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光旖旎的广州老城区沙面岛,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拥有的古树名木数量占了全市的一半。这里既有风格独特的欧陆式建筑,又有极具文物价值的历史遗产,堪称广州这个繁华都市中的世外桃源,因此,沙面岛被评为广东省绿色社区、广州最美社区。社区里,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学校——沙面小学。她的当家人张凤娟,既是一位和蔼、温婉的女性,又是一位有创见、有胆识、有魄力的教育工作者。
在张凤娟的心中,一直希望有这样一所理想的学校: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这里很快乐地学习,课堂有活力,学生有活力,教师有活力,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很重要,都对自己充满信心,都具有可自我发展的能力。正是怀着这样一份理想与追求,2003年做了20年教师的她,接手行政管理工作,成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沙面小学的校长。人生的转轨,令张风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当好这所历史名校的校长?如何继承与发展学校的优良传统?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注入具有时代气息、与时代脉搏相吻合的“营养素”,使之更具活力?这不得不令她认真思考。
8年后,当全国绿色学校,广东省首批“书香校园”,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州市首个“语言艺术实验基地”,“协同教育”课题研究持续稳步推进,“教师自我发展学校”喜结硕果,“小班化教育”初露锋芒,合唱、游泳屡屡夺冠等等殊荣尽收学校囊中,张凤娟心存宽慰:8年,学校走出了一条跨越之路,一条求新求变的辩证发展之路。
最小的,也是最大的
沙面小学校园面积仅7066平方米,这可能是全国绿色学校中最小的一所学校了。然而,正是这样一所学校,把自己的教育触角伸出校园,充分利用整个沙面社区独特的环境和社会资源,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办成了“最大的”的学校。
这得益于张凤娟提出的“创建没有围墙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开展无墙教育,是很多学校推崇的教育理念,沙面小学无墙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不打破围墙,学校无以发展,所以她的很多教育举措,都呈现出主动“破墙”的态势。
1997年和1999年,沙面小学相继被评为市、省级绿色学校,从2000年开始,学校又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力争用三年时间,把沙面小学创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然而,作为国家级绿色学校候选单位,学校确实太小了。
为此,张凤娟倡导树立教育没有“围墙”的观念。在她的带领下,学校经与沙面社区领导协商后决定,在社区、学校间开展互动式系列创绿活动,学生直接借用社区场地,与社区一起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由于沙面曾经是租界,还保留着广州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遗迹。学校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环岛调查,古树名木生长情况调查,凭吊历史遗迹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教育,激发了学生奋发学习、报效祖国、保护文化、保护环境的热情。学生围绕沙面岛的保护和开发写出了一系列小论文,其中的一些观点还被有关部门采纳,成为了改造沙面的好建议。
几年间,社区、学校互动频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有声有色,沙面小学融入社区,走向社会,把保护环境的信息推向家长、居民、游客,营造了一片“没有围墙的绿荫”,建起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全国绿色学校。如今的沙面社区,已是“广州市最美社区”。
沙面小学游泳队赫赫有名,培养了亚洲游泳冠军陈伟英、周嘉威,以及小学六年级就打破世界中学生游泳纪录的陈铁涛等泳坛名将,是全国游泳项目传统学校,然而学校里其实仅有一个三泳道温室泳池,他们的基本训练,都是借用社区泳场来完成的。在沙面社区,有一个著名的游泳场,泳场建于1887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水上文化底蕴。泳场同时也是广州市水上运动中心训练基地。张凤娟在与相关部门协商取得泳场的使用权后,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社区资源,狠抓学校游泳队训练,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3年8月8日,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沙面分馆正式开放,这是遵循“文化进社区,送书到基层”服务理念在社区设立的第一个分馆,馆藏数万册图书。张凤娟没有放过这“送来”的好处——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正好可以“拿来”我用。相关部门二话不说,爽快地应允了沙面小学的请求——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沙面分馆,就这样成了沙面小学的“校内”图书馆。
