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碰到问题就找妈妈
周末,上小学一年级的哲哲在家里写作业,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跑去问妈妈。正在做家务的妈妈看题目很简单,知道哲哲没认真思考,就说:“你先自己好好想想,实在想不出来就等所有题目都做完了再来问妈妈。”
不料,哲哲却不肯回房间去,站在那里大发脾气,又是哭又是叫,非要妈妈马上就告诉自己答案,还理直气壮地说:“你是我的妈妈,却连我的作业都不管,那你把我生出来做什么?!”
妈妈听得目瞪口呆……
显然,在哲哲的心目中,妈妈帮助自己完成作业天经地义,只有这样,妈妈才是称职的妈妈。对于这样的孩子,心软或急性子的妈妈可能都会忍不住告诉孩子答案,可问题是,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什么不利影响呢?如果孩子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不管这困难到底是他能独立克服的,还是的确需要大人帮助才能解决的,他都一股脑儿地推给父母,一副“你不帮我做,我就不做”的架势,父母该怎么办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你上次都帮助我了,为什么这次就不能?”实际上这是一种适应,就是说,当一个人靠别人的力量克服了一道难题、渡过了一个难关时,他在心理上会对类似的困境产生对别人的依赖适应,这种适应会使他在以后的困境中不再自己想办法或想不到办法,因此这种适应其实就是一种惰性。
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如果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一有困难父母就应该来帮我,无论我动不动脑筋,最终父母都会帮我解决,那孩子就会形成惰性,就会丧失对问题的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家长在给孩子提供适当帮助之前,一定要首先弄清楚,什么事情是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什么事情是孩子在没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无法继续进行的。
有些父母认为,学龄前孩子最主要的活动是游戏,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次要的,等上了学再抓也不迟。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在幼儿时期没能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自主学习教育,没让他养成自主学习习惯,那么孩子日后的学校学习就可能困难重重。
我们来看看“自主学习”的概念。所谓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能力,用自己的行为方式,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对幼儿来说,学习最主要的环境就是家庭,最重要的影响人物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父母责无旁贷。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帮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一、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孩子自行发现答案
好奇心在孩子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例如婴儿对新奇事物总忍不住要用手触摸或用舌头舔。到了幼儿期,他们的好奇心就更加明显和强烈:他们喜欢玩以前没玩过的游戏,尝试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许多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现象,却往往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这种好奇心和兴趣就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对于幼儿来说,自主学习的随机性很大。当孩子面临问题和困惑时,父母要善于捕捉最佳的教育契机,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对于有价值、能让孩子获益的问题,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获取答案的各种渠道和方法,并鼓励他们积极地付诸行动。例如,当幼儿提问的时候,父母可以故作不知道而和幼儿一起想办法,通过查字典、查阅相关书籍、去实地察看等方法来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使幼儿自己去验证各种方法是否有效,最终发现答案。
当然,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往往是比较微弱而短暂的,有时甚至是一眨眼工夫,孩子已经把刚才所提的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抛到九霄云外了,因此这种兴趣的维持和深化需要父母有意识地指导和帮助,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手段和方法(如口头表扬、相互比赛等)来激发孩子持久的求知欲,鼓励孩子继续探索。
二、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一般而言,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常常会受到认知能力的约束,不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不够灵活的思维能力,限制了他们对表层现象的进一步思考。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主动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出一种“易引起反应的环境”,引导幼儿于不知不觉中投入到自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
例如,很多幼儿都爱听故事,父母可以在兴趣盎然的故事氛围中提出一些疑问,让沉浸于故事情境中的孩子产生认知上的不和谐,启动他们的积极思维,也可以让孩子试做故事的作者——自行拓展故事情节的未来发展,这些都可促使幼儿不断去思索,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以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为依据。以能力为例,所设问题最好不要超越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提出的问题是孩子当前心智根本无法企及、完全得依赖成人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那么这样的问题即便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也不能有助于孩子的自主探索。
三、给予孩子一定的学习自由和自主权
为人父母者常常会觉得:孩子这么小,能做成什么事,能有什么有意义的想法呢?即使有,也只是些幼稚可笑的念头和行为而已。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涉及孩子的大大小小的事都由父母来决定,致使孩子丧失了进行自主判断和自主选择的机会。
其实,父母应该相信幼儿的能力,适当地让幼儿自己选择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在这种自主安排学习的过程中,幼儿能获得某种自我控制感,激发孩子自己管理学习的决心和意志。如果孩子宁愿反复地搭积木而不愿看图画书,更愿意学做手工而不是弹钢琴,父母应尽可能帮助孩子理解各种选择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和孩子共同协商做出决定。
让孩子做决定、给孩子一定的学习自由和自主权还应当包括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以避免对孩子的自主性造成压制。由于幼儿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都还很有限,在判断、选择、决定和行动的过程中,经常会犯些错误,而幼儿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会使他们从思想到行动都逐渐变得被动和依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十分强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主感及其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如果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限制过多、惩罚过多或批评过多,就会使幼儿产生一种羞耻感,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
当然,对于心智远未发育成熟的幼儿,明确一定的自主范围也相当重要。什么是必须予以严格规定和限制的,什么是可以适当放松要求的,父母心中都应有一把衡量的“尺”,这个尺度应以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为前提。
四、自主学习的培养还应注意个性差异
任何一个个体,他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是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教育、生活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时,不仅要注重后天环境的作用,还需结合孩子自身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例如,探究意识薄弱、缺乏自信的孩子,对新环境、新事物的适应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热情和好奇心。对此,父母不仅要注意引导他们的探索方向,更应思考如何启动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活动。
此外,还可以从与认识过程有关的其他方面促进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如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孩子独立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等,这些都与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编辑:王奉霞】
周末,上小学一年级的哲哲在家里写作业,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跑去问妈妈。正在做家务的妈妈看题目很简单,知道哲哲没认真思考,就说:“你先自己好好想想,实在想不出来就等所有题目都做完了再来问妈妈。”
不料,哲哲却不肯回房间去,站在那里大发脾气,又是哭又是叫,非要妈妈马上就告诉自己答案,还理直气壮地说:“你是我的妈妈,却连我的作业都不管,那你把我生出来做什么?!”
