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BIM技术作为建筑业的二次革命,将改变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BIM技术引入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探讨在保证教师和学生对BIM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的同时,熟练运用BIM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综合技能,提升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优势。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BIM;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192-02
目前,國内大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开设基于BIM理念的相关课程,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由于我国关于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有效地将BIM技术与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构建BIM实践教学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高职院校BIM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BIM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优化BIM实践课程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BIM校企合作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优化提供借鉴。
一、工程造价专业BIM实践课程开设现状
根据建筑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为满足行业对BIM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BIM操作技能,掌握BIM建模基本知识,熟悉基于BIM确定工程造价知识,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将“BIM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列为专业核心课程,并在教学设施部分对软件需求再次予以明确。同年,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入选首批“1+X”证书试点。这充分显示了教育部对BIM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BIM技术的实践应用课程主要包括BIM软件实训、BIM造价软件综合实训、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造价专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通过实际案例操作,促使学生能熟练运用BIM软件建模,计算、复核工程量,工程组价,并基于全过程工程管理理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充分了解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三算对比,使学生对工程造价管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工程造价专业BIM实践课程开设存在主要问题及成因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知识覆盖面广,专业性、实践性强,但由于其有较强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程实践经验匮乏,高职院校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机会少,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
(一)内容设置不合理,信息滞后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BIM课程均是某单一软件的应用或基础理论知识,市场上所采用的教材均虽在不断完善理论内容,但忽略了实践操作,某些教材虽然融入实践相关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专门的课程实践经验,导致无从下手,达不到既定教学目标。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是专业教科书式压缩,学生无法在课余对知识点进行深入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是学而不精,更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学目标中所设定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无法实现。
(二)学习兴趣不浓,与实践脱节
由于近两年“高职百万扩招”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师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在校学习期间无法进行适当的练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虽然部分与BIM相关的专业实践课程安排在机房进行操作,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的约束、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师分身乏术等种种原因,学生无法完全理解教师课堂所讲授内容,学生课后更是放松要求,不勤于练习,造成实践与理论不相关,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三)教师短缺,教学内容更新慢
建筑行业已经迈入信息时代,BIM技术已经得到迅猛发展和推广,由于BIM技术是一项新技术,高职院校中熟练掌握BIM技术的教师相对较少,且绝大多数教师仅传授稳定和成熟的理论知识,教师缺乏新知识学习后的再生能力,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缓慢,教学过程中无法融入先进的三维建模技术。部分教师虽然对BIM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但由于教师没有BIM实际工程项目经历,缺乏BIM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操作不娴熟,限制了BIM教学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推广运用。国内关于BIM运用的教材相对较少,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BIM教材少之又少,且此类教材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不强,无法引导教师、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系统性弱,资金耗费大
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基于BIM的相关教学仍集中在少量BIM理论讲解结合个别软件,如广联达、斯维尔、Revit软件等。由于各个软件的专业局限性,导致教学体系不完善、系统性弱,与工程造价相关专业课程契合度不足,学生即使学会了一两门BIM课程,但无法在工程造价专业中进行综合运用。且BIM综合运用所涉及的软件种类繁多,各种BIM软件价格均不菲,对电脑硬件、配置要求苛刻,在后期教学过程中还需维护、升级,特别是当国家宏观政策发生变化时,各种相配套的BIM应用软件也需更新换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对BIM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应用推广的力度。
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BIM实践课程体系改进措施
(一)改变培养模式,完善体系
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将BIM技术纳入工程造价专业现阶段的教学体系中,但是由于其定位不明确、引入深度不足、缺乏实践性、教学资料缺乏,BIM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缺乏统一完整的评判、诊改体系,且精通、能熟练运用BIM技术、BIM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大多数都集中在企业,所以应积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引入BIM技术,企业与学校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企业对BIM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科学设定教学情境、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立足工作岗位,研究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岗位进行教学,有效实现BIM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保证教学质量。将BIM理念与工程造价专业各教学环节相融合,将BIM技术与工程造价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有机统一整体,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双师双岗互通,加强学习
