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除了要具有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的优秀品质以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教学艺术,这是激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实现终身发展的重要支撑。能否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能否合理优创教学方法,能否构建综合教学体系等,对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综合教学、提升课程质效,对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素养来说,具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作用和影响,本文对此作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 实用教学 学生能力 培养方法
艺术性元素,不仅是教学的必然需要,还是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根本反映。然而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多种因素的客观存在,现实中“应试教学”的基本特征比较明显,艺术特征不明显。如比较重视课内教材知识,相对缺乏理论性教学与社会实践及地方实际的互应对接,在削减教化、引领效用之中,使得课程教学呈现贫乏空洞的说教模式;课堂教学多以满堂灌为主,难得给学生们留下一丝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严重缺乏以培养能力素养为根本追求的双边教学活动。试想,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怎么使学生去“乐学和善学”呢?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实现资源整合
历史就是昨天各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只要是一个有心之人,只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和一双“历史性眼光”,我们就能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容易地找到与许多历史现象相对应的形近体,以此作为现实活动的诠释、运用和借鉴。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生活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活水源头”,这样既能降低因时空跨度较大而造成的学习难度,又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有效地加强理解和把握,从而在两相比较中触发和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灵感生动性。比如,在教学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内容时,有教师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人与人之的思想观念是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大的。假如在我们班级里有一位像儒家孔子一样的老师,有一位像道家老子一样的老师,还有一位像法家韩非子一样的老师,试问他们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会作出怎样的不同处理?这样的教学情境,这样的学习形式,既新颖独特又贴近生活,势必能够引发学生的活跃思维和热烈讨论,能够在现实与历史的结合之中实现教学关系的和谐统一,有效实现“三维目标教学”。
二、实现学科链接
历史学科自古就有“囊括古今事、涵盖百科书”之美誉,涉及面之广、包容性之强是任何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军事科学等领域无所不及。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将之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结合与渗透,以此增加课程教学的内涵厚度和魅力活力。如“文史不分家”,就是讲述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在讲述清朝中后期的黑暗腐朽时,由于慈禧太后一直是核心主宰人物,我们完全可以从1904年章太炎为她所作的70岁讽联中一斑窥豹:“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庆歌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在教学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时,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彼此混战带来的巨大灾难,实可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言以蔽之。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的根源时,可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一见端倪:“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三、注重史论结合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个性思维,加之历史课程具有可读性和可思维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展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双边教学活动,促使他们在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问题的把握与审慎中,一方面注重对历史发展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一方面从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寻求学习的兴奋点、生活的结合点,从而发挥“读史使人明智”的功效。如教学《三国鼎立》内容时,笔者抓住曹操在社会生活中很有争议,来了一个“千秋功过大家说”。辩论主题是“你心目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是否一致?”《三国演义》留给学生是“生性多疑、奸诈贪婪、野心勃勃、心胸狭窄”的“奸雄”形象,他们对这一异议问题很感兴趣,认真读书一探究竟。从中很快找到“能谋善断,以统一大业为己任,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等评价性语句。在思维的碰撞和热烈的辩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塑造了一个历史性的曹操形象,从而在“讲台成为舞台,教室成为社会,学生成为演员,教师成为导演”之中收获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方法
教无常形,贵在得法。无论“白猫术”,还是“黑猫术”,只要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赞同,只要能够从中收获最大的教学合力和最佳教学效应,这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在不排除传统教法的同时,我们要根据学生需要等实际情况,合理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努力“激活”和有效“复活”历史的原生态面貌,以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深化课程情感、提升教学质效、培养能力素养,从而发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鸦片战争》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鸦片的危害性和鸦片战争的本质,丰富他们的历史情感,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播放了电影《林则徐》精彩片段;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又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设备当堂播放了《甲午风云》部分画面,以直观演示让学生掌握了历史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促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嘴脸,也认识到了晚清王朝“以大败小”的极端腐败无能,引导学生解读了“弱肉强食、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和社会道理。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 实用教学 学生能力 培养方法
艺术性元素,不仅是教学的必然需要,还是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根本反映。然而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多种因素的客观存在,现实中“应试教学”的基本特征比较明显,艺术特征不明显。如比较重视课内教材知识,相对缺乏理论性教学与社会实践及地方实际的互应对接,在削减教化、引领效用之中,使得课程教学呈现贫乏空洞的说教模式;课堂教学多以满堂灌为主,难得给学生们留下一丝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严重缺乏以培养能力素养为根本追求的双边教学活动。试想,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怎么使学生去“乐学和善学”呢?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实现资源整合
历史就是昨天各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只要是一个有心之人,只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和一双“历史性眼光”,我们就能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容易地找到与许多历史现象相对应的形近体,以此作为现实活动的诠释、运用和借鉴。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生活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活水源头”,这样既能降低因时空跨度较大而造成的学习难度,又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有效地加强理解和把握,从而在两相比较中触发和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灵感生动性。比如,在教学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内容时,有教师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人与人之的思想观念是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大的。假如在我们班级里有一位像儒家孔子一样的老师,有一位像道家老子一样的老师,还有一位像法家韩非子一样的老师,试问他们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会作出怎样的不同处理?这样的教学情境,这样的学习形式,既新颖独特又贴近生活,势必能够引发学生的活跃思维和热烈讨论,能够在现实与历史的结合之中实现教学关系的和谐统一,有效实现“三维目标教学”。
二、实现学科链接
历史学科自古就有“囊括古今事、涵盖百科书”之美誉,涉及面之广、包容性之强是任何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军事科学等领域无所不及。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将之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结合与渗透,以此增加课程教学的内涵厚度和魅力活力。如“文史不分家”,就是讲述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在讲述清朝中后期的黑暗腐朽时,由于慈禧太后一直是核心主宰人物,我们完全可以从1904年章太炎为她所作的70岁讽联中一斑窥豹:“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庆歌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在教学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时,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彼此混战带来的巨大灾难,实可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言以蔽之。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的根源时,可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一见端倪:“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三、注重史论结合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个性思维,加之历史课程具有可读性和可思维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展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双边教学活动,促使他们在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问题的把握与审慎中,一方面注重对历史发展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一方面从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寻求学习的兴奋点、生活的结合点,从而发挥“读史使人明智”的功效。如教学《三国鼎立》内容时,笔者抓住曹操在社会生活中很有争议,来了一个“千秋功过大家说”。辩论主题是“你心目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是否一致?”《三国演义》留给学生是“生性多疑、奸诈贪婪、野心勃勃、心胸狭窄”的“奸雄”形象,他们对这一异议问题很感兴趣,认真读书一探究竟。从中很快找到“能谋善断,以统一大业为己任,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等评价性语句。在思维的碰撞和热烈的辩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塑造了一个历史性的曹操形象,从而在“讲台成为舞台,教室成为社会,学生成为演员,教师成为导演”之中收获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方法
教无常形,贵在得法。无论“白猫术”,还是“黑猫术”,只要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赞同,只要能够从中收获最大的教学合力和最佳教学效应,这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在不排除传统教法的同时,我们要根据学生需要等实际情况,合理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努力“激活”和有效“复活”历史的原生态面貌,以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深化课程情感、提升教学质效、培养能力素养,从而发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鸦片战争》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鸦片的危害性和鸦片战争的本质,丰富他们的历史情感,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播放了电影《林则徐》精彩片段;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又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设备当堂播放了《甲午风云》部分画面,以直观演示让学生掌握了历史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促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嘴脸,也认识到了晚清王朝“以大败小”的极端腐败无能,引导学生解读了“弱肉强食、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和社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