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全纳理念创建物理教学中的“全纳自主课堂”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mscuos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纳教育”的思想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应全面接纳所有的有各种需求的学生,学校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特性和需求的广泛差异,让每一名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让每一名学生切实提高学习能力,这是每位教师的真诚愿望,也是教育的重要的价值取向,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真正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呢?这时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创建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我们要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处理好师生主体的渐变关系,激发学生求知,激励学生参与,让学生从乐学、好学进而自主学习,这也正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
  这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的课堂教学,营造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使每一名学生都自主的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我称之为“全纳自主课堂”,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构建“全纳自主课堂”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差异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纳自主课堂”的构建
  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教学的趣味性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幽默诙谐的语言?还是生动传神的手势?抑或丰富传情的眼神?这些都是兴趣教学的必选项,但一定要适度,回顾我们个人的学习经历,那些永不磨灭的印象到底是什么?我想更多的还是“差异”感极强的情景或实验,在我的记忆中物理老师引用的一句“给我根杠杆就能撬动地球”的话一直萦绕着我、牵引着我,今天我能教授物理大概也与这个有关,物理实验中常常能制造出一些与学生日常经验有“差异”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高一物理讲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时引入了频闪照相的方法来研究落体运动,为了让学生理解频闪照相的作用及意义,我们往往需要使用很多说明性的语言,学生也未必真正理解,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我想很多人对那年春节晚会中的“千手观音”的表演都有着深刻的印象,那种效果是多人协调配合的结果,但我们可以只让一名同学模仿舞动手臂的过程,借助频闪照片拍摄下来,那效果决不亚于春节晚会的千手观音,这种“差异感”引发了大家极大兴趣.
  又如在突破高二物理《静电现象》一课的难点——静电感应过程的理解时,以往的思路是将微观的看不见的静电感应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加深学生理解,但是,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让学生给静电感应过程的模拟动画配解说词,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经过思考自己用语言表述出整个静电感应的过程,这样在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中突破难点,既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差异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积极主动挖掘自身的知识、能力增长点,积极主动的在原有认知结构上生长新知识,形成了“全纳”的、“自主”的课堂教学氛围,2“生活化”增进课堂亲和力促进“全纳自主课堂”的构建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现代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物理,当学生认识到某项知识和某种技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时,学习会变得更为主动,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物理现象人手充分挖掘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实验,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践,打消学生对学好物理的为难情绪,提升物理的亲和力,这一教学视角具有素材多、感性认识多、好奇与兴趣点多等诸多特点,这也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中,学生最难以理解的问题就是“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一样快”,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搜集一些白纸,用轻重相同的白纸分别做成纸片、纸团,让他们从相同高度自由释放,观察并分析物体下落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样就可以可以很轻松的排除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有关这一因素,为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知识的建构如果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得以“顺应”、生长当然最易于生成新知识,但当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矛盾时就需要使认知结构发生性质上的改变,这就是“同化”,那么如果能让学生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的信息,那么学生就会自发的寻找到新的平衡,使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又如在讲述静电屏蔽现象时,我考虑到学生的以往经验是安全用电首先要做好绝缘保护,他们很难想像从事高压作业工人的工作服里布满了金属丝,所以我先从学生身边常见现象人手,让学生观察有线电视的屏蔽线,再创设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为高压电操作工设计保护服,最后,实际演示穿屏蔽服屏蔽高压电的现象,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顺应”、“同化”,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过程中使知识与能力得以建构.
  这些调动了每一名学生的内趋力,促进了“全纳自主课堂”的构建,使每一名学生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且又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实践性”提升知识的价值促进“全纳自主课堂”的构建
  如果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应用于实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不够深入,印象肤浅,不仅容易忘记,而且也很难迁移应用,学到的知识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借助于物理实验创设实践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促进了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的有效转化,不仅加深了每一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设计《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时,我们先用示波器演示交流电波形图,实现激趣引入,再由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探究并设计示波管内部主要结构,并提供器材引导学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最后教师再展示示波管的实际构造及应用,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予热心的帮助、耐心的指导和适时的肯定,鼓励学生体验实验过程,而不盲目追求实验结果;倡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而不一味偏信书本的结论;启发学生总结实验规律,而不过分追求实验结果,当每一名学生面对各种困难,要解决众多问题时,就会启迪他们的智慧,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全纳”.
  4 “创新性”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促进“全纳自主课堂”的构建
  教科书中设计的学生实验在数量上和可行性上,并不足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这要求我们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的素材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这种改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堂的内涵,从多个维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更加丰富的途径,例如在《静电现象》一节课的课题引入时,我用白色硫酸纸自己剪了一些细细的小条,系紧小条的一端,另一端涂上粉红色,当使它带上静电后,那些细细的小条就像美丽的菊花一样盛开了,这朵盛开的菊花紧紧吸引着学生的视线;当用金属网笼罩住后再使其带电时,菊花又不开了,学生既惊讶又好奇,这时,师生就可以围绕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探究现象中蕴涵的道理,另外,我们还可以将本节教材中的法拉第圆筒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用来验证电荷只带在导体外表面的验电幡演示实验,也可以改成学生设计实验,这样,既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又使学生手脑并用,开启和丰富学生的心智,唤醒和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焕发教育的生命活力,让每一名学生获得更大的人生智慧.
  我期待的“全纳自主课堂”的理想教学境界应该是用清新、幽默的教学语言,精致、用心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自主加入“物理探索之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在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同时,进行科学精神与价值观的培养,但是构建“全纳自主课堂”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听其自然,而是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在求真务实的氛围下,向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他文献
积极心理学是借助当前的科学实验和相关的测量方法研究积极的品质对个体产生影响的科学.目前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在传授知识
题1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力的分解课》后练习题2如下:已知力F的大小和方向,在以下三种条件下(图3.5-7),通过作图求两个分力F1和F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于等大而反向,故而不少同学就想当然地产生了它们做的功一定也是一正一负且代数和为零的错误看法.下面就这个问题分析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已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地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毫无疑问
期刊
“立德树人”不能只把它推给思品老师和班主任,这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新的任务.结合小学中高段心理生理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对数学课堂中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几点体会和感悟:一
目前,在一些地方和中小学,学科建设工作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或正在付诸实施。中小学进行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中小学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价值与发展目标的必经路径,是突
《国家数学标准指出》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每堂课都有它自己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师在突破重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在当代,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森林滥伐、水土流失、地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随着社会经济
数学教师对农村初中生实施课堂教学时,会发现班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学生未能理解所学的课程知识,一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很强.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