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创新,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新是无限的。”作为基础教育的学科之一,小学数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以及创造能力。此外,对于小学生们来说,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地思考,采用新方法来促进数学知识的有效吸收。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04-01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进而才能有所发现以及有所创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进而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设置问题悬念,在认识上引起学生的问题冲突,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以及解疑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先巧设情境,铺垫引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知识的欲望。例如,笔者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就是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剪、拼、摆等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知识形成过程中,也有效地开拓了思维,此外,笔者还让学生把自己的这种发现陈述出来,并且让他们动脑思考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关系,此外,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又具有哪些关系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理解更透彻。
2.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将要学习的内容渗透在情境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锻炼的能力。例如笔者在讲解“排列组合概念”的内容时,笔者选择了1、2、3这三个数字,并且让学生们说出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的排列,很多学生会零星地说出123、321、231等组合,为了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到活动情境中来,笔者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的形式,并且由小组中的一人说出这三个数字的全部组合。在这样的情境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在积极发言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探究思考,很快找到了组合的一些规律,并且还快速准确地答出此道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问题情境中去,有效地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既能使学生理解概念,学到知识,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欲望,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能够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数学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核心能力,其中,逆向思维是这个思维中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在数学基础知识和解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有效地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培养学生的逆运算能力,训练逆向推理能力。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如果一种思维方式受阻的话,我们可以提醒学生换一种思维方式想一想,有效地发挥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正比例应用题”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已知一辆货车8小时行驶了480千米,如果一直按照同样的速度进行行驶的话,从A城到B城900千米,需行行驶多少个小时?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问学生,如果我们在解体的过程中反过来用“时间”除以“路程”的方法进行解答的话,得到的是什么量呢;学生们通过思考能够得出:行驶1千米所用的时间是一定的,每小时行驶的速度计算出来,就能够得到最终的答案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果经常采用这种逆向思维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则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同时,还有效地促进学生真正地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逐步形成创新思维。
2.为了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我们教师可以在作业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这种能力。笔者平时就会选择一些形式比较特别的习题进行训练。比如;某加工组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3000个零件,10天就能完成,此加工组实际每天加工3500个零件;请问;此加工组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多少天可以完成这批生产任务呢?解题时,可以让学生把复杂的应用习题简单化,有效地促进问题的巧妙解决。
三、发散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学习阶段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散思维还具有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对学生进行训练与培养,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地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2.多种解答方法,进行拓展思考提升思维的广度。有这样一个问题:例如,某人计划栽种果树1600棵,第一天栽了1/4,第二天栽了1/2……?笔者让学生经过认真读题、思考,他们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第一天栽了多少棵树;2.第二天又栽了多少棵树呢;3.前两天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呢?为了提出这些问题(一题多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且提出问题,然后再去解答问题),学生的思维自然要尽可能地往各方向扩展,同时还让学生始终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之中,有效地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提升他们思维上的广度,为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最终责任还在于教师,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发展创新思维的天地,让他们在这片天地中乐学、会学、善学数学知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显然,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着力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让他们在创新的过程中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石寒烨.奏响数学课堂的前奏——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李继军.新课程背景下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若干案例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6)。
[3]董剑.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4]陈慧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5)。
[5]王洪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2(07)。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04-01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进而才能有所发现以及有所创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进而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设置问题悬念,在认识上引起学生的问题冲突,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以及解疑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先巧设情境,铺垫引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知识的欲望。例如,笔者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就是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剪、拼、摆等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知识形成过程中,也有效地开拓了思维,此外,笔者还让学生把自己的这种发现陈述出来,并且让他们动脑思考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关系,此外,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又具有哪些关系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理解更透彻。
2.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将要学习的内容渗透在情境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锻炼的能力。例如笔者在讲解“排列组合概念”的内容时,笔者选择了1、2、3这三个数字,并且让学生们说出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的排列,很多学生会零星地说出123、321、231等组合,为了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到活动情境中来,笔者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的形式,并且由小组中的一人说出这三个数字的全部组合。在这样的情境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在积极发言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探究思考,很快找到了组合的一些规律,并且还快速准确地答出此道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问题情境中去,有效地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既能使学生理解概念,学到知识,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欲望,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能够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数学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核心能力,其中,逆向思维是这个思维中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在数学基础知识和解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有效地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培养学生的逆运算能力,训练逆向推理能力。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如果一种思维方式受阻的话,我们可以提醒学生换一种思维方式想一想,有效地发挥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正比例应用题”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已知一辆货车8小时行驶了480千米,如果一直按照同样的速度进行行驶的话,从A城到B城900千米,需行行驶多少个小时?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问学生,如果我们在解体的过程中反过来用“时间”除以“路程”的方法进行解答的话,得到的是什么量呢;学生们通过思考能够得出:行驶1千米所用的时间是一定的,每小时行驶的速度计算出来,就能够得到最终的答案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果经常采用这种逆向思维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则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同时,还有效地促进学生真正地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逐步形成创新思维。
2.为了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我们教师可以在作业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这种能力。笔者平时就会选择一些形式比较特别的习题进行训练。比如;某加工组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3000个零件,10天就能完成,此加工组实际每天加工3500个零件;请问;此加工组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多少天可以完成这批生产任务呢?解题时,可以让学生把复杂的应用习题简单化,有效地促进问题的巧妙解决。
三、发散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学习阶段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散思维还具有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对学生进行训练与培养,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地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2.多种解答方法,进行拓展思考提升思维的广度。有这样一个问题:例如,某人计划栽种果树1600棵,第一天栽了1/4,第二天栽了1/2……?笔者让学生经过认真读题、思考,他们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第一天栽了多少棵树;2.第二天又栽了多少棵树呢;3.前两天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呢?为了提出这些问题(一题多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且提出问题,然后再去解答问题),学生的思维自然要尽可能地往各方向扩展,同时还让学生始终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之中,有效地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提升他们思维上的广度,为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最终责任还在于教师,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发展创新思维的天地,让他们在这片天地中乐学、会学、善学数学知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显然,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着力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让他们在创新的过程中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石寒烨.奏响数学课堂的前奏——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李继军.新课程背景下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若干案例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6)。
[3]董剑.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4]陈慧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5)。
[5]王洪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