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后现代教育观。本文相对于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理念,提出建构“后大学英语”教育观。“后大学英语”是试图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并尝试建构尊重个体差异的、人性化的、师生关系自由平等的、具有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后现代大学英语教育体系。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大学英语;教育体系
自1985年颁布第一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用)及1986年颁布《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用)以来,我国大学英语已经历经了30年。第一个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能力,初步的写说能力”。1999年的大纲修订本在第一个大纲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较之以前只强调阅读为准,兼顾听说的教学要求,新的《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并对高校提出了分层次教学的建议,分级教学开始在高校推行开来。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尽管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但在后现代教育思潮的浪潮下,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时代呼吁“后大学英语”的到来。
一、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上个世纪中叶,是针对现代主义于对基础、权威的迷恋,致力于意义、统一性、中心、统一性的消解的一种思维方式。后現代主义思维方式是以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的。(王治河,2006:8)它通过对现代主义的反思,主张综合的、多元的文化模式。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后现代教育观,它提倡教育的多元性、差异性、自主性、自由性、等观点,也强调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以怀特海为代表的教育家被视为有机教育观的先驱。
后现代教育观以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给大学英语当前所面临的改革困境提供了全新的改革视角,将成为推动和引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在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新形势下,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于国际化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急需大学英语教学从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理念、评价体系等方面变革,实现后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
二、“后大学英语”
(一)“后大学英语”的提出
经笔者对CNKI所搜索的文献分析,“后大学英语”概念国内最早由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2007年《转型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在该文中,蔡基刚教授并未将“后大学英语”作为一个明确概念对待和分析,而是视为一个时间概念,将之等同于大学英语的转型时期,并分析了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特征及对策。
笔者认为,首先,“后大学英语”不应是一个时间概念,而应是一个相对于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理念的教育思潮,它是针对以现代性为特征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而提出,试图解构一切以中心化、一致性、单一性等为特征的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理念,构建全新的后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理念。其次,“后大学英语”也不应只限定于转型时期,而应也包括转型之后所形成的后大学英语教育思潮。
(二)“后大学英语”的特征
1.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
现代教育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机械化教育的产物,是一种“碎化教育”。所谓“碎化教育”是指受现代西方分离思维的影响,现代教育学科过渡条块分割现象以及分离身心和隔绝知识与生活的倾向。(王治河,2011)宏观上,大学各学科之间相互割裂,互不往来,其后果就是现代教育模式培养下的学生“隔行如隔山”,阻碍了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微观上,一直以来,外语学科教学模块划分细致,听力、语法、阅读等课程各司其责,割裂了外语学习的整体性,并不利于学生专业的持续性发展。
针对现代外语教育理念的学科碎化性及单一性,后现代教育观主张打破学科壁垒,加强文、理、工学科之间的合作,形成跨学科培养的多元化模式。后大学英语的学科发展模式应是与各学科之间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外语学科的优势,走通用型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相结合的学科发展道路。后大学英语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外语优势,拓宽学习和科研的学科视野,在教学上走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单一性模式,开发多学科、多专业的跨学科外语类课程。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目前学界讨论最多的大学英语的生存危机问题,也拓宽了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路径。
2.尊重个体差异的人性化教学模式
后现代教学模式崇尚多元化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中国英语教育虽然一直呈低龄化发展,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受国内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的分配、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呈现较大差异。近10多年来,各大高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开展了分级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尊重差异的教学模式上迈出了一步,但是仍然还不够。真正的后大学英语课堂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差异,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习环境的特殊性,克服泛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求多样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课堂模式。
3.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教师具有绝对的课堂话语权,特别在外语类课堂中更是典型。再到后来的学生中心论主张课堂应以学生为主导,教师的地位又反而降得太低。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反对现代主义对于基础、权威的迷恋,致力于意义、统一性、中心、统一性的消解。同样,后现代教育观反对一切的中心主义教学论,反对课堂的主体权威性。教学过程比教学成绩更为重要。后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是鼓励创新性和自主性的活动形式,是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角色,而不是只负责传授知识的独立体。学生可以质疑课堂知识,并与教师平等对话,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及爱好,并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探索。 4.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目前由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相对单一,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之风的盛行。四六级的结果评价以及課程的期末分数的客观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增强,忽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后现代教育理念视学习为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学习即过程,过程即学习。从后现代的多元化视角出发,打破目前较为单一的主要以考试结果为评价标准的封闭性教学评价体系,应结合侧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真正体现学习的过程性。其次,后现代评价观认为,教学评价应注重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体现差异的平等观。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方式、创新性等方面均纳入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真正体现后现代理念的尊重差异性和价值的多元性。
三、结语
相对于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理念,本文所提出的“后大学英语”概念试图解构一切以中心化、一致性、单一性等为特征的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理念,构建全新的后现代大学英语教育观。“后大学英语”教育观试图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建构尊重个体差异的人性化的、师生关系自由平等的、具有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后现代大学英语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A.N.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2]A.N.怀特海.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M].黄铭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3]蔡基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27-32.
[4]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5]缪丽.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102-103.
[6]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与方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7]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
[8]王治河.第二次启蒙对语哲研究及外语教学的启迪[J].外国语文,2017(1):146-153.
