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 No.6)为例,首先运用传统音乐分析法划分其音乐结构,随后再运用申克音乐分析法针对其具体的音高结构进行验证分析,通过简要的比较,进一步诠释申克分析法更加强调音乐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从整体上把握本曲的音高结构概貌以及音与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关键词】:申克分析;传统分析;门德尔松
通过研习杨燕迪《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等申克音乐分析理论相关文章,我对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专业尝试运用申克分析理论简要分析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并尝试与传统曲式分析方法进行简要比较。
一、关于申克音乐分析理论
申克(Heinrich Schenker, 1868-1935)是一位生于波兰的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申克在1906年开始提出其理论概念,之后逐渐发展,至1935年出版了他的专著《自由作曲》,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念达到最高点也是终极点。现在看来,作为传统音乐分析理论之后最重要的音乐分析方法,申克分析理论已在音乐分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申克也成为二十世纪音乐分析领域中新学派新技法的创始人,对之后的音乐分析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申克在《自由作曲》导言中写道:“与原来的理论相反,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一个在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固有的、非常奥秘的概念,那就是产生于有机连贯性根源的理论概念。”可见申克是把一首作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分析的,所有音乐要素就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相互依存,无法剥离。他独创的图标分析方法,有着极大的实用性与灵活性,与他的理论概念是一致统一的。他写道“图解是实际作品的一部分,它不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这表明图表不仅能够提供教学方法与手段,而且它是有生命的,它能够描述出音乐作品的基本语言和风格特点,并且能显示出调性的建筑及贯穿性,以及音乐的组织逻辑等。
申克理论的几个重要概念就是作品的“背景”、“中景”、“前景”,而所有传统的音乐作品都可用“背景”,就是申克所说的“基本结构”来分析解释,而“中景”和“前景”都是“基本结构”内的延伸和扩展。其“基本结构”的三种原型范式如下:
图表1:
上图中上方声部是作品的旋律结构,下方声部是和声背景,简单地说,任何古典、浪漫派的传统作品都可用以上图示进行分析解释。而传统曲式分析理论主要针对作品的段落结构,次级结构乃至乐句结构甚至乐节、乐汇等更具体的结构划分,并分析每个结构部分的调式调性关系,同时分析各部分的材料关系,从而分出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等不同的作品结构类型。
二、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30 No.6)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1809-1847)是浪漫主義音乐繁荣时期的代表,其一生创作的八卷四十八首《无词歌》是他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中第十二首(Op.30 No.6)标题为《威尼斯船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钢琴小品。下面是传统分析与申克分析图表的对照:
图表2:
上图中上方是传统分析图示,该作品为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有引子和尾声,第一段是重复式的两句式,第二段开始b句是对比展开部分,由于此部分音区、和声等因素发展变化较大,所以经过一个连接接再现句。下方是申克分析法的基本结构图示,上方聲部是全曲的旋律运动方向和对应的小节数,下方声部是和声基础和对应的小节数,旋律结构和和声结构稍有错位,1-22小节是在I之内的结构延长,23-42小节是在V之内的延长,43-55是I的延长,由于学识有限,作品的“中景”、“前景”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期待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掌握。
我认为申克的图表分析法可以很直观很立体的帮助我们在脑海中构建作品的整体框架,符号说明也非常具体。在图中,删去小节线,加入大量的连线,虚线表示相同音高之间的联系,实的连线表示不同音高的音之间的关联,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我们观察音与音,和弦与和弦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分析和声时把经过性的和声和起修饰作用的部分和声删减掉,清楚地留出和声骨架便于分析结构。比起传统的曲式作品分析来看更加细化,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了作品内部构架,使分析具体到音与音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作品的理解时会从作曲家创作起点出发,创作构思出发,还原的角度解构了作曲家的创作思维,而不是停留在作品表面的表现手段,通过分析,在弹奏中有助于把握音列的走向,体会和声进行的感觉,对背谱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总之,传统分析方法是根据半终止、终止等和声因素以及材料的发展划分出作品的结构及次级结构,而申克分析从整体着眼,其图表直接通过音乐传达音乐的意义,申克分析分析看调性作品,最本质的深层结构只是一个简单的因素,就是主三和弦,音乐是看做一个有目的、有方向的运动过程,整首作品从主和弦开始,最终也导向主和弦。
当然,学习申克分析方法也要掌握传统和声、曲式等分析手段,尤其是申克分析的和声背景也需要传统和声知识为基础,熟悉传统音乐分析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申克音乐分析方法,才能知道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克著 陈世斌译.自由作曲[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1月
[2]于苏贤著.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3]杨燕迪.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二)[J].音乐艺术,1995年第2期
[4]胡彭 .申克理论的作图技巧[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许志斌.申克理论的启示:调性语言的时空组织思维特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6]黄巧.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图解——申克分析法实践之一 [C]. 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2010年
[7]宁尔.申克尔分析法与传统和声理论 [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12月
[8]陈治.四种和声分析法比较与运用[J].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4月
[9]房建东.浅析二十世纪音乐分析法中的线性思维[C].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8月
[10]刘岩晶.申克音乐分析体系与传统音乐分析体系个案比较[C].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3月
[11]宫修建.线性思维与线性结构力研究[C].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4月
