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工艺已经衰老、抢救性保护之余我们也要正视这个现实。“工匠”作为一种精神值得我们祭奠,“匠心”也将在新时代“工匠”的身上得以延续。“工匠”精神如灯传照,但工艺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智造”时代的工艺不再受产量的技术限制、不再受异地运输的空间限制、不再受物料的质量限制、不再受传承的经验限制、不再受人力的成本限制、不再受制作的时间限制……这是一个全新的工艺时代。对年轻的工艺学习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对于已经浸泡在传统工艺里的“大师”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对于公民社会的普罗大众而言、工艺的平民化是时代的进步,对于特权阶层的权贵们而言、平民工艺则动了他们的奶酪。“智造”时代的工艺,最具价值的将不再是技术、更不是物料,而是设计、或者说是创意。工艺革命之后的“工艺”将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技术传承或对古老工艺品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与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紧密相关的活动,是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同步发展的活动。“智造”时代的工艺将运用高科技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办法,将材料、工艺、造型、生产与功能联系在一起,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孤品手工艺制作之外,尽可能涵盖人们日常所需、精神文化追求、低成本个性定制与环境装饰需求。
关键词:传统工艺;工艺革命;“智造”时代;数码工艺;设计产业;人才培养
先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那场存在于人类历史记忆深处却对当代社会而言仍然“历久弥新”的战争——“马拉松战役”。战役的过程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战役的结果也家喻户晓,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的是现代奥林匹克的一个运动项目——“马拉松”。胜利的捷报传来,依靠的是一名战士不停歇地奔跑,这个奔跑的距离是42公里,这也是“马拉松”项目跑的全赛程公里数。每一次“马拉松”比赛的进行都是一次祭奠,纪念那个用生命换来的关于胜利的消息,更是纪念一个时代的过去,纪念人类在物理空间的长距离位移的最原始方式——跑步。此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科技突飞猛进,物体的位移方式经过了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火箭、空天飞船等。相对于物体的位移,信息的位移在经过了信鸽、邮递、快递、手机短信后早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建设的开始,人们也渐渐将物体位移的方式从物理的方式转移到了“虚拟传输空间”里。通过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发送实际的物体是这次工业革命的真正意义,也是最大的诱惑。“工业4.0”也好、“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好、“互联网加”也罢,其本质就是生产工艺的革命。只有生产的工艺从解决实际的物理形态变成解决虚拟的物体形态,且虚拟形态与物理形态能实现双向自如的转化才能实现这次的“工业革命”。所以,也可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一场工艺革命,人们将这次革命之前的生产方式称为“制造”、革命之后的生产工艺称为“智造”。中国是一个手工艺的“大国”,如何将这些传统工艺转化成“智造”时代的强大生产力是当代“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
1 传统工艺的“比特化”
在传统工艺美术的范畴内,提供创作材料的自然资源成为决定工艺美术种类与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资源的有限性也限制了传统工艺走向平民,同时也导致了对工艺美术品的价值进行衡量的第一要素是“材料”,而不是工艺,更不是设计!所以,如果工艺能从物理形态进入到虚拟形态,可以有效地避开物料的问题,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工艺生命。
如前面所讲的“马拉松”战役后,一名士兵跑了42公里传达了一条信息:“我们胜利了”。当今社会,如果我们要传递这样一条信息,我们还会再跑42公里去喊五个字吗?不会,我们会拿起手机,发一条短信或微信来传递这条消息。但是,如果我们传递一件工艺美术品呢?目前,我们往往还是要跑这42公里把“物体”送达。因为,当下的工艺美术品都是物理形态,都是“原子”结构。
工艺革命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在上海,你要送一件工艺品给在北京的朋友,你将这件工艺品通过三维扫描仪输入电脑,通过互联网发送给北京的朋友,他接收数据以后,通过减材或增材“智造”设备进行输出、机械臂自动打磨喷漆后,这件工艺品就借助“互联网”实现了物体的位移,成就了“物联网”时代的工艺品位移方式。
这样的工艺品传输方式的优势除了大大节省运输成本之外,更具革命意义的地方一是数据的“可变性”、二是数据的“无重性”。数据的可变性是指你发送的工艺品数据在对方接收后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材料情况等进行改变,然后才进行物理形态的输出。数据的无重性是指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会因为工艺品的大小或数量而产生重量的负担,数据的大小与工艺品的重量和数量无关。
我们再进一步设想一下,前面的案例中所实现的数据投送其实存在了两个物体即两件工艺品——原型与数据复制型。这是因为在这个案例中的工艺方式还是传统的,是“原子”世界物理形态的工艺形式,是通过三维扫描仪进行了三维数据的采集后才变成了虚拟物体。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制作虚拟的工艺品呢?
