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之歌(组诗)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行者,或者战士
  病毒把生命凝结成一树
  坚硬的冰鎏
  隆隆的春雷
  仿佛千年忍者
  只能隐隐约约的叹息
  的确,这个春天有点冷
  生命的冰点
  越来越低,你背起职业的行囊
  开始与时间赛跑
  尽管看不到终点
  尽管你已经气喘吁吁
  可那一城人的安危
  容不得你犹豫
  逆流而上
  与病菌决斗
  与生命赛跑
  赌注,就是你满腔的大爱
  和义无反顾的躯体
  集结令
  没有前兆
  没有过渡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从天而降
  没有埋怨
  没有推卸
  一纸短短的集结令
  一呼百应——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哪怕身居要职
  哪怕普通公民
  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了
  集结。唯一的使命
  共同的初心
  把一个叫党员的群体
  凝聚在危急的滩头
  没有硝烟
  没有战马的嘶鸣
  夺目的红袖章,瞬间
  变为战斗的桅杆
  孤岛
  多少次梦想
  多少回渴望
  一家人,围炉夜话
  尽享天伦之乐
  尴尬的是几代人的愿望
  竟然被新冠肺炎
  这个不速之客兑现。或居于家
  或囿于医院
  或困于异乡
  曾经的梦想,转眼间
  变成了一堵墙
  然而,有了书的陪伴
  居家的人,心灵沉淀出了思想
  有了白衣天使的守护,囿于医院
  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志愿者的庇护,让受困异乡
  或者与死神博弈的患者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
  不再孤单,或者恐惧
  孤独不孤
  心不隔离
  天问
  從巷道到工厂
  从乡村到城市
  封闭的不仅仅是路
  还有车间的轰鸣
  街道的流光,村庄的平静
  以及牛哞、狗吠、鸡鸣
  隔离了人和人的气息
  无所不能的微信圈
  也渐渐失却了往日的鲜活
  没有了社交
  没有了沟通
  一切都变得陌生变得遥远
  试问天
  试问地
  试问山川
  试问河海
   ——谁之罪?
  天不应
  地沉默
  山川无语
  河海坦荡。翻遍史书
  字里行间写满先祖的艰辛
  与智慧,唯独寻不见我的答案
  遍访坊间
  有智者一脸不屑:何必
  怨天尤人。随口道出一串
  俚语式的诘问
  为什么现在的人
  房子越住越大,肚量越来越小
  为什么现在的人
  越富有嘴越刁:吃青蛙吃麻雀吃蝎子
  甚至连老鼠、蟒蛇都不放过
  为什么现在的人
  热衷盲目逆反:你越不让做的事情
  有的人却偏偏要铤而走险
  为什么现在人
  有钱有成就了,就爱往自个脸上
  贴外国的金,抹别人家的粉
  ……
  说到底,一句话
  这一切的一切
  都是因了人类的自负
  全是祸起萧墙,自食其果
  直突突
  冷冰冰
  尽管满纸俗言俚语
  然而,却不啻
  晴空霹雷
  醍醐灌顶
  谁不怀念田园牧歌般的童年
  谁不渴望青山绿水的荡漾
  失却了自律的人类啊
  必将受扼于贪婪、自私、虚荣的泛滥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塔吉克族鹰舞的田野考察,深入了解塔吉克族鹰舞的存续状态和传承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塔吉克族鹰舞的传承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并为其未来的传承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鹰舞;塔吉克族;非遗传统舞蹈  一、塔吉克族鹰舞的概况  鹰舞是塔吉克族群众世代传承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及邻近的莎车县、叶城县、泽普县、皮山县等地的塔
期刊
