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狭义的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有困难,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而教育培养中,必须坚持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教育为宗旨。学生本身的素质在校表现出各有差异,这是正常的现象,老师不能因此而歧视“学困生”,应重视对“学困生”的转化。
一、分析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一)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矛盾
上进心和懒惰性的矛盾。“学困生”对于好人好事,对于学习好,思想好的学生,一般都有表现出鄙视和瞧不起,但其内心有时也会泛起羡慕之情。不过,这个向上的念头还是微薄的,并且持续的时间不长,往往克制不住多年形成的懒散恶习。
好胜和不能取胜的矛盾。“学困生”和一般同学一样,在学习上、生活上都不想弱于其他人,都有好胜心。但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他们多半不能如愿以偿,这样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当比不过别人时,他们的心理特别难受,觉得自己又一次失败了,逐渐就会失去了自信心。
自尊和得不到的尊重的矛盾。一般来说,“学困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原因时常引起同学们对他们的白眼,老师对他们的冷淡,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较严重的自卑感,他们会感到自己哪方面都不如别人。其实,差生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只不过被自卑感掩盖罢了。
理智与感情之间的矛盾。“学困生”表面上对错误满不在乎,事实上他们时常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处境和出路。有时,差生中有的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决心改正。但由于长期受到冷遇和歧视,他们的感情上会受到创伤,孤独偏激,甚至敌视美好的东西,无端地顶撞老师和同学,错过自己又一次的失败,渐渐地也失去了自尊心。
(二)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素质
“学困生”心理的客观因素主要来源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缺陷。主观因素则在于学生本身对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对学习的习惯性、学习的延续性、时间性等没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当他们进学校以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难度的加大,“差”便成了事实。
自暴自弃型:这部分学生,他们对学习从畏难情绪到完全失去信心,因而对老师、家长、同学、社会对于他们的态度置之漠然或麻木不仁。
努力追赶型:这类学生有上进心,他们只是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这种不服输的心理现状,经过不断努力,使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会挤入好生队伍。
等待观望型:这类“学困生”占大部分。他们对整个知识体系的认识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过多地寄希望于老师、同学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从自身的实际特点去分析,这时教師如果以优等生为教学基点,就会使他们力不从心,最后只好随波逐流,任其自然了。
二、用爱心感化“学困生”
(一)尊重“学困生”
因为“学困生”在生活中始终戴着“落后”的帽子,思想包袱很重。他们的作业做得较差,怕老师指责;课堂回答问题,怕错了被同学们嘲笑;考试不及格又怕遭到家长的训斥。由此而形成“学困生”的情感品质特征:一是对现实态度冷淡;二是家长采取封闭和疏远的态度,对教师想接近但又没勇气;三是失去自信心,滋長自卑感,甚至自暴自弃。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像母亲一样热情地的关怀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这样才能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些闪光点,才能找到“学困生”转化的突破口,从而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使“学困生”对教师对同学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在教学生涯中我们应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因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二)宽容和帮助“学困生”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光有严厉是不够的,这样会使差生透不过气来,最终,学生会对教师有了反感,有了反感以后,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就会有反感,有了反感后,学生对于教师教育无法接受,那么这样的话,教师就没有机会教育学生。对学生在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方面要求要严,但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又要宽以待人,即使对于那些犯了较严重错误的同学也要处理慎重,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动辄定为“品质”问题,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对“学困生”的过错不要急于严厉处分,而是做到:教育从严,管理从严,处理则从宽。因为这处分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的心灵上笼上阴影,很可能会给他带来终生的遗憾。在日常的教学中,给他们适当的宽松的环境。让他觉得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布置给他们的作业,难度不要过大,使他们能顺利过关,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
对于学困生,我们不能只片面地怨恨他们不努力学,也要重视承认他们客观上的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分析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一)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矛盾
上进心和懒惰性的矛盾。“学困生”对于好人好事,对于学习好,思想好的学生,一般都有表现出鄙视和瞧不起,但其内心有时也会泛起羡慕之情。不过,这个向上的念头还是微薄的,并且持续的时间不长,往往克制不住多年形成的懒散恶习。
好胜和不能取胜的矛盾。“学困生”和一般同学一样,在学习上、生活上都不想弱于其他人,都有好胜心。但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他们多半不能如愿以偿,这样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当比不过别人时,他们的心理特别难受,觉得自己又一次失败了,逐渐就会失去了自信心。
自尊和得不到的尊重的矛盾。一般来说,“学困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原因时常引起同学们对他们的白眼,老师对他们的冷淡,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较严重的自卑感,他们会感到自己哪方面都不如别人。其实,差生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只不过被自卑感掩盖罢了。
理智与感情之间的矛盾。“学困生”表面上对错误满不在乎,事实上他们时常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处境和出路。有时,差生中有的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决心改正。但由于长期受到冷遇和歧视,他们的感情上会受到创伤,孤独偏激,甚至敌视美好的东西,无端地顶撞老师和同学,错过自己又一次的失败,渐渐地也失去了自尊心。
(二)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素质
“学困生”心理的客观因素主要来源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缺陷。主观因素则在于学生本身对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对学习的习惯性、学习的延续性、时间性等没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当他们进学校以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难度的加大,“差”便成了事实。
自暴自弃型:这部分学生,他们对学习从畏难情绪到完全失去信心,因而对老师、家长、同学、社会对于他们的态度置之漠然或麻木不仁。
努力追赶型:这类学生有上进心,他们只是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这种不服输的心理现状,经过不断努力,使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会挤入好生队伍。
等待观望型:这类“学困生”占大部分。他们对整个知识体系的认识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过多地寄希望于老师、同学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从自身的实际特点去分析,这时教師如果以优等生为教学基点,就会使他们力不从心,最后只好随波逐流,任其自然了。
二、用爱心感化“学困生”
(一)尊重“学困生”
因为“学困生”在生活中始终戴着“落后”的帽子,思想包袱很重。他们的作业做得较差,怕老师指责;课堂回答问题,怕错了被同学们嘲笑;考试不及格又怕遭到家长的训斥。由此而形成“学困生”的情感品质特征:一是对现实态度冷淡;二是家长采取封闭和疏远的态度,对教师想接近但又没勇气;三是失去自信心,滋長自卑感,甚至自暴自弃。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像母亲一样热情地的关怀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这样才能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些闪光点,才能找到“学困生”转化的突破口,从而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使“学困生”对教师对同学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在教学生涯中我们应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因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二)宽容和帮助“学困生”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光有严厉是不够的,这样会使差生透不过气来,最终,学生会对教师有了反感,有了反感以后,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就会有反感,有了反感后,学生对于教师教育无法接受,那么这样的话,教师就没有机会教育学生。对学生在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方面要求要严,但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又要宽以待人,即使对于那些犯了较严重错误的同学也要处理慎重,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动辄定为“品质”问题,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对“学困生”的过错不要急于严厉处分,而是做到:教育从严,管理从严,处理则从宽。因为这处分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的心灵上笼上阴影,很可能会给他带来终生的遗憾。在日常的教学中,给他们适当的宽松的环境。让他觉得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布置给他们的作业,难度不要过大,使他们能顺利过关,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
对于学困生,我们不能只片面地怨恨他们不努力学,也要重视承认他们客观上的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