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之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入夜,去滨江广场闲步,墨黑色的河水里面倒映着五彩的灯光,微风吹拂河面,灯光随波逐浪荡漾起来。
  对岸星光灿烂,那是绵阳建市以来的硕果——全是住宅小区。隔江是游仙区。建市以前,滨江广场两岸全是一片荒滩,夜里黑暗一片,岸边停靠着几艘采沙船,到处皆是垃圾,臭气熏天。夜里,夜鹰在那里鬼叫,令人胆寒,晚上根本没人敢来光顾这河岸。如今,沿河两岸花草艳艳,芳香扑鼻。在这迷人的夜晚,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来这里闲步,心情再惬意不过了。
  在广场上散步,映入眼帘的全是一片美丽的景色,绿树泛青,流星雨,五颜六色的花卉,玫瑰红的是地菊,紫红色的是蝴蝶花……站在护栏前,前为住宅楼,一、二层是商铺,身后是河床,凉风习习。左侧不远是东方红大桥,从那里可通往广元、北京,车辆多,一辆接一辆,赶趟儿似地从桥面上跑过。桥壁上五彩的瀑布像少女的裙,飘洒开来,婀娜明艳;又像水珠帘,罩着淡粉色,翠绿色。越王楼倒映在水里面金光灿烂,夺目,又摇摇欲坠。右侧不远也是一座桥——涪江三桥,是连接涪城区、游仙区的枢纽。桥壁上的灯光像一串明亮的横跨河流的珍珠,灿烂得耀眼。两岸的灯光倒映在河里面,缥缥缈缈像蜡烛,浪来浪去,怡人。尖耳聆听,仿佛有琴声,定睛一看,隐隐约约看见墨黑色的水面上有一艘柳叶船,船上站着一位体貌娴丽、一身古装打扮的美男子,手拿纸扇子,在胸前悠悠摇动,细看,古装男不见了,站在船上的却是一位身着马褂的男子,在捞水面上的漂浮物。但琴声依旧,细听,是从岸上住宅楼屋宇里传出来的。住宅楼屋宇里面有女子临窗而坐,对河弹琴。
  景色柔美,令人遐想。我在想,若是有夜游的船在墨黑色的水面上划行,眩晕着灯光,纵横着画舫,悠扬着笛声,那就有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情韵了。
  广场上的人三三两两,有是情侣的,有是三代人之家的,个个清心静养,无私杂念,忘却昼的疲惫和所有的不快,尽情地放松身心,享受夜之美丽和生活,怡然,自在。
  你瞧,那地上放着一架收录机,十几个老太太手里拿着花扇子,穿着花里胡哨的绸衫子,一会儿聚拢,一会儿分开,一会儿又两人一组张开翅膀相互手勾手原地转圈儿跑。“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尊汉代铜马雕塑旁一老者身着白衣白裤,在打太极拳,专心致志,出神入化,目中无人。
  汉代铜佛像雕塑、汉代说唱俑雕塑,屹立在广场上,十分惹目。
  一尊憨大的铁牛静卧在广场上,居高临下俯视滨江河,站在那儿欣赏,忽然,身后轰一声响,我身子一抖,本能地转过身来,一看,见墨黑色的水里面五光十色,跃出一条金灿灿的金牛,与一条绿莹莹的泥鳅精在水里面搏斗,水浪翻滚,水花四溅,金牛怒吼,泥鳅精惨叫……我摇摇头,眨眨眼,原来是幻境,惊怵得动魄,刺激!
  在惊怵中,我想起了很多年以前,传说这滨江河里有一条泥鳅精,兴妖作怪,每年夏天都要发几次大水,吞食许多人畜和财物。后来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给一位铁匠托梦,说只要铁匠铸造一条铁牛就能除妖镇水,消灾免难。于是这位铁匠日夜操劳铸造铁牛,一连三年没有熄过炉火。忽然有一天晚上,铁匠铸造的铁牛变成了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牛。金牛从屋子里跑出去,冲进滨江河里,与泥鳅精搏斗,斗死了泥鳅精,平息了水患,金牛也被累死了。人们为感谢金牛,铸造了一条铁牛卧在河堤上,取名叫“镇水铁牛”。
  如今这尊憨大的铁牛不是铁铸造的,是水泥铸造,非常之壮观,俏皮的孩儿们爬在铁牛的背上,玩耍。铁牛也乐意他们,一声不吭地静卧在那里,眼睛盯视着前面的滨江河,虎视眈眈,尽职尽责。
  铁牛的背后是阶梯和五彩池,再下是音乐喷泉,优美的旋律,水柱冲天而起,倒钩下来呈柳絮,孩儿们冲进水雾中,嘻嘻哈哈与柳絮伴舞!
