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佬说话,不妨“斗胆”一下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就听说王樯打起电话来赏心悦耳。亲自见识到她的“会说话”是在年初马会举办的媒体答谢会上。开场王樯只说了简单几句话。就周到地考虑到了来宾、主持人、老板、同事、公司立场等方方面面——这种“功力”也在我们此次会面中可见一斑:一见面她就说,“我就喜欢一边工作一边见朋友,就像压根没事儿、没在工作一样。”多会说话!
  而见到初次会面的实习生丁晨,王樯又是主动递名片、又是安排座位。“新人最容易感觉被忽视,所以我要第一时间在乎她——把我的名片给她,在她给我名片之前;安排座位时要提到她坐哪儿,不要让她手足无措。此外我一直在用余光观察她。她坐得很直,听得很用心。她在把自己收得非常小。然后把别人放得很大,所以我想告诉你。她是个非常认真而且愿意学的孩子。其实实习生最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了,对吧?”她看着丁晨笑着说。“她也很希望自己努力的消息被传达给上司吧,这是她最开心的事儿。”想知道王樯这番话对丁晨有什么作用吗?她在整理录音至此时特意打了个括弧。内写“丁感动中……”
  
  王樯是如何说话的?
  破冰,是给自己5分钟去找对方值得欣赏的地方
  
  每次遇到第一次见面的人,我会花5分钟时间去感觉他。说到破冰,尽管人和人之间消除陌生感的时间很快,三十秒大概就可以让对方松弛下来了。但这仅仅是冰刚开始融化、滴水的过程。要让冰块滴答水的速度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我觉得需要五分钟。
  很多人也许觉得聊点有趣的事情更好,或者聊点对方会感兴趣的地方。但我觉得聊什么并不重要,聊的目的是五分钟过去后,你能通过你们的交谈。找到自己最欣赏对方的地方。找到了欣赏点,就找到了打开对话的大门。
  当然,还有一个前提要把握好一不要太快。
  即便对方对你的第一眼印象很好,表现出很喜欢你的样子,你也不要恨不得连人家家门朝哪儿开、床头柜上摆了什么东西都问清楚。这是中国人对距离的一种独特把握吧。其实人和人初期交流最好的状态是:心怀欣赏,同时留着一些未问的问题。当“准备”成为习惯。为每次交流铺垫
  对不起。刚才接受你采访的时候,我的眼神离开你一刻,注视了一下从大门走过来的这位会员,我用眼睛跟他打了一个招呼,他还因为我跟他打了个招呼在这儿停了一下。想了想这个人是谁呀?
  其实我认识他,但他不认识我。我们之前没有说过话。但是当我用眼神友好地和他打了个招呼后,过一会儿如果我有任何事情去找他。你说他还会觉得突兀,因此而抗拒我吗?我想有百分之八十的几率会得到他的友善。
  我们不能突然地出现在一个人面前,尽管我们很希望认识他,这样从后面冲过去打招呼仍然是失礼的——我们说打个“照面”。就是在正面接触前,先在他眼前“闪”过那么一次两次的。
  此外。一定要提前做功课。比如虽然我并不认识他。但是我时刻在这方面留心。我知道他是最近著名收购案的幕后推手,他是某外资银行中国区的第一任总负责人,他的孩子八岁了,是个远视眼,他很宠爱自己的儿子。我为什么会知道这些信息?是因为有次看见他带着孩子来马会,而我有点意外这个小男孩这么小。就花了一点时间去了解。他现在自己经营一个基金项目,聚拢了一群非常优秀的人在他周围,这是个非常有力量的人。
  我们不能随便上前就跟人说:我要跟你聊天。也许别人对你说什么并不感兴趣,也许他并没有要和你交谈的理由,所以要先做好功课,总不能做个言语乏味的人去碰钉子,准备好了才敲门。
  所以我很庆幸之前在公关部,天天可以看报纸、杂志。我翻得很快,今天看到杂志的封面是某著名外企的z先生,第二天碰到了Z先生的太太。刚好可以聊那张照片:你们家先生的那张封面照拍得很不错啊。黑白的,处理得挺好,就是没有修那些皱纹……遇到喜欢普洱茶的会员。我就拜托他帮我推荐两款性价比好的普洱茶给会所,而且以后马会用的普洱茶都请他做顾问,你说他们会不跟我聊吗?会觉得不耐烦吗?
  
