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师恰当的语言设计,不仅可以展示个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风度,也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而且对学生行为及语言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分别从导入语、评价语、体态语等方面去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充满魅力,从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课堂语言 设计
风度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优美的语言、合体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表情,工整潇洒的板书、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谦逊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由尊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对于教师来讲,运用优美的语言讲课,不仅可以展示个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风度,也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而且对学生语言及行为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古人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正因如此,魏书生上课初始的三言五语便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课堂气氛陡然活跃起来。李镇西的课堂语言张弛有度且字正腔圆,澎湃着一种磁力。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其课堂语言无不让学生喜听乐听,无不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诚如黑格尔老人所云:“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因此,提高个人的修养,摒弃粗俗的言辞,使用规范典雅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妙语如珠,应该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修养。这种修养,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并非常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用有声语言传情表意,还伴随着表情、动作、姿势等各种各样的无声语言,这就是体态语言。一个好的教师应当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语言、体态语言,把握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让课堂更具魅力。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课堂语言的设计,使自己的语言充满魅力,从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1 导入语的设计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中的导言。好的导语,如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上课伊始石破天惊,先声夺人,整节课也因此高崖泻水,汹涌澎湃,让学生一听倾心。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匠心独运,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语不仅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语文教学理论家认为,理想的导入语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高超的导入语应做到“一波才动万波涌”,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愤悱状态,从而为学习新课打开求知欲望的闸门。
我在教学《荒岛余生》时,导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如果你一时迷失了自己,你一定要看一看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是一部探险家式的小说,具有神奇的色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一个船长在船遇难后独自一人被困于这个荒岛并通过智慧生存下来,最终在收服野人后将岛发展成为一个部落,而其自身回到现代社会。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课文是小说的节选,主要描写了鲁滨孙遭遇海难后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学习本课,我们要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设置这样的导语,学生一下子就被鲁滨孙不屈的意志和故事神奇的情节所吸引,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这样的课堂语言应该说具有了艺术感染的力量。让学生产生很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学生很快走进课文,去赏读文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去体会鲁滨孙坚毅顽强乐观的人格魅力。这种形式的导入语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益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长期坚持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的导入语,语文课堂一定会充满磁性。
但毕竟老师的精力有限,于是我在课堂教学的课前说话训练中试着让学生去设计导入语,效果奇佳。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有一位学生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那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则是叩访南极。自古以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直向世人裸露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而一面又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曾经凛然回绝过人类好奇的拜访。然而今天,勇敢的人类已无数次登上了这地球的最南端。可你们知道吗,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为什么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呢?那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的英雄。那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这段导语运用高超的悬念艺术,多处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正是教师生动优美的语言在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想一想学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入语,课前需下多大功夫,收集多少和课文有关的资料,也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 评价语的设计
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都是以自己精湛的语言艺术,创设出一个个优化的“教育、教学”氛围。归纳起来,这些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独特创新”这二十个字。因为,教师的评价语是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能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发言总是及时地给予评价:或赞赏,如:“你真是太聪明了,比老师想得还好”。这种拔高评价语对一部分学生有优点放大作用,即慧眼看优势。或委婉引导,如:“如果再简洁些就更好了,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但是嘴上还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请你再说一遍”。这种评价有行为上浮作用,即有意避缺点。或激励,如:“你说得虽然不够正确,但能勇于发言,精神可嘉”。这种评价有精神激励作用,即相机多赞美。教师此时使用的语言远远超过了准确、生动的要求,具有以情感人的艺术境界。在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能出现如:“说得不完整,真笨!”、“不许插嘴,逞什么能”等之类的话语。因为,这类评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天长日久学生会“集体失语”。 我们不能否认,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少年儿童,一句由衷的赞誉或夸奖可能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及时评价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但有时也会发生意外。记得我在讲《桃花源记》一文时,把课文的思想内容都分析完后,进一步探讨课文时,我问学生:“其实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只是作者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构想,从文中你们能看出来吗?”于是,很多同学都举手想回答,其中一位同学首先获得发言权,他说:“寻向所志,不复得路。未果,后遂无问津者。”我一听,答案完全正确,心情十分激动,情不自禁地说:“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它同学呢?”