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承载着文化信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以提升学生文化意识为目标,以电影《八佰》中的片尾曲《苏州河》和英文歌曲Danny Boy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旨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文化意识;高中英语;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张宏钰,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一、引言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如何挖掘文化内涵,探究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电影《八佰》片尾曲《苏州河》和英文歌曲Danny Boy(《丹尼少年》)探讨高中英语课程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苏州河》改编自爱尔兰民间小调——《伦敦德里小调》(Londonderry Air),歌词描述了1937年驻守在上海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的故事,诠释了战场中底层士兵对家国平安的渴望。Danny Boy《丹尼少年》(1910)同样由《伦敦德里小调》改编,讲述了一位爱尔兰父亲写给即将从军的儿子的话。两首歌的文化背景不同,时间空间不同,都体现了承诺和和平的主题,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
2. 学生分析。学生大都观看过《八佰》,对故事内容较为熟悉,但没有太多关注片尾曲《苏州河》;歌曲Danny Boy对于学生较陌生。针对本主题的学习内容,笔者认为本节课待学习和待深化的为两首歌故事、情感的异同及两首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3.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课例的目标如下,学生能够:(1)提取《苏州河》歌词大意,梳理歌词所描述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2)归纳Danny Boy歌词大意,分析歌词中的情感;(3)比较两首歌的异同,讨论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
4. 设计思路。为了创设更直击心灵的体验环境,笔者选取两首歌的视频供学生赏析。课前,笔者请学生赏析《苏州河》的视频,布置任务:将班级分为四组,每组4-5人,小组成员探討笔者事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并制作不少于5页的PPT,每组时长两分钟,组内每位同学需发言。课堂分以下几个步骤:(1)回顾歌曲《苏州河》,各组依次进行汇报,全班补充;(2)赏析Danny Boy,归纳歌词意义,探讨歌曲含义;(3)比较两首歌的异同,讨论各自抒发的情感的异同;(4)拓展其他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诉求。
三、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
教师播放《苏州河》的音频,PPT循环播放电影《八佰》的剧照,课程开始。教师问候学生后直入主题,邀请各组上台汇报,四组任务分别为: (1) What is the song about? (2) How do you feel while listening? What makes you feel so? (3) Why is the song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4) Why Na Ying and Andrea Bocelli?组内每位成员结合PPT进行发言,班级学生在其他小组发言时适当记下笔记。
【设计意图】
播放音乐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课堂开展做好充分准备。课堂规则的制定能够引导不同角色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良好的课堂参与和互动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Step 2:Mini-presentations
第一小组根据歌词、旋律、影片内容介绍歌曲的主要内容,包含三部分:(1)歌名翻译为Remembering,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填上歌词作为片尾曲;(2)歌曲讲述1937年800壮士守卫四行仓库的故事; (3)“硝烟、风暴、燃烧” 等描述了战场, “peace, home, promise” 表达了战士对于和平的向往,“I will stand with you forever”“my brothers and sisters”“无憾与你相遥,幸而留下微笑”表达了战士的凝聚力。
第二小组关于feeling分享了三个关键词:heartbroken,deeply touched,hopeful。班级学生补充其他感受,如:helpless,misfortune,grieved,lucky等,小组成员对于lucky一词给予肯定,对比了一个人的渺小和一群人的伟大,提到了团队士气的重要性。教师给予评价并将关键词板书。
第三小组关于中英双语做如下解释:(1)增强歌曲的国际知名度,打开国际市场;(2)电影里有国际观察团观看战斗,苏州河对岸是公共租界,这首歌也是唱给他们听的;(3)歌曲主题关于战争与和平,不只是中国人的事,是全人类的事,需将这段历史讲给世界听。
第四小组关于为什么选用那英和安德烈·波切利总结以下4组关键词:fame and popularity,voice and tone,love and peace,strength and power,特别提到盲人歌唱家对于听众直击心灵的力量。两位演唱者用不同语言讲述了相同的故事,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搜索信息、整合信息并清楚展现观点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能力。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前合作学习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精彩。四组分享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观点对接下来的对比和升华环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Step 3:Introduction to Danny Boy
教师邀请学生欣赏Danny Boy。学生结合曲调和关键词summer gone、flowers are dying、roses falling说明这是个忧伤的故事;通过you must go、you’ll come back and find the place where I am lying等歌词和反复出现的“Danny boy”“I love you”的呼喊推测这是父母写给儿子的歌,父母希望孩子平安归来。接下来,教师对歌词中几处古英语做简单解释,与学生共同探讨歌曲的意义。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创设情境给学生理解和赏析Danny Boy,教师的适当输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中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更好地赏析歌曲,为接下来的比较环节做好铺垫。
Step 4: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songs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首歌曲在旋律、歌词和情感三个维度的相同点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板书呈现的相同点包括:同一旋律、战争场面、死亡、和平、团聚等。
教师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假如可以穿越时空,Danny Boy 歌曲中的Danny是800 壮士其中一人,作为导演的你如何将两个故事融合进一部影片,如何安排故事的情节和顺序?生或死?先或后?如,father saying goodbye son fighting in the war son visiting father’s grave。教师进一步发问:如果你是参军的Danny,你最希望看到那个版本?如果你是Danny的父母,你会期待怎样的故事发展?学生纷纷表示儿子能平安归来,与父亲团聚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一步步引导学生关注两首歌曲背后的情感表达,通过讨论、假设对两首歌曲进行比较,体会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共同的情感诉求。
Step 5:Singing the songs
教师将班级分为两组,播放伴奏,邀请一组唱《苏州河》,一组唱Danny Boy,隨后交换顺序进行演唱,让学生通过不同语言体悟人类的永恒期盼。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通过演唱引导学生体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情感,在活动中内化文化。
Step 6:Summary
教师请学生结合板书内容回顾两首歌的内容和情感,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Apart from the wish for a peaceful world, are there any other wishes or dreams that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s share? 学生的回答包含:两情相悦,真挚的友情,对故乡的眷恋,对平安和健康的追求,自我实现等,教师总结:The most valuable message: While cultures may differ, people nonetheless share a common humanity.