  最好的时机要等待,也要争取
  
  也许你会问,知道了那么多,何时才去结识呢?我在找一个合适的时间。
  什么是好的时间?比如刚才那位先生,如果他刚好在大堂里等人,如果这个时候他刚好心情不错。不会让他觉得我在抢时间,或者打断他的思考,我就会走过去,问候一下。
  我想我也许会说:“F先生您在这儿昵。我是这里的工作人员,经常看到您,只是没有机会说话,特别希望能够认识认识您,觉得您做的事情挺不简单的,也特别想问问您那宗收购案的事儿是从哪儿开始的?”情况不同。语言当然会有所调整,但是我希望把想认识他的原因到走上前之间这个过程通过简单的语言让他了解,而不是“F先生,我想认识你”。
  之所以问那宗收购案,是想成功人士都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聊的过程中也许穿插一些我在这里做什么工作,在哪方面能够帮到你的信息。然后奉上名片,告诉对方我的手机号在哪里,还有“我的名片很重要不要随便扔掉”——稍微开点小玩笑反而交流起来更好。
  当然也要制造机会。S先生是金融投资业非常著名的人物,我希望他成为马会的会员,但是如果冒然联系肯定不合时宜。所以,当一位媒体朋友告诉我想借马会场地采访S先生的时候,我说希望能引荐一下。第二天采访,我过去了一下,说:“我是王樯,过来是听说你在这儿拍照,为专门看一看您的风采。欢迎您来到马会。”然后留下名片就离开了。
  第二天我发了个封E-mail给他:“S先生您好,我是昨天在马会跟您刚认识的王樯,当时我拿到了您的名片,但是发现名片上没有手机号。所以,看来我们俩不熟。给您发一个E-mail,为的是以后有机会的话,希望S先生的名字出现在马会的会员名单上,我们真诚地邀请您加入马会。”本来之前也没有交情,所以我有礼有节地写封信——不放低自己,也不高攀他。然后S先生马上用手机回复了我:“我非常有兴趣加入马会,我会让我的助手马上跟你联系。”
  
