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唱是一种听觉艺术。一首歌虽然由词、曲作者创作而成,但人们不能从纸上来听到它,欣赏它。这就必须通过演唱者在尊重歌曲作者原创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二度创作”。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歌曲的处理与表现的论述,进而把歌曲的“乐魂”真实细腻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旋律线 力度 高潮 情感
声乐是一项古老而文明的艺术,它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智力和身心具有特殊的提高、陶冶作用。声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大家知道,一幅画,一篇文章或一件工艺品,一经作者作出,便可供人们阅读或欣赏。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风格,从而使人们受到感染和启发。而歌唱是一种听觉艺术,一首歌虽由词作者、曲作者创作而成,但毕竟只停留在纸上,人们不能直接从纸上听到并且欣赏它。这就必须通过演唱者在尊重歌曲作者原创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歌曲的分析理解,研究处理后演唱出来,才能更好的把握住歌曲的内涵,把它的“乐魂”真实细腻地再现出来。因此,歌曲的处理与表现尤为重要。
歌唱者要想把歌曲真正处理好,表现好,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熟悉、了解、分析作品
要唱好一首歌,首先要熟悉它、了解它,将它唱准确。如果看也没看清楚,拿过来就唱,谱子和歌词唱错了也不知道,当然不能将歌唱好,想准确地将它的内容风格表现出来,那是不可能的。拿到一首歌,可以先做以下三方面的准备工作:
1.1 了解作者及作品时代背景和中心思想。艺术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象,而每一首歌曲也必然会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面貌和生活背景。演唱者应透过歌词内在的含义,去挖掘围绕歌曲主题思想的本质。如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还是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还是对腐朽丑恶社会现象的讽刺等,要真正了解作者在这首歌曲中究竟要说什么。如《满江红》这首歌曲,是古曲与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岳飞所作的词结合而成的,歌曲旋律音调淳厚,感情壮烈,风格稳健雄壮。表达了岳飞对转战南北艰苦岁月的回忆,对国耻未雪的感叹和要“收复旧山河”的雄心壮志。
1.2 分析歌曲的旋律线特征。旋律是音乐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要素。莫扎特说:“旋律是乐曲的灵魂。”一首好的歌曲之所以动人心弦,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有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委婉的旋律线。歌曲中的旋律线,一般可分为上行、下行、平行三种。它们通常是互为结合地出现在歌曲中。上行旋律线经常表现逐步高涨、激动的情绪,演唱时,常要求用渐强的声音来表现。如《生活是这样美好》最后结尾的5小节中的前4小节:1 12 3 4 5 6 5 | 7 76 71 2-| 1 17 67 17 12 |3- - -|,当然,有时也有旋律线上行而作弱或渐弱处理的,但很少见。下行旋律一般表现逐渐缓和、松弛的情绪,较肯定的语气等。常用渐弱,渐稳定平静的声音演唱。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的开头:“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边疆的歌儿暖人心,暖人心。”很多歌曲是由上、下行旋律结合而成的,似起伏的“波浪”,歌声随着上行渐强,下行渐弱而唱出那富有流动、弹性的感觉。平行在歌曲中是由同音反复而形成的旋律线。它有时出现在起伏的旋律之前,唱时可作轻微渐强,以带出后面较大的渐强,如《三峡情》中的“从小爱在支里走,口吹叶笛赶羊群,从小爱在雨里淋,手挥竹篙架船行。”旋律线不外乎上行、下行、平行及它们的结合,值得说明的是,对它们的分类是指歌曲中的一般趋势,不要呆板僵化,一成不变,我们应对歌曲作全面的分析,完整的理解。