沙面小学校园窄小,却地处广州最美丽、最具欧陆风情、最多外国游客聚集的沙面岛。面对这一优势,张凤娟提出,要突破校園局限,为孩子们搭建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创造良好氛围,让孩子们接触更广阔的天空,领略更多学习的乐趣。为此,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来外教进入课堂,每月一次组织外国游客团进校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与社区中的外国游客开展活动。
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在沙面小学“庆祝建校六十周年”音乐会上,沙面小学合唱团的八十多位同学分别用五种语言演绎了十多首中外名曲,令全场惊叹。
教育“无墙”的观念引路,成就了沙面小学“小学校”的“大辉煌”,让一所“最小的”学校成就了自己“最大的”发展。
继承的,也是创新的
沙面小学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名校,建筑古朴,渊源厚重,然而,张凤娟喜欢创新,她让这所“有历史”的学校处处呈现新意。
张凤娟到任之前,沙面小学就一直以出色的教育教学成绩列榜广州名校,成为广州市民心中信得过的教育品牌。90年代,沙面小学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协同教育”研究实验,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被吕型伟先生赞誉为“是率先把方法论应用到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具有前瞻性的课题”,成果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99年,沙面小学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小学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历史带来荣誉,也隐藏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危机:张凤娟上任之初,沙面小学领导班子正面临新老交替;教师队伍年轻化,1-2年教龄的老师占了1/3;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广州全面推开,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人们对沙面小学的要求会更高。稍有不慎,学校就有可能失去原有的优势。
面对学校实际,张凤娟和她的班子成员在系统的学习、思考后认识到,提升沙面小学品牌,需要学校发展的再设计,需要发展策略的再选择,需要自主形成学校的教育风格、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
据此,张凤娟带领教师们确定了学校发展的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以“协同教育,自主发展”为中心,指引师生立足现状,面向未来。
“协同教育”是沙面小学坚持多年的研究课题,在张凤娟接任校长前就已实验十载。这种罕见的马拉松式课题实验,被广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李小鲁认为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并撰文盛赞。
如今,张凤娟要继续推行这一“古老”的课题。事实上,作为协同教育的多年实践者,张凤娟深刻认同这 一教育理念,“协同发展”已成为其辦学思想的核心。
张凤娟认为:人是管理诸多要素中最活跃、最本质的要素。“协同”是学校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因此,她坚持每学年对学校管理者进行服务理念、原则、方法的通识培训,反复阐述“协同”的理念,使“协同”管理思想得到班子的认同和支持。她是学校管理的“指挥家”,却着力淡化这种角色色彩,努力实现师生的自主管理,“让学校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为了实现“协同发展”的校园生态,张凤娟特别注意营造宽松、愉悦的校园氛围,让学校有温磬、有亲情、有关爱、有交流、有协作,让校园中的石头“说话”,景观“发言”,使学生学习、探索、研究的氛围成为吸引人、教育人的力量,最终形成优美、文明、和谐的育人场境。
及至今天,“协同教育”课题实验已进行18年,它是旧的课题,却年年有新的内容呈现。这生动地影证了张凤娟引领下的沙面小学的办学精神——继承中创新,坚守中传承。
正是这种不断创新实践的精神,使沙面小学的办学不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沙面小学位居广州老城区,名声在外,但场室狭促,如何保持高水平办学?除了“破墙”争取社区资源,张凤娟还敏感地意识到,计划生育政策对教育的影响已经显现,生源开始减少,这给教育创新提供了机会。
在沙面小学,老师们都知道:
“每个孩子对于沙面小学来说,只是千分之一,但对于家长来说则是百分之一百的希望!”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成为沙面小学教师们的共同追求。
为了真正做到“关注差异”,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最公平的教育,2004年,沙面小学在张凤娟校长的倡导主持下,正式全面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
