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斜弱视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例斜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对比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儿痊愈6例(26.09%),有效11例(47.8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3.92%;治疗组患儿痊愈8例(34.78%),有效13例(56.5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1.30%,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斜弱视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斜弱视患儿的视力,尽快恢复视觉功能,进一步和谐护患关系。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斜弱视患儿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407【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247-02
斜视、弱视是一个纯粹的视觉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只发生于婴幼儿时期、视觉发育敏感期。早期无痛苦、无症状,但危害性极大。斜弱视治疗需医护人员、患儿、家长、老师等共同配合,家长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弱视儿童治疗的配合及疗效。为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斜弱视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例斜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治疗,观察对比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例斜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每组23例。对照组男8例,女15例;年龄3-9岁,平均5.3岁;治疗组男10例,女13例;年龄3-10岁,平均5.7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构成、弱视程度分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视力低于0.8,视物姿势不正确,斜视,眼球震颤等患儿进行远近视力、眼位、眼底、注视性质、眼球运动检查,排除眼球器质性病变。两组患儿均采用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每天 1次,连续3d后验光。瞳孔恢复正常后,根据验光结果配镜矫正、仪器治疗、精细目力训练、遮盖法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干预,包括:①向家长详细介绍弱视的病因、危害性、早治的必要性、可治愈性,提高家长对弱视的认识,消除各种顾虑,树立治疗的信心和恒心;②护理人员运用交友、启发、针对性的方法与患儿沟通,消除患儿不良情绪,适当运用激励机制使患儿对治疗产生兴趣,增强治疗的信心和耐心;③康复期护理人员应多关心、体贴患儿,嘱患儿注意眼卫生,告知家长要定期复诊。
1.3疗效评价标准。痊愈:患儿视力水平恢复到0.9以上,停止治疗一段时间后视力水平仍然保持正常;有效:患儿视力已经增加2行或2行以上;无效:患儿视力退步、没有改变或提高1行。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的数据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对照组患儿痊愈6例(26.09%),有效11例(47.83%),無效6例(26.09%),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3.92%;治疗组患儿痊愈8例(34.78%),有效13例(56.52%),无效2例(8.7%),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1.30%,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弱视是一个纯粹的视觉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只发生于婴幼儿时期、视觉发育敏感期。弱视治疗需医护人员、患儿、家长、老师等共同配合,家长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弱视儿童治疗的配合及疗效。据报道,护士反复向家长讲解弱视的相关知识和训练方法,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随着健康教育时间的延长,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加强,配合的主动性就越好。介绍以往治愈的病例,让家长明白弱视是可以治愈的,并且只有持之以恒的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增强家长对治疗的信心和恒心,提高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向家长讲清楚坚持戴镜的重要性,并且根据患儿年龄、智力、兴趣等选择性地做一些精细目力工作,如:描图、绘画、穿小珠子、摆积木等,常清洗眼罩,保持眼罩清洁、透气,每天清洗镜片,保持镜片清晰。
患儿对医院陌生的环境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不配合检查,让家长全程陪护、现场观摩、树立榜样等,消除患儿不良情绪,增强其自信心。儿童天性好动,对每天单调重复的训练会产生厌倦,甚至抗拒情绪,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进行训练;很多患儿怕别人取笑及戴镜不便,经常不戴镜、不遮盖而影响疗效,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的不同性格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利用儿童好胜心强的特点,治疗时开展比赛,表现好的及时表扬;对于治疗时主动配合的 、检查视力有提高的患儿适当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如小红旗、小玩具等,用温和的态度、浅显易懂的语言与患儿沟通,正确的给予表扬,错误的给予正确引导,改变患儿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心理学在医疗护理中发挥最佳作用,提高患儿依从性,进而提高疗效。护理人员应常与家长、教师交流,了解患儿情况,嘱家长坚持带患儿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方案,保证治疗的连续性。
4护理体会
(1)心理护理是弱视、斜视患儿治疗的前提,要根据患儿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引导患儿对治疗产生兴趣,充分调动视觉能动性,疗效才能越来越好。
(2)治疗时想方设法让患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治疗上来,并让患儿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坚持治疗,治疗效果才能巩固。
(3)儿童的弱视治疗疗效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因此,我们要更加耐心、细心,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早恢复。
综上所述,在斜弱视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斜弱视患儿的视力,尽快恢复视觉功能,进一步和谐护患关系。参考文献