1.3 掌握好歌曲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我们在掌握歌曲节奏时,既要做到准确稳定,又需富有动感,充满活力。大家知道:二拍子的律動特点是强、弱|强、弱;三拍子是强、弱、弱|强、弱、弱;四拍子则是强、弱、次强、弱。演唱时强拍唱出来,弱拍带过去,这样才有律动。这些看似极普通的知识,但在歌曲演唱的实践中却未必容易做得到,甚至常被演唱者所忽视,致使歌曲的演唱缺少基本的流动感。另外,我们还必须注意节奏的快慢关系,唱快速的曲子,内心应该有稳定的节奏感,要做到快而不乱,注意旋律的相对稳定连贯。如果一拍紧一拍地往前赶,势必乱了套,以致破坏全曲的节奏。而当我们唱慢的曲子时,应唱出它的流动感,要做到慢而不滞,否则会显得沉重呆板,以致失去歌曲丰富的表现力。
2.掌握歌曲的速度、力度
速度和力度是表现音乐极其重要的因素,二者在音乐表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歌曲通过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出来,音乐形象绝对不同,有时甚至与歌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大相径庭,相距甚远。所以,一首歌曲,必须了解它,分析其节奏、旋律和艺术风格,进而准确地把握住它的速度和力度,以真实细腻地再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音乐作品的不同内容,要求不同的演唱速度。速度大体分为慢速、中速、快速三类。一般说来,赞颂、安静、沉思、悲哀的歌曲常用慢速演唱,如《延安颂》《摇篮曲》;抒情、亲切、优美、如歌的旋律,通常用中速演唱,如《大海啊故乡》;而激动、兴奋、欢快、活泼的情绪,通常用快速演唱,如《打起手鼓唱起歌》等。
一首歌曲,如能恰当地选择和掌握好速度,也就掌握了乐曲情绪起伏和感情的脉搏了。有的歌曲,从头到尾始终一个速度、节拍,但却丝毫不给人以平淡乏味之感。如《伏尔加船夫曲》,其憾人之处恰恰就在这始终如一的节拍里,而更多的歌曲里,却因音乐的进行和感情的发展,不断变化着情绪脉搏的速度。因此,速度直接影响音乐的性格、特色和基本形象,我们应根据内容正确处理歌曲的演唱速度,增强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不恰当的速度处理,则会破坏音乐形象。如《嘉陵江上》,这首歌开头部分以慢速表现了痛苦不安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因敌入侵,背井离乡,对故乡深切怀念的心情。而如果速度处理不妥,用快速去演唱,则会给人一种幸灾乐祸,“卖国贼”的一种感觉。总之,该快的不能唱慢,该慢的不能唱快,“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一切以恰当地表现歌曲感情、内涵为准则,恰到好处地安排好歌曲的速度。 同样,音乐的力度也与音乐内容密切相关。一首歌曲通过力度的变化对比,可获得更鲜明的音乐形象,更深刻地表现乐曲的内容。诸如声音的起伏、疾缓、明暗、放收等表现手段,无不与强弱变化这一技巧紧密相关。
单个人的音量,在其最有效的音域范围内,顶多也只能做出六个力度变化:pp、p、mp、mf、f、ff,在其最低音上唱f、ff和在其最高音上唱p、pp,这都是十分困难的高度技巧。但如果能在歌曲中运用最多的中高音区的每个音上,多做强-弱-强、弱-强-弱,以及突强、突弱的练习,进而再做好真假声的转换技巧,结合到渐弱和渐强的技巧里,以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唱弱音时,虚无缥缈,力度逐渐增强,直至ff的高强度时,令听众感到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声浪向自己迎面扑来……你的歌声将产生动人心魄的强烈的感染力!
