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白桦之“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a1114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白桦》是四年级下册现代诗歌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是一首国外的现代诗。教学前,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课堂上,教师可从“白”字入手,形成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瞻前顾后”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三板块九活动”让学生进入诗歌的内核,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现代诗歌;文本秘妙;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0010-02
  好的现代诗值得反复品读,也只有反复品读,才能领悟其美妙。叶赛宁的现代诗《白桦》,虽不是第一读,但每一次读都能看到一株通体洁白的白桦屹立在我的眼前,让人心动、令人敬仰。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也是诗人创作的魅力所在。
  一、文本秘妙
  诗人笔下的白桦是怎样的呢?
  (一)色彩之“洁白”
  诗人的敏锐感觉以及瞬间美感的捕捉能力,使他的诗呈现出绚丽缤纷的色彩美。他说:“我们的生活恰似一幅图画来填充一块巨大洁白的画布。”他善于用色彩衬托自己心境的变化,体现出对家乡的纯情之爱。他笔下多描写白桦、白雪和绿色的田畴。
  《白桦》这首诗的第一节总写白桦的特点。用“银霜”和“雪花”写白桦树通体洁白的形象。一个“涂”字准确地表现出白桦主干上一层洁白的细皮;一个“披”字把白桦拟人化了,让白桦形神兼备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第二节写白桦的枝叶。白桦披着一身雪花,全脱去叶子的枝上落满了松软的积雪,毛茸茸的。白色的树梢尖儿,映衬着紫色的树枝,仿佛给白桦镶了一道“雪绣的花边儿”。读完之后,让人不禁赞叹:“好一个雪白的世界!好一棵洁白的白桦!”
  (二)情感之“表白”
  《毛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
  情与景的统一是审美意向的基本结构。白桦是苏联的国树,它生性耐寒,通体银白,气质高雅,所以诗人对白桦的礼赞更包含着对祖国的炽热情感。当我们读到“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的时候,诗人与白桦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就不仅仅是“景语”,而成了最真切、最完美的“情语”。
  叶赛宁的诗作,所有审美意象中的“景”,都受到他特有的复杂之“情”的强烈辐射,从而形成了独特而又浓郁的抒情风格。他有一颗温柔敏感的心灵,他善于捕捉自己的任何情感,并把它准确地表达出来,既打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这种情与境交互作用,产生了巨大魔力,那就是他把炽热的情感物化为各种景物,并成为令人心神摇荡的诗。《白桦》这首诗就这样应运而生。
  (三)意境之“旁白”
  “意境”一词,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为境界,综合起来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而意象是我们用文字营造、构建出来的形象。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它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作者将诸多因素进行融合、创造,形成勾连,产生发酵,最终催生成让我们既能清晰感知又可以深情触摸的白桦;同时,通过色彩的变化、动态的铺陈、感情的投射等多角度、多维度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白桦那象征着高洁、挺拔的高尚人格。
  二、教学建议
  笔者从“白”字着眼剖析了诗歌的秘妙,教学上也可从“白”字入手,形成《白桦》教学的“白”思路。
  (一)把握“明白”的单元目标
  如何让教学目标明白?可采用“瞻前顾后”的方法。“瞻前”,即引导学生回顾单元导语。首先,重温人文主题——“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可以让学生想一想:“通过前两首诗歌的学习,你体会到了什么?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读詩吗?”引导学生领会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它具有语言清新简练、音韵节奏明朗、意境优美、格调高雅、富有生活情趣等特点。阅读优秀的现代诗歌,不但有助于语言启蒙,还有助于培养高雅的情趣,受到真、善、美的启迪、熏染和滋养。其次,再谈语文要素。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前两首诗的学习,你初步了解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体会到诗歌怎样的情感?你对收集资料有什么体会?对整理资料有什么好的方法?”
  “顾后”,即紧扣课后练习,明白语文要素的达成要点。课后练习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一读,选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要根据这些练习,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练写活动和墙报展示等活动。
  “瞻前顾后”,为本课教学的精准定位提供了坐标,教学目标明确。一是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二是抓关键词语解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是承前启后,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四是通过诗歌朗诵比赛,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设置“清白”的教学板块
  “清白”是指“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抓住一个点,连成一条线,串成一个面,形成教学主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清清白白的格局”。在课堂上,可以用“三个板块九个活动”的模式具体展开教学。
  板块一: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味
  活动一:朗读诗歌,要求读通顺、读准确。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由读、小组合作读、诵读、赛读等,但一定要根据要求来读。同时,边读边理解“朦胧、徜徉、姗姗来迟”等词语的意思,并交流对白桦的最初印象。
  活动二:点字注音,体会诗歌的音韵节奏。可用三步展开具体活动。第一步清点字数。整首诗共四小节,均采用四行一节的形式,但每节的字数各不相同(第一小节四句的字数是5、5、6、6;第二小节四句的字数是6、7、6、7;第三小节四句的字数是7、7、7、7;第四小节四句的字数是7、7、9、9),读来便有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感受参差交错的节奏之美。第二步给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注音。通过注音,学生知道诗歌的押韵特点(各节偶句押韵),并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第三步朗诵诗歌。在前两步基础上,鼓励学生把诗歌诵读出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和艺术美。   活动三:比较交流,体会现代诗与古诗的不同。教师可以随机选一首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与《白桦》做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古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严格,写法比较自由,也比较容易理解,具有音乐美和参差美)
  板块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歌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以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没有想象、联想和幻想,也就没有诗。因此,读诗,要善于抓住媒介,通过字词的咀嚼、画面的想象、背景的介绍等感受诗歌优美的意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
  活动一:扣住词语,品味白桦意象。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反复咀嚼字句,探究关键字句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走进诗歌的境界,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先朗读并圈画出描写白桦的词语,如“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等;再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最后聚焦“玉立”一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白桦?”通过交流,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白桦修长而素白,仿佛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从而深化白桦这一主体意象的理解。
  活动二:搜集资料,体会真挚情感。诗歌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特殊境遇中的灵感进发和情感宣泄。因此,搜集资料,掌握背景,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第一,搜集白桦资料,了解诗歌中的民族生活。白桦对苏联人民有什么特殊意义?通过资料搜集,交流分享,学生发现:白桦作为国树,在苏联是神一样的存在。同时学生了解到,苏联民间还有这样一则谜语:“有一种树能做四件事:一照亮人,二减少噪音,三医治病人,四保持清洁。”(谜底是白桦树)窥一斑而知全豹,学生明白了白桦在苏联人民心中的位置。
  第二,搜集诗歌创作年代资料,感受诗人思念家乡之情。通过搜集《白桦》的创作年代资料,学生了解到诗人的一些基本情况:“《白桦》写于1913年。1913年前后,正是诗人离开家乡、四处漫游(从学校毕业之后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的时期。一个人长时间离开家乡,难道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吗?”
