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超越巴菲特:哪个神话破灭?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鲜为人知的博茂投资集团最近10年的年回报率不仅高于对冲基金行业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3个百分点,而且其风险波动率仅为6.2%,不到巴菲特公司19.9%波动率的1/3。巴菲特不仅过去十年的投资业绩不如对冲基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整体表现也远逊于对冲基金,这是否意味其神话的终结?
  
  今天,国内财富管理领域的从业者对HFR(Hedge Fund Research)指数、罗素投资集团 (Russell Investments)等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行业的专业名词和欧美知名公司已非常熟悉,显示这些行业近几年发展很快,与全球同行的融合度很高。对此,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高兴,这证明,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即便到今天,人们对于对冲基金行业的理解还存在很多误区,全球媒体也普遍对整个对冲基金或说私募基金业有一种妖魔化倾向。我们很容易从媒体上得到一个错觉,就是对冲基金行业高风险低回报、不断爆出一些丑闻、不断给监管部门带来强化监管的机会等等。实际上,全球对冲基金行业有1万多家公司,就像任何行业一样,总会有一些公司出现这样那样的丑闻或违法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行业整体上的运作缺乏规范。
  实际上,相对于整个投资市场,对冲基金的业绩更加优秀。最近20年,全球对冲基金行业的资产规模提升很快,从1990年的390亿美元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4910亿美元,在最高潮的2007年达到了18680亿美元(图1)。当然,这个数字在今天的中国看上去越来越不是那么大,也不那么让人惊异,因为截至2009年9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27万亿美元,但这个数字在我看来依然非常大。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下半年起,很多资金从对冲基金行业中撤出,到2009年年中,这一行业的资产规模降到约1万亿美元。但在此之后,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复苏,越来越多投资者重新把资金投到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其他的投资产品中,毕竟他们面对财富保值增值的配置挑战。而从过去的表现看,对冲基金整体上已经超过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美国大盘股。
  
  对冲基金跑赢多数投资品种
  我们先看看过去82年美国主要投资品种的表现(图2)。如果在1925年底以1万美元作起点,分别投资美国短期政府公债、长期国债、大盘蓝筹股和小盘股,并把红利与本金不断累计投入其中,那么到2008年底,短期政府公债的本金加收益可以达到20.53万美元,比通胀率略高;长期国债投资会变成99.16万美元,差不多有100倍的增值;大盘蓝筹股投资则会变成2049.45万美元,小盘股投资会变成9548.94万美元。由此看到,成为亿万美元富翁的方式不只是亲自创办一家公司,也可以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被动投资于一些有高增长前景的小公司。因此,我们现在应当把原来“无商不富”的观念调整为“无股权不富”。原来的“无商不富”,更多的是指开一些小杂货店、餐馆,做一些小本生意,赚一些小钱,但是,现在通过股权增值所能实现的财富增长,比以往的经商在相对和绝对利润的数字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当然,投资小盘股的风险也要高得多,美国大盘蓝筹股在过去82年的年回报是9.6%,年化风险波动率是20.6%;小盘股的年回报是11.7%,年化风险波动率则达到33%(表1),是大盘股风险的1.5倍。
  我们也可把时间段缩短一点,看看1999-2008年的10年里不同投资品种的表现如何,通过计入2008年金融危机高峰时的亏损,我们也可以考察哪些投资品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强。首先,如果不计2008年的表现,那么,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一直到2007年底,美国大盘股的年回报率是5.9%,计入2008年表现,则是年均亏损1.4%;小盘股尽管2008年亏损了36.7%,但过去10年的年回报率总体上还有6.4%,长期国债过去10年的年回报率则为8.4%(表2)。所以,从过去10年看,长期国债打败了股市,表现最好,其次是小盘股。如果计入2008年的表现,则是小盘股的风险和业绩关系更优(图3),打破蓝筹股更能抗危机的神话。
  从2008年全球不同股市的表现看,西欧股市平均下跌46.1%,太平洋地区股市下跌36.2%,发达国家股市下跌43%,而全球股市总体下跌40.3%,拖累了全球股市过去10年的投资业绩,使之整体上看起来并不太好(表3)。那么,对冲基金的相对表现如何?
