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建筑施工技术、工艺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桩基应用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难度越来越大,基于此对施工单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就主要对房屋建筑桩基施工技术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建筑工程;桩基施工;主要技术
引言
桩基在建筑工程中发挥支撑基础的作用,因此,应当具备承载力大且沉陷幅度小等特点,否则将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地面下陷。在桩基施工中,最大限度地保障桩基施工质量,为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桩基的选择
桩基的选择至关重要,一旦桩基选择缺失科学合理性、有效性,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选择桩基时应考虑好下述多项工作:(1)若持力层较深,则难以进行人工挖孔桩,其原因在于施工与排水困难、施工成本相对较高;(2)部分岩石风化物具有浸水易软化等特点;(3)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大程度上关系到桩基础施工是否能够高效有序进行,同时持力层埋藏深浅程度又直接影响到管桩的经济优势是否能够充分发挥。
对于预制桩来说,其作为一种常用的挤土桩,单位面积内的承载力较强。预制桩最适用于持力土层较为松散的夹层内,同时预制桩不仅工序较简单、价格合理,而且还能够起到缩短工程工期的积极效应;对于灌注桩来说,其具有两种形式,包括水钻灌注桩与螺旋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其中不同的桩基适用于不同的施工条件。特别注意的是桩基工程施工过程中切实规避地基存在过大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的高层建筑。
二、建筑工程桩基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工作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科学选择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的客观依据,由于高层建筑桩基施工工艺流程更为复杂,所以施工单位更要做好充足的施工前准备工作。
1、做好施工现场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勘探与测量工作
由于桩基施工设计要依据现场实地勘探和测量结果来制定,所以施工方对于现场勘探工作马虎不得。现场勘探测量的内容主要有如下方面: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地质层结构和分布状况,水体分布和水质状况,附近的地质情况和岩层条件,周边的建筑环境以及施工现场现有管网的铺设情况。
2、施工设计和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要在正式施工前结合现场勘探结果对桩基施工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制定总体施工进度,并明确各项施工标准和细则,对每道施工工序的具体技术操作和施工时间加以明确规定。其次,要制定详细的安全施工方案,并落实具体的施工安全防护措施,包括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配备和人员的安全防护。再次,对施工材料,设备,工艺和人员的准备要制定详细计划,在施工前要进行必要的施工实验,以进一步确定适合的施工材料,设备和施工技术。
3、选择恰当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技术人员
不同的施工现场条件决定了在施工设备和人员配备方面要略有差异,选择适合的设备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而选择高水平的施工技术人员则会给整体工程施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施工单位对于在进行设备准备时,要以设备的性能指标作为参考标准,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对施工人员的选择要加以必要的技术考核,以确定其能够胜任施工操作。
4、施工前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测量和规划,确定施工轴线位置并加以标识,并保证后续施工不会对轴线产生破坏性影响
(1)桩体施工位置的确定
打桩和沉桩施工要严格按照事先确定的桩体施工点位来进行。在施工设计阶段,要对桩体的准确位置予以测量和确定,并标明施工的先后顺序,对桩体的施工材料和工艺标准要有严格界定,确定桩体施工位置后,为确保精确性,可以在施工之前再重新确认一次。
(2)标识桩体高度和深度
桩体施工时根据施工位置和地质条件的差异,其沉桩的深度和高度都是不同的。施工测量人员在确定地质情况之后,要对桩体施工高度和深度加以准确清晰的标识,同时要确定至少两个沉桩基准点。
三、建筑桩基技术的应用
在城市建设中,由于人口密集而土地有限,人们便向空中及地下发展,建造了大量高层建筑,以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村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涌现,也为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奠定了基础。高层建筑的施工主要包括基础结构施工与主体结构施工两个方面,当然还包括装饰工程施工。由于高层建筑高度大,从结构设计角度考虑其基础必须有一定的埋深,因此,高层建筑的施工具有“高”、“深”的特点,即上部结构施工高度大、基础施工的深度大,由此也带来施工难度大的特点。
1、预制桩
预制桩在建筑中是能够广泛的应用的,在制作过程中要按照桩尖的朝向进行次序确定,它的顺序是从桩顶到桩尖的顺序进行。预制桩的方式很多,主要有:静力压桩、射水沉桩以及锤击沉桩和振动沉桩的方式。所以在施工中要按照建筑工程的施工范围进行合理规划流向,不要产生挤土的现象。
2、灌注桩
