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与罗马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长安与罗马之间并没有城际间的直接横向联系,但作为东西文明的中心,他们分别呈现出欧洲海洋文明与亚洲内陆文明的文化特质,它们的兴起离不开各自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人文因素,更离不开城市所在的地域自然环境影响,两座城市的发展壮大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解读长安与罗马在相同时间内的城市建设发展的轨迹的异同,是探索当时中西文化间差异根源的最好模本。
  长安城
  皇权威力的凸显:城市的兴起与美学向度定位
  长安位于渭水之滨,史上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沃野千里,又有崤函之险,此外南部还有丰饶的巴蜀支撑。因此汉高祖定都于此。险要与富丽是长安建都号令天下的资本,是皇权物化的标志。“京师”意识是当时士人世界观的一种呈现,京师一词在《史记》中频频出現,体现了司马迁对皇权的认同,而且《史记》的叙事结构也参考地方诸侯、少数民族与京师地理和行政关系的远近进行安排。
  “西汉长安城内,宫室、宗庙和官署占全城的三分之二以”上,大规模的宫殿面积已经超过整个长安成面积的二分之一。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日‘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日‘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的确,“壮丽以重威”是长安城的美学向度。首先,城市规模巨大,大约是罗马城的三倍以上;其次,高台建筑群构化出长安崇高至伟的形象;第三,装饰华美,以彩绘、贵重金属与珠宝镶嵌、雕刻三中元素为主。“巨丽”的审美原则铸就了长安城门高耸森严、深宫庭院的铺陈华丽,这就造成了城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感和强制力,从而实现了权威的辐射。
  关于西汉长安附近诸陵社会生活,《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前期关中移民。大多围护于帝陵附近,“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这些陵邑不仅拱卫和供奉陵园而且形成相对集中的文化中心。
  皇权的神圣性:传统伦理与宗教信仰维度的彰显
  “礼制理想”在汉代长安城建设中也有体现,兴建城墙、城门、规划城市大道、城市功能分区等领域均能发现对《周礼·考工记》中理想都城的模仿。西汉后期,统治阶层兴起的“改制运动”,使得长安城的礼制化改造成为现实政治改革的物化呈现。元帝、成帝、哀帝及新莽时期,新建或改建的工程主要集中在宗庙、明堂辟雍、太学等礼制建筑。
  汉代宗庙设置来看,皇帝生前为自己建庙的现象比较普遍,《汉书》记载,文帝四年建立顾成庙,景帝建德阳宫,武帝建龙渊宫,昭帝建徘徊宫,宣帝建乐游宫,元帝建长寿宫,称帝建阳池宫,汉代宗庙异处,互不关联,没有统一规划的布局和相对固定的地点。尽管后来东汉定都洛阳,但高祖庙仍在长安,经过修缮,发挥作用。
  西汉初年,政府奉行黄老思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但“无为而治”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建太学,设置五经博士,招收博士弟子,开创以读书取功名的途径。太学规模逐渐增大,汉成帝末期已经增加到3000人,据《汉书》记载,元始四年(公元4年),“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王莽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网罗天下异能之士,为夺取权力做准备。
  “沟通阴阳的圣城”所凸显的是长安的神学意义。首先,长安作为首都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和“天命”象征。其次,都城的首要价值在于祭祀,祭祀是沟通阴阳消息的重要途径。“五帝”与“太一”是西汉中期以前重要祭祀对象,到汉成帝时,对“郊礼”进行改革提出祭天于南郊,祭地于北郊,至王莽时期这套制度方得确立,形成了诸神一五帝一天(地)这样从低到高的神界秩序。第三,在神仙方术的影响下,祭祀除了神圣之外,还带有了浪漫色彩。总体来说,西汉有神必祭,其神学系统有天神系统、地神系统,还杂人了其它各路主要神灵。这些巫祠杂神,除了太一经过改造转化为正神,其余大多数时废时立,这主要由于统治者的态度影响。
  罗马城
  城市的神圣性书写:各种力量聚合的基础
  关于罗马城的建立,有一个血腥的传说。相传罗慕罗斯与兄弟慕瑞斯争夺统治权,获得代表神谕的飞鸟的启示,最后杀死了兄弟慕瑞斯,取得了最终的统治权,这使得罗马的城界具有神圣性,这种神圣性其实就是用来维护世俗利益的,延伸为领土的神圣性并引发爱国精神和献身行为。但罗马的大规模建设始于老塔克文时代,罗马的排水设施在此时开始兴修,填充大量土石方,提高地面,在人工获得的空地上修建了罗马广场,并在广场上修建了市政厅和市场,帝国时代的罗马广场群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实罗马的兴起离不开它自身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帕拉丁山与台伯河天险为这座城市安全提供保障,罗马周围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岩和火山灰是较好的肥料和建筑材料,为罗马的农业和建筑发展提供资源,它的两边是两个经济发展繁荣的城邦,同时它位于古盐道枢纽的位置为其兴盛提供经济条件,同时也为接受先进文化提供便利。城市的传说在于说明两方面内容:第一,罗马的兴起在于战争;第二,罗马的战争是有神庇护的,一切都由神圣性引发,最后通过战争掠夺的财富与人口不断增添罗马城的辉煌。