我们都知道,虚拟世界的构成单位是“比特”,工艺在比特世界直接实现,之后才借助“智造”设备进行输出,这就是工艺革命的核心,既是核心理念也是核心技术。只有“革”传统工艺的“原子”之命,将传统工艺“比特化”,才能赋予传统工艺以新的生命。
2 工艺革命中的“数码工艺”
2013年,我在上海工艺美院成立了“数码工艺”专业(方向),2015年建起了“数码工艺”实训室。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实训室的基本形态。设计中心解决的是工艺品的形态、功能等问题,借助的数码手段主要是三维扫描、建模、编程、刀路计算等工艺品数据输入方式。两个实训室解决的是工艺品材料、制作工艺等问题,一个是增材工艺实训室,主要是3D打印技术方面,一个是减材工艺实训室,主要是CNC精雕技术方面。我们将这样的一个虚拟世界的工艺方式称之为“数码工艺”。
2.1 设计先行 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数码工艺品的价值不在于物料、也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设计。只有设计先行才能充分体现“工艺”的价值、更能创造新的工艺、综合考量或统筹各种工艺方式的结合或有效利用。只有设计不脱离市场、工艺品才能成为商品,只有设计让人惊艳、工艺品才不会不“土”,只有设计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工艺品才能免俗。
数码工艺是平民的工艺,数码工艺品的设计一是要思考设计与“智造”机器之间的关系,降低成本、简化工艺环节;二是要思考设计创造与生活的关系,要紧紧围绕公众的日常生活、为平民服务、以人为本。
数码工艺的设计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功能、造型、材料,和一个核心基础:工艺技术条件。数码工艺设计以工艺方式分,可以分为增材工艺设计和减材工艺设计;以功能分,可以分为产品设计、礼品设计、工艺品设计、日用品设计、家具设计、空间装饰设计、古建筑构件设计、文物修复及其衍生设计、动漫或影视周边设计、文创设计等;以材料分,可以分为金属3D打印设计、陶瓷3D打印设计、塑料3D打印设计、粉末3D打印设计、食品3D打印设计;木雕精雕设计、金属雕精雕设计、石雕精雕设计、综合材料设计等。数码工艺设计的原则是强调工艺特点,积极采用多种多层穿插的方式、不惧怕复杂的工艺表面、敢于采用连续复制的密集纹理或绝对对称形式、大胆高度模仿自然形态等。数码工艺设计以功能之上,包括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数码工艺品的功能性是产生美感的源泉。
2.2 科技力行
一方面,科技作为智慧的结晶、其诞生之初的形式往往简单粗矿,科技研发的成果在固化的过程中离不开艺术的包装、特别是产品外观的设计,以及应用设计方面的研究。这是工艺美术之于科技产品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伴随科技的发展,产生了诸多新工艺,这些对于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已成为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特别是3D打印技术、CNC精雕技术的出现和不断的技术革新,给工艺美术的创作乃至工艺手段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探究工艺与科技在各自轨道往对方疾驰的轨迹和交互时产生的魅力火花是当代“工匠”不可回避的。工艺与科技的互相交融、互相补助、互相促进是未来的大趋势,接受、理解、研究、提升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
在工艺革命的大背景下,消费市场需要为平民消费进行工艺定制,数码工艺成为设计打样与生产加工的主流工艺手段。目前企业在工艺礼品、家具、室内陈设制作过程中已经普遍采用CNC精雕技术作为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工艺。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只有成本低、工艺品质好、后加工处理简单的工艺产品更能在工业4.0的大时代下乘风破浪。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人工、大量借助现代科技、规模化生产,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可以做到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工艺品质、加强后加工处理工艺及资源的合理运用。与传统工艺结合则是提高数码工艺质量的主要手段。数码工艺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设计阶段,同时也体现在电脑绘图、刀路计算、三维建模时、工艺设备操作、后处理等阶段的“匠心”,这就更需要数码工艺的学习者深刻了解传统工艺特别是手工艺的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制图阶段将个人情感、作品灵魂融入程序里,而一旦设备开始实物输出,就不存在更多改变的可能性。数码工艺借助科技实现了工艺的虚拟化,所以更要把“数据工艺”做好,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和产业革新的趋势,不断完善、提高数码工艺水平。
