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就听说王樯打起电话来赏心悦耳。亲自见识到她的“会说话”是在年初马会举办的媒体答谢会上。开场王樯只说了简单几句话。就周到地考虑到了来宾、主持人、老板、同事、公司立场等方方面面——这种“功力”也在我们此次会面中可见一斑:一见面她就说,“我就喜欢一边工作一边见朋友,就像压根没事儿、没在工作一样。”多会说话!
而见到初次会面的实习生丁晨,王樯又是主动递名片、又是安排座位。“新人最容易感觉被忽视,所以我要第一时间在乎她——把我的名片给她,在她给我名片之前;安排座位时要提到她坐哪儿,不要让她手足无措。此外我一直在用余光观察她。她坐得很直,听得很用心。她在把自己收得非常小。然后把别人放得很大,所以我想告诉你。她是个非常认真而且愿意学的孩子。其实实习生最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了,对吧?”她看着丁晨笑着说。“她也很希望自己努力的消息被传达给上司吧,这是她最开心的事儿。”想知道王樯这番话对丁晨有什么作用吗?她在整理录音至此时特意打了个括弧。内写“丁感动中……”
王樯是如何说话的?
破冰,是给自己5分钟去找对方值得欣赏的地方
每次遇到第一次见面的人,我会花5分钟时间去感觉他。说到破冰,尽管人和人之间消除陌生感的时间很快,三十秒大概就可以让对方松弛下来了。但这仅仅是冰刚开始融化、滴水的过程。要让冰块滴答水的速度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我觉得需要五分钟。
很多人也许觉得聊点有趣的事情更好,或者聊点对方会感兴趣的地方。但我觉得聊什么并不重要,聊的目的是五分钟过去后,你能通过你们的交谈。找到自己最欣赏对方的地方。找到了欣赏点,就找到了打开对话的大门。
当然,还有一个前提要把握好一不要太快。
即便对方对你的第一眼印象很好,表现出很喜欢你的样子,你也不要恨不得连人家家门朝哪儿开、床头柜上摆了什么东西都问清楚。这是中国人对距离的一种独特把握吧。其实人和人初期交流最好的状态是:心怀欣赏,同时留着一些未问的问题。当“准备”成为习惯。为每次交流铺垫
对不起。刚才接受你采访的时候,我的眼神离开你一刻,注视了一下从大门走过来的这位会员,我用眼睛跟他打了一个招呼,他还因为我跟他打了个招呼在这儿停了一下。想了想这个人是谁呀?
其实我认识他,但他不认识我。我们之前没有说过话。但是当我用眼神友好地和他打了个招呼后,过一会儿如果我有任何事情去找他。你说他还会觉得突兀,因此而抗拒我吗?我想有百分之八十的几率会得到他的友善。
我们不能突然地出现在一个人面前,尽管我们很希望认识他,这样从后面冲过去打招呼仍然是失礼的——我们说打个“照面”。就是在正面接触前,先在他眼前“闪”过那么一次两次的。
此外。一定要提前做功课。比如虽然我并不认识他。但是我时刻在这方面留心。我知道他是最近著名收购案的幕后推手,他是某外资银行中国区的第一任总负责人,他的孩子八岁了,是个远视眼,他很宠爱自己的儿子。我为什么会知道这些信息?是因为有次看见他带着孩子来马会,而我有点意外这个小男孩这么小。就花了一点时间去了解。他现在自己经营一个基金项目,聚拢了一群非常优秀的人在他周围,这是个非常有力量的人。
我们不能随便上前就跟人说:我要跟你聊天。也许别人对你说什么并不感兴趣,也许他并没有要和你交谈的理由,所以要先做好功课,总不能做个言语乏味的人去碰钉子,准备好了才敲门。
所以我很庆幸之前在公关部,天天可以看报纸、杂志。我翻得很快,今天看到杂志的封面是某著名外企的z先生,第二天碰到了Z先生的太太。刚好可以聊那张照片:你们家先生的那张封面照拍得很不错啊。黑白的,处理得挺好,就是没有修那些皱纹……遇到喜欢普洱茶的会员。我就拜托他帮我推荐两款性价比好的普洱茶给会所,而且以后马会用的普洱茶都请他做顾问,你说他们会不跟我聊吗?会觉得不耐烦吗?
