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野下高职艺术院校陶瓷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ke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陶瓷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现如今,陶瓷艺术如何表达出时代和历史的气息,是我们时刻考虑的焦点,也是高职艺术院校值得深思的一个方向。笔者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实施陶瓷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继承传统、 发展创新、 兼容并蓄的全面的陶瓷艺术人才的一个重要方法。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陶瓷艺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文化与陶瓷艺术的关系
  陶瓷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宝藏。古人制陶最初是为了生活需要,丰富生活用具,加强居住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了相对复杂的精神需求,陶瓷承载了人的主观意识、自然观念、想象、情感和理想。古往今来,陶瓷艺术在装饰图案上变化万千、丰富多彩,其中主要包括自然山水、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甚至是人类自身。一切大自然之中出现的事物和现象,通过陶瓷艺术表现出来,充满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出人们的审美追求,陶瓷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率。
  从隋唐时期开始,瓷器由国内逐渐销往国外,特别在元、明、清时期,瓷器作为一个重要的商品,远销世界各地。随着对外贸易的深入展开,陶瓷除了作为商品进行贸易活动外,还成为了传播中国陶瓷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由此促进了我国陶瓷技艺和陶瓷文化基因的代代相传,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视野下开展陶瓷艺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陶瓷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也承载着人们对艺术的追求。陶瓷艺术发展史,清楚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国际上,“China”不仅解释为“中国”,也诠释为“陶瓷”,陶瓷作为一个特别的文化载体,融合着陶瓷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陶瓷,能够让世界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文化的核心是传播,传播文化需要人才,因此,培养高素质陶瓷艺术人才是十分关键的,它影响着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古时,陶瓷艺术人才的培养是遵循中国传统技艺传授方式开展的,即父亲到儿子、儿子到孙子或师傅到徒弟,一代一代接续完成的。这种培养主要以口头传授為主,关注实践操作,不重视理论学习与操作方法的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徒弟要严格遵循师傅传授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后,再进入艺术创作领域。大部分人往往是在技术层面上学习,在艺术创作层面上只是粗略了解、涉猎,并不能深入渗透、领悟艺术创作层面上的知识。
  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文化艺术不断蓬勃向上发展,人们对陶瓷艺术的审美也不断在变化,原有的陶瓷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基于时代需求,全国许多高校开展了全面、系统的陶艺教育,使我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得以很好地传承与发展。
  三、传统文化视野下高职艺术院校陶瓷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目标,提升文化自信为己任,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积极探索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培养陶瓷艺术人才培养的路径,实现保护传统文化,让先人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流传下去。
  (一)以课程为基础,夯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根基
  学校开设《中国陶瓷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传统美术》等与民族艺术、传统文化相关的职业基础课程。首先,让学生在饱览众多的艺术作品中提升对艺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其次,通过各个作品的比较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和陶瓷艺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为后续的职业核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为例:1.在教学实践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讲授各个朝代之间的文化、工艺美术种类和工艺美术风格的差异,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的社会习俗、情感和不同朝代的历史背景,帮助他们理解、尊重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2.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应用能力。本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朝代的文化多样性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审美标准、价值取向、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差异,以及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并正确理解当代陶瓷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 1 ]
  (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实践为延伸,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覆盖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开展了大量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艺术实践活动,比如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德化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等,有效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覆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侧重于传统陶瓷艺术的习承和体验,在培训期间,聘请具有知名度的陶艺家、技艺高超的技能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授课和示范,让学生学习掌握优秀的陶瓷传统技艺,深刻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2 ]通过让学生们参加培训班的日常工作,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三)以陶瓷文创产品为载体,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创新
  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色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是文创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灵感源泉。如今,人们购买文创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基于传统文化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3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鼓励师生积极开展文创产品市场调研,将消费者对具有地域特色、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的需求导入课堂,成为陶艺创作课程的创作主题,让学生开展创作。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设计研发相关文创产品,不仅提升了学生作品的文化附加值,还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创新。目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已成功开发出近30个系列的文创产品,如惠安女、三坊七巷、丝绸之路、妈祖文化、茉莉花等。   (四)以陶瓷艺术体验为平台,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为满足学生教学实践的需求及广大群众对陶瓷艺术的熱爱,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创市集、展览展演、军校共建艺术体验等活动,围绕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开展富有特色的陶瓷艺术体验活动,加大传统文化普及力度。鼓励师生积极开发中小学陶艺体验课程,并将这些开发成功的课程,导入陶艺体验中心、中小学研学营地等,从而让中小学生们通过体验,学习传承优秀的陶瓷文化,激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目前,已开发近300个陶艺体验课程,参与近6000人次陶瓷艺术体验的授课。
  四、传统文化视野下高职艺术院校陶瓷艺术人才培养的效果