  庞大的一个铁牛广场被舞者们占去了一半。大多是一些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音乐好听,舞步入眼,有跳交谊舞的,有自由跳的。一老者的舞步非常之独特,半蹲身蹴着走,双手蛇一样穿行,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小帅哥们脚踏漂移滑板扭动着腰肢,在人海里浪来浪去。开心的孩子们脚穿滑冰鞋,在人海里穿行、飞奔,俯冲、猫腰……那姿态非常之优美,仿佛绵阳在飞,在腾飞。
  进入驷王庙,有关绵阳水文化的历史一览无余,从大禹治水到泗王靖江,从铁牛镇水经历历代筑堤屡毁屡建到当代城区三江筑堤100余公里,锁住三江洪患。《绵阳县志》载:“咸丰丁巳年洪水暴涨,州牧毛震寿除率民建修河堤外,还建杨泗将军庙。”这个“杨泗将军”就是镇江王爷,靖江王爷也是他。绵州人崇敬他,把“将军”升级为“王”即泗王,曰泗王庙。我想这大禹治水作为壁画,亦是衬托吧。
  从驷王庙里出来,我想到了步行去三江半岛码头,乘游船,走水路,慢慢行,划开墨黑色的水面,漾开扇形的水纹,摇摆着沿河两岸的倒影,往下行,观桃花岛;再往下行,观倒映在水里面的三江大坝,壮观,雄伟!青幽幽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微风轻拂,拂皱一江池水。沿河两岸火树银花,水光四射,水里面火烧一般,尽是灯光。白天,水面上密密麻麻的黑点,是野鸭;临水面飞翔的是白鹭。聆听岸上清脆鸟鸣,陶醉沁心芳菲,流连艳丽多姿,感受无比精彩!鸟雀们叽叽喳喳,你追我飞,卿卿我我。瓦蓝色的天空下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紧依河堤,倒映在水里面海市蜃楼一般。三江国际郦城,这是绵阳市经开区,一级城市标准建筑,华丽,气派。
  忽闻海上有仙楼,楼在虚无缥缈间。
  往上行,观碧水寺,又叫滴水寺,清脆悦耳的滴水声,经年不断。登越王楼,鸟瞰涪城璀璨夜景。
  三十里长河温柔景象,旖旎风光!若想品鱼,可以去涪江龙水上餐厅、涪江龙渔港、满江红,坐在船舶甲板上,沏一杯茶,现场观渔人在河里打鱼。同样的鱼,吃出不同的感受,妙哉!
其他文献
七奶说,农家的春天是布谷鸟叼来的。布谷鸟很久以前不是一只鸟,是农家的一个勤劳能干的小媳妇,一次,她和小姑到野外挖菜,一阵大风刮过,那风大得能刮飞一头大牛,比德武家的那头大牛还大。结果小姑不见了,小媳妇急得要死,就像五婶家娶媳妇没有钱,一夜急白了头那样。小媳妇可不是白了头那么简单,找不到小姑,回到家里和婆婆没法交代,自己也寻了短见。她的鬼魂变成了一只鸟,一到春天就四处飞,声声呼喊“姑姑——姑姑”,这
期刊
猴年本命,花甲迎春,才晓知“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蓦然回首,四十年工作,从乡下到城里,从教师到行政,该退休了,终于卸下了理应担当的沉重使命!同时代的人,虽是成长在和平年代,但条件差、工作苦、待遇低、负担重、责任大,自小以家训知勤奋,仰父母身教晓事理,经坎坷历练铸韧性,尊传统信念能担责,倚尽心尽力明公正,卸政归民而感恩一切。  悄然已是五猴花甲,一切都要转轨。由工作转为生活,由忙碌转为休闲,由职责转
期刊
一个人在城市中生活久了,免不了要生出些情感来的。  我的一个朋友,前几年进了城。开始没有什么实在的职业,后来找到了一份做户外广告的事,风里雨里几年,有了些积蓄,打算置一份房产。有人建议他不要赶买房的潮,万一这城里找不到事做了,房子还怎么养?朋友坚持己见,咬咬牙买了,还东挪西借了不少,说过两年就还上。当时,我还真为朋友捏一把汗,这万一哪天他找不到工作了,房子还真能养吗?  又过了几年,朋友生活得好好
期刊
