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隍庙悟道
到宁陕去,少不了要去城隍庙拜谒。
那是一个传奇而写满故事的地方,道佛合一的城隍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背北面南,面积不过千平方米,建筑形制和古邑衙建筑相近,布局排列对称,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特征。
宁陕城隍庙于长安河河心拔河而起,历经洪水袭击,毫发无损,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每次来这里,都听讲解员说城隍庙的外形如同一艘船,因为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庙宇里的建筑、碑刻、匾牌、八卦图、供奉神位上来,根本没有理解“外形像一艘船”是啥意思。因而走出城隍庙后,只留下保存完整,穹宇高深,庄严肃穆的笼统印象。
这次到城隍庙,解说员又是不断说起“外形像一艘船”“河心有块大石头像鱼背”“金鸭浮舟”等等,甚至还说到一位中学生写了一篇关于城隍庙为何遇灾安然的文章,说因为文章写得好,说理透彻还得了奖。这下扯动了我好奇的那根儿筋,我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和往常一样,我随着大部队认真听解说。有意思的是:庙里住着的那个应该是主事儿的道长,在一棵缠着凌霄花的梧桐树旁,大家都在欣赏凌霄花的美艳,他却来了一句:凌霄花是花中最不可爱的花。当大家都在关注为何时,他又说:凌霄花没骨气,它只会依附树的高枝攀援招展自己。我有点惊诧了,难不成这道长也背诵舒婷的《致橡树》?原以为现在有些貌似方丈、道士的人,只不过是投机到庙宇、寺院里,眼睛直愣愣盯着“功德箱”,对香客信口说几句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奉承话,有气无力地敲几下木鱼的谋生者。这位道长滔滔不绝的说辞,我觉得他不是在背那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而是舒婷读懂了凌霄花。
凌霄花的选择是有些欠妥,她和孤傲自芳的兰花相比,境界是矮了一节,以攀高枝来展示生命之美实不可取,因而遭到非议难以避免。是金子埋在土里也发光,何必要炫耀自己。
紧接着道长触景生情,看着那盛开的牡丹花,又是一番诉说:“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我知道他诵读的是宋代王溥的《咏牡丹》。的确,我们常常被艳美的表象遮住了眼睛,以貌取人,常常忽视那些纤小而不起眼的生命,其实它们也能创造出超乎常人想象的价值。就如同没有米粒大的枣花,没人在意它的花开,可它结出比花大几十倍的果实。牡丹花开,谁见谁爱,只是饱了众人眼福,当繁华谢幕,只落得空枝黄叶,门前冷落。
道可道,非常道。我得仰望这位道长了,这也许就是他选择了来这里修身悟道的真正目的。
和往常不一样,听完了解说,我没有急切地走开,绕着城隍庙转了一圈。这一圈让我转明白了,原来这最初建设城隍庙的人是绝顶的聪明。他至少是个哲人,之所以能选择在长安河中心建一座城隍庙,就地形而言,是因为长安河此处河面相对其他处要宽阔一些。长安河一路迂回曲折,而在此基本上是顺畅直流。河面宽敞,自然可以减小洪水的冲击力。从建筑的角度看,城隍庙迎水一头设计成“鱼背”状,也就是船头的形状,实际上借用的是“都江堰分水鱼嘴”的泄洪原理。城隍庙上头的河面宽,下头的河面相对窄点,这样每逢河水暴涨,“鱼嘴”将大水一分为二从城隍庙两边顺排,洪水分流了,冲击力自然就小了。而从两边分排的水流到城隍庙的下头较窄处又汇集一河,水位就会升高而起到保护根基不受冲击的作用。这就是城隍庙安全的原因,科学的选择决定了城隍庙平稳久安的生命。
宁陕城隍庙,是聪明的先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她像一座高悬的灯塔,时刻照亮人的心智,传输一种能量。
邂逅长安河畔
他姓薛,来自延安安塞。
那夜我们围着篝火转圈,唱歌跳舞,喝啤酒,吃果蔬。