助推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选派工程造价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从事BIM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参与企业BIM应用的实际工程项目,在具有丰富BIM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指导下进行锻炼,积累BIM工作实践经验,提升运用BIM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从企业选聘优秀的BIM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到学校从事工程造价专业BIM课程课业指导工作,有效缓解高职院校BIM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双师双岗互通机制,可以有效实现学校、企業资源共享和劣势互补,促进工程造价专业优秀人才的创新培养。
当然,教师应积极参加BIM权威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了解BIM技术的最新动态和应用现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充分调研市场需求,为在工程造价专业后续课程教学中融入BIM技术做好准备。
(三)构建评价体系,综合运用
高职院校应以“1+X”证书试点为动力,融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企业考核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专业技能、职业综合素养等,综合运用BIM系列软件(如工程造价软件、建筑设计软件、结构设计软件、绿色建筑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虚拟仿真系统等),借助VR技术和RIM技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多元化、多方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利用职业培训评价组织、行业协会、企业等优质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考核,组成学生、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社会共同评价小组,从学生在校学习、校外实习实践、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职业道德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四、结语
BIM技术作为高职院校的新生事物,处于应用初级阶段,无论是硬件配置还是软件应用上均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处于BIM讲师师资不足的困境,且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解决学生实践不足和师资短缺的难题,在提升BIM技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体验BIM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BIM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BIM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工程造价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率,推动建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GB/T51212—2016,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Z],2016.
[3]臧靖.建筑产业信息化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4):31-34.
[4]倪国栋,王文顺,赵利.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8(11):22-23.
[5]李一凡,段绪胜,李昀腾,等.BIM技术融入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1):52-54.
[6]陈金华,郭华伦.在高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BIM课程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03-104.
[7]张泳,付君.多阶段、多层次工程管理专业BIM培养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7(2).
[8]钱军,李娟,蒋凤昌.BIM技术在高职院校入课的困境与推进策略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30-34.
[9]袁媛.BIM技术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7(31):149-150.
[10]张艳球.基于BIM技术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培训,2016(11).
编辑 郭小琴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BIM;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192-02
目前,國内大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开设基于BIM理念的相关课程,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由于我国关于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有效地将BIM技术与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构建BIM实践教学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高职院校BIM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BIM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优化BIM实践课程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BIM校企合作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优化提供借鉴。
一、工程造价专业BIM实践课程开设现状
根据建筑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为满足行业对BIM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BIM操作技能,掌握BIM建模基本知识,熟悉基于BIM确定工程造价知识,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将“BIM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列为专业核心课程,并在教学设施部分对软件需求再次予以明确。同年,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入选首批“1+X”证书试点。这充分显示了教育部对BIM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BIM技术的实践应用课程主要包括BIM软件实训、BIM造价软件综合实训、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造价专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通过实际案例操作,促使学生能熟练运用BIM软件建模,计算、复核工程量,工程组价,并基于全过程工程管理理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充分了解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三算对比,使学生对工程造价管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工程造价专业BIM实践课程开设存在主要问题及成因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知识覆盖面广,专业性、实践性强,但由于其有较强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程实践经验匮乏,高职院校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机会少,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
(一)内容设置不合理,信息滞后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BIM课程均是某单一软件的应用或基础理论知识,市场上所采用的教材均虽在不断完善理论内容,但忽略了实践操作,某些教材虽然融入实践相关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专门的课程实践经验,导致无从下手,达不到既定教学目标。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是专业教科书式压缩,学生无法在课余对知识点进行深入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是学而不精,更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学目标中所设定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无法实现。
(二)学习兴趣不浓,与实践脱节
