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空洞的说教、无休止的练习和冰冷的分数让本应该充满生命温情的思想品德课堂也成为应试教育的阵地。学生的生命主体被抹杀了,学生的生命体验被剥夺了,学生的生命多样性被忽视了,同样,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和自我生命的发展与成长也被忽视了。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生命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我们的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归依的教学,它应该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人格得以塑造、个性加以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它应该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创造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作为德育课程的思想品德课,其教学更应该是一种关爱学生生命,特别是关注学生精神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教学,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与成长,让学生的生命亮丽起来,让每个年轻的生命体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此同时,教师自己也因学生的亮丽而亮丽,因学生的感动而感动,因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如果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能够努力追求这种境界,那么,生命的绿荫将为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带来从未有过的清新和清凉。
一、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让生活的清泉浇灌课堂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我们知道,对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实践活动来说,人的生活是它的根基。而课堂教学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也必须以人的生活为根基,离开了生活这一根基,课堂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育人心灵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这一经历中如果脱离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它仅仅是一种毫无生命激情的说教,甚至是一种机械的程式化的操作;而对于学生来说,它也只是一种被动的灌输乃至生硬的“改造”,整个课堂就会显得苍白而毫无生命的色彩。因此,生命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世界,把生活的清泉注入课堂,把生活的真实呈现于课堂,使师生在课堂中回味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发现生活的真谛。
作为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受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形式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所选用的材料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关于友谊,不少教师往往会选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等例子,因为这些例子在教师的眼中是经典的例子。但是,对于没有积淀相应历史知识的学生来说,这些例子是否真的能打动他们的心,真的能使他们从中获得感悟呢?我看未必。相反,选择学校里、班级里的一些活生生的例子,或选择时下比较受中学生喜爱的校园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可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产生共鸣。
其次,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实际。比如,角色扮演是新课程理念下许多教师喜欢用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是如果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不管学生的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而滥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完全与他们的生活脱节的情境中扮演他们完全陌生的角色,又怎么能让他们有真实的、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呢?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开展小品表演等活动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在恰当的情感氛围中、选择真正能让学生动情并有所感悟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绝对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形式上的花哨而动辄让学生进行表演,使所谓的“小品表演”充斥课堂。
二、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体验、交流,让和谐的音符萦绕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凡是艺术都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如果说,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那么,没有情感的课堂同样也是死气沉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交流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自己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氛围和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体验、感悟。
要创造充满情感的和谐课堂,教师自己必须要有真挚的情感——对学生的爱心,对教学的激情。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这里所说的倾听不仅仅是指听学生说话的内容,而更主要的是听其说话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因此,教师的听,不能仅仅用耳朵,更应该用心去倾听。只有用心去倾听,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理解学生的感受,从而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可以说,学会倾听是掌握理解、沟通心灵的一把钥匙。
其次,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尊重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生命是需要彼此尊重的。当教师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生,真正地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生命主体去尊重时,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尊重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了满足而格外地尊重老师,而教师的尊重需要也会在学生对他的尊重中得到满足,师生之间也因彼此尊重而更多了一分亲近,多了一分和谐。
生命是一次性的,它弥足珍贵。当我们走进课堂,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的时候,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我们,所关注的不应该只是我们的学科、我们的教学,而更应该关注我们面前的这些年轻的生命。我们所要做的,是为这些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生命的激情,多创造一些生命的体验,多赋予一些生命的憧憬,用我们的生命去感动生命,用我们的生命去关爱生命,用我们的生命去催放生命之花,使学生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俞文森,吴刚平,刘华良.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3]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生命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我们的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归依的教学,它应该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人格得以塑造、个性加以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它应该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创造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作为德育课程的思想品德课,其教学更应该是一种关爱学生生命,特别是关注学生精神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教学,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与成长,让学生的生命亮丽起来,让每个年轻的生命体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此同时,教师自己也因学生的亮丽而亮丽,因学生的感动而感动,因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如果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能够努力追求这种境界,那么,生命的绿荫将为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带来从未有过的清新和清凉。
一、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让生活的清泉浇灌课堂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我们知道,对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实践活动来说,人的生活是它的根基。而课堂教学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也必须以人的生活为根基,离开了生活这一根基,课堂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育人心灵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这一经历中如果脱离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它仅仅是一种毫无生命激情的说教,甚至是一种机械的程式化的操作;而对于学生来说,它也只是一种被动的灌输乃至生硬的“改造”,整个课堂就会显得苍白而毫无生命的色彩。因此,生命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世界,把生活的清泉注入课堂,把生活的真实呈现于课堂,使师生在课堂中回味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发现生活的真谛。
作为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受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形式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所选用的材料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关于友谊,不少教师往往会选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等例子,因为这些例子在教师的眼中是经典的例子。但是,对于没有积淀相应历史知识的学生来说,这些例子是否真的能打动他们的心,真的能使他们从中获得感悟呢?我看未必。相反,选择学校里、班级里的一些活生生的例子,或选择时下比较受中学生喜爱的校园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可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产生共鸣。
其次,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实际。比如,角色扮演是新课程理念下许多教师喜欢用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是如果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不管学生的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而滥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完全与他们的生活脱节的情境中扮演他们完全陌生的角色,又怎么能让他们有真实的、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呢?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开展小品表演等活动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在恰当的情感氛围中、选择真正能让学生动情并有所感悟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绝对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形式上的花哨而动辄让学生进行表演,使所谓的“小品表演”充斥课堂。
二、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体验、交流,让和谐的音符萦绕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凡是艺术都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如果说,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那么,没有情感的课堂同样也是死气沉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交流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自己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氛围和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体验、感悟。
要创造充满情感的和谐课堂,教师自己必须要有真挚的情感——对学生的爱心,对教学的激情。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这里所说的倾听不仅仅是指听学生说话的内容,而更主要的是听其说话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因此,教师的听,不能仅仅用耳朵,更应该用心去倾听。只有用心去倾听,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理解学生的感受,从而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可以说,学会倾听是掌握理解、沟通心灵的一把钥匙。
其次,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尊重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生命是需要彼此尊重的。当教师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生,真正地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生命主体去尊重时,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尊重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了满足而格外地尊重老师,而教师的尊重需要也会在学生对他的尊重中得到满足,师生之间也因彼此尊重而更多了一分亲近,多了一分和谐。
生命是一次性的,它弥足珍贵。当我们走进课堂,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的时候,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我们,所关注的不应该只是我们的学科、我们的教学,而更应该关注我们面前的这些年轻的生命。我们所要做的,是为这些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生命的激情,多创造一些生命的体验,多赋予一些生命的憧憬,用我们的生命去感动生命,用我们的生命去关爱生命,用我们的生命去催放生命之花,使学生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俞文森,吴刚平,刘华良.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3]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