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精子最近刚刚到新公司上班,在一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任高级经理,做咨询相关工作。尽管在“最会说话排行榜”中。这个职位看上去远不像销售、公关那样需要“会说话”,但经常进入不同的项目组,和不同的同事主管配合合作,在短时间内呈现高质量的报告;需要面对不同的客户,进入对方陌生的环境,给对方的工作提出具体意见甚至关系对方命脉的建议,这些都为“说话”增添了难度。
博客中的小精子最让人离不开的,就是天马行空的幽默、“不过脑”的快人快语,在印象中工作性质相对保守的四大,她又是怎么说话的呢?
小精子是如何说话的?
不同的心态,就有不同的说话方式
实际刚入行的时候,我也不太会说话。一跟客户讲话就紧张到哆嗦,如果对面的人言辞稍微犀利、严肃一点,更是害怕得不得了。后来慢慢观察经理、合伙人是怎样和客户沟通的,就发现他们从来不会颐指气使,说类似“我做的是对的,你是错的,一定要按照我这么改”的话,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时我就觉得说话是传达态度的,而你的态度到底是什么特别重要。
其实说到说话态度,给我最多影响的来自我爸爸一
有一次我去绵阳出差,为了和客户攀亲近嘛,就告诉他我爸爸也是四川西充人,客户一听,用了半天对我形容西充有多穷。我听完后非常震惊!因为我爸从来没跟我说过这些。仔细回忆我小时候,爸爸跟我讲他的成长经历,总是关于他走十几里路去上学。路过坟地。看到萤火,如何害怕吓得跑;路过小河。怎么去淌水……语气里没有任何不满,都是快乐的回忆。我们也都当好玩的故事听。
其实换一个角度想,如果一个悲观的人来讲这件事会是怎样的方式?一定是说当年如何不易、如何辛苦,顺便还得感叹你们现在多么幸福……其实怎么说都是在讲穷的表现。但一样的事被不一样的人讲出来。就是不一样的效果。后来,我每当想起这件事情,就觉得这就是不同心态、不同的说话方式。
代表不同立场,更不能非此即彼,快一起“掏心窝”
在为客户提供咨询意见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客户没有资金管理制度。事实上,也确实没有专门的政策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资金管理制度,但我们做咨询的就会知道,作为一家上市企业应该有这个制度,因为这是管理上的最佳实践,也只有客户有这样的制度,我们才能够出报告。可是客户会认为:“我们不需要这种制度,我们的资金管理本身就很好,这种制度只是一个书面的东西而已。”这样一来争执就产生了。
如果你这时盛气凌人地对客户说:“我跟你讲,如果你不改的话,这份报告我是不会出的。因为这是我们的要求,没有什么道理可说。”或者,“我才是内控的专家。我是做管理咨询的。非常清楚一家上市公司的规则。”客户听起来马上会产生抵触情绪,反馈通常是:“这样的话,那没什么可谈的了!你说你是内控的专家。那是不是什么事都得听你的?”