[12]高畅.旋律的结构及其延长导论[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月报),2003年9月
【关键词】:申克分析;传统分析;门德尔松
通过研习杨燕迪《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等申克音乐分析理论相关文章,我对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专业尝试运用申克分析理论简要分析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并尝试与传统曲式分析方法进行简要比较。
一、关于申克音乐分析理论
申克(Heinrich Schenker, 1868-1935)是一位生于波兰的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申克在1906年开始提出其理论概念,之后逐渐发展,至1935年出版了他的专著《自由作曲》,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念达到最高点也是终极点。现在看来,作为传统音乐分析理论之后最重要的音乐分析方法,申克分析理论已在音乐分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申克也成为二十世纪音乐分析领域中新学派新技法的创始人,对之后的音乐分析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申克在《自由作曲》导言中写道:“与原来的理论相反,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一个在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固有的、非常奥秘的概念,那就是产生于有机连贯性根源的理论概念。”可见申克是把一首作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分析的,所有音乐要素就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相互依存,无法剥离。他独创的图标分析方法,有着极大的实用性与灵活性,与他的理论概念是一致统一的。他写道“图解是实际作品的一部分,它不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这表明图表不仅能够提供教学方法与手段,而且它是有生命的,它能够描述出音乐作品的基本语言和风格特点,并且能显示出调性的建筑及贯穿性,以及音乐的组织逻辑等。
申克理论的几个重要概念就是作品的“背景”、“中景”、“前景”,而所有传统的音乐作品都可用“背景”,就是申克所说的“基本结构”来分析解释,而“中景”和“前景”都是“基本结构”内的延伸和扩展。其“基本结构”的三种原型范式如下:
图表1:
上图中上方声部是作品的旋律结构,下方声部是和声背景,简单地说,任何古典、浪漫派的传统作品都可用以上图示进行分析解释。而传统曲式分析理论主要针对作品的段落结构,次级结构乃至乐句结构甚至乐节、乐汇等更具体的结构划分,并分析每个结构部分的调式调性关系,同时分析各部分的材料关系,从而分出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等不同的作品结构类型。
二、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30 No.6)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1809-1847)是浪漫主義音乐繁荣时期的代表,其一生创作的八卷四十八首《无词歌》是他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中第十二首(Op.30 No.6)标题为《威尼斯船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钢琴小品。下面是传统分析与申克分析图表的对照:
图表2:
上图中上方是传统分析图示,该作品为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有引子和尾声,第一段是重复式的两句式,第二段开始b句是对比展开部分,由于此部分音区、和声等因素发展变化较大,所以经过一个连接接再现句。下方是申克分析法的基本结构图示,上方聲部是全曲的旋律运动方向和对应的小节数,下方声部是和声基础和对应的小节数,旋律结构和和声结构稍有错位,1-22小节是在I之内的结构延长,23-42小节是在V之内的延长,43-55是I的延长,由于学识有限,作品的“中景”、“前景”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期待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掌握。
我认为申克的图表分析法可以很直观很立体的帮助我们在脑海中构建作品的整体框架,符号说明也非常具体。在图中,删去小节线,加入大量的连线,虚线表示相同音高之间的联系,实的连线表示不同音高的音之间的关联,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我们观察音与音,和弦与和弦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分析和声时把经过性的和声和起修饰作用的部分和声删减掉,清楚地留出和声骨架便于分析结构。比起传统的曲式作品分析来看更加细化,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了作品内部构架,使分析具体到音与音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作品的理解时会从作曲家创作起点出发,创作构思出发,还原的角度解构了作曲家的创作思维,而不是停留在作品表面的表现手段,通过分析,在弹奏中有助于把握音列的走向,体会和声进行的感觉,对背谱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总之,传统分析方法是根据半终止、终止等和声因素以及材料的发展划分出作品的结构及次级结构,而申克分析从整体着眼,其图表直接通过音乐传达音乐的意义,申克分析分析看调性作品,最本质的深层结构只是一个简单的因素,就是主三和弦,音乐是看做一个有目的、有方向的运动过程,整首作品从主和弦开始,最终也导向主和弦。
当然,学习申克分析方法也要掌握传统和声、曲式等分析手段,尤其是申克分析的和声背景也需要传统和声知识为基础,熟悉传统音乐分析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申克音乐分析方法,才能知道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克著 陈世斌译.自由作曲[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1月
[2]于苏贤著.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3]杨燕迪.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二)[J].音乐艺术,1995年第2期
[4]胡彭 .申克理论的作图技巧[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许志斌.申克理论的启示:调性语言的时空组织思维特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6]黄巧.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图解——申克分析法实践之一 [C]. 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2010年
[7]宁尔.申克尔分析法与传统和声理论 [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12月
[8]陈治.四种和声分析法比较与运用[J].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4月
[9]房建东.浅析二十世纪音乐分析法中的线性思维[C].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8月
[10]刘岩晶.申克音乐分析体系与传统音乐分析体系个案比较[C].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3月
[11]宫修建.线性思维与线性结构力研究[C].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4月
[12]高畅.旋律的结构及其延长导论[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月报),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