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小锄头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klovey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锄头是一种普普通通的种庄稼农具,农民种粮、务菜离不了它。
  母亲的小锄头,可不同于一般的锄头,其特点有两个:一是小而精。先说其小,小到什么程度——仅有巴掌那么大。精到啥样子,母亲量体裁衣专门让铁匠按自己特殊要求打出来的,薄而轻、钢火好,用起来灵泛,锄把选择上等的檀木。上百户的一个生产队,就母亲这个锄头与众不同。二是作用大。一个小锄头养活一个家。
  母亲生于上世纪30年代,个子4尺有余,重不足百斤,脚只有三寸,走路慢还不稳当,上不了坡、下不了地,是个瘦小柔弱的女人,生我时已是40岁开外,算中年得子。就在我3岁那年,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父亲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反革命”,被民兵押到公社严刑拷打,光着膝盖跪瓦碴,父亲感到实在冤枉,可又无处说理,最终选择自尽结束了生命。父亲的突然逝去,如晴天霹雳打击着家人,母亲精神几乎要崩溃,千斤重担就压到一个小脚女人身上。母亲顶着“反革命”家庭和地主成分的双重压力,向生产队队长求情,让给寻找合适自己干的活,挣点工分养活家小。队长嘲笑着说:“你高没有一扎,粗没有一把,一个小脚女人,能干了啥?”生产队嫌母亲是个小脚女人,干不了地里重活。实际上母亲明白自己年轻时都没有下过地,何况现在?处于生活所迫。不让下地干活,就意味着挣不到工分,挣不到工分就意味着分不了粮食。早有心理准备的母亲回到家里,边流泪边说:“天无绝人之路,只要脚手勤,遍地是黄金。”就在这时,上面给生产队派来一名农技员,在咱队里搞割青沤肥试点,给地里增施人粪、猪粪、牛粪、羊粪等农家肥。队上开展广开渠道积粪、沤肥运动,并规定一背篓农家肥顶0.8分工。母亲这下高兴了,一脸的喜悦代替了往日的忧愁,给我和妹妹说:“队长嫌我是个小脚女人,干地里活是在混工分,这下好了,可以割青沤肥换工分给家里分粮食!”母亲忙活起来了,每天清早拿着一把小锄头、一顶草帽到村子的路边、田坎、水渠边连草根挖出,我和妹妹放学后两人抬一笼倒进猪圈里,让猪的粪、尿拌和,加上猪的踩踏,沤上十天半月后,从猪圈出来,堆在地上继续沤烂。这样一条路、一个田坎、一个水渠的杂草在母亲的小锄头下连根挖起,源源不断倒进猪圈,又从猪圈里挑出来堆积到地上积攒起来,等到夏播和秋种时队里几个劳力不到半天工夫,家里积攒大堆大堆的猪粪就背到大田里。每年都给队里交300多背篓农家肥,挣200个工分,靠这养活一家人。当看到自己一锄头一锄头挖出的杂草,变成上等的农家肥,送到一块一块的地里,母亲脸上乐开了花,自言自语念说着,来年又是好收成,家里能分更多粮食啰!
