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G40(2013)26-01-01
学困生,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差生。每一个经历过学校学习生活的人都对它不感到陌生。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更是谈虎变色,心有余悸。因为它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拦路虎、绊脚石。是人们常说的害群之马,腥汤锅里的老鼠。然而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越多,问题也就越多。
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复杂。对于一般学校来说,因先天原因造成的学困生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后天原因。从智力因素来看,因智力因素出现的学困生在普通学校并不多见,很多时候非智力因素反而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为学困生架起进步的梯子,找寻迎头赶上的拐杖。
一是生活上多点关心。学困生往往敏感、多疑,表面上性格外向,大大咧咧,实质上内心极自卑、孤独,更渴望关心、尊重、理解。从生活上真正关心学困生,是打开他们心结的最好钥匙。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生病、苦恼、迷茫时,老师一个亲切的抚慰、一句温馨的话语,一道鼓励的目光都会唤醒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告别自卑,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自然会用百倍地努力来回报老师。
二是教育上多点耐心。学困生的帮扶和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倾注爱心,全身心地投入,循序渐进,长抓不懈,耐得住性子。一般来说,大多数学困生不仅底子薄、基础差,学习吃力,而且纪律性不强,自控能力差,思想认识置后,逆反心理明显,而学习差只是表面现象,其他的才是根源,这样必然形成恶性循环,学习会越来越困难。在学困生的教育上不能用传统的打和压,而要学习大禹治水的疏和导。不能只是一味地用行政命令定目标,制计划,抓学习,而是要多管齐下,在抓学习的同时,注重抓纪律性教育,抓自控能力的培养,抓思想认识的提高,纠正逆反心理,这样表本兼治,才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学困生大多管不住自己,大错少犯,小错不断。就象年久失修的河堤,这边堵住了,那边又会决口,屡犯屡教,屡教难改。这就要求教师更要耐得住性子,反复抓、抓反复。因为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使他真正认识到问题的危害,自我改变,绝不是一挥而就,一朝一夕的事。如同待产的孕妇,必须要有一个痛苦的过程。
总之,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和转化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要舍得花更多心血和汗水,奉献爱心。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学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用无私的大爱关怀学生,就能架起学困生进步的梯子。
(作者单位:陕西省永寿监军中学713400)
学困生,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差生。每一个经历过学校学习生活的人都对它不感到陌生。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更是谈虎变色,心有余悸。因为它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拦路虎、绊脚石。是人们常说的害群之马,腥汤锅里的老鼠。然而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越多,问题也就越多。
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复杂。对于一般学校来说,因先天原因造成的学困生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后天原因。从智力因素来看,因智力因素出现的学困生在普通学校并不多见,很多时候非智力因素反而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为学困生架起进步的梯子,找寻迎头赶上的拐杖。
一是生活上多点关心。学困生往往敏感、多疑,表面上性格外向,大大咧咧,实质上内心极自卑、孤独,更渴望关心、尊重、理解。从生活上真正关心学困生,是打开他们心结的最好钥匙。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生病、苦恼、迷茫时,老师一个亲切的抚慰、一句温馨的话语,一道鼓励的目光都会唤醒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告别自卑,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自然会用百倍地努力来回报老师。
二是教育上多点耐心。学困生的帮扶和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倾注爱心,全身心地投入,循序渐进,长抓不懈,耐得住性子。一般来说,大多数学困生不仅底子薄、基础差,学习吃力,而且纪律性不强,自控能力差,思想认识置后,逆反心理明显,而学习差只是表面现象,其他的才是根源,这样必然形成恶性循环,学习会越来越困难。在学困生的教育上不能用传统的打和压,而要学习大禹治水的疏和导。不能只是一味地用行政命令定目标,制计划,抓学习,而是要多管齐下,在抓学习的同时,注重抓纪律性教育,抓自控能力的培养,抓思想认识的提高,纠正逆反心理,这样表本兼治,才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学困生大多管不住自己,大错少犯,小错不断。就象年久失修的河堤,这边堵住了,那边又会决口,屡犯屡教,屡教难改。这就要求教师更要耐得住性子,反复抓、抓反复。因为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使他真正认识到问题的危害,自我改变,绝不是一挥而就,一朝一夕的事。如同待产的孕妇,必须要有一个痛苦的过程。
总之,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和转化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要舍得花更多心血和汗水,奉献爱心。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学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用无私的大爱关怀学生,就能架起学困生进步的梯子。
(作者单位:陕西省永寿监军中学71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