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吟诵对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ge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读,是中国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笔者认为它也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一种古诗文教学方法。当下的语文教学,使用最多的诵读方式是普通话朗诵,这与传统的诗文诵读不同,后者更声情并茂,更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听起来似唱非唱,被称为“吟诵”,它对现今的古诗文教学仍然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学习,并运用到语文课堂上。
  一、传统的诗文吟诵
  古时,孩童识字之后要学习成段、成篇的文章,教师依靠的最主要的教学手段是通过大量语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学子进入官学学习,“一年,视离经辨志”,这里所谓的“离经”,简单地说就是对文章能够正确断句,断句是理解文章旨意(辨志)的基础。而要正确地给文章断句,首先要掌握语言的组织规律,从而正确地理解文意。中国古人对“语法”的概念比较蒙昧,我们今天在语文课堂上讲的“古代汉语语法”,其实是近代以来借助西方语言学的成果总结出来的,中国古人学习语文(文言以及诗词),要掌握它的“语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输入大量的语言材料,然后再大量地输出,即进行语文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培养语感,逐渐扩大词汇量,掌握语言的组织规律。
  吟诵便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输入 输出”的方式,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文教学方法。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都知道,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私塾里念书,老师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读。学生是“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则是带有感情地读:“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里先生的读,明显是带有节奏和韵律的,并借此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使得学生(鲁迅)也受到了感染,“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就是“吟诵”。
  吟诵之所以对汉语的教与学有效,是因为汉语是一种十分讲究声律变化的语言。中国最早的诗歌,就是伴随着音乐进行演唱的,而在“格律”产生之后,声音更成为文学作品中必不可缺少的要素,声与文是紧密联系的。一篇优美的古代诗文,读出来必然是音律和谐、声情并茂的;古代许多大作家、大诗人在构思创作的时候,也都会将声音这个要素考虑进去。因此,现代人学习古诗文,吟诵仍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文,更好地培养文言语感。
  二、吟诵与朗诵的区别及其优势
  如今的语文课堂上,诵读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采用的方式主要是朗诵。新《课标》将朗诵作为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以及对学生的考查项目,越是低年级学生,在语文课上读得越多;许多语文教师乃至学校,都规定学生每天要有固定的时间用来朗诵,比如早、晚自习等等。同样地,学生学习古诗文,“诵读”环节普遍以朗诵的方式进行。
  就古诗文来说,朗诵与吟诵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朗诵用的是普通话,吟诵有时会使用地方音。第二,朗诵时的语音语调总体上看比较平直,缺少变化,因此情感的表现力有限,能够体现情绪变化的手段主要是控制语速和逻辑、情感重音。吟诵则带有节奏和韵律,听起来似唱非唱,声调、音高、音长的变化多样,能够突破普通话四声的限制,用更为夸张的手段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第三,作为语文学习的手段,朗诵活动需要诵读者了解作品的内涵和结构,以便合理地进行诵读,但是由于朗诵本身的表现技巧较为有限,所以诵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可能体现得并不充分。吟誦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它是一种声与情的宣泄,要求诵读者充分揣摩作品中的文意脉络和情绪起伏,用近于吟唱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第四,古诗文分为多种文体,初中语文教材里已经收录了“书”“铭”“说”“记”“表”“序”等,散文和骈文都有涉及,诗歌也囊括了先秦诗歌(《诗经》和楚辞)、古体诗和近体诗。丰富多样的诗文体裁,实际上各有特点,普通话朗诵往往无法体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吟诵可以根据不同文体搭配不同的语调,体现出文体特色。
  总而言之,朗诵与吟诵最大的不同,或者说吟诵较之朗诵所具有的最大优势在于,吟诵能更细致深入地体察作品,更生动夸张地表达情绪,并且可以细分文体,能充分展示古典文学作品各方面的特点—这对语文教学是极有价值的。
  三、传统诗文吟诵对古诗文教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传统诗文吟诵在长期的流传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流派,现在影响力比较大的有常州调、湖州调、闽调、粤调、唐调(近代学者唐文治创立)等等,从名称可知,这些吟诵腔调都是在地方语音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语文教学统一使用汉语普通话,传统吟诵中的方音在语文课堂上没有用武之地,可加以扬弃;吟诵对于文体的细分,对中学生来说似乎太难,非古诗文教学之必要。但语文教师可以吸收传统吟诵中适用于当下语文教学的精神和特色,服务于教学工作。笔者认为,传统吟诵对于目前的古诗文教学,具有以下三点可资借鉴之处:
  1.音乐性—加深记忆
  学生学习古诗文,最终要会背、会写,重复是记忆的不二法门,也就是“熟读成诵”。但同样是“读”,吟诵比朗诵更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原因很简单,吟诵更有音乐性,带有更强的节奏和韵律,也就更有助于记忆。一般人都有这种经验,唱的比念的更容易记住,有韵的比无韵的更容易记住。普通话朗诵通常没有韵律,也没有明显的节奏变化,也就不具有“音乐性”。笔者曾见过有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唱”诗,就是把古诗词“填”到流行音乐的曲子里唱出来,希望借助大家都熟悉的旋律来加强记忆;或者在课堂上播放以古诗文为歌词的流行歌曲,比如《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满江红》(岳飞《满江红》)、《鹊桥曲》(秦观《鹊桥仙》)等。这就是在弥补普通话朗诵的不足。而吟诵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有音乐性,听上去似唱而非唱,许多年轻时学习过吟诵的老前辈,诗文成诵之后,到老也不会忘记。借鉴吟诵的声调对朗诵进行适当改造,无疑将更适合学生学习、记忆古诗文。   2.情感性—深化理解
  前面说过,吟诵的一大优势是可以通过夸张、丰富的语音手段将作品的情绪表现出来,这是朗诵所不能及的。古代诗文,讲究“文气”(这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与主旨相应的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一篇好文章,必然是声情并茂、感情充沛的,作家会有意识地塑造语音,表达情感。举几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比如李白的“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再如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再如欧阳修的“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细细品读,这些语句在语调、音长上都经过了精心锤炼,能够十分贴切地表情达意,使人一读就能从声音中感受到作品的情感。这些声音及情绪的变化,用吟诵的方式加以表现,无疑会比普通话朗诵更为贴切,也就是说,吟诵更具有“情感性”。