因此,我会选择一种合理的表达方式,公平公正地谈,比如说:“现在发现有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觉得你们的资金管理从现在来看确实做得不错,只是通常来按推荐企业的常规做法。是需要这样一个资金管理制度的,如果不建立的话。我们就会很为难。出于专业的角度。我们在报告里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而每一个人看待这件事会不一样。会有人认为这很严重,如果因这个问题而对公司产生了负面影响,您需要提前考虑一下。”
其实,这样话语里是有一点点胁迫意味存在的,但是你会发现,这段话的角度变了。是站在客户角度去具体分析考虑问题的。为别人考虑,这就是“掏心窝子”。他起码会愿意继续听我分析,实施这个制度具体有哪些好处,我也就可以继续说服他理解我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谈话总是要打开一扇门,而不是关上它。不要那么快非此即彼。
为了工作更顺利,说话时不妨研究—下对象
不同的领导,总会有不同的性格、喜好和领导风格。比如说,有的老板粗枝大叶,不太计较你几点上班,也不太计较你上班穿什么——即使在我们这样严肃的公司里,也会有这样的老板——也有老板非常计较细节,不同风格的老板。说话时自然要调整方式。
比如说,我们可能要做一个为期3周的项目,对于“粗放型”老板,他可能只需要知道你最后的结果就可以了,那就最好不要每个礼拜都去烦他,在最后结果汇报上多花一些心思,中间的汇报稍微简化,有事说事,简单说个大概就好。而对于严苛的老板,就需要每个星期都做个漂亮的小结,详细告诉他:“本周我们进行了哪些工作;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目前的问题有哪些;下一阶段有哪些具体计划……”
当然,对老板的脾性,肯定不是简单地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还需要经过实践。当发现用目前的方式和他讲话,他可能不满意,那就尝试着换一种方式,很快就会发现,可能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情,老板的满意度肯定不一样。
工作场合,调整说话方式是为工作。而不是讨人情
有人可能会想:这不是拍马屁吗?凭什么都做事。就因为他会说,就得到老板的喜欢啊?我好冤!我就是不愿意改变自己,不,我要众人皆醉我独醒,我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可是这是工作啊。工作起来,大家都是为了做事和达成目标。尝试不同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沟通技巧。是为了让整个团队高效配合,不是改变你,也不要理解成人情至上。
我们这个行业,同事们性格、年龄都差不多,大家在一起会非常有共同语言。平时吃顿饭、一起玩都像朋友一样。很随意,但在一起工作还得一丝不苟,该怎么要求还是怎么要求,人情在我们这样的公司解决不了大问题。
比如说有一个级别比我低的同事。在某个环节工作完成得不好。导致整个组都受到了影响。那我就没办法简单说几句就过去了,我一定会直接告诉他:“你看有这样一件事情,我觉得你这样处理可能会更好,你认为呢?”当然,相对来说,我的语气不会很严厉,从我内心来说,也不觉得这是一种批评,而是一种提醒。当然能用提醒的语气跟他讲可能会更好一些。
因为如果在我这儿栽了跟头的话。他在其他地方也会栽跟头,我们公司就出现过一些Leader,底下人做错了事情从来不说,表面上一团和气,直到之后一些部门内部讨论会上,他才一起说出来。这样一来,犯错的同事就比较冤枉了,因为他从来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在四大。员工的考核主要是靠Leader评价的。我觉得谁做得好、谁哪些方面还需要提升,我会充分列举事实,为他们据理力争,也会提前让他们自己知道。虽然不都是正面评价,可下属却都觉得我够“仗义”,这就是工作为上和人情为上的差别吧!
小精子的说话秘籍
语音、语速、语调、让人觉得舒服
声音太高,容易让人觉得烦躁;低到让人听不见,又会给对方你不太自信的印象。语速一定要慢下来,话茬接得不要太快,留出一秒的停顿比较好,留出时间给别人思考。
说话时间太久,要格外注意语调。语调太平容易让人走神。要抑扬顿挫,再加上一些手势,适时讲讲故事,才能抓住对方耳朵。
迎合对方的兴趣可不是拍马屁
接触不同的客户,熟悉之后就知道他的兴趣点在哪里。为了避免冷场,要挑他感兴趣的话题讲,这不是拍马屁,冷场会更尴尬比如发现他喜欢摄影,那你可能刚好看了一本杂志,刚好看了一些照片,甚至想买一部相机都可以向他请教,对方一般都会愿意聊下去。
接话茬,要先过脑子
和朋友在一起无所谓,接错话茬冷场也就算了,但是在工作中,一定要先思考一下,如果这个话茬可能接不好,那么就克制自己不接。同样的,如果客户在工作中因为话茬接不好冷场,就算觉得无聊,我也会再跟上一句,再悄悄转换话题。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为大家做决定
以前和朋友相处,我总会代替大家去做一些决定,有的人可能主观性不是很强,也就会Follow我的决定了;但有的人心里其实就会不舒服,觉得“你为什么替大家做这个决定?”所以,我觉得以商议的口吻说出自己的想法比较好,比如“我们去某某地吃饭吧!”在大部分时候听上去不如“如果去某某地吃饭怎么样?”更尊重别人想法。
博客中的小精子最让人离不开的,就是天马行空的幽默、“不过脑”的快人快语,在印象中工作性质相对保守的四大,她又是怎么说话的呢?