3.抓住、演唱好歌曲的高潮部分
歌曲中表达情感最强烈的地方就是全曲的“高潮”,一般是歌曲中最高的主旋律音,时值有一定长度(当然有时也较短),高潮在歌曲中常以下面几种情况出现:
3.1 高潮在歌曲的中间,有的在四分之三处,有的在五分之三处等。如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就出现在中间部分,“你看吧,这匹可怜的老马”。一“老”字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强烈控诉。
3.2 高潮出现在歌曲的结尾处或邻近结束的地方。这种情况在歌曲中很常见,我们所唱的大多数歌曲都是这样。如《北京颂歌》的最后一句“奔向美好的前程”,表达了全国人民对首都的无限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赞颂。
3.3 歌曲没有高潮,这类歌曲也不少见。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原苏联民歌《喀秋沙》等,这类歌曲旋律只是微微起伏,无大的波动和高潮。
抓住了歌曲的高潮,在演唱时一定要突出它,然而根据歌曲的不同我们又将演唱方式分为如下几种:
渐进式——演唱者的感情和声音力度随着乐曲的渐进而逐步加强,直到最高潮。如内蒙民歌《嘎达梅林》:“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起飞。”
突发式——演唱突发式的高潮,往往在情绪上是因为需要一种强烈的对比。如意大利歌剧《佳尼·斯基基》中的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那青年英俊美丽”,以八度大跳表现出剧中男女青年的坚贞爱情。
突然切住式——这种唱法是在高潮中嘎然而止,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施光南作曲的《祝酒歌》结尾:“咱重摆美酒啊,再相会。”
高潮還有一个较特殊的演唱方法——弱音(假声)唱法,尽管这种声音稍弱且纤细,但却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男歌唱家很会运用假声技巧,那纤柔,甜美的音色,无疑在他们声音的“调色板”上,增添了一种令人陶醉,遐想的绚丽色彩。如我国著名歌曲家臧玉琰演唱的《牧歌》、郭颂演唱的《乌苏里船歌》,那美妙动人的假声,令人心旷神怡,不禁为其击拍叫绝!
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唱歌曲时,一定要处理好歌曲末尾词汇的唱法,而许多歌曲的高潮恰恰就出现在这个地方。一些演唱者往往把歌曲的末尾最后一词拆成两半,如“母亲”“明天”“祖国”等等,在其中间任意换气,把词就给唱断了,两个字分开既改变了原意,又破坏了语言的完美性。所以在演唱歌曲的末尾词汇时,应杜绝这种现象,这也是对艺术的尊重。
4.歌唱的关键——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大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声乐艺术是以人声的种种细腻感情变化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人有“七情”:恐、怒、悲、思、喜、忧、惊。能否驾驭住感情细腻的变化,是检验一个演唱者的歌唱和音乐感觉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可见,感情在歌唱表现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捷克著名歌唱家享利·费而迪南·爱斯坦曾说过:“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和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唱增强艺术性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呢?这就要求歌唱者平时对现实生活要细心观察,逐步积累素材并加以亲身体验,演唱时的表情即是这种典型化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才能生动感人。我国古代《乐记》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的“心”就是“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受“物”这一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但是,仅有饱满的情感而不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直接搬上舞台,那也是苍白乏味毫无美学价值的。试想,一个歌唱者满怀真情实感,但在舞台上却声嘶力竭的叫喊;或者,由于歌唱者不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将歌唱得像背书或报流水帐一样平淡无味,他们又怎么能打动人呢?殊不知,艺术是需要夸张的,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但生活并不等于艺术。必须赋予情感以艺术的处理手法,才能使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典型化、艺术化,最后才能起到深刻鲜明,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的演唱艺术情感虽源于生活,但却应高于生活。那么,一首歌曲,怎样才能把它演唱得情真而意深呢?