  进步一说,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的内心情感,需要读者深切地体察,才能更好地加以表现。要想吟诵好一篇诗文,必须要对作品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体悟,这样也就加深了读者(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认识,比教师的讲解会更生动而直观。语文教学如能加以借鉴,提高诗文诵读的要求,无疑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和掌握。
  3.表演性—美育价值
  因为具有音乐性和情感性,吟诵也就具备了“表演性”,就是说它可以作为一种才艺进行表演。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表演性本身的意义不大,但它可以带来另一种价值—美育的价值。这对古诗文教学是极有意义的。
  可能在很多学生眼里,古诗文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实际上,选入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是中国文化最璀璨的结晶。这些诗文,本身就是第一流的艺术品。语文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汉语的美,只把古诗文作为解剖台上的标本进行机械、枯燥的肢解,那必然是失败的。文学是美的,美育应该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知道什么是美,才知道什么东西不美,学生也就具备了文学审美的能力,也就更会读、更会写了。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是大有帮助的。
  传统吟诵能将古典文学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正如鲁迅先生幼时听私塾师读书一样,吟诵能够感染人、熏陶人。现在的语文课堂,可能不具备传授传统吟诵的条件,但语文教师应当时时不忘文学美育的重要性,借助一些传统的手段和技巧,让学生领略古诗文真正的魅力,这样学生自然會有兴趣而变得愿意学。即便从功利的角度讲,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对提高考试成绩当然也是有益的。
其他文献
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语文教材,受到上至中央,下至各教科研单位的高度重视。这部教材编写时间之长,编写资源之雄厚,都是空前的。虽然不能说这部教材是完美的,但相比以前各种版本的教材,统编语文教材确实是最好的。它的好,表现在它不再让人觉得语文是玄空而难教的;表现在语文知识的系统化;表现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去教好语文,去组织自己的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统编语文教材实施两年来,一些
语文学科,是渗透道德教育的典型学科。百炼成钢等成语,告诉学生要不断地锻炼自己,只有把自己锻炼得坚不可摧,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长征类的文章多描述红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字里行间体现着大无畏的精神以及一往无前的意志,引导学生要不怕苦、不怕累,要学会迎难而上,等等。无论是成语故事,还是寓言,亦或是一篇篇引人深思的经典,都在无时无刻、有形或者无形地渗透着道德教育。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读书”被称为“看书”,殊不知,一个“读”字体现了多少古人读书的方法,古人读书讲究大声朗读,过去的读书人是有着读书读出声音的传统的,为什么要读呢?南怀瑾说,读出声音来能培养人对书的语感,语感是帮助记忆的重要方法。老人九十多岁上台演讲,随意引用古文、诗词,他说这都是过去读书读出声音的功夫。既然古人好读,那古文一定适合朗读,学生学好文言文,注重朗读,势在必行。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观察
一、绪论  (一)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治开明化、外交多元化,教育国际化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毫无疑问,留学生活能够有效提高语言等专业技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真实体验多元文化。21世纪初,面向高中学生的北京市的国际学校以及各个学校的国际部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创立。然而,目前国际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人对国际教育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往往将国际教育等同于出国留学。事实上,国际教育
镜头一:我们备课组一位年轻的教师在上汇报课,执教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诵读欣赏。当她在黑板上写下《关雎》这首诗的题目,并且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哗然。有的男生开始挤眉弄眼,很多女同学也窃窃私语,甚至有的羞得满面通红,更有调皮的男生怪腔怪调地朗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且根据自己的错误理解把“好”读成了“hào”……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一下子也慌得手足无措,只好避重就轻
《我们仨》既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又是一本亲情回忆录。作者杨绛,这位钱锺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九十高龄笔耕不辍,用温情与良知为我们打开亲情、友情、家国情的窗户,其温润细腻的文字背后凸显为人妻为人母的宽广胸怀、知识分子同舟共济的崇高品格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更有深沉的生命关怀。它能让读者回望历史的兴替更迭,在依稀微茫中看到“我们仨”在古驿道的相聚,亦于潸然泪下时感受知识分子的坚忍。  历
[摘 要:加强党的建设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领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工程项目作为国有建筑企业的前沿阵地,项目党支部为工程项目施工生产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项目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项目党支部;党建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
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还有其他综合素质等能力;小学也是学生思考该如何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语文就充当了这样一个引导的角色,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写作能让小学生将学到的东西,或者自己的情感和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表达出来。所以,阅读与写作在小学语文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促进主题式阅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产生了的新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继出现。然而由于部分老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他们对诗词和古文更为重视,忽略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就使得学生缺乏对阅读文本进行细读的意识,也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多层面、多角度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和
据了解,在学生眼里,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可见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难点,写作文首当其冲。所以大多同学对作文是“狗咬刺猬——无从下手”,即便面对考试中高额诱人的分值,也只能“望洋兴叹”。而对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来说,作文教学就像一个烫手的烤山芋,大家都想获得鲜美的味道,可又确实烫手麻烦。  一、困惑与探索  很多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我们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