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拓展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路上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是相当封闭的——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本本转,而如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有效课堂比前几年鲜活了许多——教学可以超越时空,教材可以为我所用,课程资源丰富不断。时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好的拓展是一节课的生命线,理想的语文课,教师可以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或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人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或引导学生就某一个学习内容发出去,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课堂教学延伸拓展的两种方式,把课外资源引人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结合这几年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把握好一定的度,有的放矢,真正能起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用。于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来一点拓展教学,就显得非常“时尚”和“流行”了。
  一、为突破难点而拓展
  难点即学习的难易程度,不能脱离学生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也不能设计引导得过于浅显;既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脱开阅读文本,又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践。这样说来,确实不易控制,但只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各个击破、层层推进。这样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如《秋天的怀念》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着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母亲的一段话和一连串的动作究竟体现母亲怎样的情怀?学生因缺少亲身的体验很难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要想读懂母亲那颗颤抖的,滴血的心,对于五年级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这段话生动、鲜活、感人的文字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加强了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当学生感悟了母亲这份厚重的情感后再读课文,自然声情并茂。
  二、为品味语言而拓展
  语文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味语言,即抓好品词、品句教学。在教学中,要想把词、句品析到位,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有时课后的拓展能使学生涵咏良久、达到余音绕梁之意韵。
  一要品词的韵味。如为什么“姗姗来迟”的“姗”字用“女”字旁,而“珊瑚”的“珊”字则用“王”字旁呢?字旁的“姗”,作重叠“姗姗”用,本是用来形容古代朱新祥裹着小脚,穿着裙子行走缓慢的女子的;“王”字旁的“珊”,也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瑚”组成合成词“珊瑚”,“王”字旁又读着斜玉旁,泛指晶莹、光泽度大的物体。
  二要品词的顺序。如《鸟的天堂》一文,有一句“树上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作者为什么先写听到鸟声再写见到鸟影,而不是先写见到鸟影再写听到鸟声呢?
  三要品词的得体。如《荔枝》一文中有这么一句“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到我家做客,……”。描写老师为什么用“位”,而写学生为什么用“个”呢?让学生通过读去,理解到因为,老师是对社会做出过奉献的值得尊敬的成年人;而学生只是普通的人,所以所使用的词不同。不知不觉自己的理解在进一步品味关键词语言时得以提炼拓展和深化。如进行品句教学:一要品作者是怎样抓关键词来描写事物的;二要品作者是按怎样的词序来组词造句的;三要品作者是怎样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达出来的。
  为充实留白而拓展文字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有时,作者因为需要而含蓄表达甚至留白。如果在留白处进行拓展,既开拓了视野,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
  如《圆明园的毁灭》介绍了这场浩劫是我国文化史上不可低估的损失,而被毁的前后的真实历史是课文的留白.我在教这课时,课尾和学生看纪录片,再现当时的有关片断……“当圆明园被烧时,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在焚毁圆明园前几天,英法联军入城,清军夹道跪迎,市民观者众多……”此时,学生在读“圆明园”这三个字时不仅是自豪,还有的是愤怒,它成了“永远抹不掉的耻辱”的警示牌”……有此,教师引领学生沿着更多的视角,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人生。
  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拓展的“度”,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优劣的原则和标准。拓展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改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拓展虽然有诸多的误区和不足,但它的优点正被广大的教师所实践着。我们教师只有脚踏实地的以文本为基础,遵循语文课该有的品性,做到“让拓展走在语文课堂的路上”,才能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激情的课堂。
其他文献
目前,我市正轰轰烈烈掀起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是以“展示”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发现,一堂好的语文展示课能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如何怎样才能上好展示课?窃以为,语文课堂展示应以下面四个点为抓手,来让小学语文展示课绽放精彩。  一、分层展示向全体  苏格拉底说过:“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怎样使每
期刊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队伍建设的核心。一个教师的核心能力,就是课堂教学能力,每个教师都能上出优秀的课,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才能办出优秀的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山区寄宿制小学,现有8个教学班,学生120人,专任教师16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以下三个主要困难。  第一,专业基础差。我校16名专任教师中只有一人毕业于中等师范专业
期刊
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和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长期合作,其高等数学在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教学要求以及考核方式上较国内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有着极大的优势。  一、中德合作的高职《高等数学》改革背景  在与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长期的合作中,可以发现中德在大学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存在较大的区别。  德国应用技术
期刊
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最初都是自主区域活动,现在我们利用现有的区角开展区域游戏的同时还进行角色游戏《商店》;将个别化学习区角发挥其他的功效。  一、将个别化学习区角转换成游戏性活动区的缘由  1.幼儿自发的游戏行为  操作区中为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收集了一些便于拆装的旧电器,材料投放后孩子们利用操作区的电话与建构区的孩子开始了串区游戏。原本投放电话只想供其拆装用,没想到还可进行角色游戏。  2.现有
期刊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本节课承接上一单元,在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初中新生活之后,进一步从认识生命上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新自我,是七年级上册“学会适应初中新生活”核心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知道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应该尊重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知道怎样的生命才更有价值;懂得要提升生命的
期刊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老师所教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教师有了亲和力,学生就会喜欢你;教师有了亲和力,学习环境就变得宽松愉快,学生学得高兴,学得扎实,教师讲得愉快,教得顺手。相反,如果教师没有亲和力,学生就容易产生抵触、对立、疏远等负面情绪及不合作态度,阻碍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如何让自己成为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尊重  我们面对的
期刊
高中生写作文,往往以议论文为主,据统计,高考有超过85%的考生写议论文。如何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写出高质量的议论文,让你的文章出类拔萃呢?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写好议论文本论部分的核心段落,这样才能让你的议论文更有深度,更出彩,让你的文章在众多的考场议论文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  所谓议论文核心段落,就是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深度、文化底蕴、语言功底的段落。一般处于议论文的本论部分。考场作文如果能有
期刊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课本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寻访校园里的动植物的第四课  《观察蚂蚁》,说课的主题是“让探究之花开遍校园”,说课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查找关于蚂蚁的相
期刊
一、设计思想  在梅克—斯克维的关于问题类型连续体论述中把问题分成五类,第一、二类问题基本上是事实水平的问题,通常是以了解个别范例的事实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对事实进行感知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第三类问题是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或原理为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再通过这些方法概括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实质和规律;第四类问题是运用所掌握的概念、规律或原理,解决以主题范围内的定向问题为目的
期刊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是为创造发明打基础、做准备的教育,是培养训练人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哪里来?就在我们的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到创造性学习的收获。这就是我们的创新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  那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