4.1 感情基调应准确。每首歌曲都有一个感情基调,是热情的赞颂还是辛辣的讽刺;是喜悦激动还是悲伤哀怨;是豪情满怀还是脉脉含情等。有的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有误,明明是悲愤哀怒的歌曲,而演唱者的表情语气声音却是高兴的;而真是激动、兴奋的歌曲,他又可以麻木不仁、默然置之。所以,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要在歌曲的字里行间和曲调的旋律发展中把握,真正理解了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演唱起来才能情真意深。如《铁蹄下的歌女》这首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歌曲,它通过在敌人铁蹄下过着饥寒交迫、到处流浪的歌女的悲惨境遇,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被压迫、被侮辱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歌曲的感情基调悲惨、怨愤,但所表现的却不仅仅是单纯的悲惨、苦痛,歌曲历经悲、惨、怨、恨、愤几度强烈的情感波澜,演绎出了鲜明的艺术形象。但在实际演唱中,许多歌唱者并没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很难让听者为之动容,从而影响歌曲的艺术效果。
4.2 感情处理应细腻。在把握住一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后,围绕这个总的基调,在表现每个词意、字句和乐句、乐段的感情色彩变化上应细腻、流畅。要多注意连音、断音、滑音以及表情术语的最妥贴的演唱及表现方法,以求情绪处理与转折自然、逼真。《松花江上》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富有极高艺术性的抗战歌曲,音乐真切感人。从开始“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到“衰老的爹娘”,旋律自然委婉,表现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想念之情,唱时声音应流畅清晰,一句一换气,附点音不要唱的过分。转折处“九·一八”开始,“九”字要念到位,打开唱饱满的io母音(不要与汉语拼音混淆)。强音演唱要表达出“从那个悲惨的时候”的悲愤之情。接下去,音乐较平稳,但内在的痛苦情感要仍然充满每个音符。从“哪年哪月”情绪越来越激动,“故”、“无”两字必须稳定喉头,打开腔体,这样声音才有力量,并一气呵成,直接推向全曲的高潮“爹娘啊”,此时,蕴藏的力量终于爆发,情感一下子渲泄出来,呼天抢地、感人肺腑。在声音调整上,应完全打开唱e母音,灌进头腔,并可用哭腔,抖动一下小腹,使声音带点颤抖效果更好。结尾以坚定有力的声音形象,表现出四万万同胞的悲壮情绪和坚定信念。
4.3 掌握好情感的分寸。很多著名的老演员在谈及自己的演唱经验时曾说过一句名言:“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歌唱时,要切记:留下一根神经控制自己。”这句话很诙谐地说明了歌唱时情感使用的分寸感。大凡成功的演唱,都能较好地把握自己表情的分寸。因此,在歌唱时,我们要做到情真而又能自持。如要表现一种喜悦兴奋的心情,要想让千万名观众都能完满地感受到,就需要比生活中的情形更放大更夸张,使之典型化、艺术化。但是,如果掌握不住分寸,放大过量,夸张过度,会给人一种虚假、不真实的感觉。如《黄河怨》,许多歌手在演唱这首歌时,下意识地将注意力倾注于凄惨、悲绝的情绪表达上,以至于失去分寸,自己热泪滚滚、泣不成声,却始终难以让听者为之动容。另一方面,如表情的火候不够,夸张不适,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时听了有些演员的演唱,音色、音准、节奏、吐字咬字都挺好,但总是感觉其中好像少了点什么,给人一种不满足的感觉。这就是该放的没放出来,听起来“不够味”。要使自己的演唱声情并茂,有良好的分寸感,平时就得多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多体味,多琢磨,多观看老演员的表演,平时演唱时多体验,上台后才能逐步掌握好分寸。
总之,一切技巧都是手段,其真正目的是表现情感。正如托斯卡尼尼所言:“任何一个学音乐的人,不管他在音乐的演唱技巧上如何高明,如果缺乏情感的表达,他不是艺术家,而是艺术匠,匠人满街都是,而艺术家却在百万人中难找一人。”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歌曲的处理与表现是一项十分细致而艰巨的工作,需从多方面做大量的分析、细腻的处理。同时,还要有较好的乐感,而好的乐感来自于好的修养。所以,还必须从多方面丰富自己,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作品,多听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声音技巧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更准确、更完善地表现歌曲的“乐魂”,从而更加完美地展现出歌唱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声乐教育手册》刘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声乐演唱与教学》徐小懿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3] 《音乐美学基础》张前 王次昭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4]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吴天球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5] 《声乐艺术论》刘大巍 夏美君著,学苑出版社.