  1998-2007年,全球对冲基金行业年均回报率是9.9%,超过大多数投资品种,仅低于美国小盘股的业绩(10.6%),但风险也远低于小盘股。不过,2007年开始的百年不遇金融危机中,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房地产基金等在内的全球另类投资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可以说,另类投资的蜜月于2007年结束,并从2008年开始进入艰难时世。但是尽管如此,2008年全球对冲基金综合指数的平均跌幅仅为18.4%,不到美国和西欧股市跌幅的一半;而计入金融危机的冲击后,1999-2008年间对冲基金的年回报还是有7.5%,远高于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美国大盘股。
  当然,这与对冲基金普遍追求绝对收益而非相对收益的目标还存在差距,也低于上证综合指数在过去10年(1999年10月到2009年10月)中9.8%的平均回报率和过去20年30%的平均回报率。可见,中国股市在过去10年、20年都是个更好的投资选择,只不过那是回头看的情况,向未来看到底还会不会这样,就是另一回事了。中国股市还年轻,世界上很难找到连续三五十年总保持这么好回报的市场。
  
  股票多空基金表现最好
  对冲基金的交易策略种类很多,相对于对冲基金行业的总体温和表现,股票市场中性策略的对冲基金(equity market neutral)—这也是我过去8年一直做的一类基金—表现不错,2008年回报率只跌了6.2%,跌幅在各类对冲基金中最小(图4)。当然,股票市场中性基金波动率很低,总的回报率也不可能太高,2008年之前年回报平均是6.3%,经过2008年的亏损后还有4.7%。
  学过投资理论的人都知道,我们不能仅看一只基金的投资回报,还必须看它的风险(Beta)及成本(Cost)。从对冲基金行业综合指数看,在考虑各种成本之前,从1995年到2008年9月,其年回报率约为10.6%,对冲基金管理公司每年得到的管理费和分成费平均为3.3%,去掉这些费用后,外部投资者得到的年回报率是7.6%,而考虑到Beta、成本和系统风险后,他们的真实超额回报(Alpha)是2.2%(表4)。
  如果按对冲基金投资策略来分类,股票市场中性基金在计算费用之前的回报率是9.9%,平均每年的费率是3.2%,去掉费用后年回报率是6.8%,Alpha值是2.7%。股权多空策略(Equity Long/ Short),即既做多又做空、不一定要实现市场中性的股票多空对冲基金,在计算费用之前的年回报率是14.2%,平均费率4%,外部投资者得到的回报是10.6%,Alpha值是4.5%。根据这些数据看,股权多空策略类对冲基金业绩表现最好。
  由索罗斯最早开始做的全球宏观策略(Global Macro)对冲基金,原来仅以外汇套利交易为主,而今天也注重商品、自然资源、期货市场、国际股市间的赚钱交易机会,它们在对各国的宏观方向作出判断后,会分别在全球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中既做多又做空,灵活度可能是所有对冲基金中最高的,业绩理应最好。但实际上,这类基金1995-2008年的表现比股权多空类对冲基金差很多,平均为投资者带来的年回报率才5.7%,提供的Alpha才0.7%。
  
  业绩超过巴菲特的
  博茂投资
  相对单一策略的对冲基金,复合对冲基金,比如对冲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FOF)、信托的信托(Trust of Trusts,TOT),表现更好。从2000年初到2009年10月的过去近10年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回报率是5.9%,对冲基金综合指数的年回报率是6.2%,标普500是-2.1%,而最早做对冲基金的基金、业绩相对也是行内最好的基金公司博茂投资集团(Permal Group),其旗下的宏观投资基金PMH(Permal Macro Holdings)年回报率达到8.1%(表5)。
  博茂投资集团成立于1973年,PMH在全球投资了200多只不同的对冲基金,实现了对冲基金的组合。它最近10年的年回报率不仅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也高于巴菲特2.3个百分点,而且,风险波动率仅为6.2%,不到巴菲特公司19.9%波动率的1/3。其实这并不奇怪,巴菲特的公司总体上是做多股权,而且是只做多几个公司的股权,投资的对象数量不太多,是集中投资,因此,它的年波动率会更高,尽管回报更低。可见,巴菲特的神话经不起实际业绩的检验,他过去十年的表现还不如对冲基金。这是否意味其神话的终结?