  第三,搜集诗人其他以“白桦”为主题的诗歌,明白作者对白桦情有独钟的原因。从各自搜集的资料中,学生发现,白桦是诗人反复描摹的对象。如,《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离开了天蓝的俄罗斯。白桦林像三颗星临照水池,温暖着老母亲的愁思。”资料一交流,视野一打开,学生便对叶赛宁被称为“白桦诗人”产生了深刻的理解。
  活动三:讨论交流,发现诗歌的一些特点。诗歌到底有什么特点?引导展开交流讨论。通过教师的指导提示,学生对诗歌特点的了解,除了知道诗歌具有音乐美之外,还能领悟到:诗歌能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诗歌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诗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板块三:分享摘抄,开展诗歌读写活动
  活动一:整理诗歌。指导学生把课后搜集到的诗歌分类,可以按诗人、内容、形式等进行分类,然后按类别再补充一些诗歌。
  活动二:分享诗歌。小组交流所摘抄的诗歌,选出代表全班分享,并说说自己喜欢该诗歌的理由,让学生尝试鉴赏诗歌。
  活动三:练写诗歌。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教师激情引导:“诗歌以优美凝练的语言、巧妙完整的结构、充沛强烈的感情召唤着我们。让我们也试着做一回小诗人:仿写一首现代诗,注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记得分行。”
  (責编:韦雄)
其他文献
[摘 要]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其他教材相比,统编教材针对识字进行了相应的编排。教师要准确与教材编者、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童趣进行对话,以便准确把握编辑意图,正确了解汉字构造,主动营造教学趣味,为其识字质效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单元识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教学难点的突破,需要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从“教内容”到“教阅读”的转变,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了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 教教材 用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6  《珍珠鸟》主要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
[摘 要]统编版教材的习作单元共设置有单元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等固定的板块。教学中,教师要经典浸润,引领学生从精读课文中体悟方法;交流融合,从交流平台中梳理方法;小试牛刀,从初试身手中践行方法;贴近认知,在习作例文中深化方法;实践创作,在单元习作内化方法。  [关键词]分类解读;聚合资源;经典浸润;贴近认知;习作单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诵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诵读不仅要让学生在语言的“摸爬滚打”中接受熏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要借助抑扬顿挫的韵律让学生去感受语言的内在魅力,还要为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升进行量的积累。教师要在诵读引导中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  [关键词]诵读 情趣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3 
[摘 要]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乐于写话,能够借助拼音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和心情、感受,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他们一步步地进行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悉心引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主动说中自主创模,呈现生活里的表达方式;灵动建模,生成基本的表达形式;积极创模,创造性地构建个性化表达方式。  [关键词]写话指导;建立模型;想象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教学片断】  《司马迁发愤写》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  师: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矛盾内心?  (生默读)  生1:我认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一句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内心矛盾。  师:你感受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内心矛盾?  生1:司马迁悲愤交加,我感受到了司马迁内心的愤怒与悲哀。  生2:从“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我感受到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挣
[摘 要]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呢?创意体验作文《价值》的教学,给我们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真实的交往情境,让学生忘记课堂、忘记写作,从而表达真心真情;同时,指导过程具有情节性,一波三折,让学生感情体验更深刻、更丰富,也更真实。在深度体验中,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也学会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的无痕指导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创意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抓住文本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要注意营造氛围,以唤醒学生的思维;要抓住关键,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要联系鲁迅生平,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得到启迪,获得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成长;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摘 要]写话是习作教学起步阶段。目前的写话教学存在机械僵化、枯燥教条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写话失去了儿童的本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语言的本真、儿童的本真、情境的本真,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放飞自己,张扬他们的个性,促成他们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提高他们的写话能力。  [关键词]写话教学;本真;语言;儿童;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说明文。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眼中,说明文只是在讲述一件事情,没有什么感情而言,所以學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常常感到枯燥无趣。其实,说明文也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一起感同身受,让学生走进说明文的世界。而游戏可以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游戏、巧用辨图游戏、运用填图游戏来提升说明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