由于近两年“高职百万扩招”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师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在校学习期间无法进行适当的练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虽然部分与BIM相关的专业实践课程安排在机房进行操作,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的约束、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师分身乏术等种种原因,学生无法完全理解教师课堂所讲授内容,学生课后更是放松要求,不勤于练习,造成实践与理论不相关,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三)教师短缺,教学内容更新慢
建筑行业已经迈入信息时代,BIM技术已经得到迅猛发展和推广,由于BIM技术是一项新技术,高职院校中熟练掌握BIM技术的教师相对较少,且绝大多数教师仅传授稳定和成熟的理论知识,教师缺乏新知识学习后的再生能力,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缓慢,教学过程中无法融入先进的三维建模技术。部分教师虽然对BIM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但由于教师没有BIM实际工程项目经历,缺乏BIM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操作不娴熟,限制了BIM教学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推广运用。国内关于BIM运用的教材相对较少,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BIM教材少之又少,且此类教材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不强,无法引导教师、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系统性弱,资金耗费大
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基于BIM的相关教学仍集中在少量BIM理论讲解结合个别软件,如广联达、斯维尔、Revit软件等。由于各个软件的专业局限性,导致教学体系不完善、系统性弱,与工程造价相关专业课程契合度不足,学生即使学会了一两门BIM课程,但无法在工程造价专业中进行综合运用。且BIM综合运用所涉及的软件种类繁多,各种BIM软件价格均不菲,对电脑硬件、配置要求苛刻,在后期教学过程中还需维护、升级,特别是当国家宏观政策发生变化时,各种相配套的BIM应用软件也需更新换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对BIM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应用推广的力度。
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BIM实践课程体系改进措施
(一)改变培养模式,完善体系
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将BIM技术纳入工程造价专业现阶段的教学体系中,但是由于其定位不明确、引入深度不足、缺乏实践性、教学资料缺乏,BIM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缺乏统一完整的评判、诊改体系,且精通、能熟练运用BIM技术、BIM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大多数都集中在企业,所以应积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引入BIM技术,企业与学校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企业对BIM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科学设定教学情境、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立足工作岗位,研究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岗位进行教学,有效实现BIM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保证教学质量。将BIM理念与工程造价专业各教学环节相融合,将BIM技术与工程造价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有机统一整体,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双师双岗互通,加强学习
助推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选派工程造价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从事BIM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参与企业BIM应用的实际工程项目,在具有丰富BIM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指导下进行锻炼,积累BIM工作实践经验,提升运用BIM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从企业选聘优秀的BIM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到学校从事工程造价专业BIM课程课业指导工作,有效缓解高职院校BIM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双师双岗互通机制,可以有效实现学校、企業资源共享和劣势互补,促进工程造价专业优秀人才的创新培养。
当然,教师应积极参加BIM权威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了解BIM技术的最新动态和应用现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充分调研市场需求,为在工程造价专业后续课程教学中融入BIM技术做好准备。
(三)构建评价体系,综合运用
高职院校应以“1+X”证书试点为动力,融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企业考核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专业技能、职业综合素养等,综合运用BIM系列软件(如工程造价软件、建筑设计软件、结构设计软件、绿色建筑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虚拟仿真系统等),借助VR技术和RIM技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多元化、多方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利用职业培训评价组织、行业协会、企业等优质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考核,组成学生、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社会共同评价小组,从学生在校学习、校外实习实践、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职业道德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四、结语
BIM技术作为高职院校的新生事物,处于应用初级阶段,无论是硬件配置还是软件应用上均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处于BIM讲师师资不足的困境,且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解决学生实践不足和师资短缺的难题,在提升BIM技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体验BIM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BIM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BIM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工程造价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率,推动建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GB/T51212—2016,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Z],2016.
[3]臧靖.建筑产业信息化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4):31-34.
[4]倪国栋,王文顺,赵利.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8(11):22-23.
[5]李一凡,段绪胜,李昀腾,等.BIM技术融入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1):52-54.
[6]陈金华,郭华伦.在高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BIM课程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03-104.
[7]张泳,付君.多阶段、多层次工程管理专业BIM培养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7(2).
[8]钱军,李娟,蒋凤昌.BIM技术在高职院校入课的困境与推进策略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30-34.
[9]袁媛.BIM技术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7(31):149-150.
[10]张艳球.基于BIM技术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培训,2016(11).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