最好的时机要等待,也要争取
也许你会问,知道了那么多,何时才去结识呢?我在找一个合适的时间。
什么是好的时间?比如刚才那位先生,如果他刚好在大堂里等人,如果这个时候他刚好心情不错。不会让他觉得我在抢时间,或者打断他的思考,我就会走过去,问候一下。
我想我也许会说:“F先生您在这儿昵。我是这里的工作人员,经常看到您,只是没有机会说话,特别希望能够认识认识您,觉得您做的事情挺不简单的,也特别想问问您那宗收购案的事儿是从哪儿开始的?”情况不同。语言当然会有所调整,但是我希望把想认识他的原因到走上前之间这个过程通过简单的语言让他了解,而不是“F先生,我想认识你”。
之所以问那宗收购案,是想成功人士都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聊的过程中也许穿插一些我在这里做什么工作,在哪方面能够帮到你的信息。然后奉上名片,告诉对方我的手机号在哪里,还有“我的名片很重要不要随便扔掉”——稍微开点小玩笑反而交流起来更好。
当然也要制造机会。S先生是金融投资业非常著名的人物,我希望他成为马会的会员,但是如果冒然联系肯定不合时宜。所以,当一位媒体朋友告诉我想借马会场地采访S先生的时候,我说希望能引荐一下。第二天采访,我过去了一下,说:“我是王樯,过来是听说你在这儿拍照,为专门看一看您的风采。欢迎您来到马会。”然后留下名片就离开了。
第二天我发了个封E-mail给他:“S先生您好,我是昨天在马会跟您刚认识的王樯,当时我拿到了您的名片,但是发现名片上没有手机号。所以,看来我们俩不熟。给您发一个E-mail,为的是以后有机会的话,希望S先生的名字出现在马会的会员名单上,我们真诚地邀请您加入马会。”本来之前也没有交情,所以我有礼有节地写封信——不放低自己,也不高攀他。然后S先生马上用手机回复了我:“我非常有兴趣加入马会,我会让我的助手马上跟你联系。”
说服自己跨过内心的门槛
如果你总把说话对象当成“封面人物”。而自己只是个…ni potato。那你多半压得自己不敢跟他说话。其实,很多时候遇到“大人物”或见到大场面,感觉自己不会说话了,基本上是你不敢说话造成的。
比如你看到布拉德·皮特一个人坐在那儿翻看相机,你多半不敢过去跟他讲话。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到一个摄影师在看照相机呢?你可能就会问他了:这相机什么型号?我能看看你拍了什么吗?这是自己内心的一个门槛,我每天都在说服自己跨过去。
等慢慢彼此再熟悉一点,见过三四次,我也许就会开玩笑了。可以再“斗胆”一点:“我觉得你穿这件大衣不好看。那天穿的黑色的特别好。”
我还在原来的酒店工作的时候,我们全球的CEO来了,公司让我陪他出去玩儿。我们总经理开车,我坐在后面。大老板是一个特别“端庄”的美国人,我就问他:你开车吗?他说开。我又问你开什么车?他说奔驰。我就说我不喜欢奔驰。太面!后来发现他毛衣上有个洞,他自己又不知道,等他走的时候我就说:“您下次到北京来,能不能换一个没有洞的毛衣啊?”实际上完全可以跟他开玩笑,只要你抱着善意和尊重。后来他回到美国,还专门写感谢信回来。
说话没有什么难的,也有一些很木讷的人,但是有很多朋友。只要说话算话,把事落实,也挺容易得到别人的支持。如果不会说话,我的建议就是少说,多做事。
而见到初次会面的实习生丁晨,王樯又是主动递名片、又是安排座位。“新人最容易感觉被忽视,所以我要第一时间在乎她——把我的名片给她,在她给我名片之前;安排座位时要提到她坐哪儿,不要让她手足无措。此外我一直在用余光观察她。她坐得很直,听得很用心。她在把自己收得非常小。然后把别人放得很大,所以我想告诉你。她是个非常认真而且愿意学的孩子。其实实习生最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了,对吧?”她看着丁晨笑着说。“她也很希望自己努力的消息被传达给上司吧,这是她最开心的事儿。”想知道王樯这番话对丁晨有什么作用吗?她在整理录音至此时特意打了个括弧。内写“丁感动中……”
王樯是如何说话的?
破冰,是给自己5分钟去找对方值得欣赏的地方
每次遇到第一次见面的人,我会花5分钟时间去感觉他。说到破冰,尽管人和人之间消除陌生感的时间很快,三十秒大概就可以让对方松弛下来了。但这仅仅是冰刚开始融化、滴水的过程。要让冰块滴答水的速度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我觉得需要五分钟。
很多人也许觉得聊点有趣的事情更好,或者聊点对方会感兴趣的地方。但我觉得聊什么并不重要,聊的目的是五分钟过去后,你能通过你们的交谈。找到自己最欣赏对方的地方。找到了欣赏点,就找到了打开对话的大门。
当然,还有一个前提要把握好一不要太快。
即便对方对你的第一眼印象很好,表现出很喜欢你的样子,你也不要恨不得连人家家门朝哪儿开、床头柜上摆了什么东西都问清楚。这是中国人对距离的一种独特把握吧。其实人和人初期交流最好的状态是:心怀欣赏,同时留着一些未问的问题。当“准备”成为习惯。为每次交流铺垫
对不起。刚才接受你采访的时候,我的眼神离开你一刻,注视了一下从大门走过来的这位会员,我用眼睛跟他打了一个招呼,他还因为我跟他打了个招呼在这儿停了一下。想了想这个人是谁呀?
