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小可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对中国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产生深远影响。小可先生自幼受父亲李可染艺术思想的熏染,坚守文化使命,深研传统画学,坚持深入生活,致力艺术创新,为山水画表现形式和水墨语言的现代创变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他勤于耕耘,奋力探索,身体力行到全世界各地采风写生,尤其对西藏和黄山两处格外钟爱,分别踏访三十余次之多,创作出以西藏为主题的“雪域藏迹”、以黄山为主题的“山水黄山”和以北京为主题的“水墨家园”等系列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大批宝贵的艺术财富。
李小可先生盛年逝世,是美术界的巨大损失。他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对水墨精神的探研,对绘画艺术的赤忱,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李小可先生的艺术精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2021年4月21日
李小可的人生际遇可以说亦艰亦幸。艰难的是他于1960年中叶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就因中国社会的政治动荡而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未能得到连续的科班教育。幸运的是他生于艺术名门,有大师李可染作为最直接的良师,在“师牛堂”接续中国画艺术的正传薪火,得到别人所不能企及的条件。在他的艺术处于发展的时候,李可染先生过早地离开了世界,他因此要付出许多努力,和母亲邹佩珠老师一起操持李可染艺术的研究和传播工作,但是他并不放弃自己的艺业,而是更为坚定地执守父辈的艺术理想与文化精神,在传承中创造,在探索中突破,形成了既有“李家山水”精神品格、又有自己鲜明语言风格的丰厚成果。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李小可总结出了“生活”、“精神”、“形式”三个重要元素,这三个元素既是他理解传统特别是理解李可染艺术的心得体会,也是他艺术创造的三个特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李可染先生前往黄山写生开始,李小可就走上了深入生活的道路。面向自然,师从造化,这本是中国画传统的正途,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该法则一度被中国画界所遗弃,直到李可染先生将其与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联系起来,才有了新的意涵。李小可显然意识到写生对于新时期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性,因此他继承了父亲的创作理念,坚持写生,在生活中练笔,练眼,练力,从写生中提炼创作的主题,在创作中保持写生的即兴感觉与鲜活意态。造化的魅力是他创作的灵感之源,对景写生亦成为他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仔细品读他的大量作品便可发现个中真谛,也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憧憬与感怀,领略到他内心的情怀与自然造化产生的共鸣。
当李小可的《夏》和《宫墙》这样的作品出现在中国画坛的时候,所有的画界同仁都感到视觉为之一新!人们为他用如此独特的视角、新鲜的结构和生动的笔墨“形式”画出大家熟识的都市景象而感到欣喜,也由衷赞叹。生动的线条勾勒出砖与瓦的历史,浓郁的墨色和绚烂的色调表达出都市的沧桑与悠远。尽管仅是一个侧面,但是他成功地实现了用水墨语言对都市家园的表现,创造出了崭新的意境,既突破了前人,也突破了自我。在他一系列的都市题材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对于画面构图的用心推敲,既吸收了现代绘画的构成、色调、节奏等造型语言,又很好地发挥了笔墨的表现力,特别在线条的老辣和墨色的浑厚上体现出新的笔墨精神,使中国画的创新有了新的形式落实。同样,他在表达西藏风光的《山魂》、《喜玛拉雅的风》等作品中,大胆运用了强烈的黑白对比,画出了雪域高原雄强挺拔的气势。此外,在许多作品中,他将墨色与彩色有机融合起来,以墨色为主,同时用色彩构成画面的色调,在渲染中形成景色的生机。他在画面经营布局上导入“结构”的意识,在墨线与墨色中掺合色彩,注重画面整体的意境,突显作品的精神内涵,都使画面成为“生活”、“精神”与“形式”的统一体。可以说,是将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实际上,他正是以一个新的现代学者的思考来关注笔墨,并用笔墨表达现实。他作品中的“笔”与“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成为他表现生存空间和自然意境的方式,因此具有了文化观照的意味。