小班化教学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强化课堂中师生、生生、学生个体的协同效应为突破口,通过“四导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全面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实验开展后,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增强了,与老师的对话增多了,与同伴的互动丰富了。每一个学习单元或知识点的学习快要结束时,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自由地“走班”上课。“我想学”“我要学”“我会学”的自我发展意识越来越浓厚。
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大学选修课的小班化教学实验获得了超乎想象的效果。对此,张凤娟在学校的发展版图上,为其勾画了更美好的蓝图——正在兴建的沙面小学新校区,处处以小班化教育为中心,未来的沙面小学教育格局,将是一副全新的场景。
现在的,也是未来的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立人”的工作。“立人”先“立根”。张风娟引领下的沙面小学“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倡导的即是“立根”。
张凤娟认为,为孩子“立根”,先要让教师“立人”。所以,上任伊始,她就思考着教师的成长问题,教师的发展问题。
多年的教师经历,使张凤娟深刻地认识到,让教师感受到被尊重与期望,让教师葆有自我发展的需求,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为此,张凤娟始终把教师的发展需要放在最高位置,努力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2004年9月,沙面小学正式成立了广州市首间“教师自我发展学校”,力促教师实现自身在教科研等方面的自我发展定向和成长,迈上成功的阶梯。
教师自我发展学校的培训学习一般集中安排在假期开学前一周。培训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请来专家答疑、解读。2010年,学校请来全国督学姚继业做“班主任专业化”的报告,请来语文教育专家许汉做“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反思”讲座,请来市教研室主任黄宪对“新课程实验若干问题的反思”进行剖析。
讲座中,老师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听报告,做笔记,向专家质疑和请教。专家报告结束后,张凤娟组织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集中学习,老师们思考了平时由于工作忙没时间细想的问题,整理了平时疏于整理的思路,反思了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研讨了平时没来得及沟通和交流的经验、困惑,对专家们的理论有了更深度的思考和吸收。
教师自我发展学校促进了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促进了教师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发展与提高。2006年,学校把教师们在自我发展学校中的心得体会集结成册,取名《我在为谁教》并公开出版,成为教师自我发展学校继续发挥作用的强劲推力。
张风娟不仅为教师发展创造空间和平台,还努力提供成功的契机,激发创造的冲动,让他们生长出“教育智慧”。
为了让教师多读书,张凤娟倡导开辟了“教师书吧”,建立了教师“读书网页”,每周组织“教师教育沙龙”,选送教师参加各地学术研讨,请来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学校还引导教师立足教育教学第一线,把问题变课题,成立了“小课题研究组”,让老师们在团队合作中,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有效促进自我成长。
视角的变化,让沙面小学在评价教师时,更关注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骨干教师的优质课,突出“严”字;对成长中的教师的研讨课,突出“研”字;对新教师,则突出“引”字。这样的评价氛围宽松,关注差异,帮助各层次教师发现自身不足,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并主动改进,从而找到教学的自信,真正达到了评价为教师发展的目的。
教师的发展,是为学生发展的奠基性工作。说到底,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引导和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了给学生未来立基,张凤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素质养成,希望沙面小学能成为每一位学生奠基人生、茁壮成长并获取成功的理想之地。
她鼓励孩子们努力发展自己的兴趣,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她打破学校围墙,也打破了教师的“心墙”,为孩子们搭建起一个个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孩子们接触更广阔的天空,领略更多学习的乐趣。
有一段时间,在绿荫履盖的沙面岛上,几乎处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少先队员忙碌的身影。
一幢幢欧陆古建筑,是沙面岛浓郁的欧陆风情的象征,但历经近百年沧桑,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蕴含的意义,是这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在速描、拍照、采访老沙面居民中,一点点还原着她昔日的音容。