[6] 《声乐教学艺术》沈湘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旋律线 力度 高潮 情感
声乐是一项古老而文明的艺术,它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智力和身心具有特殊的提高、陶冶作用。声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大家知道,一幅画,一篇文章或一件工艺品,一经作者作出,便可供人们阅读或欣赏。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风格,从而使人们受到感染和启发。而歌唱是一种听觉艺术,一首歌虽由词作者、曲作者创作而成,但毕竟只停留在纸上,人们不能直接从纸上听到并且欣赏它。这就必须通过演唱者在尊重歌曲作者原创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歌曲的分析理解,研究处理后演唱出来,才能更好的把握住歌曲的内涵,把它的“乐魂”真实细腻地再现出来。因此,歌曲的处理与表现尤为重要。
歌唱者要想把歌曲真正处理好,表现好,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熟悉、了解、分析作品
要唱好一首歌,首先要熟悉它、了解它,将它唱准确。如果看也没看清楚,拿过来就唱,谱子和歌词唱错了也不知道,当然不能将歌唱好,想准确地将它的内容风格表现出来,那是不可能的。拿到一首歌,可以先做以下三方面的准备工作:
1.1 了解作者及作品时代背景和中心思想。艺术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象,而每一首歌曲也必然会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面貌和生活背景。演唱者应透过歌词内在的含义,去挖掘围绕歌曲主题思想的本质。如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还是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还是对腐朽丑恶社会现象的讽刺等,要真正了解作者在这首歌曲中究竟要说什么。如《满江红》这首歌曲,是古曲与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岳飞所作的词结合而成的,歌曲旋律音调淳厚,感情壮烈,风格稳健雄壮。表达了岳飞对转战南北艰苦岁月的回忆,对国耻未雪的感叹和要“收复旧山河”的雄心壮志。
1.2 分析歌曲的旋律线特征。旋律是音乐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要素。莫扎特说:“旋律是乐曲的灵魂。”一首好的歌曲之所以动人心弦,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有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委婉的旋律线。歌曲中的旋律线,一般可分为上行、下行、平行三种。它们通常是互为结合地出现在歌曲中。上行旋律线经常表现逐步高涨、激动的情绪,演唱时,常要求用渐强的声音来表现。如《生活是这样美好》最后结尾的5小节中的前4小节:1 12 3 4 5 6 5 | 7 76 71 2-| 1 17 67 17 12 |3- - -|,当然,有时也有旋律线上行而作弱或渐弱处理的,但很少见。下行旋律一般表现逐渐缓和、松弛的情绪,较肯定的语气等。常用渐弱,渐稳定平静的声音演唱。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的开头:“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边疆的歌儿暖人心,暖人心。”很多歌曲是由上、下行旋律结合而成的,似起伏的“波浪”,歌声随着上行渐强,下行渐弱而唱出那富有流动、弹性的感觉。平行在歌曲中是由同音反复而形成的旋律线。它有时出现在起伏的旋律之前,唱时可作轻微渐强,以带出后面较大的渐强,如《三峡情》中的“从小爱在支里走,口吹叶笛赶羊群,从小爱在雨里淋,手挥竹篙架船行。”旋律线不外乎上行、下行、平行及它们的结合,值得说明的是,对它们的分类是指歌曲中的一般趋势,不要呆板僵化,一成不变,我们应对歌曲作全面的分析,完整的理解。
