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164-01
妻子每每抱怨:“别人都说家里有个当老师的爸爸,你的孩子一定不用你管吧。你自己说说,你管过孩子几次呢?”对此,我总是以我工作忙为借口来搪塞,内心有愧没有什么好辩解的。女儿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是该关注一下她的学习了。今天闲下来抽查孩子的作业,发现了女儿的一篇作文,对我感触颇深。原文如下:
敬爱的s老师:
你好吗?时光如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小学六年的生活就要结束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六年虽然短暂,但它却给了我一生最重要的财富——基础知识。您那诲人不倦、打人不厌的形象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此时此刻,我有很多心里话要对您说。
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六年来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我心中就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我清楚地记得,六年前,幼小的我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美好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在我想象中那绿草如茵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天真烂漫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切都是那样的诱人……可是,我想错了。
记得,开始接受一年级的知识时,没有上过学前班的我,感到特别吃力,成绩不好。是您,一遍遍地开导我,教育我,找家长谈话。在我犯了错误的时候,又是您,拿着小小的木头板打在我稚嫩的小手上,一下、两下、三下……一共打了多少下?s老师,您还记得吗?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刚刚五岁的我哭了,豆大的泪珠打在课桌上,泛起一朵朵泪花。是那可爱的课桌在为我哭泣吗?当然,我明白,那没有生命和感情的课桌是不会流泪的,是我在流泪。那不光是被打痛的泪,还是委屈的泪,那小小的刚刚五岁的我还从来没有被爸爸、妈妈打过,更别说被别人打了。回到家里,想妈妈哭诉。妈妈对我说“打是疼,骂是爱”。小小的我不懂,也不理解为什么“打是疼,骂是爱”,但还是含泪点了点头。
后来,妈妈回顾当初的情景说:“那时,我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除了说些安慰的话,还能说什么呢?”s老师,您口口声声教我们“老师像妈妈”,您亏不亏心?如果您像妈妈,还会如此狠心,采用如此暴力的手段对待我们吗?不,你不会!你会这样打你家的xxx(指s老师的儿子)吗?不,你不会!你一定不会!
敬爱的s老师,您知道吗?在即将毕业的日子里,我很留恋那些友好相处了六年的同学们,我真不想和他们分开。但是,我想对你说的是“再见吧,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
最后,我真心的恳求您:千万不要再打下一届的学生了!否则,他们会超过我十倍,甚至几十倍恨你的!!!
再见吧,我敬爱的s老师!
您的学生
写在即将毕业时
看了女儿的作文,我的心里久久无法平静,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工作。
首先,我要声明,我写这些东西绝没有任何要指责孩子老师的意思,只是把这件事作为一个教育案例来看待。
其此,坦白地说,作为一名多年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工作中,我也曾有过不止一次的因一时冲动而动手打孩子的行為。而且,我始终认为,缺乏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我也主张在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当然,这里边也包括我的孩子。我的这一观点还曾经一度得到许多同行们的认可。但是,到底怎样才是适当,我想,恐怕再高明的老师也无法准却把握这个度。计算一下,自己以往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恐怕也是过火的次数远远多于适当的次数。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过度惩罚学生的情况不是个别行为。
另外,记得,当时女儿上小学时,我们几个家长还专门在一块商量,托人情,想为孩子找一个管理比较严厉的老师,最后以能进入此班级而感到自豪。在我印象中,对这位老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社会反映也是比较好的。实事求是的讲,我也比较认同别人对她的评价。那么,为什么同行、家长认可的老师却得不到孩子的认可呢?为什么六年中老师传授那么多的知识、给她那么多的帮助学生不能记忆犹新,而老师的一次惩罚了却使孩子长时间的记忆犹新呢?只能是家长、教师与孩子们评价老师的标准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惩罚,特别是不适当的惩罚是孩子们所最反对的。由此想到,我平时的教学行为同样也会引起我的学生们的反感和仇视。
深入思考,我们无法回避,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的确存在问题,存在严重的问题——忽视了对受教育者评价的认可。不能取得孩子们认可的教育一定是不成功的教育。如果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每天忙忙碌碌却在为自己培养敌对者,我们还有何理由否认这样一个铁的事实——我们教育工作是不成功的,不完善的。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完善我们的工作。
