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来源 :现代教育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nesown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怎样才能有效培养语感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初读感悟,培养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在教学一篇新的课文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依靠自己已有的语文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自读感悟,获取文章中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
  二、品析词句 ,深化语感
       语感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是一种对语言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心理行为,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也就是精读,从而让学生逐步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通过“读”所获的语感多具有“感性”的因素,叶圣陶先生说过:“读者必须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兴趣的希望。”这话点出了在精读过程中揣摩、品味语言的重要性。因此,语感的训练还必须在“理性”上下功夫,指导学生深入推敲词语,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就像叶圣陶献身主张的那样:“惟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如:我在教《第一场雪》的“雪后美景”这一部分时,首先我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描写雪后美景的词和句子,学生很快找出“粉妆玉砌”这个词来形容雪后白茫茫的世界,我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这个词的理解,他们不但说出了本义,而且说出这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还能用“白茫茫”、“晶莹透亮”等词来描述雪后美景;另外学生还找到了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这两句,我让学生对比着读“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银条儿”,“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雪球儿”这两句,学生很快体会到“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些叠词描绘出了雪后景色的美丽形态和灿烂夺目的光彩,说明他们对课文内容已有理性认识,这样在指导朗读时就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中。
  三、感情朗读,锤炼语感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要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语感,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就应先从朗读入手。
       1、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阅读课上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精炼而不啰嗦,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把学生带入情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和催化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融入课文,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
       2、课堂上重视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朗读方法。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停顿的规律、语气的把握等。同时还要注意根据文章的情感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如感情奔放有气势的,班、组集体朗读;戏剧文学,分角色朗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朗读。
       3、教师还须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文本读出感情。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入情入境,达到情感上的体验。在阅读中,须让学生的心态融入言语角色,进入情感氛围。达到“入境始于亲”的境界。
  四、借助想像,增强语感
       语言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像来完成对语言文字意蕴的理解,也只有通过想像这一中介才能准确地、全面地把握作者所传达的复杂感情信息。我们知道,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像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把抽像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到其所代表的事物和现象之中,走进作者所描绘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像。如:《登鹳鹊楼》第一、二句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我们如果简单地进行教学就比较枯燥了,不能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了。我们就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将诗人描写的一幅壮观、雄伟的图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悟出诗句所蕴涵的情理,更是让学生在心灵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因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驰聘想象,进入作品,领悟意境,进一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巧用多媒体创设直观的形象和具体的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感受客观事物、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五、积累写作,内化语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语言。鲁迅先生说得好:“学好课内的东西是学好语言的一半,另一半要靠课外学习去获得。”对于语感的培养来说也是这样。如果仅仅让学生读语文课本上的几十篇课文远远不够,博览群书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以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推荐一些短小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去朗读,感染影响他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口述新闻或社会焦点问题,既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还开阔学生的视野;举行辩论会来培养学生多说的习惯,进行报刊资料剪辑,积累资料等等,这样,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促进客观语言到主观语言的内化。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反反复复地对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纯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感知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精髓。
  
  
其他文献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以往的教学过程的控制着、组织者、管理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主持人。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作为生物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与学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探究,等方面,我以现行教材为基础,以探究式课堂教学为载体做了一些探索实践。  一、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
期刊
【摘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注入,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以创设情景的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更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景教学;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
期刊
语文学习确实存在着不少障碍,尽管在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中其表现形式与程度或许差异很大,但据笔者个人的调查,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障碍:一是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的障碍;二是不懂得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三是对语文的认识模糊——心理上的障碍。试概述如下:  一、行为习惯上的障碍   1、片面追求所谓理解,忽视朗读、涵泳、背诵和记忆。语文学习的材料多为一些文质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实质就是师生双方共同设疑、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展开的。精彩的数学课堂是可以通过预设而生成,关键是课堂提问要有效,要问得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显
期刊
【摘要】实施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研究者,这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总会遇到许多问题,一一都由专家研究是不现实的,所以就提倡教师积极开展校本研修,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这里介绍一些方法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方法   一、微型课题的问题来源   1、问题产生课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实践研究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从我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期刊
体育教学与其它教学一样,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但它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即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在教学中应当如何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怎样把学生的过程情感(内动力)在体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呢?  一、要关爱学生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期刊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单地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情感现象是存在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有认识方面的信息的传递,也有情感上的相互交流。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都伴随着情感现象的存在。   教学中教师有情感,学生也有情感。那么,教师要扮演调控者的角色,调控学生的情感,要有意识地用积极的情感去引导学生
期刊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突出的情感性。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驱动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一种良好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自终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
期刊
【摘要】人的主要阅读能力主要是在0-8岁形成的,所以阅读对于儿童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众多儿童阅读推广者都向公众阐述了这一点,“开端正确,培养成功的阅读者” 已成为近年来国际少儿早期阅读改革运动的主要口号,强调了在学前阶段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激发少儿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少儿阅读习惯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少儿阅读;兴趣;习惯   “书香侵润童年、阅读滋养童心”,阅
期刊
【摘 要】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老师最关註的话题。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希望能给作文教学註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