  夏季是青草生长的旺季,也是沤肥的好时节,正值我和妹妹暑假,是母亲最忙的时候。天一露明,母亲就带着我和妹妹,拿起那把小锄头,带上干馍,拿上开水,背着背篓,拿着草帽去挖草,时间长了母亲也摸索出了一些小窍门,趁清早天凉时把草挖起来,让太阳晒到下午再去收拾往回背,草也晒成半干,重量轻了、体积也小了,腐烂过程也快。这期间,也曾遇到过两次惊险。一次是下午收拾背草回家时,一条蛇藏在草堆里,差点把我咬伤;另一次是母亲在田埂挖草,撞上了在石缝里的一窝毒蜂,听见母亲的呼叫声,我一看在这空旷的田地上无处躲避,急中生智,让母亲迅速蹲着,拿起旁边放的背篓扣在母亲身上,先保住母亲,而我拿起随身脱下的衣服,左手右手各拿一件,使出全身力气,不停地在空中旋转着拍打,让蜂接触不到我。持续了20多分钟,看到乱飞的毒蜂越来越少,我停下一看,许多蜂被我打落在地,等邻居赶到帮忙时,惊险已经结束,见到地上掉的蜂说:“娃啊,算是你今天运气好,遇到的是一种麻子蜂,个头小,毒性也比较小,若是遇到攻击力特强的七里牛蜂,那事情就大了。”事情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但只要一提起我就会不寒而栗。母亲的勤劳得到了许多乡亲的认可,加之生活的艰难也打动了一些好心人。于是生产队看到母亲干不了地里重活就安排一些手工活,比如收麦季节筛麦,秋季撕苞谷、晒场等活。到了开春,母亲又拿起小锄头去麦田里锄草挣工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没有什么新花样,就是拿起她的小锄头挖草沤肥锄麦,供养我和妹妹读书,母亲也把她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拨乱反正,家里才发生了转机:地主成分取消了,父亲含冤得以平反,还父亲以清白;我也如愿考上大学,端上了“铁饭碗”,妹妹也慢慢长大成人。这时母亲年事已高,伴随她几十年的那把小锄头已磨损了一大半,由我记事时的巴掌大变成了拳头那点大,只是手把变得光亮光亮的,母亲又拿起它在院子里、田坎边开垦别人荒弃的小块地种些菜,走路时当拐杖,到地里当农具。母亲种的菜不上化肥,不打农药,就用自己沤的农家肥。成熟了,她送给左邻右舍你一把、他一把,我星期天回去看她,让我也带些回去,说她种的菜无污染,可以放心吃。我想母亲种点菜实在不容易,不想拿而留给母亲,再说农村买菜也不方便,不忍心带走,母亲总是生气地说:“我老了,做啥你都看不上,不拿菜,就把你从城里带的东西拿走!”无奈只好带些菜回去。母亲猜着我的心思,就给我解释说:“锄头是个刮金板,只要锄头动,不怕没饭吃。”母亲心里藏了多年的秘密终于说了出来,我也明白了母亲爱她那把小锄头的原因了。母亲85岁那年不慎一跤摔断股骨头,手术做后,母亲行走困难,那把小锄头又当成拐杖,直到后来卧床不起,仍把那把小锄头放在床边,从不放弃。就是那把小锄头养活了一家人,供养我考上大学,参加工作。
  母亲已经离世5年了,伴随母亲一生的那把小锄头,我已珍藏了起来,将它代代传下去。
  我感恩那把小锄头,更感恩小锄头的主人——我的母亲!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俊艳上小学时就有了理想,这理想一非“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二非“争当万元户,改革是尖兵”,而是一定要嫁到县城,找个富家——起码家中有辆架子车的富男人吧!这样肩头一辈子就不会给扁担磨得起泡流血了。  她家在重阳乡三坪沟,山里人所谓“坪”,就是山沟内有半截篮球场大小的一块平地。其所在的重阳乡离县城近二百里,全被一座座青山紧相连着。再往前,还翻山,历经三块平地才到三坪沟,嗐!什么三坪沟,标准的山肚沟,
期刊
小时候的夏秋季节,坐在自家院子里,不知不觉中,蟋蟀叫声此起彼伏。  1964年一放暑假,我与小伙伴们便开始了逮蟋蟀的准备工作。先是找罐头瓶清洗干净,瓶内放点土,预留出空间。清晨我们出动了,在院内、墙角旮旯、砖底瓦下,这些都是蟋蟀爱待的地方,听到哪地方蟋蟀鸣叫,我们就悄悄地靠近,轻手轻脚地翻动东西,往往能看到蟋蟀,那蟋蟀还浑然不知振翅鸣叫呢,这时我就双手一扣,立即将蟋蟀投入瓶中。就这样“围追堵截”,
期刊