妻子每每抱怨:“别人都说家里有个当老师的爸爸,你的孩子一定不用你管吧。你自己说说,你管过孩子几次呢?”对此,我总是以我工作忙为借口来搪塞,内心有愧没有什么好辩解的。女儿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是该关注一下她的学习了。今天闲下来抽查孩子的作业,发现了女儿的一篇作文,对我感触颇深。原文如下:
敬爱的s老师:
你好吗?时光如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小学六年的生活就要结束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六年虽然短暂,但它却给了我一生最重要的财富——基础知识。您那诲人不倦、打人不厌的形象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此时此刻,我有很多心里话要对您说。
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六年来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我心中就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我清楚地记得,六年前,幼小的我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美好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在我想象中那绿草如茵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天真烂漫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切都是那样的诱人……可是,我想错了。
记得,开始接受一年级的知识时,没有上过学前班的我,感到特别吃力,成绩不好。是您,一遍遍地开导我,教育我,找家长谈话。在我犯了错误的时候,又是您,拿着小小的木头板打在我稚嫩的小手上,一下、两下、三下……一共打了多少下?s老师,您还记得吗?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刚刚五岁的我哭了,豆大的泪珠打在课桌上,泛起一朵朵泪花。是那可爱的课桌在为我哭泣吗?当然,我明白,那没有生命和感情的课桌是不会流泪的,是我在流泪。那不光是被打痛的泪,还是委屈的泪,那小小的刚刚五岁的我还从来没有被爸爸、妈妈打过,更别说被别人打了。回到家里,想妈妈哭诉。妈妈对我说“打是疼,骂是爱”。小小的我不懂,也不理解为什么“打是疼,骂是爱”,但还是含泪点了点头。
后来,妈妈回顾当初的情景说:“那时,我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除了说些安慰的话,还能说什么呢?”s老师,您口口声声教我们“老师像妈妈”,您亏不亏心?如果您像妈妈,还会如此狠心,采用如此暴力的手段对待我们吗?不,你不会!你会这样打你家的xxx(指s老师的儿子)吗?不,你不会!你一定不会!
敬爱的s老师,您知道吗?在即将毕业的日子里,我很留恋那些友好相处了六年的同学们,我真不想和他们分开。但是,我想对你说的是“再见吧,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
最后,我真心的恳求您:千万不要再打下一届的学生了!否则,他们会超过我十倍,甚至几十倍恨你的!!!
再见吧,我敬爱的s老师!
您的学生
写在即将毕业时
看了女儿的作文,我的心里久久无法平静,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工作。
首先,我要声明,我写这些东西绝没有任何要指责孩子老师的意思,只是把这件事作为一个教育案例来看待。
其此,坦白地说,作为一名多年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工作中,我也曾有过不止一次的因一时冲动而动手打孩子的行為。而且,我始终认为,缺乏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我也主张在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当然,这里边也包括我的孩子。我的这一观点还曾经一度得到许多同行们的认可。但是,到底怎样才是适当,我想,恐怕再高明的老师也无法准却把握这个度。计算一下,自己以往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恐怕也是过火的次数远远多于适当的次数。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过度惩罚学生的情况不是个别行为。
另外,记得,当时女儿上小学时,我们几个家长还专门在一块商量,托人情,想为孩子找一个管理比较严厉的老师,最后以能进入此班级而感到自豪。在我印象中,对这位老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社会反映也是比较好的。实事求是的讲,我也比较认同别人对她的评价。那么,为什么同行、家长认可的老师却得不到孩子的认可呢?为什么六年中老师传授那么多的知识、给她那么多的帮助学生不能记忆犹新,而老师的一次惩罚了却使孩子长时间的记忆犹新呢?只能是家长、教师与孩子们评价老师的标准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惩罚,特别是不适当的惩罚是孩子们所最反对的。由此想到,我平时的教学行为同样也会引起我的学生们的反感和仇视。
深入思考,我们无法回避,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的确存在问题,存在严重的问题——忽视了对受教育者评价的认可。不能取得孩子们认可的教育一定是不成功的教育。如果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每天忙忙碌碌却在为自己培养敌对者,我们还有何理由否认这样一个铁的事实——我们教育工作是不成功的,不完善的。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完善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