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真正的走进“诗情画意”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也许让一个孩子记住上千首诗词,是让他或她在考试时遇到诗词填空不失分的好办法,但是这样的孩子在语文诗词的世界里已失去了最初的“诗情画意”,甚至慢慢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会折掉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让他们一个个变成机械的木偶。
  关键词:诗词;诗情画意;热情;想象;机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4-001-01
  当我们走进语文诗词课堂时,面对提不起来热情的学生时,总是不禁问道,属于孩子们的诗情画意去哪儿了?为何孩子们总是用完成任务的态度找老师背完诗词就行了,这样的课堂气氛无疑将老师和学生置入了一个尴尬的空间,老师进不去,学生不想走出来。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笔者希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案例帮助学生走出来与老师一起感受到美妙诗词的“诗情画意”。
  一、预习,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情去感受诗词
  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每次开始解析一片新的诗词时,往往就会下意识的首先将自己的看法加诸到学生的思维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怎样想的不重要,老师怎么说,自己在考试时遇到了就怎样答,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一开始便丧失了对诗词学习的主动权。这里让学生预习诗词,并不是在每次课要结束时,像布置家庭作业那样,对学生随口一说,因为这样的家庭作业,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爱玩的孩子来说,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事情,第二天上课时,也许老师自己都把这件事忘了。所以这样的预习时间是要真正放在课堂上来进行的。老师在让学生预习时,可以先让学生在适合这首诗词的音乐中齐声朗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私下读几遍,同时老师在学生读这篇诗词时,顺便提及一下作者在写这篇诗词时的背景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篇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老师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对这首诗词的感受写在纸上,因为有时人想的和写出来可能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为了进一步激发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表现心,老师也可以适当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遭遇过整个课堂上鸦雀无声的尴尬情况,但是如果学生不敢首先迈出第一步,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帮助学生勇敢的迈出第一步,老师可以随意的点出几位同学,让他们表达一下自己对这首诗词的独特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不宜做出太明确的评价,一是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让他或她下次不敢再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二是可以抛砖引玉,借某某同学的感受,提问其他同学,让学生发表自己赞同还是反对的意见,在学生讨论诗词时,学生们不仅形成了自己对这首诗词的看法,同时在自己的想法与大多数同学意见的比较中,学生也了解到了这首诗词的大致情感基调。在讨论结束时,老师此时才应该发挥一下自己的角色作用,对同学们的意见给予肯定,并点名表扬几个对这首诗词有独到见解的同学,注意不要随便否定其中偏离这首诗词基调的学生,应该帮助这个学生找到偏题的原因,说不定这个同学的所思所想虽然太偏了,但不排除有意外惊喜的可能哦!课堂上的预习时间可以帮助老师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这首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在意境品味与提问中深化学生对诗词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谈谈自己对这篇诗词的感受与想法,让学生学习到老师看问题和想问题的角度与思考方式,然后老师需要在自己的深情讲解中,将学生带到这首诗的意境中,音乐往往是诗词意境最好的搭档,老师平时可以多收集些适合诗词意境的音乐,对诗词的意境品味完之后,最后老师应该继续将主动权丢给学生,老师可以根据这篇诗词整体需要学习掌握的地方,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先去思考,然后在老师的主持下,发表各自的看法,在其中扮演好调停人的角色,适当的发表自己意见与看法,在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中,不仅帮助学生学到这首诗词的基本知识,更帮助学生学到诗词赏鉴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自己对这首诗词的认识。
  三、诗词专题让学生举一反三
  不光数学中有举一反三的说法,语文也有,初中生初步接触诗词,往往会对“对偶”、“押韵”、“平仄”、“七言绝句”,“抑扬顿挫”这些专有名词感到苦恼,这也是很多学生对诗词望而却步的原因,老师这时候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老师可以在一段时间的古诗词学习之后,建立一个类似或对比鲜明的诗词专题,也可以在学生学习完一篇诗词后,让学生品鉴另一首相似诗词的表达手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诗词表达手法的认识,还能扩展他们诗词学习的视野和知识面,因为诗词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完成任务,还应该是教会他们学会如何品味诗词,在诗情画意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让学生在实践和声形结合中走进诗情画意
  课堂上的学习有时并不足够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诗情画意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和挖掘学生感受诗情画意的潜力,老师应该多为学生争取到社会实践的机会,这些社会实践可以是让学生接触到大自然,也可以是参观著名诗词作家的遗迹,让学生在学与玩中体验到诗词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下,感受到诗词历久弥新的魅力。同时老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关于诗人和所处年代的优秀影片,让学生在声形结合中体验到诗人的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作为一名老师,笔者和广大老师同仁一样,希望可以帮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健康成长,笔者也希望学生可以在以上诗词教学的实践中,真正走进属于他们的“诗情画意”。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我校《黑陶》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了从黑陶知识传授到黑陶产品制作“一条龙”,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黑陶》校本课程引入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创造了现实条件。笔者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新理念为指导,借助校本课程资源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研究,尝试借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开设了一节《文化生活》公开课,探析了具体施教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以期为教育同行提供一些启迪。  关键词:《黑陶》校本课程;《文化生活》学科
摘 要: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作为辅导员老师,我们不仅要重视自身细节的修炼和传递,还要关注队员的每个细节,更要培养队员具备一些良好的素质细节。本文从不同角度,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如何从细节出发,言传身教,将教育渗入队员的心田。  关键词:细节;以身作则;关注小事;把握契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65-2  一个老师如果不做辅导员
摘 要: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对话是对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因此,中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此,本文以中学课堂师生有效对话为主题,结合课题的研究阐述了中学课堂师生有效对话的特征。  关键词:中学课堂;师生对话;人性;民主;尊重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62-2  相比传统的教学,师生对话式的
摘 要: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繁荣,是我国当前需要落实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加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以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以初中语文《爱莲说》为例,并结合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案例;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
摘 要:作为校外教育系统的工作者,应该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但是三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素质教育模式和教育功能。  关键词:素质教育;校外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5-020-1
摘 要:作文成了学生的任务,评改成了教师的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既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笔者经过多方论证,决定以“自评互改”为抓手,遵循“精选点评,范评引路;自我评价,激发主体;学生互评,取长补短;教师复评,整体把握”的策略,把习作评改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关键词:自评互改;儿童视角;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
摘 要:21世纪以来,在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更加趋于多样化。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必须培养道德主体的选择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道德主体面对道德困惑、道德冲突的理性选择能力。  关键词:道德两难;品格;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119-1  所谓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道
摘 要:重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是2011版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特色,因此从低年级起,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点滴渗透,有效利用、整合、挖掘教材,培养孩子的估算意识与估算习惯,发展孩子的估算能力,从中让孩子建立良好的数感,锻炼孩子的判断、推理能力,拥有良好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估算意识;数感;推理能力;自我检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5-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大多数教师生怕自己在课堂上浪费了一分钟,更害怕课堂上出现“意外”,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等。但现实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可能“如愿以偿”。仔细想想,其实这正是我们数学课堂美之所在。本文从美在好奇、美在故意、美在反问三方面入手,用叙事的方法阐述了数学课堂美之所在。  关键词:数学课堂;美之所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