其实我认识他,但他不认识我。我们之前没有说过话。但是当我用眼神友好地和他打了个招呼后,过一会儿如果我有任何事情去找他。你说他还会觉得突兀,因此而抗拒我吗?我想有百分之八十的几率会得到他的友善。
我们不能突然地出现在一个人面前,尽管我们很希望认识他,这样从后面冲过去打招呼仍然是失礼的——我们说打个“照面”。就是在正面接触前,先在他眼前“闪”过那么一次两次的。
此外。一定要提前做功课。比如虽然我并不认识他。但是我时刻在这方面留心。我知道他是最近著名收购案的幕后推手,他是某外资银行中国区的第一任总负责人,他的孩子八岁了,是个远视眼,他很宠爱自己的儿子。我为什么会知道这些信息?是因为有次看见他带着孩子来马会,而我有点意外这个小男孩这么小。就花了一点时间去了解。他现在自己经营一个基金项目,聚拢了一群非常优秀的人在他周围,这是个非常有力量的人。
我们不能随便上前就跟人说:我要跟你聊天。也许别人对你说什么并不感兴趣,也许他并没有要和你交谈的理由,所以要先做好功课,总不能做个言语乏味的人去碰钉子,准备好了才敲门。
所以我很庆幸之前在公关部,天天可以看报纸、杂志。我翻得很快,今天看到杂志的封面是某著名外企的z先生,第二天碰到了Z先生的太太。刚好可以聊那张照片:你们家先生的那张封面照拍得很不错啊。黑白的,处理得挺好,就是没有修那些皱纹……遇到喜欢普洱茶的会员。我就拜托他帮我推荐两款性价比好的普洱茶给会所,而且以后马会用的普洱茶都请他做顾问,你说他们会不跟我聊吗?会觉得不耐烦吗?
最好的时机要等待,也要争取
也许你会问,知道了那么多,何时才去结识呢?我在找一个合适的时间。
什么是好的时间?比如刚才那位先生,如果他刚好在大堂里等人,如果这个时候他刚好心情不错。不会让他觉得我在抢时间,或者打断他的思考,我就会走过去,问候一下。
我想我也许会说:“F先生您在这儿昵。我是这里的工作人员,经常看到您,只是没有机会说话,特别希望能够认识认识您,觉得您做的事情挺不简单的,也特别想问问您那宗收购案的事儿是从哪儿开始的?”情况不同。语言当然会有所调整,但是我希望把想认识他的原因到走上前之间这个过程通过简单的语言让他了解,而不是“F先生,我想认识你”。
之所以问那宗收购案,是想成功人士都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聊的过程中也许穿插一些我在这里做什么工作,在哪方面能够帮到你的信息。然后奉上名片,告诉对方我的手机号在哪里,还有“我的名片很重要不要随便扔掉”——稍微开点小玩笑反而交流起来更好。
当然也要制造机会。S先生是金融投资业非常著名的人物,我希望他成为马会的会员,但是如果冒然联系肯定不合时宜。所以,当一位媒体朋友告诉我想借马会场地采访S先生的时候,我说希望能引荐一下。第二天采访,我过去了一下,说:“我是王樯,过来是听说你在这儿拍照,为专门看一看您的风采。欢迎您来到马会。”然后留下名片就离开了。
第二天我发了个封E-mail给他:“S先生您好,我是昨天在马会跟您刚认识的王樯,当时我拿到了您的名片,但是发现名片上没有手机号。所以,看来我们俩不熟。给您发一个E-mail,为的是以后有机会的话,希望S先生的名字出现在马会的会员名单上,我们真诚地邀请您加入马会。”本来之前也没有交情,所以我有礼有节地写封信——不放低自己,也不高攀他。然后S先生马上用手机回复了我:“我非常有兴趣加入马会,我会让我的助手马上跟你联系。”
说服自己跨过内心的门槛
如果你总把说话对象当成“封面人物”。而自己只是个…ni potato。那你多半压得自己不敢跟他说话。其实,很多时候遇到“大人物”或见到大场面,感觉自己不会说话了,基本上是你不敢说话造成的。
比如你看到布拉德·皮特一个人坐在那儿翻看相机,你多半不敢过去跟他讲话。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到一个摄影师在看照相机呢?你可能就会问他了:这相机什么型号?我能看看你拍了什么吗?这是自己内心的一个门槛,我每天都在说服自己跨过去。
等慢慢彼此再熟悉一点,见过三四次,我也许就会开玩笑了。可以再“斗胆”一点:“我觉得你穿这件大衣不好看。那天穿的黑色的特别好。”
我还在原来的酒店工作的时候,我们全球的CEO来了,公司让我陪他出去玩儿。我们总经理开车,我坐在后面。大老板是一个特别“端庄”的美国人,我就问他:你开车吗?他说开。我又问你开什么车?他说奔驰。我就说我不喜欢奔驰。太面!后来发现他毛衣上有个洞,他自己又不知道,等他走的时候我就说:“您下次到北京来,能不能换一个没有洞的毛衣啊?”实际上完全可以跟他开玩笑,只要你抱着善意和尊重。后来他回到美国,还专门写感谢信回来。
说话没有什么难的,也有一些很木讷的人,但是有很多朋友。只要说话算话,把事落实,也挺容易得到别人的支持。如果不会说话,我的建议就是少说,多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