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精力有限,所以教师要敢于取舍,进行剪裁,以深入解读文本为基础,以切实发展学生为根本,以一课一得为目标,同时还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容与延伸,上出生命的厚度。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删繁就简 扩容延伸
在一次沙龙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十分形象地把现在的阅读教学观摩课称之为“T型台”上的时装秀,虽华丽但不实用,根本不涉及生活。如果这样比喻,那我们平时的随堂课就应该是家常布衣。但即使是居家服,也不都是宽松肥大、邋里邋遢的,也有简洁流畅、裁剪得当的。那么怎么给学生做适合他们的“衣裳”呢?
一、删繁就简——给课堂内容减肥
入选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不让人感到它们的简约和精美,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反而导致满盘皆损。有时候,敢于取舍,简约流畅反倒是一种大气。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剪裁。
1.以深入解读为基础
在学生之先,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从而有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见解,独具匠心地对文本进行取舍和加工。
感受性阅读与消闲性阅读不同,它要求教师在感受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认识,产生对教材的“发现”。一篇课文的教学点或许有很多,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须对整篇教材予以全面透彻的理解,有更准确和深刻的感悟和认识。这样产生的对教材这“一点”的独到见解,是富有教学性的有质量的“一点”,因而要把教材中其余和“空白”之处由学生去弥补、去填满、去创造。
2.以切实发展为根本
“以生为本”的课堂观已经为许多人所认同,但在实施上还是有不易之处。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发挥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这样语文课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色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训练。
此外,教师还必须在课前准备(查资料、备课)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切合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课堂教学真实、简洁、有效。
3.以一课一得为目标
在课堂上,一课能有一得也就足矣。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的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一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式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如薛法根老师在上《爱如茉莉》一课时,紧紧扣住“莱莉”来展开教学:“让我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读课文,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去发现茉莉般的真爱,在充盈着茉莉花般真挚的字、词、句上做上记号,写上你的感受。”薛法根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让学生一步步走近文本,去体味和感悟,十分投入地读书、思考,不仅感悟到文中充满情味的语言,而且让真实的感情在笔下流淌。
综上所述,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们崇尚“简约”,但“简”并不是简单意识上的“减法”,而是来源于教师独特的匠心,来源于对教材的解读与加工,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
二、扩容延伸——上出生命的厚度
只用教科书太单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我们要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让学生学得更多。
1.教材与文化链接
如在上《孔子游春》第八自然段中关于“水”的论述时,我上网查到了许多哲人先贤对于“水”的叙述。在读完文字后,我先让同学们用同样的句式说说水体现的人格力量,再让学生静下心来潜心默读,并进行点拨引导,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水是真君子”,体会水的力量,体会“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老子思想的平和。
2.课堂与生活衔接
生活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教师应该让学生体味“真”的生活,走进“活”的教材。
前段时间我听了台湾卓越教师苏兰上的一课《苏兰读电影》。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苏兰老师和六年级的同学谈了三部电影,涉及的内容包括饱受战乱的库尔德人、以狩猎为生的落基山脉的猎人和他们的哈士犬、身患白血病的著名漫画家几米的作品,还有改编并导演作品的奥斯卡首位华人得主李安……一节课,信息如此庞杂,生活味的冲击是如此强烈,让我们在震撼中努力地捕捉她的每一句话语,让我们明白我们不是生活在书斋中的。苏兰老师如是说:“我这是为了提高你们的眼界,让你们看得更多、更远。”
3.精读与博览对接
课堂是学生自己的,我们在课堂上精减掉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就是为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不但读课内的,而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从一篇到多篇、从课内到课外得到对课文思想的补充、强化、升华。
教学完《海伦·凯勒》可以叫同学们去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最好的老师》及《海伦·凯勒传》;读完《烟台的海》,再去读读《庐山的雾》、《香山的红叶》,等等。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中习得的。所以在童年一定要让孩子们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接触一些当代的优秀的作品,从而贮存一定的语言和思想资源,这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有很大益处。
总而言之,只有正确地把握好教材,适当剪裁,拓展延伸,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性、高效、艺术。
参考文献:
[1]袁金华,朱川彬,魏所康.课堂教学论.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3]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5,6,7).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删繁就简 扩容延伸
在一次沙龙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十分形象地把现在的阅读教学观摩课称之为“T型台”上的时装秀,虽华丽但不实用,根本不涉及生活。如果这样比喻,那我们平时的随堂课就应该是家常布衣。但即使是居家服,也不都是宽松肥大、邋里邋遢的,也有简洁流畅、裁剪得当的。那么怎么给学生做适合他们的“衣裳”呢?
