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历届会考和高考的重点,但也是许多老师和学生感到最难教最难学的。因为这一节的内容很抽象,既要运用前几章里“细胞中的化合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生物的生殖和个体发育”及“遗传的物质基础”等相关知识,还要运用排列组合以及概率计算等数学知识,更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这节课呢?
一、分析教师学生的教学状况,寻找难教难学的原因所在
分析研究老师的教学情况,我发现许多老师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时,只强调“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却忽视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在基因传递中的作用,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理解:等位基因分离的基础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基础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分析历届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我发现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困难并不在于这节课的内容,而在于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基础知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新一轮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夯实基础知识,扫清学习障碍。在讲授“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节时,我强调学生特别注意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弄清基因与染色体、基因与蛋白质、基因与DNA的关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弄清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规律,并指导他们初步学会绘制细胞
有色分裂过程示意图。有了“有丝分裂”的知识作基础,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学习显得比较轻松。接下来我弓I导学生动手绘制细胞分裂图,并比较两种分裂的异同。通过绘图,学生理解、掌握并熟记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特有的变化规律,即“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二)合理调整课本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教学相关知识。课本教材先安排的内容是“遗传的基本规律”,之后是“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我把“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节调整到“遗传的基本规律”前面讲授。
通过调整课本教学内容,学生们先形成了一个初步印象:亲代的基因随亲代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向子代传递。这为学生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做了很好的铺垫与过渡;学生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三)组织学生课外调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学习新内容铺路。在讲授“伴性遗传”结束时,我给学生们讲了“相对性状”的概念,指出入的游离耳垂与附着耳垂、双眼皮与单眼皮、惯用右手与惯用左手、直发与自然卷发等相对性状也是受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也可按一定的规律向后代遗传。
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是按怎样的规律遗传的,我便趁机提醒他们做以下几件事:l.复习“诚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和“生物的有性生殖”等内容。2.周末时在班级、朋友、家庭或家族内调查和统计这几对性状的实际情况。3.想想为什么惯用左手(左撇子)比惯用右手的人少?我留下了这样吟课后作业,也激起了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中注意引导,理解中强化思考,逐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关知识
由于学生有了以上的知识储备和课前准备,在讲授新课前,我只讲述了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中的“性状分离现象”。而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我则让学生们先自己绘制一对染色
体在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图;然后,从第一幅图开始,在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用另一种颜色的笔,标注出一对等位基因随染色体变化而变化的过程。通过这次标注,学生们明白了基因随染色体复制而复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复制后的两个相同的基因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开。从而使亲代产生了含不同基因的配子,亲代的雌雄配子又是随即结合的。结合课前复习过的“受精作用”等知识,得出子代出现了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性(性状分离)的特点,且两种表现性的比数为3:l;最后,学生归纳出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
随后,我让学生们各自拿出周末做的人的几对性状调查统计表,用“基因分离定律”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验证,并解释“为什么左撇子比惯用右手的人少?”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帮助学生掌握了“基因分离定律”的运用。
讲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们运用学过的“基因的分离规律”、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知识,阅读教材,完成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图。然后,我组织学生讨论,顺理成章地得出“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论。最后,我引导他们解释清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中出现的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原因,同时归纳出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一、分析教师学生的教学状况,寻找难教难学的原因所在
分析研究老师的教学情况,我发现许多老师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时,只强调“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却忽视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在基因传递中的作用,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理解:等位基因分离的基础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基础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分析历届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我发现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困难并不在于这节课的内容,而在于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基础知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新一轮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夯实基础知识,扫清学习障碍。在讲授“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节时,我强调学生特别注意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弄清基因与染色体、基因与蛋白质、基因与DNA的关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弄清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规律,并指导他们初步学会绘制细胞
有色分裂过程示意图。有了“有丝分裂”的知识作基础,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学习显得比较轻松。接下来我弓I导学生动手绘制细胞分裂图,并比较两种分裂的异同。通过绘图,学生理解、掌握并熟记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特有的变化规律,即“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二)合理调整课本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教学相关知识。课本教材先安排的内容是“遗传的基本规律”,之后是“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我把“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节调整到“遗传的基本规律”前面讲授。
通过调整课本教学内容,学生们先形成了一个初步印象:亲代的基因随亲代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向子代传递。这为学生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做了很好的铺垫与过渡;学生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三)组织学生课外调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学习新内容铺路。在讲授“伴性遗传”结束时,我给学生们讲了“相对性状”的概念,指出入的游离耳垂与附着耳垂、双眼皮与单眼皮、惯用右手与惯用左手、直发与自然卷发等相对性状也是受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也可按一定的规律向后代遗传。
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是按怎样的规律遗传的,我便趁机提醒他们做以下几件事:l.复习“诚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和“生物的有性生殖”等内容。2.周末时在班级、朋友、家庭或家族内调查和统计这几对性状的实际情况。3.想想为什么惯用左手(左撇子)比惯用右手的人少?我留下了这样吟课后作业,也激起了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中注意引导,理解中强化思考,逐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关知识
由于学生有了以上的知识储备和课前准备,在讲授新课前,我只讲述了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中的“性状分离现象”。而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我则让学生们先自己绘制一对染色
体在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图;然后,从第一幅图开始,在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用另一种颜色的笔,标注出一对等位基因随染色体变化而变化的过程。通过这次标注,学生们明白了基因随染色体复制而复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复制后的两个相同的基因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开。从而使亲代产生了含不同基因的配子,亲代的雌雄配子又是随即结合的。结合课前复习过的“受精作用”等知识,得出子代出现了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性(性状分离)的特点,且两种表现性的比数为3:l;最后,学生归纳出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
随后,我让学生们各自拿出周末做的人的几对性状调查统计表,用“基因分离定律”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验证,并解释“为什么左撇子比惯用右手的人少?”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帮助学生掌握了“基因分离定律”的运用。
讲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们运用学过的“基因的分离规律”、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知识,阅读教材,完成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图。然后,我组织学生讨论,顺理成章地得出“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论。最后,我引导他们解释清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中出现的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原因,同时归纳出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