凉爽的夜,皓月千里,迷醉了大山的眼睛。究竟是自然的魅力,还是大家并不热衷于夏天的篝火,简短地结束了篝火晚会后,我们一伙人都没有睡意。有人提议这么美好的月夜,何不去长安河边散步。一呼百应,我们沿着公路向上走。这条路靠近长安河,与长安河平行走向,我们边走边聊,笑语欢歌,清凉的夜风刮过头顶爽在心窝。
没走多远,在公路外边有一块苞谷地,大家正说笑着少年时放牛,如何偷生产队苞谷拿到山里烧着吃。突然发现苞谷地旁草坪上停放着一辆越野车,继而又听到河边有人说话,于是也就搭讪上了。
顺着说话的方向,我们来到河边。月光下水光银白,河边那自然堆放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也是一袭白色。摆了一河滩的乱石中,有一处不大不小的沙坪,沙坪上扎起一顶小帐篷。驴友,我想她们一定是驴友。
经过一段互相了解,得知他们是一家人,是安塞小伙带妻子和妻妹在这里野炊。他们烤牛肉,烤羊肉,烤全鱼,喝啤酒,喝饮料,已近尾声。因为我们的到来,小伙又从车上拿来啤酒,我们吃着喝着,可谓:山间一壶酒,共酌南北人。举杯邀明月,欢欣一家亲。同为外乡人,我们兴奋着他们的浪漫,他们激动着我们的和善。我们很快就融合在一起了,要不是语音分辨,谁都觉得是同伙人了。
陕北、陕南民歌的差异,成了我们交流的主题。我们请安塞小伙唱陕北民歌,安塞小伙要我们唱陕南民歌,一会儿是“走了一回黄河却没喝一口水——”,一会儿是“叫了一声哥,带妹一把上高台”……一首接一首礼尚往来,他方唱罢我登场,简直就和赛歌会一样。
差异不是距离,生活需要融合。小伙是陕北人,他找了个陕南女子,这是南北情感融合;我们很快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是从陌生到亲近的融合;他们唱陕北民歌,我们唱陕南民歌,这是文化的融合;是夜,我们融入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甜美的享受。
快乐属于会生活的人,生活靠有激情的人去点燃。许多事不是融合了才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融合啊!
到宁陕去,少不了要去城隍庙拜谒。
那是一个传奇而写满故事的地方,道佛合一的城隍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背北面南,面积不过千平方米,建筑形制和古邑衙建筑相近,布局排列对称,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特征。
宁陕城隍庙于长安河河心拔河而起,历经洪水袭击,毫发无损,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每次来这里,都听讲解员说城隍庙的外形如同一艘船,因为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庙宇里的建筑、碑刻、匾牌、八卦图、供奉神位上来,根本没有理解“外形像一艘船”是啥意思。因而走出城隍庙后,只留下保存完整,穹宇高深,庄严肃穆的笼统印象。
这次到城隍庙,解说员又是不断说起“外形像一艘船”“河心有块大石头像鱼背”“金鸭浮舟”等等,甚至还说到一位中学生写了一篇关于城隍庙为何遇灾安然的文章,说因为文章写得好,说理透彻还得了奖。这下扯动了我好奇的那根儿筋,我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和往常一样,我随着大部队认真听解说。有意思的是:庙里住着的那个应该是主事儿的道长,在一棵缠着凌霄花的梧桐树旁,大家都在欣赏凌霄花的美艳,他却来了一句:凌霄花是花中最不可爱的花。当大家都在关注为何时,他又说:凌霄花没骨气,它只会依附树的高枝攀援招展自己。我有点惊诧了,难不成这道长也背诵舒婷的《致橡树》?原以为现在有些貌似方丈、道士的人,只不过是投机到庙宇、寺院里,眼睛直愣愣盯着“功德箱”,对香客信口说几句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奉承话,有气无力地敲几下木鱼的谋生者。这位道长滔滔不绝的说辞,我觉得他不是在背那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而是舒婷读懂了凌霄花。