简单就是幸福。  去年对面小区搬来一对老夫妻,他们住在一楼,每天早晨六点钟,随着一曲优美的音乐响起,夫妇俩就伸展腰姿拉太极拳;中午在他家开发的小田地里开始劳动侍弄小菜园,下午他们沐浴着阳光听着梨园春细细品茶。老汉躺在躺椅上晃晃悠悠,老太太依偎在旁边坐着,编织各类毛线玩具……这样的画面周而复始,让我们年轻人好羡慕。  老夫妻的窗下有一小块空地,夫妇俩把它开发成了小菜园。扦插栽种,锄草施肥,捉虫浇灌,
期刊
上班也有三年了吧,简直一转眼。  一来的时候,我的办公室在北面,有一扇窗。因为视野还算开阔,天空啊、白云啊、菜园子啊、红屋顶都看得清楚,还因此写了篇散文《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窗外竟然伸出几个枝条,叶子宽宽大大的,是一棵桑树。它的根扎在地下,很可能不知是谁吃了桑葚,丢了种子,都未可知。总之,在一个春天,它破土而出,竟然欣欣喜喜地生长了。虽然备受雨淋,缺少阳光,它仍旧愉快地生长起来,如今竟然把
期刊
羊台山是缺雪的。这里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常年干旱缺水,夏天的雨水,冬天的雪花就成了这里的稀罕物。常年的干旱缺水,使得这里的戈壁沙漠更加寂寞和辽远。如果没有了这些常年奔跑在戈壁沙漠上的阿拉善骆驼,还有戈壁精灵刺拐枣、白刺、黄毛蒿子,似乎就没有了生命那种特有的勃勃生机。  这里的居民也保持了河西最早的民居,一律用土坯砌墙,木窗上镶着玻璃,一律坐北向南,没有一丝钢筋水泥的杂质,屋檐下挂一串红红的朝天椒
期刊
风雨夕。气氛烘托得更加萧索。她化好妆,在宣纸上勾勒了一个美丽的兰花瓣,题好字,卷好,放在樟木箱匣里。乘车来到西泠桥下,如素常一样坐等。  西泠桥边的幽兰,散发的暗淡的气息,让人无法不想起那个泪如清露的女子。油碧车风雨夕,坐待游子归来。接纳无数失望之后,再也承受不了了。于是,在西泠的风雨中消殒。暗香袅袅浮动,疏影横斜,期待被定格在笔墨之下淡写轻勾中,那位隔朝女子身上的气息,又复清晰明朗起来。  陪伴
期刊
我在西藏工作多年,曾先后两次到海拔50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那根拉山口,从高处远远看到纳木错湖,像一块巨大的通灵宝镜静静地卧在蓝天白云之下,心中充满了神奇和向往。  车子沿着曲折山路,左转右拐,盘旋而下,直到山坡下纳木错扑入了眼帘。到了湖边,才真切感受到纳木错的神奇。  我兴奋地在湖边走着,伫立着,细细观赏湖面,近岸处,湖水清澈见底,偶尔能见到鱼在水里游动跳跃;远一点,浅蓝色的湖水泛着珍珠似的浪花
期刊
在大集体生产的时代,机械化水平相当低,没有农用机动车。犁地、播种、打场、拉车,全是毛驴、黄牛、骡子马,牲口自然就成了生产队的宝,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两个牲口屋。  当时,农村的房舍都相当破旧、落后,最漂亮的房子往往是牲口屋。每人每天的口粮标准约定俗成,没法计算,但每个牲口的粮食每天却能达到两斤,特别是农忙时节还要加餐。黄澄澄的豆子在锅里一炒磨成面,很精细地加入草中,让人看着就眼馋。  每逢冬季,牲口屋
期刊
仿佛穿越了时空,一股怀幽思古之情悄然涌上心头。我终于见到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绳武围——那间占地15717平方米的大屋。在龙门县龙城镇的新楼下村,它俨然一座坚固的城堡。  这土地多得像一幅画,吸引着人们悠悠然然走进“画中”,似泼了油彩的油画是绳武围农家四季的菜园。好大的一片菜园,呼啦啦挺拔生长的芥菜、芥蓝和香麦,青葱水灵得叫人爱怜。  村民小组长早早在等候着我们。跟随着他的引导,我们在古屋一个门口停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