本以为经自己这么鼓励,肯定会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发言,哪知刚才举起的那些小手都“唰”地不见了。顿时,我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其实,现在想一想,道理很简单。课堂上,老师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自然就扼杀了其他同学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试想,有谁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非常正确”答案的问题呢?因此,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一定及时的给予肯定或否定,有时留有余地会更好。在以后的讲课中再遇到此类问题,我就有了新的处理方法。如:“这个看法不错,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更好的看法吗?”、“哈,你们真是越来越聪明了,还有吗?”、“这也能看出来,你的思维真是与众不同。”、“你们的答案到底对还是不对呢?大家再讨论一下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发言,我就灵活的评价,留出充裕的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的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我在教学《芦花荡》一文时,在分析老头子的性格时,让学生思考:“你认为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说,“老头子是一个过分自尊和自信的人”、“是一个老当益壮的人”、“勇敢无畏的人”、“有仇必报的人”、“智勇双全的人”、“责任心很强的人”……答案真可谓“百花齐放”,于是我适时对同学们进行了这样的评价:“这么多的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甚至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你们可真了不起。”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利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让学生领悟学习内容。老师达到了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
3 体态语不容忽视
人际间交流的工具和符号,可以概括为两类:即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言语交流指的是利用有声的自然的语言进行交流,即语言符号系统。非言语交流是指运用言语(说和写的方式)以外的其它渠道传递信息的交流方式。而构成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有三种:即动态无声交流,静态无声交流和有声交流。其中动态无声交流又称体态交流,即体态语。它是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它包括面部表情,眼神、点头、手势和其他动作。这类非言语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又可单独使用。它在师生交流,理解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既可用点头、手势等代替自然语言来表示对学生的指示,也可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借助特殊的眼神辅助说明,从而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帮助教师更加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我在朗诵时要求学生边听老师朗读的语气变化,还要注意目光角度的变化。“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朗读这一段,我用平视扫视的目光,仿佛眼前是一望无际、碧波万顷的大海。朗诵到“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时,先俯视,好象海燕高飞,直冲云霄,俯视的速度要快,因为“一会儿”表示时间短。至于“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一段的朗诵,也是先俯视,后仰视,但速度要慢一些,因为“越来越”是一个渐变过程。学生稍一琢磨便心领神会,哪里还要教师去进行相对平淡的分析讲解呢?大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教师端庄、从容、自信而富有变化的体态语言,不仅能帮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在很多时候还能巧妙驾驭课堂纪律,调节课堂气氛。当学生朗读,回答等方面表现不错的时候,教师带头鼓掌,被表扬的学生自然很高兴,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也因这种鼓励而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会活跃欢快许多。也有的学生爱“开小差”或耍小聪明。这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轻轻踱到他身边停住,摸摸他的头等细微动作,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避免出现难堪的情景。教师如有意识地通过体态语间接传递信息,可以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调控交流过程,化不利的、被动的局面为有利的、主动的局面,以达到有声语言表达的目的。记得初涉教坛,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曾遭到学生哄堂大笑,笑声中夹杂着“真像”、“多像呀”、“像极了”的细声碎语。当我回头一看,发现一个很大的女人头像,一眼便认出这是自己的漫画像。当时,强压住肝火、发脾气。相反,在窘得脑涨的一瞬间,很快平静得像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这意想不到的平静表情,倒使学生的笑声立即停止。这时,我真心实意地向学生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希望这位同学继续发挥画画这个特长”,然后立即开始讲课。下课铃响了,课没讲完,我遗憾地说:“时间不够用了。”学生会意了,不少同学把责备的目光投向画像的那一位同学。课后,我走到这位同学面前,诚恳地邀请他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作画。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我大动肝火,结果会可想而知,师生间的暴风雨会愈演愈烈。是巧妙的体态语传递了有关信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设计远不止这些,比如设计一段抑扬顿挫的高潮语,能让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从而精神饱满、兴趣盎然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一段循循善诱的点拨语,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渴望,进而主动学习,不断的去探索新内容;一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或许会让知识化难为易、一句经典诗词会让课堂游刃有余、一个简单的悬念会让课堂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总而言之,教师恰当的课堂语言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保证教学更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能作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积累自己的经验,借鉴别人的经验,为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成功创设而坚持不懈地努力。教师课堂语言的恰当设计要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认真地研究教材与学生特点,正确有耐心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一点已倍受关注,而更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掌握语言的技巧,更多地体现语言的艺术性。我认为:教师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每个教师在课堂中,都应带着满意的情绪去对待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要始终带着愉悦的情绪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暖人心肺的语言激励学生、爱护学生。教师还要始终带着关爱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中。课堂上听不到指责,看不到灰心。在教师情绪感染下,学生会以热烈而饱满的情绪,愉快兴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信、坚韧地去克服困难,踊跃地发言,热烈的讨论,从而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有一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如果语言美、(体态)动作美、板书美。那么,整个教学将都会因这种‘美’而变得更有声有色,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说,教师课堂语言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深入研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我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恰当是这样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工具。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到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中来,愿课堂语言的艺术最终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参考文献
1 刘玉湘.语文课堂的“三语”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03.1:16~17