妈妈听得目瞪口呆……
显然,在哲哲的心目中,妈妈帮助自己完成作业天经地义,只有这样,妈妈才是称职的妈妈。对于这样的孩子,心软或急性子的妈妈可能都会忍不住告诉孩子答案,可问题是,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什么不利影响呢?如果孩子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不管这困难到底是他能独立克服的,还是的确需要大人帮助才能解决的,他都一股脑儿地推给父母,一副“你不帮我做,我就不做”的架势,父母该怎么办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你上次都帮助我了,为什么这次就不能?”实际上这是一种适应,就是说,当一个人靠别人的力量克服了一道难题、渡过了一个难关时,他在心理上会对类似的困境产生对别人的依赖适应,这种适应会使他在以后的困境中不再自己想办法或想不到办法,因此这种适应其实就是一种惰性。
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如果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一有困难父母就应该来帮我,无论我动不动脑筋,最终父母都会帮我解决,那孩子就会形成惰性,就会丧失对问题的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家长在给孩子提供适当帮助之前,一定要首先弄清楚,什么事情是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什么事情是孩子在没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无法继续进行的。
有些父母认为,学龄前孩子最主要的活动是游戏,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次要的,等上了学再抓也不迟。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在幼儿时期没能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自主学习教育,没让他养成自主学习习惯,那么孩子日后的学校学习就可能困难重重。
我们来看看“自主学习”的概念。所谓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能力,用自己的行为方式,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对幼儿来说,学习最主要的环境就是家庭,最重要的影响人物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父母责无旁贷。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帮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一、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孩子自行发现答案
好奇心在孩子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例如婴儿对新奇事物总忍不住要用手触摸或用舌头舔。到了幼儿期,他们的好奇心就更加明显和强烈:他们喜欢玩以前没玩过的游戏,尝试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许多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现象,却往往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这种好奇心和兴趣就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对于幼儿来说,自主学习的随机性很大。当孩子面临问题和困惑时,父母要善于捕捉最佳的教育契机,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对于有价值、能让孩子获益的问题,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获取答案的各种渠道和方法,并鼓励他们积极地付诸行动。例如,当幼儿提问的时候,父母可以故作不知道而和幼儿一起想办法,通过查字典、查阅相关书籍、去实地察看等方法来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使幼儿自己去验证各种方法是否有效,最终发现答案。
当然,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往往是比较微弱而短暂的,有时甚至是一眨眼工夫,孩子已经把刚才所提的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抛到九霄云外了,因此这种兴趣的维持和深化需要父母有意识地指导和帮助,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手段和方法(如口头表扬、相互比赛等)来激发孩子持久的求知欲,鼓励孩子继续探索。
二、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一般而言,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常常会受到认知能力的约束,不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不够灵活的思维能力,限制了他们对表层现象的进一步思考。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主动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出一种“易引起反应的环境”,引导幼儿于不知不觉中投入到自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
例如,很多幼儿都爱听故事,父母可以在兴趣盎然的故事氛围中提出一些疑问,让沉浸于故事情境中的孩子产生认知上的不和谐,启动他们的积极思维,也可以让孩子试做故事的作者——自行拓展故事情节的未来发展,这些都可促使幼儿不断去思索,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以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为依据。以能力为例,所设问题最好不要超越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提出的问题是孩子当前心智根本无法企及、完全得依赖成人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那么这样的问题即便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也不能有助于孩子的自主探索。
三、给予孩子一定的学习自由和自主权
为人父母者常常会觉得:孩子这么小,能做成什么事,能有什么有意义的想法呢?即使有,也只是些幼稚可笑的念头和行为而已。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涉及孩子的大大小小的事都由父母来决定,致使孩子丧失了进行自主判断和自主选择的机会。
其实,父母应该相信幼儿的能力,适当地让幼儿自己选择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在这种自主安排学习的过程中,幼儿能获得某种自我控制感,激发孩子自己管理学习的决心和意志。如果孩子宁愿反复地搭积木而不愿看图画书,更愿意学做手工而不是弹钢琴,父母应尽可能帮助孩子理解各种选择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和孩子共同协商做出决定。
让孩子做决定、给孩子一定的学习自由和自主权还应当包括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以避免对孩子的自主性造成压制。由于幼儿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都还很有限,在判断、选择、决定和行动的过程中,经常会犯些错误,而幼儿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会使他们从思想到行动都逐渐变得被动和依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十分强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主感及其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如果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限制过多、惩罚过多或批评过多,就会使幼儿产生一种羞耻感,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
当然,对于心智远未发育成熟的幼儿,明确一定的自主范围也相当重要。什么是必须予以严格规定和限制的,什么是可以适当放松要求的,父母心中都应有一把衡量的“尺”,这个尺度应以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为前提。
四、自主学习的培养还应注意个性差异
任何一个个体,他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是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教育、生活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时,不仅要注重后天环境的作用,还需结合孩子自身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例如,探究意识薄弱、缺乏自信的孩子,对新环境、新事物的适应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热情和好奇心。对此,父母不仅要注意引导他们的探索方向,更应思考如何启动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活动。
此外,还可以从与认识过程有关的其他方面促进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如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孩子独立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等,这些都与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编辑:王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