一棵棵与古建筑同龄甚至更年长的老树,伴随着古建筑幸运地生存至今,但这百来棵呵护沙面岛,记载着羊城西部气候变迁的活标本多已老弱、虫害至深。园林部门虽赞它们为活宝,却无力保护它们。还是这群孩子,一棵棵地诊断、察看,拍照留影,制成一张张古树资料卡,按园林管理方式编号入册,详细记载每棵老树的生长情况。
天长日久,市民对流经沙面岛的美丽的沙基涌变脏熟视无赌,又是这些孩子,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沙基涌。他们放学后,下台阶装水样回校化验,用小捞网捞起漂浮物,自党组织清理不可分解的垃圾……
半年后,一份三万多字的“沙面岛环境状况的调查”呈交到沙面小学所在街道办事处案头,它虽显稚嫩,却见证了孩子们自主成长的一段历程。以此为基础的“环岛绿色行”课题成果,在后来的全国少年“雏鹰杯”“五自”学习实践课题评比中,获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全国科协等单位颁发的特等奖。
可以想见,正是因为为孩子创设了开放的教育环境,将孩子们的视角引向关注这个小岛,进而引向关注社会,孩子们得以在观察环境的现状,思考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尝试了从课题选定、公开招标,到采访调查、收集资料、研讨论证、提出设想和方案、设计制作成果册等一系列活动后,才唤起了他们主动为社会分忧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也才可以在这种强烈的内力驱使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是沙面小学协同教育思想的结晶。主张协同发展和自我发展,是张凤娟一以贯之的育人之道。因为她深信,基于未来的教育,才是对现在最负责任的教育。
张凤娟的苦心结出了硕果,近年来沙面小学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学科、合唱、少儿独唱、舞蹈、游泳、体操等多个领域的竞赛中屡获殊荣。作为广州市首个“语言艺术实验基地”,沙面小学培养了一批能言善辩的学生,学校“语言艺术团”多次参加市语言艺术表演获一、二等奖……更可喜的是,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学校声誉日隆。
教育发展的足迹表明,每一所好学校的背后都凝聚了很多位校长的心血,每一滴心血都是一位校长思想的结晶。沙面小学是幸运的,在一位深谙辩证法,且熟练运用于学校管理的校长的引领下,历经八年的跨越之路。八年来,张凤娟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倾注的情与爱,促进了沙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让师生感受到成长的幸福,也让她自己收获了事业的硕果。在她的身上,有一股干劲,一股闯劲,仿佛明天已经抓在手中。她希望能让自己,也让身边每一个人的生命都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我们相信并期待着她的心愿的达成。
在张凤娟的心中,一直希望有这样一所理想的学校: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这里很快乐地学习,课堂有活力,学生有活力,教师有活力,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很重要,都对自己充满信心,都具有可自我发展的能力。正是怀着这样一份理想与追求,2003年做了20年教师的她,接手行政管理工作,成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沙面小学的校长。人生的转轨,令张风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当好这所历史名校的校长?如何继承与发展学校的优良传统?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注入具有时代气息、与时代脉搏相吻合的“营养素”,使之更具活力?这不得不令她认真思考。
8年后,当全国绿色学校,广东省首批“书香校园”,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州市首个“语言艺术实验基地”,“协同教育”课题研究持续稳步推进,“教师自我发展学校”喜结硕果,“小班化教育”初露锋芒,合唱、游泳屡屡夺冠等等殊荣尽收学校囊中,张凤娟心存宽慰:8年,学校走出了一条跨越之路,一条求新求变的辩证发展之路。
最小的,也是最大的
沙面小学校园面积仅7066平方米,这可能是全国绿色学校中最小的一所学校了。然而,正是这样一所学校,把自己的教育触角伸出校园,充分利用整个沙面社区独特的环境和社会资源,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办成了“最大的”的学校。
这得益于张凤娟提出的“创建没有围墙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开展无墙教育,是很多学校推崇的教育理念,沙面小学无墙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不打破围墙,学校无以发展,所以她的很多教育举措,都呈现出主动“破墙”的态势。
1997年和1999年,沙面小学相继被评为市、省级绿色学校,从2000年开始,学校又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力争用三年时间,把沙面小学创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然而,作为国家级绿色学校候选单位,学校确实太小了。