2 董凤霞.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2:20
3 黄桂莲.也谈教师的语言美.中教网
4 李青连.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浅论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课堂语言 设计
风度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优美的语言、合体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表情,工整潇洒的板书、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谦逊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由尊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对于教师来讲,运用优美的语言讲课,不仅可以展示个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风度,也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而且对学生语言及行为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古人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正因如此,魏书生上课初始的三言五语便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课堂气氛陡然活跃起来。李镇西的课堂语言张弛有度且字正腔圆,澎湃着一种磁力。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其课堂语言无不让学生喜听乐听,无不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诚如黑格尔老人所云:“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因此,提高个人的修养,摒弃粗俗的言辞,使用规范典雅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妙语如珠,应该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修养。这种修养,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并非常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用有声语言传情表意,还伴随着表情、动作、姿势等各种各样的无声语言,这就是体态语言。一个好的教师应当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语言、体态语言,把握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让课堂更具魅力。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课堂语言的设计,使自己的语言充满魅力,从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1 导入语的设计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中的导言。好的导语,如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上课伊始石破天惊,先声夺人,整节课也因此高崖泻水,汹涌澎湃,让学生一听倾心。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匠心独运,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语不仅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语文教学理论家认为,理想的导入语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高超的导入语应做到“一波才动万波涌”,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愤悱状态,从而为学习新课打开求知欲望的闸门。
我在教学《荒岛余生》时,导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如果你一时迷失了自己,你一定要看一看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是一部探险家式的小说,具有神奇的色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一个船长在船遇难后独自一人被困于这个荒岛并通过智慧生存下来,最终在收服野人后将岛发展成为一个部落,而其自身回到现代社会。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课文是小说的节选,主要描写了鲁滨孙遭遇海难后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学习本课,我们要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设置这样的导语,学生一下子就被鲁滨孙不屈的意志和故事神奇的情节所吸引,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这样的课堂语言应该说具有了艺术感染的力量。让学生产生很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学生很快走进课文,去赏读文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去体会鲁滨孙坚毅顽强乐观的人格魅力。这种形式的导入语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益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长期坚持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的导入语,语文课堂一定会充满磁性。
但毕竟老师的精力有限,于是我在课堂教学的课前说话训练中试着让学生去设计导入语,效果奇佳。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有一位学生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那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则是叩访南极。自古以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直向世人裸露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而一面又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曾经凛然回绝过人类好奇的拜访。然而今天,勇敢的人类已无数次登上了这地球的最南端。可你们知道吗,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为什么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呢?那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的英雄。那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这段导语运用高超的悬念艺术,多处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正是教师生动优美的语言在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想一想学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入语,课前需下多大功夫,收集多少和课文有关的资料,也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 评价语的设计
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都是以自己精湛的语言艺术,创设出一个个优化的“教育、教学”氛围。归纳起来,这些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独特创新”这二十个字。因为,教师的评价语是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能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发言总是及时地给予评价:或赞赏,如:“你真是太聪明了,比老师想得还好”。这种拔高评价语对一部分学生有优点放大作用,即慧眼看优势。或委婉引导,如:“如果再简洁些就更好了,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但是嘴上还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请你再说一遍”。这种评价有行为上浮作用,即有意避缺点。或激励,如:“你说得虽然不够正确,但能勇于发言,精神可嘉”。这种评价有精神激励作用,即相机多赞美。教师此时使用的语言远远超过了准确、生动的要求,具有以情感人的艺术境界。在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能出现如:“说得不完整,真笨!”、“不许插嘴,逞什么能”等之类的话语。因为,这类评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天长日久学生会“集体失语”。 我们不能否认,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少年儿童,一句由衷的赞誉或夸奖可能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及时评价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但有时也会发生意外。记得我在讲《桃花源记》一文时,把课文的思想内容都分析完后,进一步探讨课文时,我问学生:“其实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只是作者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构想,从文中你们能看出来吗?”于是,很多同学都举手想回答,其中一位同学首先获得发言权,他说:“寻向所志,不复得路。未果,后遂无问津者。”我一听,答案完全正确,心情十分激动,情不自禁地说:“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它同学呢?”本以为经自己这么鼓励,肯定会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发言,哪知刚才举起的那些小手都“唰”地不见了。顿时,我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其实,现在想一想,道理很简单。