开展,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作者认为,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以下方面是需要明确的:
生命教育应该是社会转型中的“唤魂”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矫正或预防社会转型中的心灵缺失,培育一个身心和谐、知情意均衡发展的完整人。因此,生命教育不应该只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而应该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成为全人教育。
生命教育最终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反思与获得。深刻的人生反思不是其他学科附带的渗透能够完成的,它必须通过专门学科系统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生存技能之时,具备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因此,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科渗透式的,而应该独立设置课程。
生命教育在知识点上与其他学科是重合的,生命教育不在于重复这些知识,也不在于补充相关的知识,而是要综合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命中的困惑。所以,生命教育应该以活动组织课程,围绕着日常生活中学生遭遇的种种生命现象,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生命保护的技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体验他们自身的经验。就是说,生命教育课程不应该以知识逻辑组织,而应该以活动来组织,成为综合活动课程。
刘华杰:竞争性学习观的道德后果及矫正
《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期刊登了刘华杰的论文。作者认为,竞争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机制,但对竞争的信仰和功利的教育价值取向催生了竞争性学习观,即学习的最高准则就是竞争,就是要在考试成绩上超过别人。这种狭隘的学习观曲解了学习服务于成长的本质,将竞争的内涵做了狭隘化、庸俗化的理解。竞争性学习观导致的不易察觉的道德后果有:遗忘个人道德修炼、生成道德冷漠、不道德地竞争、不道德地教育等等。显然,竞争性学习观在学校的蔓延不仅不利于学生德性的生成,反而可能滋生反道德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对竞争性学习观的道德问题进行道德化的矫正,构建一种和谐、健康和道德的竞争关系和学习理念:超越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纵向竞争、淡化横向竞争;从单一的分数竞争转向综合的竞争。
《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刊登冯文全的文章。作者从哲学、教育学和德育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生活德育”进行严谨的审视,发现“生活德育”论在思维方式上不仅犯有形而上学的错误,而且也经不起教育历史与现实的事实检验和教育理论的拷问。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的德育改革,不是要放弃学校德育的政治方向,也不是要全盘否定道德知识的教育,而是要在确保德育的政治价值导向和道德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使学校德育实现与社会现实的视域融合,克服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的脱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赋予学校德育更多的生活趣味,丰富和扩展学校的德育资源。其次,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生活德育”论否定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因而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再次,从德育社会学的角度看,“生活德育”论企图在幻想中摆脱社会对德育的政治影响和价值引领,因而是一种非理性的德育主张。
重构“生活德育”,方能使我国学校德育走出困境。作者认为这包括:一方面,重构制度德育,让制度充满道德性与教化性;另一方面,营造德育的生活氛围,让德育在生活中进行,生活在德育中提升。
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
2010年第1期《中国教育学刊》刊载了冯建军的文章。作者指出,生命教育是当今学校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但如何开展,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作者认为,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以下方面是需要明确的:
生命教育应该是社会转型中的“唤魂”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矫正或预防社会转型中的心灵缺失,培育一个身心和谐、知情意均衡发展的完整人。因此,生命教育不应该只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而应该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成为全人教育。
生命教育最终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反思与获得。深刻的人生反思不是其他学科附带的渗透能够完成的,它必须通过专门学科系统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生存技能之时,具备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因此,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科渗透式的,而应该独立设置课程。
生命教育在知识点上与其他学科是重合的,生命教育不在于重复这些知识,也不在于补充相关的知识,而是要综合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命中的困惑。所以,生命教育应该以活动组织课程,围绕着日常生活中学生遭遇的种种生命现象,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生命保护的技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体验他们自身的经验。就是说,生命教育课程不应该以知识逻辑组织,而应该以活动来组织,成为综合活动课程。
刘华杰:竞争性学习观的道德后果及矫正
《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期刊登了刘华杰的论文。作者认为,竞争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机制,但对竞争的信仰和功利的教育价值取向催生了竞争性学习观,即学习的最高准则就是竞争,就是要在考试成绩上超过别人。这种狭隘的学习观曲解了学习服务于成长的本质,将竞争的内涵做了狭隘化、庸俗化的理解。竞争性学习观导致的不易察觉的道德后果有:遗忘个人道德修炼、生成道德冷漠、不道德地竞争、不道德地教育等等。显然,竞争性学习观在学校的蔓延不仅不利于学生德性的生成,反而可能滋生反道德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对竞争性学习观的道德问题进行道德化的矫正,构建一种和谐、健康和道德的竞争关系和学习理念:超越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纵向竞争、淡化横向竞争;从单一的分数竞争转向综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