【设计意图】
升华课堂,从对和平的向往拓展到人类其他的共同诉求,引导学生在关注文化差异的同时寻求人类的共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将文化贯穿在英语教学中,通过不断渗透和长期积累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应当敏感捕捉教育时机,努力创设文化情景,巧妙设计课堂问题,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第一:敏感捕捉教育时机。
生活处处皆文化。最好的教学时机来源于教师敏感的文化嗅觉和从这个嗅觉出发的教学行动。本课例的主题来源于笔者对新上映电影片尾曲的思考。
第二:努力创设文化情景。
教学实践的本质是对教学时机的巧妙应对,而这种巧妙应对的第一步便是创设适配的教育情景。本课创设教育情景引导学生去看、去听、去感受。文化课堂的视角是一种有生命感的视角,也只有这样的视角才有情感的流淌和理性的张力。
第三:巧妙设计课堂问题。
好的问题可以促发学生沿着问题情境去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获取、梳理和整合信息。本课例的课前任务、课中知识呈现、情境假设、知识拓展环节的问题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彰显了文化课堂中的思想和智慧。
第四:组织恰当课堂活动。
在文化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系列学习活动将对于文化的深层追问转化为学生自主思考、与同伴的互动探究过程。演唱活动引导学生跟随旋律体验穿越时间、空间、文化背景的共同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关键词】文化意识;高中英语;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张宏钰,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一、引言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如何挖掘文化内涵,探究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电影《八佰》片尾曲《苏州河》和英文歌曲Danny Boy(《丹尼少年》)探讨高中英语课程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苏州河》改编自爱尔兰民间小调——《伦敦德里小调》(Londonderry Air),歌词描述了1937年驻守在上海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的故事,诠释了战场中底层士兵对家国平安的渴望。Danny Boy《丹尼少年》(1910)同样由《伦敦德里小调》改编,讲述了一位爱尔兰父亲写给即将从军的儿子的话。两首歌的文化背景不同,时间空间不同,都体现了承诺和和平的主题,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
2. 学生分析。学生大都观看过《八佰》,对故事内容较为熟悉,但没有太多关注片尾曲《苏州河》;歌曲Danny Boy对于学生较陌生。针对本主题的学习内容,笔者认为本节课待学习和待深化的为两首歌故事、情感的异同及两首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3.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课例的目标如下,学生能够:(1)提取《苏州河》歌词大意,梳理歌词所描述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2)归纳Danny Boy歌词大意,分析歌词中的情感;(3)比较两首歌的异同,讨论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
4. 设计思路。为了创设更直击心灵的体验环境,笔者选取两首歌的视频供学生赏析。课前,笔者请学生赏析《苏州河》的视频,布置任务:将班级分为四组,每组4-5人,小组成员探討笔者事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并制作不少于5页的PPT,每组时长两分钟,组内每位同学需发言。课堂分以下几个步骤:(1)回顾歌曲《苏州河》,各组依次进行汇报,全班补充;(2)赏析Danny Boy,归纳歌词意义,探讨歌曲含义;(3)比较两首歌的异同,讨论各自抒发的情感的异同;(4)拓展其他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诉求。
三、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
教师播放《苏州河》的音频,PPT循环播放电影《八佰》的剧照,课程开始。教师问候学生后直入主题,邀请各组上台汇报,四组任务分别为: (1) What is the song about? (2) How do you feel while listening? What makes you feel so? (3) Why is the song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4) Why Na Ying and Andrea Bocelli?组内每位成员结合PPT进行发言,班级学生在其他小组发言时适当记下笔记。
【设计意图】
播放音乐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课堂开展做好充分准备。课堂规则的制定能够引导不同角色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良好的课堂参与和互动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Step 2:Mini-presentations
第一小组根据歌词、旋律、影片内容介绍歌曲的主要内容,包含三部分:(1)歌名翻译为Remembering,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填上歌词作为片尾曲;(2)歌曲讲述1937年800壮士守卫四行仓库的故事; (3)“硝烟、风暴、燃烧” 等描述了战场, “peace, home, promise” 表达了战士对于和平的向往,“I will stand with you forever”“my brothers and sisters”“无憾与你相遥,幸而留下微笑”表达了战士的凝聚力。
第二小组关于feeling分享了三个关键词:heartbroken,deeply touched,hopeful。班级学生补充其他感受,如:helpless,misfortune,grieved,lucky等,小组成员对于lucky一词给予肯定,对比了一个人的渺小和一群人的伟大,提到了团队士气的重要性。教师给予评价并将关键词板书。