  标普500、美国大盘股、博茂投资基金、巴菲特这四类投资品种在2000年初到2009年10月底的竞赛结果,让我们看到,2007年底之前,巴菲特的投资表现最好;但是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考验,尤其是美国股市在2009年1-10月涨了13%左右,而巴菲特公司同期投资回报仅2.5%之后,巴菲特的投资业绩就显得落后了(图5)。
  尽管博茂投资集团公司的业绩比巴菲特更优秀,但,显然有更多人知道巴菲特,而我们平时很少在媒体上看到关于博茂投资的报道;尽管对冲基金行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整体表现远好于巴菲特等明星,但是关于对冲基金的报道还是多数负面、很少正面,而对巴菲特,人们照样保持追星的心态。
  为什么会这样?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在西方也好、东方也好,媒体也好、社会也好,人们对待对冲基金的心态普遍是嫉妒,所以,西方媒体更喜欢找对冲基金的坏故事,会忽视好故事,于是,人们关于对冲基金的印象只有负面的,没有好的。第二,很多对冲基金的老板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惯于低调。我在耶鲁大学教一门对冲基金的课,经常邀请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对冲基金创始人、总经理到课堂上交流,差不多每次我都会请他们吃顿晚饭,细聊一下他们的人生和投资经历。很有意思,他们几乎都谈到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这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他们担心自己的安全,担心自己变成被绑架的对象,他们普遍认为,如果不能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匿名地生活,赚那么多钱就不值得;二是担心美国众议员、参议员动不动把自己叫到国会去询问;三是像全球宏观策略对冲基金,讲得太多,会容易让人知道自己的头寸和仓位,容易让其他基金模仿自己的交易思路(trading ideas)。出于种种担忧,他们不太愿意抛头露面,留下的只有让各人自己去猜测了。
  这本身也说明,对冲基金行业里宝藏很多,但要看怎样挖掘。同时,大多数人从最近几年、特别是金融危机期间的媒体报道上,得到的印象可能是对冲基金是本次危机的始作俑者,所以要加强监管。这中间当然有许多误会,因为实际情况是,如果对冲基金出现问题,如果一个对冲基金要崩盘或关门,它们往往会自生自灭,是真正的私人企业。比如说,对冲基金行业的确受到的监管比较少,比银行和券商公司受到的管制少很多,那么,是不是受到管制少的对冲基金更会给纳税人带来损失,而受到管制最多的银行就不会出问题呢?过去两年多的金融危机期间,恰恰是那些受到严密管制的银行和投行要求政府拿大量纳税人的钱去挽救它们,而对冲基金如果失败,往往会自己认了,关门大吉承担损失,没有给纳税人带来麻烦。
  对冲基金行业的确五花八门,一般人不容易弄得懂,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去帮忙,他们可以判断哪些对冲基金公司不错,哪些只是跟着起哄。在对冲基金出问题之前,他们事先可以看到一些迹象,好的职业者能够提前做出判断。因此,就出现了对冲基金的基金,那些了解这个行业的人,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去创办复合基金,实现第二次或第三次专业化。
  
  对冲基金是否该进入
  你的投资组合?
  从整体表现看,不管从1995年到现在,还是在过去10年里,对冲基金行业的表现比股权类投资品种更好,应对危机的能力也更强,尽管很多人过去得到的印象是,对冲基金这个东西不能碰。那么,今后它的前景是看好还是看淡?