摘 要:传统手工艺是民间劳动者智慧结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记忆的精华。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处于濒危状态。尽管整个社会逐渐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但一些还未受到广泛重视的技艺发展处境不容乐观。本文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康竹纱灯为例,探究濒危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安康竹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濒危保护  一、安康竹纱灯基本概述  安康竹纱
期刊
李新貌是瓦城机务段的火车司机,人称“李大车”。20世纪80年代,瓦城习武风挺盛,在机务段,李大车也是一个练家子。他练大成拳,也练螳螂拳。他还带了俩徒弟,一个叫万三,一个叫姜四,经常到东山花园树林里的空地上练功。俩徒弟比较“作”,但也没大恶,后来都在严打期间被枪毙了。  机务段还有一个叫石老五的练家子,是修理火车头的,不玩传统武术,玩散打和拳击。他瞧不起练“传武”的,说都是些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李
期刊
天刚蒙蒙亮,凤娘就起床,熬了一盆浓浓的米粥,在丈夫手电光的指引下,走进猪圈,饲喂猪崽。  猪崽们在竹槽前一字排开,争抢着,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啪”的吃食声。母猪趴在一旁,不时眨巴着眼睛。  想到这群猪崽就要挑到圩市上卖了,凤娘心里有点儿不舍,仿佛被卖的是自己的孩子。她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猪崽从出生到现在,两个月来经历的腹泻、发烧,以及几次险被母猪压死的往事。  圩场在十多里外的镇上,得走路去。  初
期刊
五十开外的老舅,没啥技能,烟茶酒却样样好。家里那一亩三分地换来的劳动果实,还不够他每天一包的烟资。这些年,被他吸掉的烟资,至少也可在乡下建座像样的楼宅了。  立春刚过,老舅扯下墙角那顶裂了边沿的破草帽,往头发稀疏的尖脑袋上一扣,提上两袋花生直奔乡汽车站。——说是上城买春耕种子,实则奔着俩外甥去的。  城里的俩外甥蛮有出息,老大在农业局上班,老二也在政府部门任职。兄弟俩小时候长住外婆家,整天屁颠屁颠
期刊
池塘邊,绿绸似的水面上,一朵朵荷花,将开未开,鼓着眼睛的红蜻蜓、黄蜻蜓,好奇地钻进荷苞里,想探个究竟。  我、妹妹涛涛和小伙伴们,正在池塘边玩“荷花开不开”的游戏。代表花蕊的一个人,站在中间,依次问代表一至六月的六个人:  “一月荷花开不开?”  “不开。”  “二月荷花开不开?”  “不开。”  …………  “六月荷花开不开?”  “六月荷花朵朵开!”  六个人手拉手组成一个小圆,像一个荷苞。只
期刊
夜幕擦過桌沿儿降下来,恰好饭也吃完了。  姆妈收拾完空碗残筷,见三六子也在帮忙,两只手抖抖索索地正端一大碗还没沾口的绿豆汤,即上前接过放回了灶屋。那是三六子大大的(当地把父亲称为大大) ,他还没回来吃饭。  刚洗擦停当,姆妈又麻利地搬竹床,提椅子,拿着芭扇,叫上三六子走出茅屋,在泼过水的禾场上纳起凉来。  十岁的三六子是家里的老幺,已上小学三年级了。他生来怕热,心底暗想:一个个夏天真个叫热死人,就
期刊
我生命的最后一个正午刮着大风。尽管浓厚的云层遮住了太阳,光滑的地面还是能反射一些光线。我贴着地面爬行,就像预感到什么一样,焦急地寻找回家的路。在我的左侧是一处断崖——我就是从底下爬上来的。这样的大风天气,我不想在那崖壁上再走一次。我的右侧是一片汪洋,风吹动着海面,泛起巨大的绿波。  一个巨硕无比的东西挡住了我的去路。如果不是靠得太近,我本该第一眼就认出那是上帝的脚。它几乎霸占了整个地面,假如不爬过
期刊
刚一进村委会办公室的门,村主任就对我抱怨:“把人就泼烦死了,整天尽是这些破事,都是啥人嘛!”说着,把手机摔到了办公桌上。  我驻村扶贫一年多,和村两委班子朝夕相处,基层的人基层的事,多少也见识了一些。乡里的人和事,真是奇事怪事眼角屎(事),雀儿巴了个鸡糖屎(事),啥古模怪样的人都有,啥稀奇古怪的事都出。好多事,要让我来解决,还真是“老虎吃天——没处下爪”,但他们处理起来却举重若轻,体现出乡村经验,
期刊
在老家和母亲坐着闲话,丁零零,丁零零,细碎而清亮的铃声传来。母亲说:“木瓜来收垃圾了。”  木瓜负责我们这条街的清洁工作。他每天傍晚时拉着板车,在这街面上走一趟,收一遍各家的垃圾,第二天早上再打扫一遍。  木瓜不会吆喝,他自有他的办法。他在车把上系一个铜铃,像牛脖子上系的那种,只是稍大一些,车一动,铜铃就清脆地响。一串串简单而轻灵的音节在街巷的墙壁上、树木间碰撞、回荡,像阳光一样跳跃,铜铃不时地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