3 数码工艺的人才培养
数码工艺的人才培养应依托高等职业院校借助行业中已普遍采用的增材或减材工艺设备解放学生的双手、释放他们的大脑,紧跟科技革新、技术创新的步伐,在商品经济时代下,依托高等院校、面向工艺产品设计行业及制造业,旨在培养能较好运用传统工艺美术与非遗元素并精通现代数码工艺技术进行设计、打样、生产工业产品、工艺礼品、装饰品的懂技术的设计人才或懂设计的技术人才。
对于学生而言,年轻是他们最大的资本,也因为年轻所以敢于创意,这是新时代下工艺设计的根本需求。在传统工艺的时代,学生们年轻的生命大多消耗在手艺的反复磨练上,创意随着生命的流逝、手艺的成熟在渐渐消散,待到他工艺水平炉火纯青时往往都已过了最敢想的年纪。数码工艺的人才培养过程将回归自然发展规律,在学生们年轻的时候引导、发掘他们的创意能力。可以大胆将工艺设计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因为数码工艺借助全新工艺技术大大降低工艺实现的门槛,使他们在校期间就“想到就能做到”,完全不必再花大量时间重复磨练技法。
新工艺在工艺设备和工艺设计之间的媒介是电脑。这是当代年轻学子们最不陌生甚至最擅长操作的工具,也是他们最喜欢的工具之一。当工艺必须通过手工完成时,对学生们而言兴趣已经大打折扣,这样的培养与其说是传承更不如说是培养了“传承”的炮灰,借传承之名保护“老师”的既得利益罢了,牺牲的却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们迈入社会后完全没有就业的方向,并掌握这个时代所需的电脑技能。传统工艺作为传承的性质,在高校范围里进行研究、传授是无可厚非的,但规模化“批量生产”所谓的“传承人”就是一种作秀了,对社会和工艺的传承有害而无益。
“工业4.0”时代下的工艺人才培养应该紧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深入研究生产进入工艺时代后对相关应用型人才提出的要求,培养符合这个时代的掌握应有技能的合格人才。
4 结语
清华大学史论系教授陈岸瑛说过“在传统社会中,传统工艺是为等级制服务的,最好的东西应该献给最有权势的人。复兴传统工艺绝不是搞复辟,而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满足温饱之后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1
权贵的时代早已过去,工艺的“权贵时代”却因为种种原因还残喘至今,大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意思,并且成为了一个民族脆弱内心的慰藉,摇尾祈怜寻求保护之余却又狐假虎威凶神恶煞,蔑视、诋毁、打压新工艺。以高贵自居的传统工艺恰如封建贵族的“自豪”和自欺欺人,对新工艺特别是高科技、全自动工艺的扼杀正是其恐惧被替代、害怕自己失去“权势”的哀鸣。
其实,这样的恐惧是没有必要的,传统工艺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研究和保护性的传承也是必要的,就像京剧等戏曲形式一样也留存至今,自有其一小批受众。传统工艺走入历史是必然的、新工艺成为新时代里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全新工艺样式也是大趋势,现在的问题是传统工艺的“玻璃心”想以孤魂残绕当代、试图阻挡历史的潮流、挽回人们对权贵时代的眷恋,心存“复辟”的幻想。
打个比方,传统工艺就像戏曲、新工艺就像电影,电影工业的发展并不影响对于戏曲的保护事业,甚至可以借助电影的发展对戏曲进行再研究、再发扬、相互嫁接。同样的,对于戏曲的保护也不应该影响更不应该排斥或阻挡电影的发展,况且,后者是阻挡不了的。你可以自命戏曲高雅、说电影低俗,你可以将戏曲捧得很高贵、电影的确廉价,但这并不影响大众特别是平民对电影的喜爱和追捧。传统工艺和新工艺的关系不也是这样的吗?现在传统工艺对于新工艺的“敌视”不可能换来传统工艺的生机,反而接受新工艺、拥抱新工艺才有可能让传统工艺前途光明。
观工艺之历史,工艺与艺术之最大不同在于工艺的艺术里有“工”,工艺与技术密切相关。以玉雕为例,最早是用石头敲打、后来用刀具雕琢、近代用半自动机械加工、现代用全自动雕刻机精雕、未来3D打印甚至4D打印也在跃跃欲试。随着工艺科技的不断改变,工艺的形式、风格也随之发展,技术不断出新、作品就不断创新,这是紧随时代的工艺发展之路。最后,借用我的老师,上海大学教授、博导罗宏才先生的赠言:工艺生命当随时代!