  长远看,全球资本化、金融化的趋势绝不会因为这次危机而出现根本的调整。因此,对冲基金行业的发展仍可看好,这一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尤其可以看好。为什么?中国、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利用工业革命过去200多年带来的生产能力的提升,终于解决好了今天的温饱需要,今后,每个人会很自然地把重心放到未来的经济保障上,这将是中国今后30年经济发展最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即未来一辈子的生活保障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金融业的任务,除非中国的发展路径和其他国家完全不一样。过去30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市场化,过去通过人情、亲情互相保障的风险交易体系慢慢由保险公司、银行、基金公司等不同的金融机构所取代,这等于是把过去许多隐性的金融交易都被金融契约显性化,变成了金融资本,其意义之一就是理财需求必然更多了。
  1901年以来,美国就呈现了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在1901年,全美社会的金融资产大概有600亿美元,在1915年第一次上升到1万亿美元,之后大约每隔10年翻一倍,到2006年底有128万亿美元(图6),当然这不包括衍生产品在内。中国最近几十年也基本会重复美国的这一经历,当然,在速度和时间上,中国会更快,互联网、电视等资讯手段带来的便利和市场制度的变迁,会把中国金融化、资本化、市场化的发展推到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的高度。这种金融化、资产化的程度深化,将为理财行业带来上升的业务机会,这也是中国近年阳光私募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过,危机之后,对冲基金的发展也会出现一些变化。根据纽约梅隆银行的报告,2005年,对冲基金行业的管理资金中,有67%来自零售客户和高端财富(High Net Worth)人士,到2008年,这一比例则降到57%(图7),取代他们的是退休基金(Pensions),其资金占比从2005年的15%提高到25%;2008到2013年,从退休基金流入对冲基金领域的资金将达2520亿美元(图8)。
  从全球对冲基金的资金来源地看,据梅隆银行估算,到2013年,北美资金将占47%、欧洲占29%、亚洲占15%、中东和南非占7%、拉美占2%,可见,美国和加拿大会继续成为全球对冲基金资金来源的主角,亚洲则排第三。
  那么,哪里的人更依赖对冲基金的基金即复合基金呢?从今后5年各地资金投入复合基金的比例看,欧洲会从2007年的54%下降到2013年的51%左右。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和德国,对于对冲基金行业会作更多的监管,由此也会打击对冲基金的基金,但是客观来讲,如果对冲基金规范运作,监管不应该太多。
  北美会从2007年的42%上升到5年后的47%。从我和欧美机构投资者的交流看,欧洲尤其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有钱家族,更倾向于把钱委托给对冲基金的基金,由它们在不同的对冲基金中进行配置,而美国的有钱家族更乐于成立家族理财公司(family office)管理自己的财富。
  亚洲则介于欧美之间,会从2007年的占51%上升到2013年的53%。也就是说,在北美和亚洲市场,复合基金未来几年的份额可能进一步提升,二次专业化的分工会继续深化(图9)。
  总体看,对冲基金行业的发展机会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而且,因为这一行业的业绩分成比例可观,达到15-20%,这将会继续吸引顶级投资人才进入其中。在中国,未来的趋势会和其他地区一样,即公募开放式基金行业最好的基金经理,会越来越多地投向私募行业,开设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这不仅仅意味着自己做老板,其报酬回报以后也会比公募基金的经理更高,同时这也将为中国投资者带来更多的超额回报,更多的投资选择空间。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参与投行:申银万国    2009年12月15日,同花顺登陆创业板,成为国内证券信息服务第一股。尽管上市历程略有曲折,但依托成熟的商业模式、稳健的募集资金投向、良好的市场形象,同花顺终获监管层放行和投资者热捧,上市保荐人申银万国的综合实力得到充分体现。    募集资金投向现有业务,  做大规模又规避风险  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信息服务需求日益旺盛,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期刊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刘益谦2009年因高调参与定向增发、艺术品拍卖引人关注。而在他本人看来,自己是个趋势投资者,而且无论早年炒卖国库券、认购证、法人股还是如今参与定向增发,基本上都是走边缘化的路线。对于艺术品投资,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因为靠公开的证券投资起家,刘益谦对自己的财富积累过程颇感坦荡。凭借朴素的投资逻辑,新理益集团在投资、保险等领域都风生水起,不过仍保持真实率性本色的刘
