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猜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猜测、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法方法:采用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先进手段实施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指导: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达到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目的;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的教室来了一位学习合作伙伴-----小明,你们看,他在干什么?(课件出示p82的情景图)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观察后指名说) 如果你是小明,你在上学时,会走哪条路线?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的。但是生活中的这些路线我们是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出它的长度的,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师:下面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知识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小明到邮局再到学校近似于一个什么图形? 那中间这条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实际是三角形另外两条边的和。根据大家的判断,走过的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出认识的生活情景,很自然地引入课题,容易产生亲近感。但后来的知识障碍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须用一种新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实验一:从准备好的小棒中任意取出三根摆一个三角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结果。
师: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设计说明:学生显然已经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但对于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还处于模糊状态。此时的两种结果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
2、实验二:深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从小棒中任意拿出三根,看看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把能摆成三角形和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写在实验表格内。(课件出示表格) 能摆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你的发现 不能摆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你的发现
(2)汇报实验结果
(3)分析探究: 观察自己的实验表格,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 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只要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都能组成三角形?
(4)小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5)是不是每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请你们自己摆三角形来验证一下。
(6)交流验证结果。
设计说明: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获得初步结论,再进行实验验证结论,获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学生经历了获取数学知识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提高了学习能力,积累了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解释小明选择上学的路线。
2、游戏:红灯停,绿灯行 要求:每组的三根小棒能组成三角形的,绿灯通过;不能组成三角形的,红灯停止。(单位:厘米)
师:我们每次都是把三条线段中两条线段相加后才判断的,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更为简单的方法呢?(用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相比来检验)
3、找朋友:要求:下面的这些线段里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一组好朋友,找找看,哪三条线段是好朋友? 2厘米 4厘米 5厘米 8厘米 10厘米。
4、猜一猜: 现在有两根长分别为3厘米、6厘米的小棒,能与它们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长几厘米?
设计说明: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让学生感到不枯燥,提高积极性。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反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獲?
案例分析:本堂课的教学,渗透了如下教学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之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它是在熟悉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判定如何才能搭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2、以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教师重讲知识、学生轻构知识”的模式,而是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主旋律,使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了落实,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猜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猜测、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法方法:采用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先进手段实施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指导: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达到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目的;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的教室来了一位学习合作伙伴-----小明,你们看,他在干什么?(课件出示p82的情景图)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观察后指名说) 如果你是小明,你在上学时,会走哪条路线?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的。但是生活中的这些路线我们是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出它的长度的,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师:下面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知识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小明到邮局再到学校近似于一个什么图形? 那中间这条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实际是三角形另外两条边的和。根据大家的判断,走过的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出认识的生活情景,很自然地引入课题,容易产生亲近感。但后来的知识障碍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须用一种新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实验一:从准备好的小棒中任意取出三根摆一个三角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结果。
师: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设计说明:学生显然已经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但对于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还处于模糊状态。此时的两种结果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
2、实验二:深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从小棒中任意拿出三根,看看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把能摆成三角形和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写在实验表格内。(课件出示表格) 能摆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你的发现 不能摆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你的发现
(2)汇报实验结果
(3)分析探究: 观察自己的实验表格,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 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只要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都能组成三角形?
(4)小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5)是不是每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请你们自己摆三角形来验证一下。
(6)交流验证结果。
设计说明: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获得初步结论,再进行实验验证结论,获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学生经历了获取数学知识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提高了学习能力,积累了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解释小明选择上学的路线。
2、游戏:红灯停,绿灯行 要求:每组的三根小棒能组成三角形的,绿灯通过;不能组成三角形的,红灯停止。(单位:厘米)
师:我们每次都是把三条线段中两条线段相加后才判断的,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更为简单的方法呢?(用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相比来检验)
3、找朋友:要求:下面的这些线段里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一组好朋友,找找看,哪三条线段是好朋友? 2厘米 4厘米 5厘米 8厘米 10厘米。
4、猜一猜: 现在有两根长分别为3厘米、6厘米的小棒,能与它们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长几厘米?
设计说明: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让学生感到不枯燥,提高积极性。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反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獲?
案例分析:本堂课的教学,渗透了如下教学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之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它是在熟悉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判定如何才能搭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2、以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教师重讲知识、学生轻构知识”的模式,而是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主旋律,使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了落实,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