和预制桩类似,灌注桩同样也有多种制作方法,主要包括冲击制作方法、泥浆护壁的方法、沉管制作方法以及干作业方法等,这些方法需要借助现代化机械予以完成。对于冲击制作方法,其通常应用于偏软的土地。对于泥浆护壁的方法,其通常应用于偏湿的土地,尤其适用于淤泥偏多的地方,考虑到土地的这一性质,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倒塌事故的发生。对于沉管制作方法,其实质是借助一个较大的力度将土壤挤压出来。对于干作业方法,其又包括人工挖孔以及机械钻孔这两种方法,二者均较为实用。泥浆护壁的方法和干作业方法由于很少发生挤土问题,再加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所以,在现代城市建筑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
3、打(沉)桩
打(沉)桩方法主要有锤击法、振动法、静压沉桩法等,其中,锤击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锤击是利用桩锤的冲击力克服土体对桩的阻力,使桩沉到预定深度或达到持力层。它具有速度快、机械化程度高的优点,使用范围广。(1)打桩顺序:打桩时,由于桩对土体的挤密作用,先打入的桩会因水平推挤而造成偏移和变位,或被垂直挤拔造成浮桩;而后打入的桩难以达到设计标高或入土深度,造成土体隆起和挤压,上部被截去的桩过多。所以施打群桩时,应根据桩的密集程度、桩的规格、桩的长短等正确选择打桩顺序,以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2)打桩施工:打沉桩过程一般包括定桩位、桩架移动、吊装和定桩、打桩、接桩、截桩等。桩架就位后即可吊装,垂直对准桩位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桩插入时的垂直度偏差不超过0.5%。桩就位后,在桩顶安上桩帽,然后放下桩锤轻轻压住桩帽,桩锤、桩帽和桩身中心线应在同一条垂线上。
4、混凝土桩
在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中经常采用的桩基础还有预制混凝土桩,预制混凝土桩分为方桩、管桩,管桩的施工方法是锤击打人法、沉桩法、静压法等,但是在施工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挤土的现象,所以在施工中如果出现挤土现象,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避免。其他施工方法也是一样,在施工中会出现一些间题,需要及时的处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保证混凝土桩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良好的桩基基础是建筑工程安全稳定的前提,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的保证。桩基基础具有安全高效、施工效果好等优点,在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桩基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要认识到桩基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要点以及实施的关键,不斷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使桩基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建筑工程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捷伟.浅谈建筑施工中桩基的应用及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2]余燕侠.桩基工程施工技术在工民建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2,(4).
[3]关振明.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8).
【关键词】 建筑工程;桩基施工;主要技术
引言
桩基在建筑工程中发挥支撑基础的作用,因此,应当具备承载力大且沉陷幅度小等特点,否则将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地面下陷。在桩基施工中,最大限度地保障桩基施工质量,为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桩基的选择
桩基的选择至关重要,一旦桩基选择缺失科学合理性、有效性,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选择桩基时应考虑好下述多项工作:(1)若持力层较深,则难以进行人工挖孔桩,其原因在于施工与排水困难、施工成本相对较高;(2)部分岩石风化物具有浸水易软化等特点;(3)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大程度上关系到桩基础施工是否能够高效有序进行,同时持力层埋藏深浅程度又直接影响到管桩的经济优势是否能够充分发挥。
对于预制桩来说,其作为一种常用的挤土桩,单位面积内的承载力较强。预制桩最适用于持力土层较为松散的夹层内,同时预制桩不仅工序较简单、价格合理,而且还能够起到缩短工程工期的积极效应;对于灌注桩来说,其具有两种形式,包括水钻灌注桩与螺旋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其中不同的桩基适用于不同的施工条件。特别注意的是桩基工程施工过程中切实规避地基存在过大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的高层建筑。
二、建筑工程桩基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工作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科学选择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的客观依据,由于高层建筑桩基施工工艺流程更为复杂,所以施工单位更要做好充足的施工前准备工作。
1、做好施工现场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勘探与测量工作
由于桩基施工设计要依据现场实地勘探和测量结果来制定,所以施工方对于现场勘探工作马虎不得。现场勘探测量的内容主要有如下方面: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地质层结构和分布状况,水体分布和水质状况,附近的地质情况和岩层条件,周边的建筑环境以及施工现场现有管网的铺设情况。
2、施工设计和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要在正式施工前结合现场勘探结果对桩基施工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制定总体施工进度,并明确各项施工标准和细则,对每道施工工序的具体技术操作和施工时间加以明确规定。其次,要制定详细的安全施工方案,并落实具体的施工安全防护措施,包括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配备和人员的安全防护。再次,对施工材料,设备,工艺和人员的准备要制定详细计划,在施工前要进行必要的施工实验,以进一步确定适合的施工材料,设备和施工技术。