为此,张凤娟倡导树立教育没有“围墙”的观念。在她的带领下,学校经与沙面社区领导协商后决定,在社区、学校间开展互动式系列创绿活动,学生直接借用社区场地,与社区一起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由于沙面曾经是租界,还保留着广州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遗迹。学校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环岛调查,古树名木生长情况调查,凭吊历史遗迹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教育,激发了学生奋发学习、报效祖国、保护文化、保护环境的热情。学生围绕沙面岛的保护和开发写出了一系列小论文,其中的一些观点还被有关部门采纳,成为了改造沙面的好建议。
几年间,社区、学校互动频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有声有色,沙面小学融入社区,走向社会,把保护环境的信息推向家长、居民、游客,营造了一片“没有围墙的绿荫”,建起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全国绿色学校。如今的沙面社区,已是“广州市最美社区”。
沙面小学游泳队赫赫有名,培养了亚洲游泳冠军陈伟英、周嘉威,以及小学六年级就打破世界中学生游泳纪录的陈铁涛等泳坛名将,是全国游泳项目传统学校,然而学校里其实仅有一个三泳道温室泳池,他们的基本训练,都是借用社区泳场来完成的。在沙面社区,有一个著名的游泳场,泳场建于1887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水上文化底蕴。泳场同时也是广州市水上运动中心训练基地。张凤娟在与相关部门协商取得泳场的使用权后,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社区资源,狠抓学校游泳队训练,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3年8月8日,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沙面分馆正式开放,这是遵循“文化进社区,送书到基层”服务理念在社区设立的第一个分馆,馆藏数万册图书。张凤娟没有放过这“送来”的好处——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正好可以“拿来”我用。相关部门二话不说,爽快地应允了沙面小学的请求——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沙面分馆,就这样成了沙面小学的“校内”图书馆。
沙面小学校园窄小,却地处广州最美丽、最具欧陆风情、最多外国游客聚集的沙面岛。面对这一优势,张凤娟提出,要突破校園局限,为孩子们搭建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创造良好氛围,让孩子们接触更广阔的天空,领略更多学习的乐趣。为此,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来外教进入课堂,每月一次组织外国游客团进校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与社区中的外国游客开展活动。
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在沙面小学“庆祝建校六十周年”音乐会上,沙面小学合唱团的八十多位同学分别用五种语言演绎了十多首中外名曲,令全场惊叹。
教育“无墙”的观念引路,成就了沙面小学“小学校”的“大辉煌”,让一所“最小的”学校成就了自己“最大的”发展。
继承的,也是创新的
沙面小学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名校,建筑古朴,渊源厚重,然而,张凤娟喜欢创新,她让这所“有历史”的学校处处呈现新意。
张凤娟到任之前,沙面小学就一直以出色的教育教学成绩列榜广州名校,成为广州市民心中信得过的教育品牌。90年代,沙面小学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协同教育”研究实验,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被吕型伟先生赞誉为“是率先把方法论应用到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具有前瞻性的课题”,成果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99年,沙面小学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小学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历史带来荣誉,也隐藏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危机:张凤娟上任之初,沙面小学领导班子正面临新老交替;教师队伍年轻化,1-2年教龄的老师占了1/3;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广州全面推开,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人们对沙面小学的要求会更高。稍有不慎,学校就有可能失去原有的优势。
面对学校实际,张凤娟和她的班子成员在系统的学习、思考后认识到,提升沙面小学品牌,需要学校发展的再设计,需要发展策略的再选择,需要自主形成学校的教育风格、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
据此,张凤娟带领教师们确定了学校发展的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以“协同教育,自主发展”为中心,指引师生立足现状,面向未来。