[1]靳立琼.弱视儿童的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6:210-211
[2]赖俊娟.心理护理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10:1550-1551
[3]苏炳凤.护理干预在小儿弱视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右江医学,2012,06:825-827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斜弱视患儿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407【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247-02
斜视、弱视是一个纯粹的视觉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只发生于婴幼儿时期、视觉发育敏感期。早期无痛苦、无症状,但危害性极大。斜弱视治疗需医护人员、患儿、家长、老师等共同配合,家长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弱视儿童治疗的配合及疗效。为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斜弱视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例斜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治疗,观察对比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例斜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每组23例。对照组男8例,女15例;年龄3-9岁,平均5.3岁;治疗组男10例,女13例;年龄3-10岁,平均5.7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构成、弱视程度分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视力低于0.8,视物姿势不正确,斜视,眼球震颤等患儿进行远近视力、眼位、眼底、注视性质、眼球运动检查,排除眼球器质性病变。两组患儿均采用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每天 1次,连续3d后验光。瞳孔恢复正常后,根据验光结果配镜矫正、仪器治疗、精细目力训练、遮盖法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干预,包括:①向家长详细介绍弱视的病因、危害性、早治的必要性、可治愈性,提高家长对弱视的认识,消除各种顾虑,树立治疗的信心和恒心;②护理人员运用交友、启发、针对性的方法与患儿沟通,消除患儿不良情绪,适当运用激励机制使患儿对治疗产生兴趣,增强治疗的信心和耐心;③康复期护理人员应多关心、体贴患儿,嘱患儿注意眼卫生,告知家长要定期复诊。
1.3疗效评价标准。痊愈:患儿视力水平恢复到0.9以上,停止治疗一段时间后视力水平仍然保持正常;有效:患儿视力已经增加2行或2行以上;无效:患儿视力退步、没有改变或提高1行。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的数据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对照组患儿痊愈6例(26.09%),有效11例(47.83%),無效6例(26.09%),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3.92%;治疗组患儿痊愈8例(34.78%),有效13例(56.52%),无效2例(8.7%),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1.30%,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弱视是一个纯粹的视觉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只发生于婴幼儿时期、视觉发育敏感期。弱视治疗需医护人员、患儿、家长、老师等共同配合,家长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弱视儿童治疗的配合及疗效。据报道,护士反复向家长讲解弱视的相关知识和训练方法,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随着健康教育时间的延长,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加强,配合的主动性就越好。介绍以往治愈的病例,让家长明白弱视是可以治愈的,并且只有持之以恒的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增强家长对治疗的信心和恒心,提高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向家长讲清楚坚持戴镜的重要性,并且根据患儿年龄、智力、兴趣等选择性地做一些精细目力工作,如:描图、绘画、穿小珠子、摆积木等,常清洗眼罩,保持眼罩清洁、透气,每天清洗镜片,保持镜片清晰。
患儿对医院陌生的环境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不配合检查,让家长全程陪护、现场观摩、树立榜样等,消除患儿不良情绪,增强其自信心。儿童天性好动,对每天单调重复的训练会产生厌倦,甚至抗拒情绪,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进行训练;很多患儿怕别人取笑及戴镜不便,经常不戴镜、不遮盖而影响疗效,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的不同性格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利用儿童好胜心强的特点,治疗时开展比赛,表现好的及时表扬;对于治疗时主动配合的 、检查视力有提高的患儿适当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如小红旗、小玩具等,用温和的态度、浅显易懂的语言与患儿沟通,正确的给予表扬,错误的给予正确引导,改变患儿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心理学在医疗护理中发挥最佳作用,提高患儿依从性,进而提高疗效。护理人员应常与家长、教师交流,了解患儿情况,嘱家长坚持带患儿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方案,保证治疗的连续性。
4护理体会
(1)心理护理是弱视、斜视患儿治疗的前提,要根据患儿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引导患儿对治疗产生兴趣,充分调动视觉能动性,疗效才能越来越好。
(2)治疗时想方设法让患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治疗上来,并让患儿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坚持治疗,治疗效果才能巩固。
(3)儿童的弱视治疗疗效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因此,我们要更加耐心、细心,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早恢复。
综上所述,在斜弱视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斜弱视患儿的视力,尽快恢复视觉功能,进一步和谐护患关系。参考文献
[1]靳立琼.弱视儿童的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6:210-211
[2]赖俊娟.心理护理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10:1550-1551
[3]苏炳凤.护理干预在小儿弱视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右江医学,2012,06:82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