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根据尿的生成教学实践,从导入课程,展开布局;承上启下,突破难点;提纲挈领,分层剖析;歸纳总结,升华课堂等四个环节步步为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一气呵成,对生理学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生理教学体会 尿的生成
一直从事中职生理教学近9年,感觉教的很吃力,学生学的也很吃力。毕竟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医学课程,而我们的学生基础非常薄弱,对于理解、推导、空间等抽象思维比较欠缺。但随着近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得生理学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它不仅与其它基础医学科学,如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等相互渗透,关系愈加密切;同时生理学在临床医学科学,如血管病学等中的地位也显得更加重要。[1]因此如何上好中职生理课,让每堂课学生能学有所获,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独立、能动的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教师深层挖掘教材本质及综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总结及更新,做到教学相长。笔者结合尿的生成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生理教学的体会。
一、导入课程,展开布局
往往一堂课的开始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也可以定本次课程的基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与本堂课内容的链接,恰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进入正题做铺垫。如巧设情景法,在上尿的生成这堂课之前,播放一位尿毒症的病人做透析治疗的视频,提出为什么做透析治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教师可紧扣学生的回答,巧妙的进行提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得出“肾与尿的生成”这一主题。导入要注意相关性、目的性和趣味性。教师以恰当的语音、语调、语气和措词,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求知欲。
二、承上启下,突破难点
通过导入,引出主题。接下来围绕主题展开,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搭建桥梁,攻克一个个知识壁垒,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海洋。在尿的生成教学中,学生显然明白肾脏的重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帮机体排除代谢终产物,但肾脏通过什么结构去完成这项复杂的任务?肾小体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非常难啃的骨头,因此介绍好这段内容是个难点。肾小体的结构相当抽象,为化繁为简,可运用形象化教学,其中包括用姿(手)势助说话,不但使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易于理解,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生理学的兴趣。[2]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实质为成球形的毛细血管,肾小囊为囊状的有腔管道。教师可用左手握拳头代表肾小球,右手五指张开微屈包绕左手代表肾小囊,这样左右手的组合“形似”肾小体,血液在肾小球流动的过程中,一部分过滤形成原尿储存在肾小囊中。学生自己也可以动手参与,边做边领会,加深对肾小体的理解。
三、提纲挈领,分层剖析
厚厚一本书,如何学好是我们头痛的地方,但我们要教会学生要把厚书看薄,又要把薄书读厚。也就是说,在学习的时候要抓重点,善于分析要害,提炼归纳。例如:尿的生成过程,简言之,也就是由“血”变为“尿”的过程,它包括三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可以说认识这个过程是理解肾功能及影响尿生成因素的关键。因此分析尿生成的过程,把握的关键词在于“滤过”和“重吸收”。通过对肾小球滤过的分析,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之外的其他成分可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是肾脏进行初步的加工,即把成形物质如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留下来,剩下的物质形成原尿。可以用成语“去粗取细”来概括,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接下来,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的讲解,可进一步延续前面的思路,对肾脏的工作原理简单化、拟人化。当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大部分溶质被该处的上皮细胞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是为重吸收。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肾脏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来,把多余的、有害的东西排出去,即“净化机”的作用,配上“去伪存真”来形容,学生马上领悟明白。因此,通过“去粗取细”与“去伪存真”两个成语的概括,学生对“滤过”和“重吸收”这些过程有了深层次的认识。看似枯燥复杂的生理原理,只要我们要抓住要害,化繁为简,形象生动的介绍,高效课堂的形成将不是难题。
四、归纳总结,升华课堂
课程到最后,师生“知识情感”交流都会有所得,教师要恰当总结梳理知识,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尿的生成教学中,提出问题如:如何了解肾功能?尿的质与量发生变化能否说明肾脏的功能出现问题,为什么?肾小球炎症的病人尿液会有什么改变呢?如何保护我们的肾功能等。这样引导学生利用课堂理论知识分析临床实践。知识的灵性在于运用,正如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教授所说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说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3]。学生利用课堂知识,指导及解决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将是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此时润物无声。
笔者根据《尿的生成》教学内容,从导、承、析、结等四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的巧妙柔和,使枯燥而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利于学生接受和运用。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她有内在的规律可寻,需要每一位教者不断总结和创新,学习和补充新的知识体系,才能找到一条适合生理学课程特点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瑞敏 刘兢宇. 生理学教学体会.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11):60-61
[2]孙建伟. 姿(手)势语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基础医学教育 2001,3(3):196
[3]〔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第273页