参考文献:
[1] 燕海鸣.瓦哈卡:多元文明的民间传承[J].中国文化遗产,2012(04):103.
关键词:传统工艺;工艺革命;“智造”时代;数码工艺;设计产业;人才培养
先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那场存在于人类历史记忆深处却对当代社会而言仍然“历久弥新”的战争——“马拉松战役”。战役的过程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战役的结果也家喻户晓,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的是现代奥林匹克的一个运动项目——“马拉松”。胜利的捷报传来,依靠的是一名战士不停歇地奔跑,这个奔跑的距离是42公里,这也是“马拉松”项目跑的全赛程公里数。每一次“马拉松”比赛的进行都是一次祭奠,纪念那个用生命换来的关于胜利的消息,更是纪念一个时代的过去,纪念人类在物理空间的长距离位移的最原始方式——跑步。此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科技突飞猛进,物体的位移方式经过了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火箭、空天飞船等。相对于物体的位移,信息的位移在经过了信鸽、邮递、快递、手机短信后早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建设的开始,人们也渐渐将物体位移的方式从物理的方式转移到了“虚拟传输空间”里。通过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发送实际的物体是这次工业革命的真正意义,也是最大的诱惑。“工业4.0”也好、“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好、“互联网加”也罢,其本质就是生产工艺的革命。只有生产的工艺从解决实际的物理形态变成解决虚拟的物体形态,且虚拟形态与物理形态能实现双向自如的转化才能实现这次的“工业革命”。所以,也可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一场工艺革命,人们将这次革命之前的生产方式称为“制造”、革命之后的生产工艺称为“智造”。中国是一个手工艺的“大国”,如何将这些传统工艺转化成“智造”时代的强大生产力是当代“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
1 传统工艺的“比特化”
在传统工艺美术的范畴内,提供创作材料的自然资源成为决定工艺美术种类与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资源的有限性也限制了传统工艺走向平民,同时也导致了对工艺美术品的价值进行衡量的第一要素是“材料”,而不是工艺,更不是设计!所以,如果工艺能从物理形态进入到虚拟形态,可以有效地避开物料的问题,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工艺生命。
如前面所讲的“马拉松”战役后,一名士兵跑了42公里传达了一条信息:“我们胜利了”。当今社会,如果我们要传递这样一条信息,我们还会再跑42公里去喊五个字吗?不会,我们会拿起手机,发一条短信或微信来传递这条消息。但是,如果我们传递一件工艺美术品呢?目前,我们往往还是要跑这42公里把“物体”送达。因为,当下的工艺美术品都是物理形态,都是“原子”结构。
工艺革命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在上海,你要送一件工艺品给在北京的朋友,你将这件工艺品通过三维扫描仪输入电脑,通过互联网发送给北京的朋友,他接收数据以后,通过减材或增材“智造”设备进行输出、机械臂自动打磨喷漆后,这件工艺品就借助“互联网”实现了物体的位移,成就了“物联网”时代的工艺品位移方式。
这样的工艺品传输方式的优势除了大大节省运输成本之外,更具革命意义的地方一是数据的“可变性”、二是数据的“无重性”。数据的可变性是指你发送的工艺品数据在对方接收后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材料情况等进行改变,然后才进行物理形态的输出。数据的无重性是指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会因为工艺品的大小或数量而产生重量的负担,数据的大小与工艺品的重量和数量无关。
我们再进一步设想一下,前面的案例中所实现的数据投送其实存在了两个物体即两件工艺品——原型与数据复制型。这是因为在这个案例中的工艺方式还是传统的,是“原子”世界物理形态的工艺形式,是通过三维扫描仪进行了三维数据的采集后才变成了虚拟物体。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制作虚拟的工艺品呢?