  武力成果的炫耀:战争对罗马城市建设的作用
  战争对罗马的市政建设有深远的影响,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罗马连续不断的战争是罗马共和国历史的两条重要线索。战争为罗马到来了丰厚的战利品,内战造成的城市权利重构.奥古斯都除了自己对城市建设进行关注并投入资金外,还督促其他社会名流新建或装修纪念碑点缀罗马,罗马人热衷于公共事务和公共工程的态度非常明显,每当杰出人士就任市政官时,大宴宾客已成为时尚。在建筑领域罗马人的审美观集中于世俗与实用两个重要原则之上。罗可以说那些将军炫耀成功促成了罗马城的美化。这种价值观是罗马政治伦理作用下的结果,当时社会普遍认为,战利品是依托国家的强大的军事力量获得的,理应用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西塞罗把战利品上缴和捐献当作为官清廉的基本标准。斯托夫采夫在《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中写道:“城市的辉煌壮丽几乎要完全归功于居民中的上层富裕阶级的慷慨捐输”。当然这只是表象,城市建设的承包商依然是这些功勋卓著的贵族,财富通过工程承包再次敛财,造成罗马城贫富两极分化。城市建设的伦理模式是部落的荣耀、家族荣耀、罗马的荣耀的三位一体。因此富人对建筑作为如下的选择以实现荣誉功能:第一,建筑要有公众性,第二,建筑要有荣誉的垄断性;第三,建筑要在质量上保证长期性。另外城市还是皇帝政治影响力和实力的象征,是皇帝的门面。   汉代长安城与罗马城的布局与功能的差异
  首先,汉代长安规划以“宫殿和官署为中心”,表现了中国都市的专制王权的力量,职能分区比较明显,“王宫、市、闾里、庙宇等都被严格地控制在某个特定地带,其形成是由政府决定的”;罗马城完全是由公共建筑则是自然聚集而成,诸如“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剧场、公共浴池、市场、市政厅等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设施组织起来的”,表现城邦人民的自由生活。
  此外,汉代长安在城市建设上除了长安城外,还有一些陵邑成为拱卫长安的卫星城镇,这就构成了关中一代以长安为核心的城市群,汉代的城市建设确实体现了皇权思想,有政治、军事考量,但总体来说汉代城市关系是一种围绕皇城的向心发展模式,但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如罗马周边城邦竞争那样激烈,当西汉末年战乱摧毁长安的时候,东汉政权还可以凭借洛阳城继续维持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对于罗马来说,城市的社会意义在于城市是行政中心、文化的宣传基地、军事基地,城市建设呈现出多元的文化价值包插历史、宗教、社会传统和政治结构。罗马发展体现了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性,由于城际间的竞争,罗马的兴起伴随着其它城市的衰落,这最终导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后中世纪呈现出文化荒漠的黑暗時代,此外罗马的阶级性铸就了罗马人生活的两极分化,呈现出大量的社会矛盾。
  汉代长安的建设,由于宗法伦理建设日臻完善,尽管城市建设初期呈现出华丽壮美的气势,但并没有引领长安城日常生活的奢华局面。罗马城,由于享乐主义在罗马城市建设及行政领域的扩张,促成了罗马人的堕落,许多农民在农忙时节看戏上瘾,加上首都免费发放粮食,助长了懒惰的情绪,战争的巨大财富掠夺助长的奢靡,使得罗马人最初的勤劳、节俭、禁欲的美德被享乐铺张所代替,罗马城的建设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第一,建筑外观的矛盾性。宏伟的规模和粗糙的外观,整体的精致匮乏与精美的雕刻修饰,形成了建筑美的不和谐。这主要是因为罗马建设大量使用奴隶,奴隶备受压迫,缺乏锐利的劳动工具和建筑技术。第二,城市的两极分化在住宅上体现的非常明显。罗马有等级分明的住宅,除了皇帝住宅之外,更多的是平民与贵族的住宅。富人主要居住在城市地势较高的区域,穷人主要居住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山丘上的富人“多慕斯”和山谷低地平民的“公寓楼”有明显的差异,即便是公寓楼内也会根据居民的经济条件有所分别,从底层到高层,按照经济条件的好坏有着明显的质量区分。这种格局造成了罗马“一边是喷泉,一边是排泄物”的道德分裂局面。
  王勇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从事比较文化、区域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我们的心总是随着外在的境界转变,或者喜欢什么,或者厌恶什么,变化不定,不能平静。  当看到别人做的比我们好,进步比我们快,工资比我们多,职位比我们高,有些人就会心生嫉妒;当得了点小小的成绩,有些人就自以为是,感觉别人都不如自己,骄傲且轻慢。  看到好的东西就想得到,甚至寝食难安,这是我们的贪心在作怪;碰到自己不愿看到的人,心里就会忐忑不安、躲着走,这是因为心里有愧。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心里的烦恼习
期刊
这是一片寸土寸金之地,且不说闻名遐迩的沉默殉葬兵马俑,也不说西安随处深藏的巨匠文墨,只放柔了目光,看看那城垣之上飄扬的旌旗。只放缓了呼吸。嗅出那李唐宫殿泥土里掩埋的暗香,只欣然地聆听,晨光熹微时候环城公园里字正腔圆的秦腔,浅尝辄止却能醍醐灌顶。敢问天下。堪与匹衡者几城?