河畔的栀子花开了,湿润的空气中漫延着淡淡雅雅的馨香。轻轻摘下几朵欲开未开的花苞,小心地藏在口袋里,像护着刚出壳的雏鸽。回到家,养在装满清水的瓷瓶里,青枝白瓣,丝丝缕缕的幽香,氤氲在鼻翼、心间,单调的居室瞬间变得芬芳清逸。  儿时的记忆,是栀子花的香味。这种乡野随处可见的寻常花儿,洁白油绿地开在故乡的山间,开在脚下的路边,开在沟沟坎坎的垄埂上……醉人的五月里,整个村子都浸润在清冽的芳香里。与城市里花
期刊
在贵州时,已闻到镇远古城所散发出来的一抹抹记忆。  不仅缘于镇远的名声响,也因为那天晚餐时几个朋友说起镇远,说镇远的夜景尤其漂亮,我的心里就涌上了非去不可的念头。经过三四个钟头的奔波,终于徜徉在镇远的记忆里。  许是已近晚上十一点,许是仲秋并非旅游旺季,镇远的夜已渐渐地寂静起来。朋友曾说,镇远的夜晚美在红灯笼,沿河两岸高挂的红灯笼密密麻麻,有种铺天盖地般的架势,热闹非凡,艳丽壮观。映现在我眼前的,
期刊
梅姐  我到那家公司应聘的时候,她正坐在大大的经理桌后边,像电视剧里的成功女性,她的气质一瞬间就折服了我。后来知道,梅姐姓梅,已经三十出头了,老家在广东的梅州,梅州那时经济还是落后的,她也没有高学历,就出来打工了,最早是在一家酒店做传菜生,一步步做起,后来逐渐升任了这家公司的部门经理。  梅姐只有一个妹妹经常来看她,她妹妹没有她漂亮,在做螺旋藻的营销。有次,她妹妹来,我去了她的宿舍,看到她床铺边的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牛杂面已成了襄樊的一大特色风味小吃了。  “老板,来一碗!”  “黄豆芽还是绿豆芽?”  掌柜的一边问,一面将你要的豆芽底菜与面一起放进竹漏勺中,在滚沸的热汤中冒热后倒进碗里,再舀上牛杂,抓上一撮绿嫩翠生的香菜,浇上地道的襄阳小磨香麻油。这样,一大碗热辣辣、香喷喷的牛杂面就递到客人手中。桌上的大蒜由你随便用,小姐随后斟上一碗黄酒,冬温夏凉。  吃牛杂面还要有功夫的,这功夫是吃出来
期刊
清明节快到了,又常常梦见父亲。长在农村,一辈子都把父亲叫爹。爹2007年农历九月十六离开我们,已经八年多了。八年来,从未停止过对爹的思念,感觉爹时刻都在自己身边,保佑着我!但每每想起爹,总有一种情结压抑着我,那就是对不起爹,欠爹太多!  爹娘都是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虽然活到了本世纪初,也享受过现代文明,但总归是受苦的一生,劳作的一生!我们姊妹六个,我是长子,在孝敬赡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想起过
期刊
我站在莽莽的大巴山深处,楮河的岸边,面对它,面对这棵两千年的神树,这棵饱经沧桑、震撼古今的神树,我心潮起伏,我虔诚膜拜。  一河乱石,苔藓密布,野草丛生,溪水横流。而树,无数的麻柳,胡狸,泡桐,橡树,青冈,它们伴随着从远古走来的青檀,在闷热而斑斑点点的丛林阳光下,一棵不小的青檀树干,不知何年何月何时横倒在泉壑鸣响的河流之中,枝叶腐朽,皮开肉绽,但树皮的白嫩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河流,这样的丛林,这样的
期刊
它的头高昂着,追逐着阳光,向着前方不断地伸展。而每前行一步,就向大地深深地扎下一簇根系。它的身体始终匍匐在大地上,一步一节,节节生根,执着而虔诚。  这就是爬蔓儿草。在我的家乡昌潍大平原上,每到夏季,一场大雨过后,大路边,沟壑旁,特别是玉米地、大豆地、高粱地里,爬蔓儿草像一夜之间就冒了出来。整个大地,都成了爬蔓儿草的舞台,爬蔓儿草像疯了一样狂欢。刚刚锄过的草根,不几天就又生出了新芽;看着要晒死的蔓
期刊
老黄是在酗酒后撒手人寰的,我得到这消息时,怔了好久,脑海中全是老黄那熟悉的尴尬笑容。  认识老黄时,老黄已近不惑之年,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刚从师范毕业的我被分在湘南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教书。那天,我刚走出教室,老黄找到我,说跟我有亲戚关系。我愣了一下,一个跟我有亲戚关系的人在我教书的镇上,以前咋没听我爹娘提起过?  老黄就尴尬地笑了,说是若干年前,他任生产队长,我大姨父作为知青下放在他所在的生产队。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