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中文:师德建设的道德性探讨
张中文在《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师德是教师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共同体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准则,是教师共同体所秉持的职业道德操守和道德良心,它内敛为教师的德性,外显为教师的德行,是教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私德的统一体。师德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建设,具有道德性,即:师德建设既要合乎道德本性(简称合道德性),又要遵循道德律(简称合道德律)。
基于师德建设道德性的认识,作者认为师德建设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以教师身心和谐、人格完善和理想价值目标追求的实现为旨归,以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建立科学化、人本化的学校文化制度,科学合理地重建教师的现实生活世界的问题。作者进一步认为,当前尤其要重点解决:提高学校制度建构的伦理合理性,追求制度公正问题;增强师德教育的切实有效性,培育新型师德文化问题。其具体的策略是从建立科学化、人本化的学校文化制度,重建教师的现实生活世界入手。以教育为先导、以文化为依托、以制度作保障,建立科学化、人本化的学校文化制度,不断提高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荣誉感、成就感、归宿感和幸福感,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师德失范问题和教师德性不断提升的问题。
王培峰、张茂聪: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公共治理
王培峰等在《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7期撰文指出,当前,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已溢出教育而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期待纳入公共治理的视野。公共治理是一种管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它是一个由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形成的组织网络,通过合作与协商,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基于公共治理理论,作者认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公共治理的框架是:将网络管理纳入政府社会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网络。这首先要求,从制度上明确和规范各级各类网络经营组织的产权、法人代表、管理体制、权利义务以及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等,便于政府进行网络监管;第二,建立一整套科学完整的管理机制,包括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纠错机制和奖惩机制,规范网络经营组织的行为,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作用,限制其不利的作用;第三,以公共价值和公共理性的态度,从公共利益与政治和伦理上加强监管,从自主权利和主体地位上放松控制,使网络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双重效益,同时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第四,实施网络管理员资格认定制度,网管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级的网络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伦理道德素质和公共理性,从资格认定、注册管理和制度规范等方面,规范、协调和保障网管员的工作,发展壮大网管员队伍。此外,作者认为还需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依法构建网络公民社会;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确保网络自由的主体地位;完善公共政策,建立网络公共治理多元参与的互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下社区参与的平面化网络管理格局等等。
薛晓阳:论和谐人格的道德起点——和谐作为一种道德类型的价值和意义
薛晓阳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A期撰文认为,和谐是一种伦理性的概念,人格和谐的根本是德性和谐。道德有类型也有阶梯之分,不同道德有不同的伦理取向,也会有不同的道德后果。和谐不仅具有道德的特征,而且也是独特的道德类型。东方伦理对和谐情有独钟,爱、礼让、宽容是东方伦理的核心,是一种由内向外的道德建构过程,擅用对自己的标准来感召他者的伦理方法。今天,我们与道德的他者相遇,要求和谐成为一种伦理的标准和道德的品质,同样也必然是人格塑造的道德起点。
张中文在《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师德是教师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共同体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准则,是教师共同体所秉持的职业道德操守和道德良心,它内敛为教师的德性,外显为教师的德行,是教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私德的统一体。师德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建设,具有道德性,即:师德建设既要合乎道德本性(简称合道德性),又要遵循道德律(简称合道德律)。
基于师德建设道德性的认识,作者认为师德建设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以教师身心和谐、人格完善和理想价值目标追求的实现为旨归,以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建立科学化、人本化的学校文化制度,科学合理地重建教师的现实生活世界的问题。作者进一步认为,当前尤其要重点解决:提高学校制度建构的伦理合理性,追求制度公正问题;增强师德教育的切实有效性,培育新型师德文化问题。其具体的策略是从建立科学化、人本化的学校文化制度,重建教师的现实生活世界入手。以教育为先导、以文化为依托、以制度作保障,建立科学化、人本化的学校文化制度,不断提高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荣誉感、成就感、归宿感和幸福感,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师德失范问题和教师德性不断提升的问题。
王培峰、张茂聪: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公共治理
王培峰等在《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7期撰文指出,当前,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已溢出教育而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期待纳入公共治理的视野。公共治理是一种管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它是一个由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形成的组织网络,通过合作与协商,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基于公共治理理论,作者认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公共治理的框架是:将网络管理纳入政府社会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网络。这首先要求,从制度上明确和规范各级各类网络经营组织的产权、法人代表、管理体制、权利义务以及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等,便于政府进行网络监管;第二,建立一整套科学完整的管理机制,包括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纠错机制和奖惩机制,规范网络经营组织的行为,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作用,限制其不利的作用;第三,以公共价值和公共理性的态度,从公共利益与政治和伦理上加强监管,从自主权利和主体地位上放松控制,使网络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双重效益,同时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第四,实施网络管理员资格认定制度,网管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级的网络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伦理道德素质和公共理性,从资格认定、注册管理和制度规范等方面,规范、协调和保障网管员的工作,发展壮大网管员队伍。此外,作者认为还需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依法构建网络公民社会;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确保网络自由的主体地位;完善公共政策,建立网络公共治理多元参与的互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下社区参与的平面化网络管理格局等等。
薛晓阳:论和谐人格的道德起点——和谐作为一种道德类型的价值和意义
薛晓阳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A期撰文认为,和谐是一种伦理性的概念,人格和谐的根本是德性和谐。道德有类型也有阶梯之分,不同道德有不同的伦理取向,也会有不同的道德后果。和谐不仅具有道德的特征,而且也是独特的道德类型。东方伦理对和谐情有独钟,爱、礼让、宽容是东方伦理的核心,是一种由内向外的道德建构过程,擅用对自己的标准来感召他者的伦理方法。今天,我们与道德的他者相遇,要求和谐成为一种伦理的标准和道德的品质,同样也必然是人格塑造的道德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