“协同教育”是沙面小学坚持多年的研究课题,在张凤娟接任校长前就已实验十载。这种罕见的马拉松式课题实验,被广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李小鲁认为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并撰文盛赞。
如今,张凤娟要继续推行这一“古老”的课题。事实上,作为协同教育的多年实践者,张凤娟深刻认同这 一教育理念,“协同发展”已成为其辦学思想的核心。
张凤娟认为:人是管理诸多要素中最活跃、最本质的要素。“协同”是学校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因此,她坚持每学年对学校管理者进行服务理念、原则、方法的通识培训,反复阐述“协同”的理念,使“协同”管理思想得到班子的认同和支持。她是学校管理的“指挥家”,却着力淡化这种角色色彩,努力实现师生的自主管理,“让学校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为了实现“协同发展”的校园生态,张凤娟特别注意营造宽松、愉悦的校园氛围,让学校有温磬、有亲情、有关爱、有交流、有协作,让校园中的石头“说话”,景观“发言”,使学生学习、探索、研究的氛围成为吸引人、教育人的力量,最终形成优美、文明、和谐的育人场境。
及至今天,“协同教育”课题实验已进行18年,它是旧的课题,却年年有新的内容呈现。这生动地影证了张凤娟引领下的沙面小学的办学精神——继承中创新,坚守中传承。
正是这种不断创新实践的精神,使沙面小学的办学不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沙面小学位居广州老城区,名声在外,但场室狭促,如何保持高水平办学?除了“破墙”争取社区资源,张凤娟还敏感地意识到,计划生育政策对教育的影响已经显现,生源开始减少,这给教育创新提供了机会。
在沙面小学,老师们都知道:
“每个孩子对于沙面小学来说,只是千分之一,但对于家长来说则是百分之一百的希望!”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成为沙面小学教师们的共同追求。
为了真正做到“关注差异”,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最公平的教育,2004年,沙面小学在张凤娟校长的倡导主持下,正式全面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
小班化教学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强化课堂中师生、生生、学生个体的协同效应为突破口,通过“四导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全面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实验开展后,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增强了,与老师的对话增多了,与同伴的互动丰富了。每一个学习单元或知识点的学习快要结束时,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自由地“走班”上课。“我想学”“我要学”“我会学”的自我发展意识越来越浓厚。
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大学选修课的小班化教学实验获得了超乎想象的效果。对此,张凤娟在学校的发展版图上,为其勾画了更美好的蓝图——正在兴建的沙面小学新校区,处处以小班化教育为中心,未来的沙面小学教育格局,将是一副全新的场景。
现在的,也是未来的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立人”的工作。“立人”先“立根”。张风娟引领下的沙面小学“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倡导的即是“立根”。
张凤娟认为,为孩子“立根”,先要让教师“立人”。所以,上任伊始,她就思考着教师的成长问题,教师的发展问题。
多年的教师经历,使张凤娟深刻地认识到,让教师感受到被尊重与期望,让教师葆有自我发展的需求,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为此,张凤娟始终把教师的发展需要放在最高位置,努力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2004年9月,沙面小学正式成立了广州市首间“教师自我发展学校”,力促教师实现自身在教科研等方面的自我发展定向和成长,迈上成功的阶梯。
教师自我发展学校的培训学习一般集中安排在假期开学前一周。培训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请来专家答疑、解读。2010年,学校请来全国督学姚继业做“班主任专业化”的报告,请来语文教育专家许汉做“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反思”讲座,请来市教研室主任黄宪对“新课程实验若干问题的反思”进行剖析。
讲座中,老师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听报告,做笔记,向专家质疑和请教。专家报告结束后,张凤娟组织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集中学习,老师们思考了平时由于工作忙没时间细想的问题,整理了平时疏于整理的思路,反思了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研讨了平时没来得及沟通和交流的经验、困惑,对专家们的理论有了更深度的思考和吸收。
教师自我发展学校促进了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促进了教师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发展与提高。2006年,学校把教师们在自我发展学校中的心得体会集结成册,取名《我在为谁教》并公开出版,成为教师自我发展学校继续发挥作用的强劲推力。
