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英语教学中老师对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立足课堂,利用一切资源,并开展相关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西方文化 培养策略
课程标准在提到高中文化意识培养目标时特指 :“一种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体现就是语言,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各国丰富的文化,有利于加强学生们对英语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本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的跨文化的能力做了一定的基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载体,只有让学生对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课内外材料,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把词汇、语法、语篇分析等讲解作为主要内容,而对于文章所涉及到的跨文化知识一带而过甚至只字不提。这种教育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看得懂单词,也有一定的语法、语篇分析能力,但却还是看不懂文章或句子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对学生解题尤其是阅读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这种教育方式还导致了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依然习惯于母语思维而非英语思维方式,从而出现了很多的中式英语。因此教育领域的一些专家提出了: 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把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为此,英语教学要突破传统的以单词词汇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适当的引入外国的文化、风土人情、历史背景及宗教发展等知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生存发展的土壤(包慧欣. 2001)。但实际上,大多数老师对于词汇的教学还只满足于相关常用搭配的传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只要能记住其与中文一一对应的意思。在平时的练习中,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语法完型阅读的训练上,并注重相关技巧的传授,短时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到一定程度尤其到高三,学生成绩便难以有更进一步的突破,究其原因就是跨文化意识的缺失。
纵观近今年江苏英语高考,考题早已脱离了对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更倾向于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否取得良好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跨文化知识的掌握是否到位。同时,文化知识在高考试题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充分体现在考题的设置上:1)要求考生不仅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还要会通过特定的语境来分析问题;2)无论在题材还是体裁上都涉及到西方的文化知识、风土人情、文学作品等等,要求学生能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为此培养学生相关阅读技巧的同时了解与词汇、习语、句子和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英语解题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新课标为文化意识确立了分级目标。根据新课标规定,“一个高中毕业生既要能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谚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也要能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或传说;不仅要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而且也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传统以及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等情况,更要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在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笔者认为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充分挖掘文本材料,加大西方文化的融入。高中牛津英语书本所涉及的文本素材相当丰富,涵盖了西方的文学、艺术、历史、体育等等,作为老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文本材料,丰富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的输入,就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扫除学生解题时的文化障碍。 以模块9 unit3 reading—Word power为例:
通过对于这两部分的学习,学生会意识到英语中一些我们熟悉的单词如颜色词汇有着很多隐含的意义,而这种隐含意义来自于这些单词背后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事实上,影响学生解题的不是学生不会背单词词组或句子,而是无法理解这些词汇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即我们所说的文化内涵词汇。所谓文化内涵词汇,常敬宇(王瑛. 2004.)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见解的反映,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比如 blue :
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对比法,让学生注意到颜色词汇的东西文化差异:在东方,红色往往象征吉祥,红火,热闹等褒义方面,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的意义更为丰富,比如源于足球规则中,球员严重犯规会出示红牌罚下场,为此 show someone the red care 解释为被解雇而不是给人一张红卡片的意思;中国则用黄色(yellow)来表示王权,而西方用紫色(purple)表王权,为此born to the purple表示出生富贵等。
2.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更好的感悟西方文化
(1)新课标要求着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英语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当今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利用网络,老师可以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课后的总结整理,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中的文化历史背景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把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牛津英语M2u3 The curse of mummy 为例
首先,在上课文内容前,把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一定的任务,让学生自己上网去查阅相关信息,然后将查好的资料各个小组进行汇总整编:
Group A: to find out why people in ancient Egypt built pyramids? Group B: to find out what were in the pyramids? And what happened to them during the history?
Group C: to find out what happened to those people after they entered the pyramids?