凌霄花的选择是有些欠妥,她和孤傲自芳的兰花相比,境界是矮了一节,以攀高枝来展示生命之美实不可取,因而遭到非议难以避免。是金子埋在土里也发光,何必要炫耀自己。
紧接着道长触景生情,看着那盛开的牡丹花,又是一番诉说:“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我知道他诵读的是宋代王溥的《咏牡丹》。的确,我们常常被艳美的表象遮住了眼睛,以貌取人,常常忽视那些纤小而不起眼的生命,其实它们也能创造出超乎常人想象的价值。就如同没有米粒大的枣花,没人在意它的花开,可它结出比花大几十倍的果实。牡丹花开,谁见谁爱,只是饱了众人眼福,当繁华谢幕,只落得空枝黄叶,门前冷落。
道可道,非常道。我得仰望这位道长了,这也许就是他选择了来这里修身悟道的真正目的。
和往常不一样,听完了解说,我没有急切地走开,绕着城隍庙转了一圈。这一圈让我转明白了,原来这最初建设城隍庙的人是绝顶的聪明。他至少是个哲人,之所以能选择在长安河中心建一座城隍庙,就地形而言,是因为长安河此处河面相对其他处要宽阔一些。长安河一路迂回曲折,而在此基本上是顺畅直流。河面宽敞,自然可以减小洪水的冲击力。从建筑的角度看,城隍庙迎水一头设计成“鱼背”状,也就是船头的形状,实际上借用的是“都江堰分水鱼嘴”的泄洪原理。城隍庙上头的河面宽,下头的河面相对窄点,这样每逢河水暴涨,“鱼嘴”将大水一分为二从城隍庙两边顺排,洪水分流了,冲击力自然就小了。而从两边分排的水流到城隍庙的下头较窄处又汇集一河,水位就会升高而起到保护根基不受冲击的作用。这就是城隍庙安全的原因,科学的选择决定了城隍庙平稳久安的生命。
宁陕城隍庙,是聪明的先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她像一座高悬的灯塔,时刻照亮人的心智,传输一种能量。
邂逅长安河畔
他姓薛,来自延安安塞。
那夜我们围着篝火转圈,唱歌跳舞,喝啤酒,吃果蔬。
凉爽的夜,皓月千里,迷醉了大山的眼睛。究竟是自然的魅力,还是大家并不热衷于夏天的篝火,简短地结束了篝火晚会后,我们一伙人都没有睡意。有人提议这么美好的月夜,何不去长安河边散步。一呼百应,我们沿着公路向上走。这条路靠近长安河,与长安河平行走向,我们边走边聊,笑语欢歌,清凉的夜风刮过头顶爽在心窝。
没走多远,在公路外边有一块苞谷地,大家正说笑着少年时放牛,如何偷生产队苞谷拿到山里烧着吃。突然发现苞谷地旁草坪上停放着一辆越野车,继而又听到河边有人说话,于是也就搭讪上了。
顺着说话的方向,我们来到河边。月光下水光银白,河边那自然堆放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也是一袭白色。摆了一河滩的乱石中,有一处不大不小的沙坪,沙坪上扎起一顶小帐篷。驴友,我想她们一定是驴友。
经过一段互相了解,得知他们是一家人,是安塞小伙带妻子和妻妹在这里野炊。他们烤牛肉,烤羊肉,烤全鱼,喝啤酒,喝饮料,已近尾声。因为我们的到来,小伙又从车上拿来啤酒,我们吃着喝着,可谓:山间一壶酒,共酌南北人。举杯邀明月,欢欣一家亲。同为外乡人,我们兴奋着他们的浪漫,他们激动着我们的和善。我们很快就融合在一起了,要不是语音分辨,谁都觉得是同伙人了。
陕北、陕南民歌的差异,成了我们交流的主题。我们请安塞小伙唱陕北民歌,安塞小伙要我们唱陕南民歌,一会儿是“走了一回黄河却没喝一口水——”,一会儿是“叫了一声哥,带妹一把上高台”……一首接一首礼尚往来,他方唱罢我登场,简直就和赛歌会一样。
差异不是距离,生活需要融合。小伙是陕北人,他找了个陕南女子,这是南北情感融合;我们很快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是从陌生到亲近的融合;他们唱陕北民歌,我们唱陕南民歌,这是文化的融合;是夜,我们融入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甜美的享受。
快乐属于会生活的人,生活靠有激情的人去点燃。许多事不是融合了才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融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