我们都知道,虚拟世界的构成单位是“比特”,工艺在比特世界直接实现,之后才借助“智造”设备进行输出,这就是工艺革命的核心,既是核心理念也是核心技术。只有“革”传统工艺的“原子”之命,将传统工艺“比特化”,才能赋予传统工艺以新的生命。
2 工艺革命中的“数码工艺”
2013年,我在上海工艺美院成立了“数码工艺”专业(方向),2015年建起了“数码工艺”实训室。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实训室的基本形态。设计中心解决的是工艺品的形态、功能等问题,借助的数码手段主要是三维扫描、建模、编程、刀路计算等工艺品数据输入方式。两个实训室解决的是工艺品材料、制作工艺等问题,一个是增材工艺实训室,主要是3D打印技术方面,一个是减材工艺实训室,主要是CNC精雕技术方面。我们将这样的一个虚拟世界的工艺方式称之为“数码工艺”。
2.1 设计先行 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数码工艺品的价值不在于物料、也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设计。只有设计先行才能充分体现“工艺”的价值、更能创造新的工艺、综合考量或统筹各种工艺方式的结合或有效利用。只有设计不脱离市场、工艺品才能成为商品,只有设计让人惊艳、工艺品才不会不“土”,只有设计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工艺品才能免俗。
数码工艺是平民的工艺,数码工艺品的设计一是要思考设计与“智造”机器之间的关系,降低成本、简化工艺环节;二是要思考设计创造与生活的关系,要紧紧围绕公众的日常生活、为平民服务、以人为本。
数码工艺的设计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功能、造型、材料,和一个核心基础:工艺技术条件。数码工艺设计以工艺方式分,可以分为增材工艺设计和减材工艺设计;以功能分,可以分为产品设计、礼品设计、工艺品设计、日用品设计、家具设计、空间装饰设计、古建筑构件设计、文物修复及其衍生设计、动漫或影视周边设计、文创设计等;以材料分,可以分为金属3D打印设计、陶瓷3D打印设计、塑料3D打印设计、粉末3D打印设计、食品3D打印设计;木雕精雕设计、金属雕精雕设计、石雕精雕设计、综合材料设计等。数码工艺设计的原则是强调工艺特点,积极采用多种多层穿插的方式、不惧怕复杂的工艺表面、敢于采用连续复制的密集纹理或绝对对称形式、大胆高度模仿自然形态等。数码工艺设计以功能之上,包括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数码工艺品的功能性是产生美感的源泉。
2.2 科技力行
一方面,科技作为智慧的结晶、其诞生之初的形式往往简单粗矿,科技研发的成果在固化的过程中离不开艺术的包装、特别是产品外观的设计,以及应用设计方面的研究。这是工艺美术之于科技产品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伴随科技的发展,产生了诸多新工艺,这些对于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已成为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特别是3D打印技术、CNC精雕技术的出现和不断的技术革新,给工艺美术的创作乃至工艺手段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探究工艺与科技在各自轨道往对方疾驰的轨迹和交互时产生的魅力火花是当代“工匠”不可回避的。工艺与科技的互相交融、互相补助、互相促进是未来的大趋势,接受、理解、研究、提升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
在工艺革命的大背景下,消费市场需要为平民消费进行工艺定制,数码工艺成为设计打样与生产加工的主流工艺手段。目前企业在工艺礼品、家具、室内陈设制作过程中已经普遍采用CNC精雕技术作为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工艺。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只有成本低、工艺品质好、后加工处理简单的工艺产品更能在工业4.0的大时代下乘风破浪。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人工、大量借助现代科技、规模化生产,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可以做到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工艺品质、加强后加工处理工艺及资源的合理运用。与传统工艺结合则是提高数码工艺质量的主要手段。数码工艺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设计阶段,同时也体现在电脑绘图、刀路计算、三维建模时、工艺设备操作、后处理等阶段的“匠心”,这就更需要数码工艺的学习者深刻了解传统工艺特别是手工艺的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制图阶段将个人情感、作品灵魂融入程序里,而一旦设备开始实物输出,就不存在更多改变的可能性。数码工艺借助科技实现了工艺的虚拟化,所以更要把“数据工艺”做好,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和产业革新的趋势,不断完善、提高数码工艺水平。
