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评述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美术文化教育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启迪人生,关怀生命,而欣赏教学正是实现文化学习的主阵地之一,通过欣赏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人文观念的形成,完善学生的人格。美术欣赏不仅是让学生认识几幅名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会审美、有创造的人,通过欣赏教学,唤醒他们对美的情感,促进其心智健康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工艺,略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教师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经验等而无法展开有效的欣赏活动;二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教学的研究,同时也缺乏对学生已有审美知识结构的系统把握。正因如此,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往往就会出现教师“独角戏”或“说课”等现象。
1.“单口相声”——“独角戏”。在美术课堂欣赏过程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看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即使教师对作品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教师过细的讲解,缺乏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忽略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无法积极参与,没有了欣赏情意,也就谈不上获得真切感受和体验了,因而容易造成学生欣赏兴趣的转移,感知能力发展的滞后和审美能力的下降。
2.“标准答案”——“说课”。有些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地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原有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有时教师讲授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对艺术知识、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一些关乎作品的奇闻轶事,分析作品时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忽略了作品本身的造型、色彩、线条、构图等形式美感的因素,不能有效地剖析作品,学生将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就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
二、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要改变以讲台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二是要改变教师预设的框架式结构;三是要改变一问一答的惯性教学;四是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和创造美术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1.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及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通常,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是凭第一印象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满足,未能仔细琢磨,看了作品后就说喜欢或者讨厌、不懂之类的反应。组织作品欣赏的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欣赏活动的核心,在于深刻的内心体验。教师要成为沟通作品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通过自己的思考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得到丰富的收获。
2.加强美术欣赏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美术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学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可以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使音乐和作品产生共鸣,由静到动,营造出优美的艺术氛围,帮助孩子更为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激发孩子情感的表达。如在小学五年级“石头说话”教学欣赏过程中,我和语文任科教师组织学生到河滩进行分组采集石头活动,要求每一组将采集到的石头,在质地、形状、纹路、色彩方面先后做好笔录。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在仔细观察收集当中,根据石头的形状看一看、摸一摸、谈一谈自己对石头的看法和认识,并讲一讲自己会如何处理,最后通过动手来拼摆有趣的形象,或根据石头的特征进行添画。最后,语文教师还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记一次有趣的郊外活动》。让学生走近大自然,不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也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和培养他们的造型能力。
(责编陈剑平)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工艺,略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教师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经验等而无法展开有效的欣赏活动;二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教学的研究,同时也缺乏对学生已有审美知识结构的系统把握。正因如此,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往往就会出现教师“独角戏”或“说课”等现象。
1.“单口相声”——“独角戏”。在美术课堂欣赏过程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看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即使教师对作品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教师过细的讲解,缺乏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忽略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无法积极参与,没有了欣赏情意,也就谈不上获得真切感受和体验了,因而容易造成学生欣赏兴趣的转移,感知能力发展的滞后和审美能力的下降。
2.“标准答案”——“说课”。有些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地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原有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有时教师讲授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对艺术知识、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一些关乎作品的奇闻轶事,分析作品时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忽略了作品本身的造型、色彩、线条、构图等形式美感的因素,不能有效地剖析作品,学生将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就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
二、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要改变以讲台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二是要改变教师预设的框架式结构;三是要改变一问一答的惯性教学;四是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和创造美术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1.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及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通常,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是凭第一印象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满足,未能仔细琢磨,看了作品后就说喜欢或者讨厌、不懂之类的反应。组织作品欣赏的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欣赏活动的核心,在于深刻的内心体验。教师要成为沟通作品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通过自己的思考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得到丰富的收获。
2.加强美术欣赏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美术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学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可以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使音乐和作品产生共鸣,由静到动,营造出优美的艺术氛围,帮助孩子更为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激发孩子情感的表达。如在小学五年级“石头说话”教学欣赏过程中,我和语文任科教师组织学生到河滩进行分组采集石头活动,要求每一组将采集到的石头,在质地、形状、纹路、色彩方面先后做好笔录。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在仔细观察收集当中,根据石头的形状看一看、摸一摸、谈一谈自己对石头的看法和认识,并讲一讲自己会如何处理,最后通过动手来拼摆有趣的形象,或根据石头的特征进行添画。最后,语文教师还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记一次有趣的郊外活动》。让学生走近大自然,不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也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和培养他们的造型能力。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