作者简介:沈艳萍(1980—),女,汉族,贵州麻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及语言哲学。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大学英语;教育体系
自1985年颁布第一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用)及1986年颁布《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用)以来,我国大学英语已经历经了30年。第一个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能力,初步的写说能力”。1999年的大纲修订本在第一个大纲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较之以前只强调阅读为准,兼顾听说的教学要求,新的《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并对高校提出了分层次教学的建议,分级教学开始在高校推行开来。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尽管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但在后现代教育思潮的浪潮下,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时代呼吁“后大学英语”的到来。
一、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上个世纪中叶,是针对现代主义于对基础、权威的迷恋,致力于意义、统一性、中心、统一性的消解的一种思维方式。后現代主义思维方式是以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的。(王治河,2006:8)它通过对现代主义的反思,主张综合的、多元的文化模式。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后现代教育观,它提倡教育的多元性、差异性、自主性、自由性、等观点,也强调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以怀特海为代表的教育家被视为有机教育观的先驱。
后现代教育观以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给大学英语当前所面临的改革困境提供了全新的改革视角,将成为推动和引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在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新形势下,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于国际化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急需大学英语教学从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理念、评价体系等方面变革,实现后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
二、“后大学英语”
(一)“后大学英语”的提出
经笔者对CNKI所搜索的文献分析,“后大学英语”概念国内最早由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2007年《转型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在该文中,蔡基刚教授并未将“后大学英语”作为一个明确概念对待和分析,而是视为一个时间概念,将之等同于大学英语的转型时期,并分析了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特征及对策。
笔者认为,首先,“后大学英语”不应是一个时间概念,而应是一个相对于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理念的教育思潮,它是针对以现代性为特征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而提出,试图解构一切以中心化、一致性、单一性等为特征的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理念,构建全新的后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理念。其次,“后大学英语”也不应只限定于转型时期,而应也包括转型之后所形成的后大学英语教育思潮。
(二)“后大学英语”的特征
1.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
现代教育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机械化教育的产物,是一种“碎化教育”。所谓“碎化教育”是指受现代西方分离思维的影响,现代教育学科过渡条块分割现象以及分离身心和隔绝知识与生活的倾向。(王治河,2011)宏观上,大学各学科之间相互割裂,互不往来,其后果就是现代教育模式培养下的学生“隔行如隔山”,阻碍了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微观上,一直以来,外语学科教学模块划分细致,听力、语法、阅读等课程各司其责,割裂了外语学习的整体性,并不利于学生专业的持续性发展。
针对现代外语教育理念的学科碎化性及单一性,后现代教育观主张打破学科壁垒,加强文、理、工学科之间的合作,形成跨学科培养的多元化模式。后大学英语的学科发展模式应是与各学科之间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外语学科的优势,走通用型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相结合的学科发展道路。后大学英语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外语优势,拓宽学习和科研的学科视野,在教学上走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单一性模式,开发多学科、多专业的跨学科外语类课程。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目前学界讨论最多的大学英语的生存危机问题,也拓宽了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路径。
2.尊重个体差异的人性化教学模式
后现代教学模式崇尚多元化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中国英语教育虽然一直呈低龄化发展,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受国内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的分配、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呈现较大差异。近10多年来,各大高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开展了分级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尊重差异的教学模式上迈出了一步,但是仍然还不够。真正的后大学英语课堂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差异,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习环境的特殊性,克服泛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求多样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课堂模式。
3.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教师具有绝对的课堂话语权,特别在外语类课堂中更是典型。再到后来的学生中心论主张课堂应以学生为主导,教师的地位又反而降得太低。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反对现代主义对于基础、权威的迷恋,致力于意义、统一性、中心、统一性的消解。同样,后现代教育观反对一切的中心主义教学论,反对课堂的主体权威性。教学过程比教学成绩更为重要。后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是鼓励创新性和自主性的活动形式,是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角色,而不是只负责传授知识的独立体。学生可以质疑课堂知识,并与教师平等对话,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及爱好,并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探索。 4.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目前由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相对单一,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之风的盛行。四六级的结果评价以及課程的期末分数的客观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增强,忽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后现代教育理念视学习为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学习即过程,过程即学习。从后现代的多元化视角出发,打破目前较为单一的主要以考试结果为评价标准的封闭性教学评价体系,应结合侧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真正体现学习的过程性。其次,后现代评价观认为,教学评价应注重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体现差异的平等观。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方式、创新性等方面均纳入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真正体现后现代理念的尊重差异性和价值的多元性。
三、结语
相对于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理念,本文所提出的“后大学英语”概念试图解构一切以中心化、一致性、单一性等为特征的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理念,构建全新的后现代大学英语教育观。“后大学英语”教育观试图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建构尊重个体差异的人性化的、师生关系自由平等的、具有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后现代大学英语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A.N.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2]A.N.怀特海.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M].黄铭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3]蔡基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27-32.
[4]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5]缪丽.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102-103.
[6]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与方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7]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
[8]王治河.第二次启蒙对语哲研究及外语教学的启迪[J].外国语文,2017(1):146-153.
作者简介:沈艳萍(1980—),女,汉族,贵州麻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及语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