1.3 掌握好歌曲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我们在掌握歌曲节奏时,既要做到准确稳定,又需富有动感,充满活力。大家知道:二拍子的律動特点是强、弱|强、弱;三拍子是强、弱、弱|强、弱、弱;四拍子则是强、弱、次强、弱。演唱时强拍唱出来,弱拍带过去,这样才有律动。这些看似极普通的知识,但在歌曲演唱的实践中却未必容易做得到,甚至常被演唱者所忽视,致使歌曲的演唱缺少基本的流动感。另外,我们还必须注意节奏的快慢关系,唱快速的曲子,内心应该有稳定的节奏感,要做到快而不乱,注意旋律的相对稳定连贯。如果一拍紧一拍地往前赶,势必乱了套,以致破坏全曲的节奏。而当我们唱慢的曲子时,应唱出它的流动感,要做到慢而不滞,否则会显得沉重呆板,以致失去歌曲丰富的表现力。
2.掌握歌曲的速度、力度
速度和力度是表现音乐极其重要的因素,二者在音乐表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歌曲通过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出来,音乐形象绝对不同,有时甚至与歌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大相径庭,相距甚远。所以,一首歌曲,必须了解它,分析其节奏、旋律和艺术风格,进而准确地把握住它的速度和力度,以真实细腻地再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音乐作品的不同内容,要求不同的演唱速度。速度大体分为慢速、中速、快速三类。一般说来,赞颂、安静、沉思、悲哀的歌曲常用慢速演唱,如《延安颂》《摇篮曲》;抒情、亲切、优美、如歌的旋律,通常用中速演唱,如《大海啊故乡》;而激动、兴奋、欢快、活泼的情绪,通常用快速演唱,如《打起手鼓唱起歌》等。
一首歌曲,如能恰当地选择和掌握好速度,也就掌握了乐曲情绪起伏和感情的脉搏了。有的歌曲,从头到尾始终一个速度、节拍,但却丝毫不给人以平淡乏味之感。如《伏尔加船夫曲》,其憾人之处恰恰就在这始终如一的节拍里,而更多的歌曲里,却因音乐的进行和感情的发展,不断变化着情绪脉搏的速度。因此,速度直接影响音乐的性格、特色和基本形象,我们应根据内容正确处理歌曲的演唱速度,增强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不恰当的速度处理,则会破坏音乐形象。如《嘉陵江上》,这首歌开头部分以慢速表现了痛苦不安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因敌入侵,背井离乡,对故乡深切怀念的心情。而如果速度处理不妥,用快速去演唱,则会给人一种幸灾乐祸,“卖国贼”的一种感觉。总之,该快的不能唱慢,该慢的不能唱快,“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一切以恰当地表现歌曲感情、内涵为准则,恰到好处地安排好歌曲的速度。 同样,音乐的力度也与音乐内容密切相关。一首歌曲通过力度的变化对比,可获得更鲜明的音乐形象,更深刻地表现乐曲的内容。诸如声音的起伏、疾缓、明暗、放收等表现手段,无不与强弱变化这一技巧紧密相关。
单个人的音量,在其最有效的音域范围内,顶多也只能做出六个力度变化:pp、p、mp、mf、f、ff,在其最低音上唱f、ff和在其最高音上唱p、pp,这都是十分困难的高度技巧。但如果能在歌曲中运用最多的中高音区的每个音上,多做强-弱-强、弱-强-弱,以及突强、突弱的练习,进而再做好真假声的转换技巧,结合到渐弱和渐强的技巧里,以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唱弱音时,虚无缥缈,力度逐渐增强,直至ff的高强度时,令听众感到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声浪向自己迎面扑来……你的歌声将产生动人心魄的强烈的感染力!