期刊
参与投行:中金公司    在独立财务顾问中金公司的帮助下,攀钢集团以攀钢钢钒为平台,通过换股吸收合并和增发新股购买资产的方式完成了整体上市。在这一设计巧妙的交易结构中,还安排了第三方鞍钢集团作为现金选择权提供方,为其整合攀钢奠定了基础。    业务扩张产生巨大资金需求,  整体上市实现资源整合  兴建于1965年的攀钢集团,位于川滇交界的四川省攀枝花市,依托区域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逐步发展成
期刊
参与投行:招商证券    在资本市场沉寂10年之久的四川长虹,2009年成功募集30亿元,为其产业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支持。方案设计上,长虹选择了当时条件下的最佳融资载体—分离交易可转债,实现了“一次发行、二次融资”。同时,09长虹债成为新《权证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前的最后一只分离交易可转债,也显示出长虹和招商证券强大的公关能力。    产业升级催生迫切融资需求  1994年上市的四川长虹(600839
期刊
排名研究:秦宁程重庆  技术支持: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全景网    利益之潮冲击诚信之堤    今年的诚信评价中,无一家公司处于二星级及以下水平,而去年则有4家;各公司在独立性上的得分率高达99.49%,反映中小板公司的诚信水平逐步提升。同时,中小板公司在回报投资者、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及慈善事业方面进步较大。不过,由于2009年中小板公司盈利状况改善和外部市场机会增多,部分企业在利益的诱
期刊
立足于成长性企业的招商证券项目挖掘能力日益提高,借上市契机更将视线瞄准了大项目。在激烈的竞争中,其希望通过打造优势行业、发行专业化以提高效率等措施实现差异化定位。    招商证券投行业务近年一路高歌,不仅获评本届“本土最佳投行团队”第8名、“最受尊敬投行”第7名,在单项奖上也颇有斩获。其投资银行总部董事总经理谢继军表示,上市后的招商证券实力进一步增强,未来不仅要持续推进优质成长性企业项目的发展,也
期刊
参与投行:中金公司    弱弱联合的东航与上航重组面临诸多难题,首当其冲的便是资不抵债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中金公司设计了东方航空在A股与H股市场同时定向增发,以解燃眉之急的方案,为东航吸收合并上航奠定了基础。    弱弱跨市重组面临诸多难题  东方航空(00670.HK,600115.SH)1995年4月在上海成立,1997年2月在H股上市,当年5月又增发3亿A股。2008年,受次贷危机等多重因
期刊
企业可以通过考察自身资产特殊性和制度局限性的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理模式,并随它们的改变对治理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日本茂木等家族在分散的股权下经营龟甲万酱油近400年、香港华资家族银行60多年来的经营变迁等案例都可供我们借鉴。    企业治理模式选择的四种象限  企业长青是创业家的共同心愿,但其如何实现却众说纷纭。企业长青没有万灵妙药,却也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了解企业家、企业
期刊
针对中小企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特点,平安证券十分注重客户前端价值挖掘环节的创新,通过帮助客户梳理出清晰的商业模式,引导市场合理推升其股票的估值。    伴随中小板的重新开闸和创业板的启动,平安证券在中小项目上的精耕细作得到了回报—2009年完成13单IPO业务,与国信并列第一,并获得本届“本土最佳投行团队”第四名。对此,平安证券总裁薛荣年认为:“平安投行并不是脱颖而出,而是厚积薄发!”    创
期刊
依赖灵活机动的小部门作战方式,在直投和承销环节配合上初尝甜头的国信,正努力构建“全价值链”投行模式,借国际视野深耕本土市场。    凭借2009年度的优异表现,在本届“本土最佳投行团队”和“最受尊敬的投行”评选中,国信证券持续发力,分别获得了第3名、第4名的好成绩。国信证券董事会秘书兼投资银行事业部总裁胡华勇表示,公司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以现有客户为基础,构建“投行全价值链”模式,拓宽视野以提升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