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科学探究已成为教学中的焦点,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与运用探究教学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科学探究及其特征和如何认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物理;探究学习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科学探究已作为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写入课程标准,它既是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这次的新课程实验中,尤其强调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那么,何谓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有什么特征?以及它与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又如何呢?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能否正确地运用科学探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此,笔者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科学探究及其基本特征
纵观各种资料,科学探究的界定也是五花八门。本文所指的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然而,无论是科学家进行的探究还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探究,它都有着以下共同的特征:
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所谓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生物和事件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他们进行探究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需要发现问题并能够提出问题,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问题。当然,在探究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然而,恰当的问题的引出又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和求知欲。因此,“问题”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始终。
2、学习者可以获取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科学探究需要事实和证据。一般情况下,问题经常是在现象(事实)的观察中被引出的,学生可以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测和假设(如科学上的假说)。然而要证实猜想,学生就需要用事实和证据来证实或证伪,同样,对科学性问题的解释进行评价也需要收集可靠的事实和证据。因此,“分析信息,处理事实证据”贯穿于探究的始终。
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釋,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
科学探究需要运用原理和方法来对自己所作的猜测、假设作出科学解释。在分析和整理了资料和事实证据后需要提炼出解释,并且在评价后常常还需要修改甚至需要通过反复实验、反复观测来证实现象与解释是否一致。当然,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界,这意味着知识的增长;而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
二、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1、科学探究需要接受知识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然而,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科学探究的特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评价自己所提出问题的价值和可探究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样,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提出猜想、假设等;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法来设计实验;需要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需要原理、模型和理论来检验和评价探究的结果等,而这些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都由直接探究获得的,因此,我们说科学探究需要接受知识。
2、科学探究需要接受学习
作为探究学习的特点,知识不是以定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去有所“发现”。然而,这种短时间内的“发现”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者是定性的,或者是半定量的,即使是定量的也只是在极有限的特殊条件下获得的。为此,学生如果要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要认识探究所得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就必须有内化的过程,而这种内化的过程,主要是接受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
三、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尽管在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中都有接受和探究成分的相互渗透,但两种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各有其长处,可以简单地总结如下:①在过程感受和体验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②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③在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④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⑤在课堂获得知识的效率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为此,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应大力提倡科学探究式学习,努力改进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开创物理教学的新气象。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力求避免从一个“单一”走向另一个“单一”,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物理;探究学习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科学探究已作为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写入课程标准,它既是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这次的新课程实验中,尤其强调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那么,何谓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有什么特征?以及它与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又如何呢?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能否正确地运用科学探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此,笔者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科学探究及其基本特征
纵观各种资料,科学探究的界定也是五花八门。本文所指的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然而,无论是科学家进行的探究还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探究,它都有着以下共同的特征:
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所谓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生物和事件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他们进行探究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需要发现问题并能够提出问题,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问题。当然,在探究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然而,恰当的问题的引出又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和求知欲。因此,“问题”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始终。
2、学习者可以获取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科学探究需要事实和证据。一般情况下,问题经常是在现象(事实)的观察中被引出的,学生可以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测和假设(如科学上的假说)。然而要证实猜想,学生就需要用事实和证据来证实或证伪,同样,对科学性问题的解释进行评价也需要收集可靠的事实和证据。因此,“分析信息,处理事实证据”贯穿于探究的始终。
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釋,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
科学探究需要运用原理和方法来对自己所作的猜测、假设作出科学解释。在分析和整理了资料和事实证据后需要提炼出解释,并且在评价后常常还需要修改甚至需要通过反复实验、反复观测来证实现象与解释是否一致。当然,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界,这意味着知识的增长;而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
二、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1、科学探究需要接受知识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然而,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科学探究的特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评价自己所提出问题的价值和可探究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样,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提出猜想、假设等;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法来设计实验;需要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需要原理、模型和理论来检验和评价探究的结果等,而这些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都由直接探究获得的,因此,我们说科学探究需要接受知识。
2、科学探究需要接受学习
作为探究学习的特点,知识不是以定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去有所“发现”。然而,这种短时间内的“发现”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者是定性的,或者是半定量的,即使是定量的也只是在极有限的特殊条件下获得的。为此,学生如果要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要认识探究所得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就必须有内化的过程,而这种内化的过程,主要是接受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
三、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尽管在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中都有接受和探究成分的相互渗透,但两种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各有其长处,可以简单地总结如下:①在过程感受和体验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②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③在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④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⑤在课堂获得知识的效率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为此,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应大力提倡科学探究式学习,努力改进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开创物理教学的新气象。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力求避免从一个“单一”走向另一个“单一”,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