【摘要】根据尿的生成教学实践,从导入课程,展开布局;承上启下,突破难点;提纲挈领,分层剖析;歸纳总结,升华课堂等四个环节步步为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一气呵成,对生理学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生理教学体会 尿的生成
一直从事中职生理教学近9年,感觉教的很吃力,学生学的也很吃力。毕竟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医学课程,而我们的学生基础非常薄弱,对于理解、推导、空间等抽象思维比较欠缺。但随着近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得生理学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它不仅与其它基础医学科学,如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等相互渗透,关系愈加密切;同时生理学在临床医学科学,如血管病学等中的地位也显得更加重要。[1]因此如何上好中职生理课,让每堂课学生能学有所获,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独立、能动的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教师深层挖掘教材本质及综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总结及更新,做到教学相长。笔者结合尿的生成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生理教学的体会。
一、导入课程,展开布局
往往一堂课的开始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也可以定本次课程的基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与本堂课内容的链接,恰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进入正题做铺垫。如巧设情景法,在上尿的生成这堂课之前,播放一位尿毒症的病人做透析治疗的视频,提出为什么做透析治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教师可紧扣学生的回答,巧妙的进行提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得出“肾与尿的生成”这一主题。导入要注意相关性、目的性和趣味性。教师以恰当的语音、语调、语气和措词,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求知欲。
二、承上启下,突破难点
通过导入,引出主题。接下来围绕主题展开,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搭建桥梁,攻克一个个知识壁垒,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海洋。在尿的生成教学中,学生显然明白肾脏的重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帮机体排除代谢终产物,但肾脏通过什么结构去完成这项复杂的任务?肾小体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非常难啃的骨头,因此介绍好这段内容是个难点。肾小体的结构相当抽象,为化繁为简,可运用形象化教学,其中包括用姿(手)势助说话,不但使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易于理解,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生理学的兴趣。[2]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实质为成球形的毛细血管,肾小囊为囊状的有腔管道。教师可用左手握拳头代表肾小球,右手五指张开微屈包绕左手代表肾小囊,这样左右手的组合“形似”肾小体,血液在肾小球流动的过程中,一部分过滤形成原尿储存在肾小囊中。学生自己也可以动手参与,边做边领会,加深对肾小体的理解。
三、提纲挈领,分层剖析
厚厚一本书,如何学好是我们头痛的地方,但我们要教会学生要把厚书看薄,又要把薄书读厚。也就是说,在学习的时候要抓重点,善于分析要害,提炼归纳。例如:尿的生成过程,简言之,也就是由“血”变为“尿”的过程,它包括三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可以说认识这个过程是理解肾功能及影响尿生成因素的关键。因此分析尿生成的过程,把握的关键词在于“滤过”和“重吸收”。通过对肾小球滤过的分析,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之外的其他成分可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是肾脏进行初步的加工,即把成形物质如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留下来,剩下的物质形成原尿。可以用成语“去粗取细”来概括,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接下来,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的讲解,可进一步延续前面的思路,对肾脏的工作原理简单化、拟人化。当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大部分溶质被该处的上皮细胞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是为重吸收。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肾脏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来,把多余的、有害的东西排出去,即“净化机”的作用,配上“去伪存真”来形容,学生马上领悟明白。因此,通过“去粗取细”与“去伪存真”两个成语的概括,学生对“滤过”和“重吸收”这些过程有了深层次的认识。看似枯燥复杂的生理原理,只要我们要抓住要害,化繁为简,形象生动的介绍,高效课堂的形成将不是难题。
四、归纳总结,升华课堂
课程到最后,师生“知识情感”交流都会有所得,教师要恰当总结梳理知识,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尿的生成教学中,提出问题如:如何了解肾功能?尿的质与量发生变化能否说明肾脏的功能出现问题,为什么?肾小球炎症的病人尿液会有什么改变呢?如何保护我们的肾功能等。这样引导学生利用课堂理论知识分析临床实践。知识的灵性在于运用,正如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教授所说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说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3]。学生利用课堂知识,指导及解决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将是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此时润物无声。
笔者根据《尿的生成》教学内容,从导、承、析、结等四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的巧妙柔和,使枯燥而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利于学生接受和运用。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她有内在的规律可寻,需要每一位教者不断总结和创新,学习和补充新的知识体系,才能找到一条适合生理学课程特点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瑞敏 刘兢宇. 生理学教学体会.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11):60-61
[2]孙建伟. 姿(手)势语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基础医学教育 2001,3(3):196
[3]〔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第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