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体验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或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明理启智,陶冶情操,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审美创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情境中体验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在过程参与、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创境的途径大致有:生活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媒体)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以及语言描述情境。上述情境可以有机结合,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读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现代情境学习理论也认为:学生的学习实质上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为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等,依据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
在具体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锤炼语言,描绘情境。(二)借助媒体,再现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事、情。审美情境的创设,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形式外,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想象情境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灵活处理,巧妙运用。
二、进入情境,体验感悟。
体验探究、多元感悟是审美化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在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力求体现多样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要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
(一)在品味语言中探究。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特别是那些微文大义、精言妙语、情韵深藏的句子,应让学生仔细揣摩、玩赏,强化语感训练,充分让学生领悟到情之所在,从而潜移默化受到感染。例如:《瑞雪》一课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特别是这一课中的词语更是值得细细地玩味。
(二)在审美移情中体验。移情是在想象中把人的感情注入到对象上去,使之带上读者的思想情感色彩,寓情于物,物生人情,情之相通,美寓其中。“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亲历不知难。”只有在迁移运用中,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遣词造句之真义、谋篇布局之技巧、绘形摹状之韵致、表情达意之魅力。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为了能使学生体验到小鱼离开大海后被太阳焦烤的那种难受之情,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角色换位,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变成了一条条小鱼。他们有的说:“我好难受啊!我想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有的说:“好心的人,快来帮帮我吧!”还有的说:“那些小鱼都会想,妈妈肯定会很着急的,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回家了。”等等。通过移情,学生深刻体验到了小鱼们所处的危险。于是,在朗读中学生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小鱼的焦急和难受,还读出了对小鱼的深深同情,产生了立刻去帮帮小鱼的美好情感。
(三)在个性朗读中抒情。学生走进了文本,并经过教师的指导,朗读时就能进入文章的境界,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抒发出自己对文章美的感受。在《瑞雪》这篇课文中,在品读雪大、雪美这两部分时,我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把雪“读得很大很大”?谁能把雪景“读得很美很美”?当学生的朗读停留在同一層面上时,我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看图、想象等方式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情”,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如在指导学生朗读雪美这部分时,我采用想象品读的方法,启发学生边看雪景图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激发其“内心视象”,把课文中的内容清晰、形象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
三、拓展情境,立美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审美创造称为“美育中的精灵”。创造使学生成长中的种种精神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和蓬勃增长,从而使他们在创造中由对自身能力意志等的感受而体味到美的真谛。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教师就要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由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和延展。
(一)启发审美想象。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当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辟审美想象的通道。这种审美想象的通道,就是作者所描写的艺术形象。因为美总是蕴藏在一定的形象之中的,美和形象是结合在一起的。那种离开具体形象而超然于物外的美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形象也就没有美可言。因此,只有把握艺术形象,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欣赏,才能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进而揭示形象中包含的美,达到对文章的更深一层的审美把握。
(二)激发审美创造。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语文课程更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敢于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古人挑战。在一次又一次富有灵性的对话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大胆的想法超越了文本,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一次又一次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提升。
情境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与文本对话的桥梁,真正让学生的阅读与文本进行了心灵的对话。让教学如一泓清泉滋润学生纯真无暇的心田,使学生领略作品的内涵,发现课文的内容美、文字美、声韵美、节奏美、结构美及意境美,这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诗一般的境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读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现代情境学习理论也认为:学生的学习实质上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为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等,依据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
在具体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锤炼语言,描绘情境。(二)借助媒体,再现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事、情。审美情境的创设,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形式外,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想象情境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灵活处理,巧妙运用。
二、进入情境,体验感悟。
体验探究、多元感悟是审美化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在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力求体现多样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要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
(一)在品味语言中探究。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特别是那些微文大义、精言妙语、情韵深藏的句子,应让学生仔细揣摩、玩赏,强化语感训练,充分让学生领悟到情之所在,从而潜移默化受到感染。例如:《瑞雪》一课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特别是这一课中的词语更是值得细细地玩味。
(二)在审美移情中体验。移情是在想象中把人的感情注入到对象上去,使之带上读者的思想情感色彩,寓情于物,物生人情,情之相通,美寓其中。“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亲历不知难。”只有在迁移运用中,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遣词造句之真义、谋篇布局之技巧、绘形摹状之韵致、表情达意之魅力。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为了能使学生体验到小鱼离开大海后被太阳焦烤的那种难受之情,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角色换位,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变成了一条条小鱼。他们有的说:“我好难受啊!我想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有的说:“好心的人,快来帮帮我吧!”还有的说:“那些小鱼都会想,妈妈肯定会很着急的,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回家了。”等等。通过移情,学生深刻体验到了小鱼们所处的危险。于是,在朗读中学生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小鱼的焦急和难受,还读出了对小鱼的深深同情,产生了立刻去帮帮小鱼的美好情感。
(三)在个性朗读中抒情。学生走进了文本,并经过教师的指导,朗读时就能进入文章的境界,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抒发出自己对文章美的感受。在《瑞雪》这篇课文中,在品读雪大、雪美这两部分时,我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把雪“读得很大很大”?谁能把雪景“读得很美很美”?当学生的朗读停留在同一層面上时,我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看图、想象等方式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情”,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如在指导学生朗读雪美这部分时,我采用想象品读的方法,启发学生边看雪景图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激发其“内心视象”,把课文中的内容清晰、形象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
三、拓展情境,立美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审美创造称为“美育中的精灵”。创造使学生成长中的种种精神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和蓬勃增长,从而使他们在创造中由对自身能力意志等的感受而体味到美的真谛。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教师就要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由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和延展。
(一)启发审美想象。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当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辟审美想象的通道。这种审美想象的通道,就是作者所描写的艺术形象。因为美总是蕴藏在一定的形象之中的,美和形象是结合在一起的。那种离开具体形象而超然于物外的美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形象也就没有美可言。因此,只有把握艺术形象,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欣赏,才能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进而揭示形象中包含的美,达到对文章的更深一层的审美把握。
(二)激发审美创造。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语文课程更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敢于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古人挑战。在一次又一次富有灵性的对话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大胆的想法超越了文本,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一次又一次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提升。
情境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与文本对话的桥梁,真正让学生的阅读与文本进行了心灵的对话。让教学如一泓清泉滋润学生纯真无暇的心田,使学生领略作品的内涵,发现课文的内容美、文字美、声韵美、节奏美、结构美及意境美,这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诗一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