  (一)构建课程教学与艺术实践相促进的人才培养路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有效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知,提升学生们的艺术素养,让学生们发现美、感知美,对美进行创新。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艺术方面尤为如此。近年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在陶瓷艺术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如何将课堂教学与校外艺术实践相结合,将课内教学延伸应用到课外实践中,通过展览展演、考察实践、创意市集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营建中国传统文化与陶瓷艺术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气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与繁荣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紧扣中国传统文化开展陶瓷艺术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陶瓷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陶瓷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具有相通性,陶瓷艺术人才只有更深入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学习陶艺知识。学生们在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学会了用宏观的角度学习陶瓷艺术教育,二者珠联璧合。过去几年,我校师生致力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创作了很多种类的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原创作品,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将中国优秀陶瓷艺术纳入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陶瓷艺术的薪火相传极大地提高了现代陶瓷艺术的工艺,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无形地渗透在制瓷技艺上。将中国优秀的传统陶瓷艺术、陶瓷技艺融入陶瓷艺术人才的课程体系中,不仅可以保留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承的古老技艺,而且还能使师生更好地挖掘和整合传统技艺的资源,为陶艺创作提供文化积淀和创作灵感。近年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学生的陶瓷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各类大小比赛中多次荣获嘉奖,学生们还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四)挖掘中国优秀传统陶瓷文化,促进陶瓷文化旅游发展
  我国有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有着丰厚的陶瓷文化遗存,新时代如何传承与发展这些陶瓷文化,是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一直探索的方向。2015年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与陶瓷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共同成立陶瓷艺术研究院,共同挖掘福建优秀传统陶瓷资源。合作以来,双方致力挖掘、保护、传承和推广福建优秀传统陶瓷古窑口——闽清义窑,协助企业开展以闽清义窑陶瓷文化为背景的陶瓷文化旅游项目,让广大群众通过旅游了解我省优秀的陶瓷文化,从而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也带动闽清义窑古窑址所在地——闽清县的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结 语
  陶瓷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能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陶瓷艺术,陶瓷艺术教育才能更加良好地开展。高职艺术院校的陶瓷艺术人才培养需要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支撑,构建继承传统、发展创新、倡导艺术、兼容并蓄的陶瓷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培养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较高传统文化修养的陶瓷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琼,陶晓华,张小勇.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高等中医药院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6(3).
  [2]王亚平.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古典舞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文艺家,2020(5).
  [3]陈雨健,王浠铭.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1).
  作者简介:李清,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自主学习备受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育者把目光转向微课,微课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微课;高职学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由此对职
期刊
編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加大福建文化和旅游宣传力度、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的决策部署,依托“清新福建”和丰厚多元的八闽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扩大福建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作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的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主办的“全福游·有全福”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师生美术作品展在福州朱紫坊33号顺利展出。本刊特刊出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期刊
【摘要】 《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花儿”中的歌词含蓄,并且富有丰富的诗意,通过对高山、平川等环境将一种空旷、寂寥的意境营造出来。这首曲令从表面上看与人毫无关系,但是每个乐句以及每个音符都体现着人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花儿”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花儿”还被称为“少年”,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歌。西北地区以
期刊
【摘要】 地方戏曲根植于地域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具有源远的艺术根基和广泛的受众群体。然而,在传播方式变革的推动下观众视听消费模式变得多样且变化迁移速度迅猛,地方戏曲艺术发展面临困境,不少艺术团或演出单位面临改制甚至濒临倒闭。如何立足地域文化优势,增强受众吸引力,探索新的良性发展道路,使其再焕新彩,是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戏曲小型剧(节)目选材现实、时代气息浓厚、结构灵活且不
期刊
【摘要】 孔子作为“文艺大师”和“世界闻名瑰宝”,其思想理论主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性人物的代表。通过调查聚焦孔子进行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可见广大群众对于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怀有极高的期待,广大文艺研究和创作机构应该继续深度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关注典型人物,讲好中国故事,为人民群众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合力攀登文艺高峰!  【
期刊
楊幼梅 福建漳浦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花鸟画协会理事。创作的作品2012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中国美术家协会);2014入选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并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作品奖(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2018获“八闽丹青奖”第二届福建省美术双年展金奖、“生态龙岩·红色闽西——中国画
期刊
【摘要】 孙志纯的新作采用了与他惯用材料不同的丙烯,丙稀颜料给他带来了全新的感觉。他的这批新作已不再是观察后的作品,而是思索引导的创作之果。那些感觉似乎是偶然来到,但是那些偶然来到的、那些刮刀带出来的迹象,却是画家内心里想要迸发出来的心声。  【关键词】 孙志纯;“纯属偶然”;审美意向;人性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前两天孙志纯先生发给我28幅新作,打破了我对他的作品渐渐形成的
期刊
【摘要】2019年,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后浪新潮演出季的剧目《天堂隔壁是疯人院》与作为2019年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病号》先后上演,分别由王翀和符宏征执导。两部作品虽然创作相对独立,但就文本改写和创作层面而言,都以现实中的“暴力”入戏,进行了不同议题的社会侧写,并为中国当代戏剧实践展现了独特的转向。  【关键词】 《天堂隔壁是疯人院》;《病号》;暴力叙事;社会侧写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典型科幻主义结合的角度入手,剖析我国科幻电影的演进走向与未来发展,考量中国国情与东方传统文化对科幻类电影的双重关系与互动,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西方科幻元素与传统中国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 本土科幻电影;传统文化;文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科幻电影之起源  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
期刊
【摘要】 期望将陶瓷材料视作一种新表现媒介融入到中国当代艺术体系中,并占有一席之地,一直是许多现代陶艺创作者们渴望实现的目标。然而当代艺术在中国语境下却并非一个自明的现象,在学界两种不同的当代艺术观下,不仅对陶艺融入其中的形态有着限定,而且在创作的价值取向上均要求其超越审美层面介入到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中,这对于日益走向丰富多元的中国现代陶艺创作无疑是一种限制。由之,现代陶艺是否一定要刻意融入到中国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