小精子是如何说话的?
不同的心态,就有不同的说话方式
实际刚入行的时候,我也不太会说话。一跟客户讲话就紧张到哆嗦,如果对面的人言辞稍微犀利、严肃一点,更是害怕得不得了。后来慢慢观察经理、合伙人是怎样和客户沟通的,就发现他们从来不会颐指气使,说类似“我做的是对的,你是错的,一定要按照我这么改”的话,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时我就觉得说话是传达态度的,而你的态度到底是什么特别重要。
其实说到说话态度,给我最多影响的来自我爸爸一
有一次我去绵阳出差,为了和客户攀亲近嘛,就告诉他我爸爸也是四川西充人,客户一听,用了半天对我形容西充有多穷。我听完后非常震惊!因为我爸从来没跟我说过这些。仔细回忆我小时候,爸爸跟我讲他的成长经历,总是关于他走十几里路去上学。路过坟地。看到萤火,如何害怕吓得跑;路过小河。怎么去淌水……语气里没有任何不满,都是快乐的回忆。我们也都当好玩的故事听。
其实换一个角度想,如果一个悲观的人来讲这件事会是怎样的方式?一定是说当年如何不易、如何辛苦,顺便还得感叹你们现在多么幸福……其实怎么说都是在讲穷的表现。但一样的事被不一样的人讲出来。就是不一样的效果。后来,我每当想起这件事情,就觉得这就是不同心态、不同的说话方式。
代表不同立场,更不能非此即彼,快一起“掏心窝”
在为客户提供咨询意见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客户没有资金管理制度。事实上,也确实没有专门的政策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资金管理制度,但我们做咨询的就会知道,作为一家上市企业应该有这个制度,因为这是管理上的最佳实践,也只有客户有这样的制度,我们才能够出报告。可是客户会认为:“我们不需要这种制度,我们的资金管理本身就很好,这种制度只是一个书面的东西而已。”这样一来争执就产生了。
如果你这时盛气凌人地对客户说:“我跟你讲,如果你不改的话,这份报告我是不会出的。因为这是我们的要求,没有什么道理可说。”或者,“我才是内控的专家。我是做管理咨询的。非常清楚一家上市公司的规则。”客户听起来马上会产生抵触情绪,反馈通常是:“这样的话,那没什么可谈的了!你说你是内控的专家。那是不是什么事都得听你的?”
因此,我会选择一种合理的表达方式,公平公正地谈,比如说:“现在发现有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觉得你们的资金管理从现在来看确实做得不错,只是通常来按推荐企业的常规做法。是需要这样一个资金管理制度的,如果不建立的话。我们就会很为难。出于专业的角度。我们在报告里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而每一个人看待这件事会不一样。会有人认为这很严重,如果因这个问题而对公司产生了负面影响,您需要提前考虑一下。”
其实,这样话语里是有一点点胁迫意味存在的,但是你会发现,这段话的角度变了。是站在客户角度去具体分析考虑问题的。为别人考虑,这就是“掏心窝子”。他起码会愿意继续听我分析,实施这个制度具体有哪些好处,我也就可以继续说服他理解我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谈话总是要打开一扇门,而不是关上它。不要那么快非此即彼。
为了工作更顺利,说话时不妨研究—下对象
不同的领导,总会有不同的性格、喜好和领导风格。比如说,有的老板粗枝大叶,不太计较你几点上班,也不太计较你上班穿什么——即使在我们这样严肃的公司里,也会有这样的老板——也有老板非常计较细节,不同风格的老板。说话时自然要调整方式。
比如说,我们可能要做一个为期3周的项目,对于“粗放型”老板,他可能只需要知道你最后的结果就可以了,那就最好不要每个礼拜都去烦他,在最后结果汇报上多花一些心思,中间的汇报稍微简化,有事说事,简单说个大概就好。而对于严苛的老板,就需要每个星期都做个漂亮的小结,详细告诉他:“本周我们进行了哪些工作;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目前的问题有哪些;下一阶段有哪些具体计划……”
