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改催生集体备课,合作探究
1.集体备课的背景及其含义。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在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学习与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很多因素都具有不确定性,而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需要树立全新的备课观和上课观,于是教师们发自内心地呼唤集体备课和交流合作。
集体备课是指学校同年级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方案,分析课程标准、教材重点难点,并确定突破方法,研究学情,设计优化教案和教学结构的过程。
2.集体备课的利弊得失。
集体备课最突出的功能是凝聚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方案,缩小教学差距,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攻克教学中的难关,弥补个人备课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集体备课也充分蕴涵了“自主、探究、合作”的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集体备课背后也隐藏着种种弊端:功利意识强,教学围绕考试打转,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备什么,于是形成高度统一的“集备”成果,即统一的教学案、统一的教学方法和统一的学生作业,集体备课成了“模版化备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教师的独立思维和教学个性,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千篇一律,对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非常不利,同时也制约着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效课堂呼唤个性化备课,分层要求
1.个性化备课的含义。
个性化备课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前,为更适应个体和班级的实际,针对教学环节的安排、时间的分配与控制、问题设计的难度、梯度、针对性及提问的方式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反馈、检测等,进行个性化的修改、调整与重组。个性化备课要求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倡导个性化备课的意义。
首先,个性化备课是针对模式化和形式化备课的弊端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备课理念和行为,它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是与传统模式化和形式化的备课相悖的。它倡导教师备课形式、内容、方法、时间和空间上的独特性与灵活性,更注重充分发挥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个性化备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其次,由于教师主要是以个体的方式来进行备课的,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主要以个体的方式来进行,都离不开教师个体的主观认知和独立判断。因此,个性化备课是一种与教师教学工作性质和特点相适应的备课方式,而进行个性化备课,有助于保证教师备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凝聚智慧,彰显个性,实现高效历史课堂
集体备课和个性化备课是备课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阶段。个性化备课必须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只有在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优势的基础上,共享“集备资源”的同时,再注入个性化教学设计的理念与精神,使更贴近教学实际,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如何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凸显个性化备课特色呢?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修改教学目标,以学定教,使目标定位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终极所在,它决定着教学的全过程。集体备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新课标和考纲制定的较为笼统的目标,往往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教师二次备课时,首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重新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定位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并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起点、教学内容与方法,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和使用教材,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应该是动态多变的,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而学生的自主与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载体也富有个性化特色,所以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和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整合。合理整合教材资源包括合理整合学科内的资源和跨学科资源。学科内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处理教材中的“繁、难、偏”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于教材结构的优化上,使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得到整合,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跨学科资源整合包括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关注社会热点,形成恰当的教学结合点;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设施等。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更趋合理化且更丰富,教学针对性更强。
3.在问题设计中体现创新与独到之处。
“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孔子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设计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不同年级、不同基础、不同能力和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有不同的需要。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关键在于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实际,按不同能力要求,由低向高顺序依次提出。同时,问题设计要清晰明了,具有科学性。问题设计应将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的基础和认知能力作比照,从而使学生巩固旧知识,学习、迁移、掌握新知识,进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问题设计还要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此外,对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思维训练。
4.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个性化体现。
个性化教学强调以个别差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中心,以每个学生能力与个性的最大发展为目标。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个性化备课中,针对学生认知方式的长处、兴趣或学习偏爱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同时,在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时,应体现以下四方面的转变: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关注教学结果到注重教学过程;从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1.集体备课的背景及其含义。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在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学习与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很多因素都具有不确定性,而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需要树立全新的备课观和上课观,于是教师们发自内心地呼唤集体备课和交流合作。
集体备课是指学校同年级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方案,分析课程标准、教材重点难点,并确定突破方法,研究学情,设计优化教案和教学结构的过程。
2.集体备课的利弊得失。
集体备课最突出的功能是凝聚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方案,缩小教学差距,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攻克教学中的难关,弥补个人备课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集体备课也充分蕴涵了“自主、探究、合作”的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集体备课背后也隐藏着种种弊端:功利意识强,教学围绕考试打转,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备什么,于是形成高度统一的“集备”成果,即统一的教学案、统一的教学方法和统一的学生作业,集体备课成了“模版化备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教师的独立思维和教学个性,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千篇一律,对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非常不利,同时也制约着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效课堂呼唤个性化备课,分层要求
1.个性化备课的含义。
个性化备课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前,为更适应个体和班级的实际,针对教学环节的安排、时间的分配与控制、问题设计的难度、梯度、针对性及提问的方式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反馈、检测等,进行个性化的修改、调整与重组。个性化备课要求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倡导个性化备课的意义。
首先,个性化备课是针对模式化和形式化备课的弊端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备课理念和行为,它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是与传统模式化和形式化的备课相悖的。它倡导教师备课形式、内容、方法、时间和空间上的独特性与灵活性,更注重充分发挥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个性化备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其次,由于教师主要是以个体的方式来进行备课的,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主要以个体的方式来进行,都离不开教师个体的主观认知和独立判断。因此,个性化备课是一种与教师教学工作性质和特点相适应的备课方式,而进行个性化备课,有助于保证教师备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凝聚智慧,彰显个性,实现高效历史课堂
集体备课和个性化备课是备课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阶段。个性化备课必须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只有在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优势的基础上,共享“集备资源”的同时,再注入个性化教学设计的理念与精神,使更贴近教学实际,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如何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凸显个性化备课特色呢?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修改教学目标,以学定教,使目标定位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终极所在,它决定着教学的全过程。集体备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新课标和考纲制定的较为笼统的目标,往往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教师二次备课时,首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重新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定位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并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起点、教学内容与方法,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和使用教材,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应该是动态多变的,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而学生的自主与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载体也富有个性化特色,所以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和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整合。合理整合教材资源包括合理整合学科内的资源和跨学科资源。学科内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处理教材中的“繁、难、偏”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于教材结构的优化上,使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得到整合,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跨学科资源整合包括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关注社会热点,形成恰当的教学结合点;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设施等。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更趋合理化且更丰富,教学针对性更强。
3.在问题设计中体现创新与独到之处。
“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孔子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设计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不同年级、不同基础、不同能力和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有不同的需要。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关键在于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实际,按不同能力要求,由低向高顺序依次提出。同时,问题设计要清晰明了,具有科学性。问题设计应将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的基础和认知能力作比照,从而使学生巩固旧知识,学习、迁移、掌握新知识,进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问题设计还要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此外,对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思维训练。
4.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个性化体现。
个性化教学强调以个别差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中心,以每个学生能力与个性的最大发展为目标。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个性化备课中,针对学生认知方式的长处、兴趣或学习偏爱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同时,在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时,应体现以下四方面的转变: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关注教学结果到注重教学过程;从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教学模式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