3 数码工艺的人才培养
数码工艺的人才培养应依托高等职业院校借助行业中已普遍采用的增材或减材工艺设备解放学生的双手、释放他们的大脑,紧跟科技革新、技术创新的步伐,在商品经济时代下,依托高等院校、面向工艺产品设计行业及制造业,旨在培养能较好运用传统工艺美术与非遗元素并精通现代数码工艺技术进行设计、打样、生产工业产品、工艺礼品、装饰品的懂技术的设计人才或懂设计的技术人才。
对于学生而言,年轻是他们最大的资本,也因为年轻所以敢于创意,这是新时代下工艺设计的根本需求。在传统工艺的时代,学生们年轻的生命大多消耗在手艺的反复磨练上,创意随着生命的流逝、手艺的成熟在渐渐消散,待到他工艺水平炉火纯青时往往都已过了最敢想的年纪。数码工艺的人才培养过程将回归自然发展规律,在学生们年轻的时候引导、发掘他们的创意能力。可以大胆将工艺设计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因为数码工艺借助全新工艺技术大大降低工艺实现的门槛,使他们在校期间就“想到就能做到”,完全不必再花大量时间重复磨练技法。
新工艺在工艺设备和工艺设计之间的媒介是电脑。这是当代年轻学子们最不陌生甚至最擅长操作的工具,也是他们最喜欢的工具之一。当工艺必须通过手工完成时,对学生们而言兴趣已经大打折扣,这样的培养与其说是传承更不如说是培养了“传承”的炮灰,借传承之名保护“老师”的既得利益罢了,牺牲的却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们迈入社会后完全没有就业的方向,并掌握这个时代所需的电脑技能。传统工艺作为传承的性质,在高校范围里进行研究、传授是无可厚非的,但规模化“批量生产”所谓的“传承人”就是一种作秀了,对社会和工艺的传承有害而无益。
“工业4.0”时代下的工艺人才培养应该紧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深入研究生产进入工艺时代后对相关应用型人才提出的要求,培养符合这个时代的掌握应有技能的合格人才。
4 结语
清华大学史论系教授陈岸瑛说过“在传统社会中,传统工艺是为等级制服务的,最好的东西应该献给最有权势的人。复兴传统工艺绝不是搞复辟,而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满足温饱之后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1
权贵的时代早已过去,工艺的“权贵时代”却因为种种原因还残喘至今,大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意思,并且成为了一个民族脆弱内心的慰藉,摇尾祈怜寻求保护之余却又狐假虎威凶神恶煞,蔑视、诋毁、打压新工艺。以高贵自居的传统工艺恰如封建贵族的“自豪”和自欺欺人,对新工艺特别是高科技、全自动工艺的扼杀正是其恐惧被替代、害怕自己失去“权势”的哀鸣。
其实,这样的恐惧是没有必要的,传统工艺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研究和保护性的传承也是必要的,就像京剧等戏曲形式一样也留存至今,自有其一小批受众。传统工艺走入历史是必然的、新工艺成为新时代里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全新工艺样式也是大趋势,现在的问题是传统工艺的“玻璃心”想以孤魂残绕当代、试图阻挡历史的潮流、挽回人们对权贵时代的眷恋,心存“复辟”的幻想。
打个比方,传统工艺就像戏曲、新工艺就像电影,电影工业的发展并不影响对于戏曲的保护事业,甚至可以借助电影的发展对戏曲进行再研究、再发扬、相互嫁接。同样的,对于戏曲的保护也不应该影响更不应该排斥或阻挡电影的发展,况且,后者是阻挡不了的。你可以自命戏曲高雅、说电影低俗,你可以将戏曲捧得很高贵、电影的确廉价,但这并不影响大众特别是平民对电影的喜爱和追捧。传统工艺和新工艺的关系不也是这样的吗?现在传统工艺对于新工艺的“敌视”不可能换来传统工艺的生机,反而接受新工艺、拥抱新工艺才有可能让传统工艺前途光明。
观工艺之历史,工艺与艺术之最大不同在于工艺的艺术里有“工”,工艺与技术密切相关。以玉雕为例,最早是用石头敲打、后来用刀具雕琢、近代用半自动机械加工、现代用全自动雕刻机精雕、未来3D打印甚至4D打印也在跃跃欲试。随着工艺科技的不断改变,工艺的形式、风格也随之发展,技术不断出新、作品就不断创新,这是紧随时代的工艺发展之路。最后,借用我的老师,上海大学教授、博导罗宏才先生的赠言:工艺生命当随时代!
参考文献:
[1] 燕海鸣.瓦哈卡:多元文明的民间传承[J].中国文化遗产,2012(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