当然,对老板的脾性,肯定不是简单地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还需要经过实践。当发现用目前的方式和他讲话,他可能不满意,那就尝试着换一种方式,很快就会发现,可能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情,老板的满意度肯定不一样。
工作场合,调整说话方式是为工作。而不是讨人情
有人可能会想:这不是拍马屁吗?凭什么都做事。就因为他会说,就得到老板的喜欢啊?我好冤!我就是不愿意改变自己,不,我要众人皆醉我独醒,我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可是这是工作啊。工作起来,大家都是为了做事和达成目标。尝试不同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沟通技巧。是为了让整个团队高效配合,不是改变你,也不要理解成人情至上。
我们这个行业,同事们性格、年龄都差不多,大家在一起会非常有共同语言。平时吃顿饭、一起玩都像朋友一样。很随意,但在一起工作还得一丝不苟,该怎么要求还是怎么要求,人情在我们这样的公司解决不了大问题。
比如说有一个级别比我低的同事。在某个环节工作完成得不好。导致整个组都受到了影响。那我就没办法简单说几句就过去了,我一定会直接告诉他:“你看有这样一件事情,我觉得你这样处理可能会更好,你认为呢?”当然,相对来说,我的语气不会很严厉,从我内心来说,也不觉得这是一种批评,而是一种提醒。当然能用提醒的语气跟他讲可能会更好一些。
因为如果在我这儿栽了跟头的话。他在其他地方也会栽跟头,我们公司就出现过一些Leader,底下人做错了事情从来不说,表面上一团和气,直到之后一些部门内部讨论会上,他才一起说出来。这样一来,犯错的同事就比较冤枉了,因为他从来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在四大。员工的考核主要是靠Leader评价的。我觉得谁做得好、谁哪些方面还需要提升,我会充分列举事实,为他们据理力争,也会提前让他们自己知道。虽然不都是正面评价,可下属却都觉得我够“仗义”,这就是工作为上和人情为上的差别吧!
小精子的说话秘籍
语音、语速、语调、让人觉得舒服
声音太高,容易让人觉得烦躁;低到让人听不见,又会给对方你不太自信的印象。语速一定要慢下来,话茬接得不要太快,留出一秒的停顿比较好,留出时间给别人思考。
说话时间太久,要格外注意语调。语调太平容易让人走神。要抑扬顿挫,再加上一些手势,适时讲讲故事,才能抓住对方耳朵。
迎合对方的兴趣可不是拍马屁
接触不同的客户,熟悉之后就知道他的兴趣点在哪里。为了避免冷场,要挑他感兴趣的话题讲,这不是拍马屁,冷场会更尴尬比如发现他喜欢摄影,那你可能刚好看了一本杂志,刚好看了一些照片,甚至想买一部相机都可以向他请教,对方一般都会愿意聊下去。
接话茬,要先过脑子
和朋友在一起无所谓,接错话茬冷场也就算了,但是在工作中,一定要先思考一下,如果这个话茬可能接不好,那么就克制自己不接。同样的,如果客户在工作中因为话茬接不好冷场,就算觉得无聊,我也会再跟上一句,再悄悄转换话题。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为大家做决定
以前和朋友相处,我总会代替大家去做一些决定,有的人可能主观性不是很强,也就会Follow我的决定了;但有的人心里其实就会不舒服,觉得“你为什么替大家做这个决定?”所以,我觉得以商议的口吻说出自己的想法比较好,比如“我们去某某地吃饭吧!”在大部分时候听上去不如“如果去某某地吃饭怎么样?”更尊重别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