Group D: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pyramids and the Mausoleum of the Emperor Qin Shihuang
其次,在课上,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主讲人,将其整编好的材料与大家共享并展开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对其涉及的相关的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另外,近几年的考试中还出现了对于习语的考查,这也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它不像单词有专门的归纳,仅靠平时考题或老师的补充是不够的,它需要学生平时的积累。为此,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每个人准备一个习语及其相关的故事,每天课上一开始给出三分钟左右的free talk,让学生轮流进行展示。这不仅对于习语的积累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宗教、神话等知识。
(2) 作为课堂教学的衍生,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欣赏国外原版电影、收听BBC、VOA等英语广播节目,学唱英文歌曲,让学生置身于西方文化氛围中,以便于他们更好的了解西方的生活方式、日常表达方式、人际相处模式、历史风俗习惯等,从而增加跨文化意识。 比如在教授M8U1 Appreciating literature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 Great expectations 的电影,从而更好的理解小说的人物关系及要表达的内涵。
3.充分利用西方原版文章,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根据2013江苏英语考试说明在语言运用的“阅读”总体要求中 “要求考试能读懂简易的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及各类媒体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对这一原则也有所体现:2013年关于马克吐温,2014年D篇是关于母亲写给即将出生的孩子的一封信等。
同时,由于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体裁丰富多样,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知识面有着较高的要求。题材方面涉及经济、历史、科技、艺术、教育、风土人情,其中科技和经济需要一些专业术语,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顾嘉祖,2002)另外,笔者在教书过程中发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来自China daily 的文章,而对于来自英语原版杂志如Economist,The New York Times等的文章,学生在阅读时就不是那么轻松了。究其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历史差异造成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表达方式的不同。
为此,在平时老师就要注重阅读原版文章。老师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购买相关的英语原版书籍,报刊杂志,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换阅读;可以每周固定的开设阅读课,并且要求学生做好一定的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这样学生除了能更多的接触到相关的文学作品,还能学会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提升英语解题能力。
4.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能置身与西方文化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都市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要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老师多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果。而在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这些活动也能够让学生有机会亲自体验相关的西方文化。比如在万圣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化妆晚会,让学生扮演成西方历史中的名人并用英语介绍自己,还可以在晚会中穿插“trick or treat”游戏, 便于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深刻地体验西方文化并从实践中提高交际能力。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时,老师可以组织相关的主题演讲,通过演讲的准备工作等,学生对这些节日及其由来会有更充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西方文化历史的发展,拓展背景知识。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跨文化意识必将成为英语学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时文化背景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利用一切资源,以多种形式尽可能的扩大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消除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的将西方文化知识融会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定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包慧欣.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学刊,1990(3).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西方文化 培养策略
课程标准在提到高中文化意识培养目标时特指 :“一种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体现就是语言,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各国丰富的文化,有利于加强学生们对英语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本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的跨文化的能力做了一定的基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载体,只有让学生对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课内外材料,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把词汇、语法、语篇分析等讲解作为主要内容,而对于文章所涉及到的跨文化知识一带而过甚至只字不提。这种教育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看得懂单词,也有一定的语法、语篇分析能力,但却还是看不懂文章或句子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对学生解题尤其是阅读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这种教育方式还导致了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依然习惯于母语思维而非英语思维方式,从而出现了很多的中式英语。因此教育领域的一些专家提出了: 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把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为此,英语教学要突破传统的以单词词汇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适当的引入外国的文化、风土人情、历史背景及宗教发展等知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生存发展的土壤(包慧欣. 2001)。但实际上,大多数老师对于词汇的教学还只满足于相关常用搭配的传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只要能记住其与中文一一对应的意思。在平时的练习中,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语法完型阅读的训练上,并注重相关技巧的传授,短时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到一定程度尤其到高三,学生成绩便难以有更进一步的突破,究其原因就是跨文化意识的缺失。
纵观近今年江苏英语高考,考题早已脱离了对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更倾向于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否取得良好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跨文化知识的掌握是否到位。同时,文化知识在高考试题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充分体现在考题的设置上:1)要求考生不仅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还要会通过特定的语境来分析问题;2)无论在题材还是体裁上都涉及到西方的文化知识、风土人情、文学作品等等,要求学生能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为此培养学生相关阅读技巧的同时了解与词汇、习语、句子和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英语解题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新课标为文化意识确立了分级目标。根据新课标规定,“一个高中毕业生既要能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谚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也要能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或传说;不仅要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而且也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传统以及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等情况,更要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在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笔者认为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充分挖掘文本材料,加大西方文化的融入。高中牛津英语书本所涉及的文本素材相当丰富,涵盖了西方的文学、艺术、历史、体育等等,作为老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文本材料,丰富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的输入,就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扫除学生解题时的文化障碍。 以模块9 unit3 reading—Word power为例:
通过对于这两部分的学习,学生会意识到英语中一些我们熟悉的单词如颜色词汇有着很多隐含的意义,而这种隐含意义来自于这些单词背后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事实上,影响学生解题的不是学生不会背单词词组或句子,而是无法理解这些词汇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即我们所说的文化内涵词汇。所谓文化内涵词汇,常敬宇(王瑛. 2004.)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见解的反映,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比如 blue :
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对比法,让学生注意到颜色词汇的东西文化差异:在东方,红色往往象征吉祥,红火,热闹等褒义方面,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的意义更为丰富,比如源于足球规则中,球员严重犯规会出示红牌罚下场,为此 show someone the red care 解释为被解雇而不是给人一张红卡片的意思;中国则用黄色(yellow)来表示王权,而西方用紫色(purple)表王权,为此born to the purple表示出生富贵等。
2.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更好的感悟西方文化
(1)新课标要求着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英语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当今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利用网络,老师可以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课后的总结整理,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中的文化历史背景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把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牛津英语M2u3 The curse of mummy 为例
首先,在上课文内容前,把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一定的任务,让学生自己上网去查阅相关信息,然后将查好的资料各个小组进行汇总整编:
Group A: to find out why people in ancient Egypt built pyramids? Group B: to find out what were in the pyramids? And what happened to them during the history?
Group C: to find out what happened to those people after they entered the pyramids?
Group D: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pyramids and the Mausoleum of the Emperor Qin Shihuang
其次,在课上,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主讲人,将其整编好的材料与大家共享并展开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对其涉及的相关的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另外,近几年的考试中还出现了对于习语的考查,这也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它不像单词有专门的归纳,仅靠平时考题或老师的补充是不够的,它需要学生平时的积累。为此,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每个人准备一个习语及其相关的故事,每天课上一开始给出三分钟左右的free talk,让学生轮流进行展示。这不仅对于习语的积累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宗教、神话等知识。
(2) 作为课堂教学的衍生,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欣赏国外原版电影、收听BBC、VOA等英语广播节目,学唱英文歌曲,让学生置身于西方文化氛围中,以便于他们更好的了解西方的生活方式、日常表达方式、人际相处模式、历史风俗习惯等,从而增加跨文化意识。 比如在教授M8U1 Appreciating literature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 Great expectations 的电影,从而更好的理解小说的人物关系及要表达的内涵。
3.充分利用西方原版文章,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根据2013江苏英语考试说明在语言运用的“阅读”总体要求中 “要求考试能读懂简易的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及各类媒体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对这一原则也有所体现:2013年关于马克吐温,2014年D篇是关于母亲写给即将出生的孩子的一封信等。
同时,由于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体裁丰富多样,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知识面有着较高的要求。题材方面涉及经济、历史、科技、艺术、教育、风土人情,其中科技和经济需要一些专业术语,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顾嘉祖,2002)另外,笔者在教书过程中发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来自China daily 的文章,而对于来自英语原版杂志如Economist,The New York Times等的文章,学生在阅读时就不是那么轻松了。究其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历史差异造成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表达方式的不同。
为此,在平时老师就要注重阅读原版文章。老师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购买相关的英语原版书籍,报刊杂志,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换阅读;可以每周固定的开设阅读课,并且要求学生做好一定的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这样学生除了能更多的接触到相关的文学作品,还能学会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提升英语解题能力。
4.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能置身与西方文化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都市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要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老师多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果。而在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这些活动也能够让学生有机会亲自体验相关的西方文化。比如在万圣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化妆晚会,让学生扮演成西方历史中的名人并用英语介绍自己,还可以在晚会中穿插“trick or treat”游戏, 便于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深刻地体验西方文化并从实践中提高交际能力。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时,老师可以组织相关的主题演讲,通过演讲的准备工作等,学生对这些节日及其由来会有更充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西方文化历史的发展,拓展背景知识。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跨文化意识必将成为英语学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时文化背景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利用一切资源,以多种形式尽可能的扩大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消除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的将西方文化知识融会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定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包慧欣.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学刊,1990(3).