3.抓住、演唱好歌曲的高潮部分
歌曲中表达情感最强烈的地方就是全曲的“高潮”,一般是歌曲中最高的主旋律音,时值有一定长度(当然有时也较短),高潮在歌曲中常以下面几种情况出现:
3.1 高潮在歌曲的中间,有的在四分之三处,有的在五分之三处等。如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就出现在中间部分,“你看吧,这匹可怜的老马”。一“老”字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强烈控诉。
3.2 高潮出现在歌曲的结尾处或邻近结束的地方。这种情况在歌曲中很常见,我们所唱的大多数歌曲都是这样。如《北京颂歌》的最后一句“奔向美好的前程”,表达了全国人民对首都的无限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赞颂。
3.3 歌曲没有高潮,这类歌曲也不少见。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原苏联民歌《喀秋沙》等,这类歌曲旋律只是微微起伏,无大的波动和高潮。
抓住了歌曲的高潮,在演唱时一定要突出它,然而根据歌曲的不同我们又将演唱方式分为如下几种:
渐进式——演唱者的感情和声音力度随着乐曲的渐进而逐步加强,直到最高潮。如内蒙民歌《嘎达梅林》:“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起飞。”
突发式——演唱突发式的高潮,往往在情绪上是因为需要一种强烈的对比。如意大利歌剧《佳尼·斯基基》中的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那青年英俊美丽”,以八度大跳表现出剧中男女青年的坚贞爱情。
突然切住式——这种唱法是在高潮中嘎然而止,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施光南作曲的《祝酒歌》结尾:“咱重摆美酒啊,再相会。”
高潮還有一个较特殊的演唱方法——弱音(假声)唱法,尽管这种声音稍弱且纤细,但却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男歌唱家很会运用假声技巧,那纤柔,甜美的音色,无疑在他们声音的“调色板”上,增添了一种令人陶醉,遐想的绚丽色彩。如我国著名歌曲家臧玉琰演唱的《牧歌》、郭颂演唱的《乌苏里船歌》,那美妙动人的假声,令人心旷神怡,不禁为其击拍叫绝!
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唱歌曲时,一定要处理好歌曲末尾词汇的唱法,而许多歌曲的高潮恰恰就出现在这个地方。一些演唱者往往把歌曲的末尾最后一词拆成两半,如“母亲”“明天”“祖国”等等,在其中间任意换气,把词就给唱断了,两个字分开既改变了原意,又破坏了语言的完美性。所以在演唱歌曲的末尾词汇时,应杜绝这种现象,这也是对艺术的尊重。
4.歌唱的关键——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大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声乐艺术是以人声的种种细腻感情变化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人有“七情”:恐、怒、悲、思、喜、忧、惊。能否驾驭住感情细腻的变化,是检验一个演唱者的歌唱和音乐感觉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可见,感情在歌唱表现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捷克著名歌唱家享利·费而迪南·爱斯坦曾说过:“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和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唱增强艺术性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呢?这就要求歌唱者平时对现实生活要细心观察,逐步积累素材并加以亲身体验,演唱时的表情即是这种典型化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才能生动感人。我国古代《乐记》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的“心”就是“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受“物”这一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但是,仅有饱满的情感而不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直接搬上舞台,那也是苍白乏味毫无美学价值的。试想,一个歌唱者满怀真情实感,但在舞台上却声嘶力竭的叫喊;或者,由于歌唱者不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将歌唱得像背书或报流水帐一样平淡无味,他们又怎么能打动人呢?殊不知,艺术是需要夸张的,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但生活并不等于艺术。必须赋予情感以艺术的处理手法,才能使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典型化、艺术化,最后才能起到深刻鲜明,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的演唱艺术情感虽源于生活,但却应高于生活。那么,一首歌曲,怎样才能把它演唱得情真而意深呢?