李小可先生的展览足以让人们欣赏他作品的精彩,而结合中国画当代发展的课题,他的展览和作品集的出版对于加深我们的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艺术路向已经十分明确,他艺术的未来前景更让人期待。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他勤于耕耘,奋力探索,身体力行到全世界各地采风写生,尤其对西藏和黄山两处格外钟爱,分别踏访三十余次之多,创作出以西藏为主题的“雪域藏迹”、以黄山为主题的“山水黄山”和以北京为主题的“水墨家园”等系列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大批宝贵的艺术财富。
李小可先生盛年逝世,是美术界的巨大损失。他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对水墨精神的探研,对绘画艺术的赤忱,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李小可先生的艺术精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2021年4月21日
李小可的人生际遇可以说亦艰亦幸。艰难的是他于1960年中叶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就因中国社会的政治动荡而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未能得到连续的科班教育。幸运的是他生于艺术名门,有大师李可染作为最直接的良师,在“师牛堂”接续中国画艺术的正传薪火,得到别人所不能企及的条件。在他的艺术处于发展的时候,李可染先生过早地离开了世界,他因此要付出许多努力,和母亲邹佩珠老师一起操持李可染艺术的研究和传播工作,但是他并不放弃自己的艺业,而是更为坚定地执守父辈的艺术理想与文化精神,在传承中创造,在探索中突破,形成了既有“李家山水”精神品格、又有自己鲜明语言风格的丰厚成果。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李小可总结出了“生活”、“精神”、“形式”三个重要元素,这三个元素既是他理解传统特别是理解李可染艺术的心得体会,也是他艺术创造的三个特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李可染先生前往黄山写生开始,李小可就走上了深入生活的道路。面向自然,师从造化,这本是中国画传统的正途,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该法则一度被中国画界所遗弃,直到李可染先生将其与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联系起来,才有了新的意涵。李小可显然意识到写生对于新时期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性,因此他继承了父亲的创作理念,坚持写生,在生活中练笔,练眼,练力,从写生中提炼创作的主题,在创作中保持写生的即兴感觉与鲜活意态。造化的魅力是他创作的灵感之源,对景写生亦成为他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仔细品读他的大量作品便可发现个中真谛,也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憧憬与感怀,领略到他内心的情怀与自然造化产生的共鸣。
当李小可的《夏》和《宫墙》这样的作品出现在中国画坛的时候,所有的画界同仁都感到视觉为之一新!人们为他用如此独特的视角、新鲜的结构和生动的笔墨“形式”画出大家熟识的都市景象而感到欣喜,也由衷赞叹。生动的线条勾勒出砖与瓦的历史,浓郁的墨色和绚烂的色调表达出都市的沧桑与悠远。尽管仅是一个侧面,但是他成功地实现了用水墨语言对都市家园的表现,创造出了崭新的意境,既突破了前人,也突破了自我。在他一系列的都市题材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对于画面构图的用心推敲,既吸收了现代绘画的构成、色调、节奏等造型语言,又很好地发挥了笔墨的表现力,特别在线条的老辣和墨色的浑厚上体现出新的笔墨精神,使中国画的创新有了新的形式落实。同样,他在表达西藏风光的《山魂》、《喜玛拉雅的风》等作品中,大胆运用了强烈的黑白对比,画出了雪域高原雄强挺拔的气势。此外,在许多作品中,他将墨色与彩色有机融合起来,以墨色为主,同时用色彩构成画面的色调,在渲染中形成景色的生机。他在画面经营布局上导入“结构”的意识,在墨线与墨色中掺合色彩,注重画面整体的意境,突显作品的精神内涵,都使画面成为“生活”、“精神”与“形式”的统一体。可以说,是将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实际上,他正是以一个新的现代学者的思考来关注笔墨,并用笔墨表达现实。他作品中的“笔”与“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成为他表现生存空间和自然意境的方式,因此具有了文化观照的意味。
李小可先生的展览足以让人们欣赏他作品的精彩,而结合中国画当代发展的课题,他的展览和作品集的出版对于加深我们的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艺术路向已经十分明确,他艺术的未来前景更让人期待。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