课堂上,老师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自然就扼杀了其他同学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试想,有谁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非常正确”答案的问题呢?因此,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一定及时的给予肯定或否定,有时留有余地会更好。在以后的讲课中再遇到此类问题,我就有了新的处理方法。如:“这个看法不错,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更好的看法吗?”、“哈,你们真是越来越聪明了,还有吗?”、“这也能看出来,你的思维真是与众不同。”、“你们的答案到底对还是不对呢?大家再讨论一下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发言,我就灵活的评价,留出充裕的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的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我在教学《芦花荡》一文时,在分析老头子的性格时,让学生思考:“你认为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说,“老头子是一个过分自尊和自信的人”、“是一个老当益壮的人”、“勇敢无畏的人”、“有仇必报的人”、“智勇双全的人”、“责任心很强的人”……答案真可谓“百花齐放”,于是我适时对同学们进行了这样的评价:“这么多的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甚至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你们可真了不起。”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利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让学生领悟学习内容。老师达到了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
3 体态语不容忽视
人际间交流的工具和符号,可以概括为两类:即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言语交流指的是利用有声的自然的语言进行交流,即语言符号系统。非言语交流是指运用言语(说和写的方式)以外的其它渠道传递信息的交流方式。而构成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有三种:即动态无声交流,静态无声交流和有声交流。其中动态无声交流又称体态交流,即体态语。它是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它包括面部表情,眼神、点头、手势和其他动作。这类非言语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又可单独使用。它在师生交流,理解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既可用点头、手势等代替自然语言来表示对学生的指示,也可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借助特殊的眼神辅助说明,从而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帮助教师更加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我在朗诵时要求学生边听老师朗读的语气变化,还要注意目光角度的变化。“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朗读这一段,我用平视扫视的目光,仿佛眼前是一望无际、碧波万顷的大海。朗诵到“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时,先俯视,好象海燕高飞,直冲云霄,俯视的速度要快,因为“一会儿”表示时间短。至于“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一段的朗诵,也是先俯视,后仰视,但速度要慢一些,因为“越来越”是一个渐变过程。学生稍一琢磨便心领神会,哪里还要教师去进行相对平淡的分析讲解呢?大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教师端庄、从容、自信而富有变化的体态语言,不仅能帮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在很多时候还能巧妙驾驭课堂纪律,调节课堂气氛。当学生朗读,回答等方面表现不错的时候,教师带头鼓掌,被表扬的学生自然很高兴,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也因这种鼓励而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会活跃欢快许多。也有的学生爱“开小差”或耍小聪明。这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轻轻踱到他身边停住,摸摸他的头等细微动作,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避免出现难堪的情景。教师如有意识地通过体态语间接传递信息,可以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调控交流过程,化不利的、被动的局面为有利的、主动的局面,以达到有声语言表达的目的。记得初涉教坛,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曾遭到学生哄堂大笑,笑声中夹杂着“真像”、“多像呀”、“像极了”的细声碎语。当我回头一看,发现一个很大的女人头像,一眼便认出这是自己的漫画像。当时,强压住肝火、发脾气。相反,在窘得脑涨的一瞬间,很快平静得像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这意想不到的平静表情,倒使学生的笑声立即停止。这时,我真心实意地向学生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希望这位同学继续发挥画画这个特长”,然后立即开始讲课。下课铃响了,课没讲完,我遗憾地说:“时间不够用了。”学生会意了,不少同学把责备的目光投向画像的那一位同学。课后,我走到这位同学面前,诚恳地邀请他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作画。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我大动肝火,结果会可想而知,师生间的暴风雨会愈演愈烈。是巧妙的体态语传递了有关信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设计远不止这些,比如设计一段抑扬顿挫的高潮语,能让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从而精神饱满、兴趣盎然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一段循循善诱的点拨语,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渴望,进而主动学习,不断的去探索新内容;一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或许会让知识化难为易、一句经典诗词会让课堂游刃有余、一个简单的悬念会让课堂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总而言之,教师恰当的课堂语言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保证教学更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能作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积累自己的经验,借鉴别人的经验,为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成功创设而坚持不懈地努力。教师课堂语言的恰当设计要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认真地研究教材与学生特点,正确有耐心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一点已倍受关注,而更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掌握语言的技巧,更多地体现语言的艺术性。我认为:教师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每个教师在课堂中,都应带着满意的情绪去对待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要始终带着愉悦的情绪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暖人心肺的语言激励学生、爱护学生。教师还要始终带着关爱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中。课堂上听不到指责,看不到灰心。在教师情绪感染下,学生会以热烈而饱满的情绪,愉快兴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信、坚韧地去克服困难,踊跃地发言,热烈的讨论,从而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有一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如果语言美、(体态)动作美、板书美。那么,整个教学将都会因这种‘美’而变得更有声有色,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说,教师课堂语言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深入研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我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恰当是这样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工具。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到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中来,愿课堂语言的艺术最终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参考文献
1 刘玉湘.语文课堂的“三语”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03.1:16~17
2 董凤霞.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2:20
3 黄桂莲.也谈教师的语言美.中教网
4 李青连.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