张风娟不仅为教师发展创造空间和平台,还努力提供成功的契机,激发创造的冲动,让他们生长出“教育智慧”。
为了让教师多读书,张凤娟倡导开辟了“教师书吧”,建立了教师“读书网页”,每周组织“教师教育沙龙”,选送教师参加各地学术研讨,请来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学校还引导教师立足教育教学第一线,把问题变课题,成立了“小课题研究组”,让老师们在团队合作中,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有效促进自我成长。
视角的变化,让沙面小学在评价教师时,更关注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骨干教师的优质课,突出“严”字;对成长中的教师的研讨课,突出“研”字;对新教师,则突出“引”字。这样的评价氛围宽松,关注差异,帮助各层次教师发现自身不足,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并主动改进,从而找到教学的自信,真正达到了评价为教师发展的目的。
教师的发展,是为学生发展的奠基性工作。说到底,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引导和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了给学生未来立基,张凤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素质养成,希望沙面小学能成为每一位学生奠基人生、茁壮成长并获取成功的理想之地。
她鼓励孩子们努力发展自己的兴趣,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她打破学校围墙,也打破了教师的“心墙”,为孩子们搭建起一个个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孩子们接触更广阔的天空,领略更多学习的乐趣。
有一段时间,在绿荫履盖的沙面岛上,几乎处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少先队员忙碌的身影。
一幢幢欧陆古建筑,是沙面岛浓郁的欧陆风情的象征,但历经近百年沧桑,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蕴含的意义,是这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在速描、拍照、采访老沙面居民中,一点点还原着她昔日的音容。
一棵棵与古建筑同龄甚至更年长的老树,伴随着古建筑幸运地生存至今,但这百来棵呵护沙面岛,记载着羊城西部气候变迁的活标本多已老弱、虫害至深。园林部门虽赞它们为活宝,却无力保护它们。还是这群孩子,一棵棵地诊断、察看,拍照留影,制成一张张古树资料卡,按园林管理方式编号入册,详细记载每棵老树的生长情况。
天长日久,市民对流经沙面岛的美丽的沙基涌变脏熟视无赌,又是这些孩子,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沙基涌。他们放学后,下台阶装水样回校化验,用小捞网捞起漂浮物,自党组织清理不可分解的垃圾……
半年后,一份三万多字的“沙面岛环境状况的调查”呈交到沙面小学所在街道办事处案头,它虽显稚嫩,却见证了孩子们自主成长的一段历程。以此为基础的“环岛绿色行”课题成果,在后来的全国少年“雏鹰杯”“五自”学习实践课题评比中,获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全国科协等单位颁发的特等奖。
可以想见,正是因为为孩子创设了开放的教育环境,将孩子们的视角引向关注这个小岛,进而引向关注社会,孩子们得以在观察环境的现状,思考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尝试了从课题选定、公开招标,到采访调查、收集资料、研讨论证、提出设想和方案、设计制作成果册等一系列活动后,才唤起了他们主动为社会分忧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也才可以在这种强烈的内力驱使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是沙面小学协同教育思想的结晶。主张协同发展和自我发展,是张凤娟一以贯之的育人之道。因为她深信,基于未来的教育,才是对现在最负责任的教育。
张凤娟的苦心结出了硕果,近年来沙面小学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学科、合唱、少儿独唱、舞蹈、游泳、体操等多个领域的竞赛中屡获殊荣。作为广州市首个“语言艺术实验基地”,沙面小学培养了一批能言善辩的学生,学校“语言艺术团”多次参加市语言艺术表演获一、二等奖……更可喜的是,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学校声誉日隆。
教育发展的足迹表明,每一所好学校的背后都凝聚了很多位校长的心血,每一滴心血都是一位校长思想的结晶。沙面小学是幸运的,在一位深谙辩证法,且熟练运用于学校管理的校长的引领下,历经八年的跨越之路。八年来,张凤娟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倾注的情与爱,促进了沙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让师生感受到成长的幸福,也让她自己收获了事业的硕果。在她的身上,有一股干劲,一股闯劲,仿佛明天已经抓在手中。她希望能让自己,也让身边每一个人的生命都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我们相信并期待着她的心愿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