3、选择恰当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技术人员
不同的施工现场条件决定了在施工设备和人员配备方面要略有差异,选择适合的设备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而选择高水平的施工技术人员则会给整体工程施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施工单位对于在进行设备准备时,要以设备的性能指标作为参考标准,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对施工人员的选择要加以必要的技术考核,以确定其能够胜任施工操作。
4、施工前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测量和规划,确定施工轴线位置并加以标识,并保证后续施工不会对轴线产生破坏性影响
(1)桩体施工位置的确定
打桩和沉桩施工要严格按照事先确定的桩体施工点位来进行。在施工设计阶段,要对桩体的准确位置予以测量和确定,并标明施工的先后顺序,对桩体的施工材料和工艺标准要有严格界定,确定桩体施工位置后,为确保精确性,可以在施工之前再重新确认一次。
(2)标识桩体高度和深度
桩体施工时根据施工位置和地质条件的差异,其沉桩的深度和高度都是不同的。施工测量人员在确定地质情况之后,要对桩体施工高度和深度加以准确清晰的标识,同时要确定至少两个沉桩基准点。
三、建筑桩基技术的应用
在城市建设中,由于人口密集而土地有限,人们便向空中及地下发展,建造了大量高层建筑,以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村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涌现,也为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奠定了基础。高层建筑的施工主要包括基础结构施工与主体结构施工两个方面,当然还包括装饰工程施工。由于高层建筑高度大,从结构设计角度考虑其基础必须有一定的埋深,因此,高层建筑的施工具有“高”、“深”的特点,即上部结构施工高度大、基础施工的深度大,由此也带来施工难度大的特点。
1、预制桩
预制桩在建筑中是能够广泛的应用的,在制作过程中要按照桩尖的朝向进行次序确定,它的顺序是从桩顶到桩尖的顺序进行。预制桩的方式很多,主要有:静力压桩、射水沉桩以及锤击沉桩和振动沉桩的方式。所以在施工中要按照建筑工程的施工范围进行合理规划流向,不要产生挤土的现象。
2、灌注桩
和预制桩类似,灌注桩同样也有多种制作方法,主要包括冲击制作方法、泥浆护壁的方法、沉管制作方法以及干作业方法等,这些方法需要借助现代化机械予以完成。对于冲击制作方法,其通常应用于偏软的土地。对于泥浆护壁的方法,其通常应用于偏湿的土地,尤其适用于淤泥偏多的地方,考虑到土地的这一性质,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倒塌事故的发生。对于沉管制作方法,其实质是借助一个较大的力度将土壤挤压出来。对于干作业方法,其又包括人工挖孔以及机械钻孔这两种方法,二者均较为实用。泥浆护壁的方法和干作业方法由于很少发生挤土问题,再加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所以,在现代城市建筑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
3、打(沉)桩
打(沉)桩方法主要有锤击法、振动法、静压沉桩法等,其中,锤击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锤击是利用桩锤的冲击力克服土体对桩的阻力,使桩沉到预定深度或达到持力层。它具有速度快、机械化程度高的优点,使用范围广。(1)打桩顺序:打桩时,由于桩对土体的挤密作用,先打入的桩会因水平推挤而造成偏移和变位,或被垂直挤拔造成浮桩;而后打入的桩难以达到设计标高或入土深度,造成土体隆起和挤压,上部被截去的桩过多。所以施打群桩时,应根据桩的密集程度、桩的规格、桩的长短等正确选择打桩顺序,以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2)打桩施工:打沉桩过程一般包括定桩位、桩架移动、吊装和定桩、打桩、接桩、截桩等。桩架就位后即可吊装,垂直对准桩位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桩插入时的垂直度偏差不超过0.5%。桩就位后,在桩顶安上桩帽,然后放下桩锤轻轻压住桩帽,桩锤、桩帽和桩身中心线应在同一条垂线上。
4、混凝土桩
在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中经常采用的桩基础还有预制混凝土桩,预制混凝土桩分为方桩、管桩,管桩的施工方法是锤击打人法、沉桩法、静压法等,但是在施工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挤土的现象,所以在施工中如果出现挤土现象,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避免。其他施工方法也是一样,在施工中会出现一些间题,需要及时的处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保证混凝土桩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良好的桩基基础是建筑工程安全稳定的前提,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的保证。桩基基础具有安全高效、施工效果好等优点,在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桩基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要认识到桩基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要点以及实施的关键,不斷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使桩基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建筑工程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捷伟.浅谈建筑施工中桩基的应用及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2]余燕侠.桩基工程施工技术在工民建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2,(4).
[3]关振明.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