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教育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如此,这种教育方式还是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必不可少的过程。本文就增强共同培养学生阅读共识,帮助培养阅读习惯,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进行论述。
【关键词】 家校合作 课外阅读 习惯 培养
小学教师需要对家校协作教学有一个清晰认识,了解家校联合教育的好处,将家庭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发展,不是学生考试成绩优异、考试分数高这样片面的要求,而是学生认知、能力、素质共同提升的综合要求。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增强语文阅读能力,单靠学校效果并不佳,只有家校合作,共同努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从而实现从课内的学习到课外拓展的延伸。
1. 强化感悟沟通,达成共同培养学生阅读的共识
通过家校沟通,一方面,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父母开展家庭教育意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家里语文阅读情况,随时纠正学生学习坏习惯,提醒家长加大对学生阅读的教育引导力度。
1.1自觉感悟,让教师主动树立培养学生阅读的思想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方面的导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大多数教师是能够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依然会有少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唯分数”的情况,认为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教学成绩,速度太慢,成效不明显,很多孩子通过阅读提升成绩要在初中,甚至要到高中才有效果;而在语文教学中让多背、多写、多练,这样提高学生成绩更快,更见成效。这就需要加大对教师的思想引导,让教师理解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有综合能力的学生,而不是考试的机器,让教师在自我感悟中,提升对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主动树立培养学生阅读的思想。
1.2加强沟通,让家长自觉提升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
学生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对培养学生阅读方面的意识认识也会不同。有的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的重要意义,自觉督促孩子加强阅读;而有的家长并不能够完全认识其重要意义,需要老师通过沟通,帮助增强这方面的意识;还有个别家长可能既不能认识其重要意义,还认为阅读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多做几道题来得实在。对于后两者家长,教师就需要经常性通过到家家访、电话沟通、微信联系等,不厭其烦地对学生家长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给孩子的家长以足够多的通过阅读提升能力的教育案例,让学生家长看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促进作用。从而转变家长思想观念,自觉树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意识,共同参与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工作中来。
2. 强化措施办法,共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2.1利用校信通等方式沟通与了解学生的情况
需要通过当前学校常用的校信通,通过与家长的联系,联合监测孩子学习情况,同时监测在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环境下的儿童发展。此外,微信和QQ等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促进家庭学校之间的协作,教师可以组成基于课堂的小组,并发布需要家长协作的课外阅读活动和阅读内容。孩子的学习,可以根据学习环境、学习成果、父母建议等,进行对话和交流,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增加孩子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2.2通过家访、家长会的方式加强沟通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天生对自由的热爱,小学生没有完全理解阅读的重要性,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发展,都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和父母的监督引导。因此,老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长也应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家庭和学校合作促进学生发展,不能千人一面,个个相同,必须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引导不同的孩子按照不同的方式完成阅读活动。老师的定期拜访或家长会议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近期阅读情况,并根据父母的反馈意见,结合学生近期情况,及时调整教育引导方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及时根据学生阅读能力推荐适当的教科书;同样,父母也应分享良好的阅读经验,指导孩子阅读。
2.3合理分配学生家庭阅读任务
教师可以为每个家庭分配一个家庭作业,让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在亲子阅读时能够加强家长与学生的交流,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增强家长与孩子的感情。阅读任务可以是一篇简短的阅读短文,也可以是一本完整的书,根据阅读内容的多少确定完成时间。在完成阅读后,老师可以通过在教室里提问了解学生阅读效果,也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表达阅读感受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进而让学生热爱阅读。
综上可知,在家校合作培养学生阅读方面,结合小学的实际情况,增强教师自身意识,提升家长共识,家校共同努力,多形式多渠道帮助学生构建语文阅读的体系,让学生学会阅读、能够阅读、自主阅读、自觉阅读,从而全面提高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颖.家校合作模式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2019(11):26.
[2] 沙建光.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策略研究[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390-391.
【关键词】 家校合作 课外阅读 习惯 培养
小学教师需要对家校协作教学有一个清晰认识,了解家校联合教育的好处,将家庭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发展,不是学生考试成绩优异、考试分数高这样片面的要求,而是学生认知、能力、素质共同提升的综合要求。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增强语文阅读能力,单靠学校效果并不佳,只有家校合作,共同努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从而实现从课内的学习到课外拓展的延伸。
1. 强化感悟沟通,达成共同培养学生阅读的共识
通过家校沟通,一方面,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父母开展家庭教育意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家里语文阅读情况,随时纠正学生学习坏习惯,提醒家长加大对学生阅读的教育引导力度。
1.1自觉感悟,让教师主动树立培养学生阅读的思想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方面的导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大多数教师是能够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依然会有少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唯分数”的情况,认为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教学成绩,速度太慢,成效不明显,很多孩子通过阅读提升成绩要在初中,甚至要到高中才有效果;而在语文教学中让多背、多写、多练,这样提高学生成绩更快,更见成效。这就需要加大对教师的思想引导,让教师理解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有综合能力的学生,而不是考试的机器,让教师在自我感悟中,提升对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主动树立培养学生阅读的思想。
1.2加强沟通,让家长自觉提升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
学生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对培养学生阅读方面的意识认识也会不同。有的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的重要意义,自觉督促孩子加强阅读;而有的家长并不能够完全认识其重要意义,需要老师通过沟通,帮助增强这方面的意识;还有个别家长可能既不能认识其重要意义,还认为阅读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多做几道题来得实在。对于后两者家长,教师就需要经常性通过到家家访、电话沟通、微信联系等,不厭其烦地对学生家长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给孩子的家长以足够多的通过阅读提升能力的教育案例,让学生家长看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促进作用。从而转变家长思想观念,自觉树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意识,共同参与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工作中来。
2. 强化措施办法,共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2.1利用校信通等方式沟通与了解学生的情况
需要通过当前学校常用的校信通,通过与家长的联系,联合监测孩子学习情况,同时监测在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环境下的儿童发展。此外,微信和QQ等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促进家庭学校之间的协作,教师可以组成基于课堂的小组,并发布需要家长协作的课外阅读活动和阅读内容。孩子的学习,可以根据学习环境、学习成果、父母建议等,进行对话和交流,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增加孩子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2.2通过家访、家长会的方式加强沟通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天生对自由的热爱,小学生没有完全理解阅读的重要性,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发展,都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和父母的监督引导。因此,老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长也应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家庭和学校合作促进学生发展,不能千人一面,个个相同,必须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引导不同的孩子按照不同的方式完成阅读活动。老师的定期拜访或家长会议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近期阅读情况,并根据父母的反馈意见,结合学生近期情况,及时调整教育引导方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及时根据学生阅读能力推荐适当的教科书;同样,父母也应分享良好的阅读经验,指导孩子阅读。
2.3合理分配学生家庭阅读任务
教师可以为每个家庭分配一个家庭作业,让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在亲子阅读时能够加强家长与学生的交流,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增强家长与孩子的感情。阅读任务可以是一篇简短的阅读短文,也可以是一本完整的书,根据阅读内容的多少确定完成时间。在完成阅读后,老师可以通过在教室里提问了解学生阅读效果,也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表达阅读感受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进而让学生热爱阅读。
综上可知,在家校合作培养学生阅读方面,结合小学的实际情况,增强教师自身意识,提升家长共识,家校共同努力,多形式多渠道帮助学生构建语文阅读的体系,让学生学会阅读、能够阅读、自主阅读、自觉阅读,从而全面提高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颖.家校合作模式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2019(11):26.
[2] 沙建光.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策略研究[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