第三小组关于中英双语做如下解释:(1)增强歌曲的国际知名度,打开国际市场;(2)电影里有国际观察团观看战斗,苏州河对岸是公共租界,这首歌也是唱给他们听的;(3)歌曲主题关于战争与和平,不只是中国人的事,是全人类的事,需将这段历史讲给世界听。
第四小组关于为什么选用那英和安德烈·波切利总结以下4组关键词:fame and popularity,voice and tone,love and peace,strength and power,特别提到盲人歌唱家对于听众直击心灵的力量。两位演唱者用不同语言讲述了相同的故事,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搜索信息、整合信息并清楚展现观点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能力。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前合作学习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精彩。四组分享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观点对接下来的对比和升华环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Step 3:Introduction to Danny Boy
教师邀请学生欣赏Danny Boy。学生结合曲调和关键词summer gone、flowers are dying、roses falling说明这是个忧伤的故事;通过you must go、you’ll come back and find the place where I am lying等歌词和反复出现的“Danny boy”“I love you”的呼喊推测这是父母写给儿子的歌,父母希望孩子平安归来。接下来,教师对歌词中几处古英语做简单解释,与学生共同探讨歌曲的意义。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创设情境给学生理解和赏析Danny Boy,教师的适当输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中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更好地赏析歌曲,为接下来的比较环节做好铺垫。
Step 4: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songs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首歌曲在旋律、歌词和情感三个维度的相同点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板书呈现的相同点包括:同一旋律、战争场面、死亡、和平、团聚等。
教师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假如可以穿越时空,Danny Boy 歌曲中的Danny是800 壮士其中一人,作为导演的你如何将两个故事融合进一部影片,如何安排故事的情节和顺序?生或死?先或后?如,father saying goodbye son fighting in the war son visiting father’s grave。教师进一步发问:如果你是参军的Danny,你最希望看到那个版本?如果你是Danny的父母,你会期待怎样的故事发展?学生纷纷表示儿子能平安归来,与父亲团聚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一步步引导学生关注两首歌曲背后的情感表达,通过讨论、假设对两首歌曲进行比较,体会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共同的情感诉求。
Step 5:Singing the songs
教师将班级分为两组,播放伴奏,邀请一组唱《苏州河》,一组唱Danny Boy,隨后交换顺序进行演唱,让学生通过不同语言体悟人类的永恒期盼。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通过演唱引导学生体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情感,在活动中内化文化。
Step 6:Summary
教师请学生结合板书内容回顾两首歌的内容和情感,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Apart from the wish for a peaceful world, are there any other wishes or dreams that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s share? 学生的回答包含:两情相悦,真挚的友情,对故乡的眷恋,对平安和健康的追求,自我实现等,教师总结:The most valuable message: While cultures may differ, people nonetheless share a common humanity.
【设计意图】
升华课堂,从对和平的向往拓展到人类其他的共同诉求,引导学生在关注文化差异的同时寻求人类的共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将文化贯穿在英语教学中,通过不断渗透和长期积累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应当敏感捕捉教育时机,努力创设文化情景,巧妙设计课堂问题,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第一:敏感捕捉教育时机。
生活处处皆文化。最好的教学时机来源于教师敏感的文化嗅觉和从这个嗅觉出发的教学行动。本课例的主题来源于笔者对新上映电影片尾曲的思考。
第二:努力创设文化情景。
教学实践的本质是对教学时机的巧妙应对,而这种巧妙应对的第一步便是创设适配的教育情景。本课创设教育情景引导学生去看、去听、去感受。文化课堂的视角是一种有生命感的视角,也只有这样的视角才有情感的流淌和理性的张力。
第三:巧妙设计课堂问题。
好的问题可以促发学生沿着问题情境去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获取、梳理和整合信息。本课例的课前任务、课中知识呈现、情境假设、知识拓展环节的问题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彰显了文化课堂中的思想和智慧。
第四:组织恰当课堂活动。
在文化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系列学习活动将对于文化的深层追问转化为学生自主思考、与同伴的互动探究过程。演唱活动引导学生跟随旋律体验穿越时间、空间、文化背景的共同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