  说服自己跨过内心的门槛
  
  如果你总把说话对象当成“封面人物”。而自己只是个…ni potato。那你多半压得自己不敢跟他说话。其实,很多时候遇到“大人物”或见到大场面,感觉自己不会说话了,基本上是你不敢说话造成的。
  比如你看到布拉德·皮特一个人坐在那儿翻看相机,你多半不敢过去跟他讲话。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到一个摄影师在看照相机呢?你可能就会问他了:这相机什么型号?我能看看你拍了什么吗?这是自己内心的一个门槛,我每天都在说服自己跨过去。
  等慢慢彼此再熟悉一点,见过三四次,我也许就会开玩笑了。可以再“斗胆”一点:“我觉得你穿这件大衣不好看。那天穿的黑色的特别好。”
  我还在原来的酒店工作的时候,我们全球的CEO来了,公司让我陪他出去玩儿。我们总经理开车,我坐在后面。大老板是一个特别“端庄”的美国人,我就问他:你开车吗?他说开。我又问你开什么车?他说奔驰。我就说我不喜欢奔驰。太面!后来发现他毛衣上有个洞,他自己又不知道,等他走的时候我就说:“您下次到北京来,能不能换一个没有洞的毛衣啊?”实际上完全可以跟他开玩笑,只要你抱着善意和尊重。后来他回到美国,还专门写感谢信回来。
  说话没有什么难的,也有一些很木讷的人,但是有很多朋友。只要说话算话,把事落实,也挺容易得到别人的支持。如果不会说话,我的建议就是少说,多做事。
其他文献
新鲜人,带着空空如也的口袋和肿胀欲裂的信心进入职场,觉得凭借自己的灵活头脑外带拳打脚踢,很快就能开创局面,从此……CUT!请允许我在这里喊一声“暂停”。这位小朋友,请问你究竟想干什么?你知道你在干什么?  进入职场,就像进入了一个网络游戏。这个游戏的设定是每个玩家都想得到最高分,系统也给最高分获得者以最大的奖励。人们遵循这相同的规则,从最基层做起,逐步升职加薪,然后期盼更高的职务和更高的薪水。如此
期刊
在企业组织里,或在更大的商业环境中,管理者是孤独的。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者是如此。层级越往上越孤独。  这和表面情况看起来并不相符,企业组织里面有着很多人、很多的会议、很多的文案、很多的事项。企业高层们内有下属、团队与支持者,外有丰富的关系网朋友圈,电视上、网络里相互唱和。但这一切都不能掩盖商业环境中的孤独。  在生活中,怎么应对孤独,是个人的选择。作为管理者,接纳这必然的孤独,理解孤独,进而珍惜孤独
期刊
大约十年前,我在念大学时想建立一个网站,不是只能和“现在”的所有人打关系。而是能与“未来”的人或者“过去”的人打关系。那么,这是个什么网站呢?  那时候我还没有答案。最近看到《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才惊觉,原来,最让现代人想“传送到过去”一句话。是“Sorry”。  有两个专门让大家郑重道歉的网站——ThePublicApology corn和PerfectApology.com掀起了一股“跨时代
期刊
“潜规则”这个词最近很流行。大家都在讨论职场潜规则。以此来疏解对自己不屑于被潜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  刚入职场的时候。我也对若隐若现的潜规则很好奇。到处打探的同时也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要学习使用“潜规则”。那时我还很年轻。道德观也没有那么高尚。想如果有机会让我少奋斗二十年,超越规则也不是不可接受。  直到我在某外企开始负责一个大型项目时,才发现“潜规则”并不是那么好玩。代价也很沉重。  那是
期刊
本文主角加藤嘉一,1984年生人,在中国学习和工作,是一个骨子里就非常传统的日本人,根深蒂固地保持着很多日式作风,同时他又用一颗理解和。喜爱中国的心,未了解和适应中国的文化和现状,才有了这样的二十几岁  加藤在凤凰博客开博第一文《Who’s加藤嘉一?》中对自己的10种面孔进行了描述:北大留学生、制作人、主持人、媒体评论员、专栏作者、图书作者、同声传译、人大附中日语外教、长跑运动员、谈判者。那么同时
期刊
“创新是商学院里常强调的东西。我们在INSEAD读书的时候也一样。”吴海说,“值得骄傲的是,桔子是课堂上常用的案例,创新是公司的核心词。”2006年,在吴海终于可以创办连锁酒店的时候,这个市场已经从蓝海被打成了红海。  中国酒店市场,大同小异,竞争也非常激烈,比如以如家为代表的经济型酒店在争夺170元~300元价格区间的消费者;但价格在300元~400元之间的市场,却还没有较明显的游戏规则。“如果
期刊
你真的会说话吗?  有没有重要场合,因为讲错话而砸锅?  有没有面试上说错话而失去一次宝贵的机会?  有没有不经意间得罪同事,自己却还不知道?  你还在拿“对事不对人”“心直口快”作为让自己不那么会说话的心里安慰吗?  说话不得体。工作难到位。  在《职场》与腾讯网、开心网合作的“说话力大调查”中,32631名调查者,只有10%的调查对象给自己的“说话力”打上90分的高分,45%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
期刊
说话要用别人能听懂的语言    柳传志说:“说话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场合、对象等等。有的人也不管听众是什么人、别人关心什么。只管讲自己的,其实什么目的都没有达到。所以讲话要特别注意这些,而且要用别人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说。有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水平,喜欢用些很高深的词。同样也收不到好的效果。”  柳传志自己的说话风格,从来都是深入浅出的,不论是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中。还是在联想内部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或者是和联想内
期刊
视障者在黑暗中彼此帮助,视健者在真实世界却感受障碍重重。我们睁开双眼能看到的问题往往容易改正,但信任、帮助、合作、沟通的模式,来自心灵的善意和宽容,却需要在黑暗中反复地体会、训练、纠正。    “黑暗中的对话”    “黑暗中的对话”的核心概念非常简单:就是让参与者在盲人导师的带领下在黑暗中穿过不同的房间,去体会我们日常生活某个场景(比如公园、城市、酒吧或者船上)的声音、气味、空气的流动、温度以及
期刊
服装设计师大概是很多文艺青年心中隐隐的梦想,他们在台前衣香鬓影相随,引导着人们对神秘时尚潮流的追逐方向。把这层华服掀开,设计师的职业是否真的那样自由自在?他们能否肆意地喷薄灵感?他们的生活是否精美如画?  张爱玲说,这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祁刚大概是在时尚杂志里曝光率最高的中国设计师,1999年他大学毕业就进入了艺术家陈逸飞的工作室。第二年发布的“骊骚”、“惊谷”专场让他一役成名,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