4.1 感情基调应准确。每首歌曲都有一个感情基调,是热情的赞颂还是辛辣的讽刺;是喜悦激动还是悲伤哀怨;是豪情满怀还是脉脉含情等。有的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有误,明明是悲愤哀怒的歌曲,而演唱者的表情语气声音却是高兴的;而真是激动、兴奋的歌曲,他又可以麻木不仁、默然置之。所以,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要在歌曲的字里行间和曲调的旋律发展中把握,真正理解了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演唱起来才能情真意深。如《铁蹄下的歌女》这首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歌曲,它通过在敌人铁蹄下过着饥寒交迫、到处流浪的歌女的悲惨境遇,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被压迫、被侮辱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歌曲的感情基调悲惨、怨愤,但所表现的却不仅仅是单纯的悲惨、苦痛,歌曲历经悲、惨、怨、恨、愤几度强烈的情感波澜,演绎出了鲜明的艺术形象。但在实际演唱中,许多歌唱者并没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很难让听者为之动容,从而影响歌曲的艺术效果。
4.2 感情处理应细腻。在把握住一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后,围绕这个总的基调,在表现每个词意、字句和乐句、乐段的感情色彩变化上应细腻、流畅。要多注意连音、断音、滑音以及表情术语的最妥贴的演唱及表现方法,以求情绪处理与转折自然、逼真。《松花江上》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富有极高艺术性的抗战歌曲,音乐真切感人。从开始“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到“衰老的爹娘”,旋律自然委婉,表现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想念之情,唱时声音应流畅清晰,一句一换气,附点音不要唱的过分。转折处“九·一八”开始,“九”字要念到位,打开唱饱满的io母音(不要与汉语拼音混淆)。强音演唱要表达出“从那个悲惨的时候”的悲愤之情。接下去,音乐较平稳,但内在的痛苦情感要仍然充满每个音符。从“哪年哪月”情绪越来越激动,“故”、“无”两字必须稳定喉头,打开腔体,这样声音才有力量,并一气呵成,直接推向全曲的高潮“爹娘啊”,此时,蕴藏的力量终于爆发,情感一下子渲泄出来,呼天抢地、感人肺腑。在声音调整上,应完全打开唱e母音,灌进头腔,并可用哭腔,抖动一下小腹,使声音带点颤抖效果更好。结尾以坚定有力的声音形象,表现出四万万同胞的悲壮情绪和坚定信念。
4.3 掌握好情感的分寸。很多著名的老演员在谈及自己的演唱经验时曾说过一句名言:“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歌唱时,要切记:留下一根神经控制自己。”这句话很诙谐地说明了歌唱时情感使用的分寸感。大凡成功的演唱,都能较好地把握自己表情的分寸。因此,在歌唱时,我们要做到情真而又能自持。如要表现一种喜悦兴奋的心情,要想让千万名观众都能完满地感受到,就需要比生活中的情形更放大更夸张,使之典型化、艺术化。但是,如果掌握不住分寸,放大过量,夸张过度,会给人一种虚假、不真实的感觉。如《黄河怨》,许多歌手在演唱这首歌时,下意识地将注意力倾注于凄惨、悲绝的情绪表达上,以至于失去分寸,自己热泪滚滚、泣不成声,却始终难以让听者为之动容。另一方面,如表情的火候不够,夸张不适,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时听了有些演员的演唱,音色、音准、节奏、吐字咬字都挺好,但总是感觉其中好像少了点什么,给人一种不满足的感觉。这就是该放的没放出来,听起来“不够味”。要使自己的演唱声情并茂,有良好的分寸感,平时就得多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多体味,多琢磨,多观看老演员的表演,平时演唱时多体验,上台后才能逐步掌握好分寸。
总之,一切技巧都是手段,其真正目的是表现情感。正如托斯卡尼尼所言:“任何一个学音乐的人,不管他在音乐的演唱技巧上如何高明,如果缺乏情感的表达,他不是艺术家,而是艺术匠,匠人满街都是,而艺术家却在百万人中难找一人。”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歌曲的处理与表现是一项十分细致而艰巨的工作,需从多方面做大量的分析、细腻的处理。同时,还要有较好的乐感,而好的乐感来自于好的修养。所以,还必须从多方面丰富自己,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作品,多听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声音技巧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更准确、更完善地表现歌曲的“乐魂”,从而更加完美地展现出歌唱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声乐教育手册》刘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声乐演唱与教学》徐小懿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3] 《音乐美学基础》张前 王次昭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4]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吴天球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5] 《声乐艺术论》刘大巍 夏美君著,学苑出版社.
[6] 《声乐教学艺术》沈湘著,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