一、删繁就简——给课堂内容减肥
入选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不让人感到它们的简约和精美,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反而导致满盘皆损。有时候,敢于取舍,简约流畅反倒是一种大气。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剪裁。
1.以深入解读为基础
在学生之先,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从而有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见解,独具匠心地对文本进行取舍和加工。
感受性阅读与消闲性阅读不同,它要求教师在感受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认识,产生对教材的“发现”。一篇课文的教学点或许有很多,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须对整篇教材予以全面透彻的理解,有更准确和深刻的感悟和认识。这样产生的对教材这“一点”的独到见解,是富有教学性的有质量的“一点”,因而要把教材中其余和“空白”之处由学生去弥补、去填满、去创造。
2.以切实发展为根本
“以生为本”的课堂观已经为许多人所认同,但在实施上还是有不易之处。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发挥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这样语文课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色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训练。
此外,教师还必须在课前准备(查资料、备课)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切合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课堂教学真实、简洁、有效。
3.以一课一得为目标
在课堂上,一课能有一得也就足矣。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的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一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式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如薛法根老师在上《爱如茉莉》一课时,紧紧扣住“莱莉”来展开教学:“让我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读课文,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去发现茉莉般的真爱,在充盈着茉莉花般真挚的字、词、句上做上记号,写上你的感受。”薛法根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让学生一步步走近文本,去体味和感悟,十分投入地读书、思考,不仅感悟到文中充满情味的语言,而且让真实的感情在笔下流淌。
综上所述,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们崇尚“简约”,但“简”并不是简单意识上的“减法”,而是来源于教师独特的匠心,来源于对教材的解读与加工,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
二、扩容延伸——上出生命的厚度
只用教科书太单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我们要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让学生学得更多。
1.教材与文化链接
如在上《孔子游春》第八自然段中关于“水”的论述时,我上网查到了许多哲人先贤对于“水”的叙述。在读完文字后,我先让同学们用同样的句式说说水体现的人格力量,再让学生静下心来潜心默读,并进行点拨引导,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水是真君子”,体会水的力量,体会“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老子思想的平和。
2.课堂与生活衔接
生活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教师应该让学生体味“真”的生活,走进“活”的教材。
前段时间我听了台湾卓越教师苏兰上的一课《苏兰读电影》。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苏兰老师和六年级的同学谈了三部电影,涉及的内容包括饱受战乱的库尔德人、以狩猎为生的落基山脉的猎人和他们的哈士犬、身患白血病的著名漫画家几米的作品,还有改编并导演作品的奥斯卡首位华人得主李安……一节课,信息如此庞杂,生活味的冲击是如此强烈,让我们在震撼中努力地捕捉她的每一句话语,让我们明白我们不是生活在书斋中的。苏兰老师如是说:“我这是为了提高你们的眼界,让你们看得更多、更远。”
3.精读与博览对接
课堂是学生自己的,我们在课堂上精减掉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就是为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不但读课内的,而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从一篇到多篇、从课内到课外得到对课文思想的补充、强化、升华。
教学完《海伦·凯勒》可以叫同学们去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最好的老师》及《海伦·凯勒传》;读完《烟台的海》,再去读读《庐山的雾》、《香山的红叶》,等等。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中习得的。所以在童年一定要让孩子们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接触一些当代的优秀的作品,从而贮存一定的语言和思想资源,这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有很大益处。
总而言之,只有正确地把握好教材,适当剪裁,拓展延伸,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性、高效、艺术。
参考文献:
[1]袁金华,朱川彬,魏所康.课堂教学论.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3]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