期刊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刚入小暑,又有“小暑小暑,有米不想煮。”的说法,古人总结出来的话,总那么诙谐又生动。天一热,人就食欲不振,像干枯了的莲叶。就想找个清凉池子,一下钻进去,不再出来。冷饮、冰棍一根根吃下去,好像就凉快了嘴,冷气锁在五脏六腑里,熱气还排不出来,时间久了,脾胃要遭殃。昨天傍晚去买凉皮儿,看见铺子里的人也都是吃些凉粉、稀饭之类。这个时候,酸梅汤就该登场了。  酸梅汤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期刊
今天一说起“天府之国”,大家想到的往往是成都平原,但实际上最开始享有此美誉的并非“成都”,而是“关中平原”——又日八百里秦川。秦川即渭河,渭河即关中平原的母亲河,而这“八百里渭河”最偏爱之地,无疑为“中央地带”的古都长安。  公元前202年,刘邦煎熬了四年,终于在“楚汉争霸”这场“世纪大战”中成为最后的赢家。把玩、观摩着的周天子的“家”——东周的都城洛阳。襁褓中的汉帝国也将以“洛城”为都。  可就
期刊
长安是西安的旧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都建都于此,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  长安历史久远,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秦建都咸阳。但古代咸阳的地理位置在渭河两岸,涵盖今天的西安和咸阳部分区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期刊
长相思,在长安  在长安,曾在武帝茂陵博物馆看霍去病墓前的汉代石刻,也曾去汉中博望侯墓前看过那对著名的石虎,碧草青青中大汉王朝最勇猛的壮士在这里长眠2000年了,可他凿空的丝路却仍在今天绵延。古城西安最繁华的旅游景区大雁塔,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踩着金蛇狂舞的鼓点,喷射出大小不等的晶莹水柱,灯火阑珊里大慈恩寺塔划破长安夜空,玄奘法师手执禅杖屹立在那里……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古代文明互相汲取文化营养
期刊
中国传统养生学问博大精深,百家争鸣,各有建树。儒道佛三家都在以心养生方面有所阐述,可谓各有所长。  儒家崇德,讲究仁者寿。  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活了73岁,亚圣孟子更是活到84岁,在健康生活条件还比较简陋落后的古代绝对是长寿了,故自有其养生之道。仁者寿就是孔子养生论的总纲。所谓仁者是指有仁爱、仁厚、仁义思想的人,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直指身心修养;孟子也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期刊
向长安  每次去西安,还是会心动。西安像一张老拓片,拓出了13朝的老光阴,每道痕迹都动人,而且透出一股腐朽迷人的味道,有些颓有些苍绿,可是恰恰好。  我宁可叫它长安。长安的颜色是深灰色的,是文人骨子里的陌上清愁,一展苍,便是惊艳。  爱听陕西人说话,朴素、诚恳,有点倔,但透着亲。  “来,你把这碗茶一喝。”  “一”字用得好啊——人生可不就是一吃一喝。  长安有故人啊。“向长安,对灯秋,几人老”。
期刊
导读:《淇奥》是一首描写男子最好的诗。诗中的那位“有匪君子”,让我们完整地确知:他雅仪容、美服饰,勤治学、性明朗,善笑谈、擅礼节,是君子修养的万世典范。而《淇奥》的神话更在于,有那样一个人,不靠近、不招惹,便让人感怀终身、終不可忘。  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
期刊
一九三一年四月,父亲看到日本侵略势力在东北日趋猖狂,便愤然辞去了东北大学建筑系的职务,放弃了刚刚在沈阳安下的家,回到了北平,应聘来到朱启钤先生创办的一个私立学术机构,专门研究中國古建筑的“中国营造学社”,并担任了“法式部”主任,母亲也在“学社”中任“校理”。以此为发端,开始了他们的学术生涯。  当时,这个领域在我国学术界几乎还是一未经开拓的荒原。国外几部关于中国建筑史的书,还是日本学者的作品,而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